陈寅恪为何会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象牙山霸道总裁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孤傲文人。他的这两句诗出自他于抗战刚胜利时写的《忆故居》一诗中。对陈先生这两句诗的含义我认为不能单独来理解,容易断章取义,还是通读全诗后更容易准确把握。该诗全文如下: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从诗作情绪来看,全诗弥漫着一种悲凉。“破碎山河迎胜利”,并不能给他带来些许欢欣。而“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更像是对自己往日孤傲的自嘲。“残馀岁月送凄凉”和“且认他乡作故乡”则表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马耀华3


问题:陈寅恪为何会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引言

一九四五年四月,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写下了《忆故居》,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著名的两句,全诗摘录如下: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寅恪何许人也?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学者,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同时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由于其学识过人,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先生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诞生的时候,陈先生已经五十五岁了,同时正在患病期间,他想起故乡曾经居住的地方,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释义

  •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阵钟声从渺远的远方传来,窗外依稀可以看到群鸦飞回巢穴的影子。群鸦已经还巢,而我还漂泊在远方,这正是当时先生内心的写照。

  •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实事求是地说,这正是陈寅恪先生的写照——才华横溢,自负才气绝伦的我,如今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放眼四海也只有夕阳与我为伴。陈先生一生是自负的,当初民国著名文化大师王国维先生去世后,他面对王的遗体,恭敬地行完大礼之后,便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但是他那种凄凉的境地,又有谁能懂呢?

  •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已经有了明显失败的迹象,先生所担忧的是战争胜利了,我们的河山,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的伤害。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陈先生从学者的角度清楚地意识到,“文化”无疑是伤害最大的。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就算赢得了胜利,自己只剩下晚景。大有“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境况。

  •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陈先生的父亲陈三立,在抗日战争时候为了抵抗日军绝食而死,铮铮铁骨,文人脊梁。陈先生此刻卧病想起以前的先人在的时候,一家人在老家其乐融融。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留给自己的只有回忆,如同梦幻一般。此时此刻,自己羁旅他乡,也许“梦里不知身是客”,只好把他乡当做故乡了。

如是说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真可谓陈寅恪先生一生的象征,如今读来让人感慨万分。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当一个人的才华超过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时,他注定是孤独的,因为“曲高和寡”,因为“高处不胜寒”;当一个人自由之精神,追求自由的性格,独立到“万径人踪灭”的时候,他最后的结局,最终的命运,无疑“独钓寒江雪”。

结论

这就是文化大师陈寅恪先生,将自己的平生负气于人间的大师;平生都在“追求思想和精神自由”的大师;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晚景凄凉,但用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最终打动了历史的大师;值得每一个文化人崇敬的大师!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附庸风雅。诗词歌赋,娱乐闲暇。嗜好填词,意气风发。特立独行,厌倦浮夸。

头条有缘,文笔相见。看似无聊,实则华篇。相逢何必相识,情怀与共欢颜。】


兵法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陈寅恪先生当时所处的境遇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陈寅恪一家踏上了流亡之路,从北京辗转西南,一路颠沛流离。

1943年冬,陈寅恪一家抵达成都,1943年12月至1945年9月,陈寅恪执教于成都燕京大学。在成都时,他的右眼视网膜已经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起床后,发现左眼也看不清了,遂安排手术。结果第一次手术未成功,准备做第二次手术的时候,陈寅恪考虑再三,决定暂不做手术,于除夕之前出院。

后来陈寅恪先生自述“流转西南,致伤两目”,成都是陈寅恪的失明之地。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出自陈寅恪先生的《忆故居》,附全文: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竹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这首诗写于1945年4月30日,恰巧在这一天,周恩来在中共七大作《论统一战线》发言,会上强调团结国内外一切抗日力量,去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这个时刻,是抗日战争胜利黎明来临的前夜,本该是举国同庆的日子,而这时候陈寅恪和妻子唐筼身体都不是很好,再加上自己双眼近乎都失明,对于视学术为生命的陈寅恪来说,现实却让他沉入茫茫深渊而无力挣扎,想要实现抱负却又沉疴日久,倍感失意。《忆故居》便是这个时候的诗作,一代大师留给了我们一个默默凝视夕阳的孤独的背影。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句诗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一生负气,最后却孤独失意。但纵观全诗并结合陈寅恪生平,陈寅恪并没有后悔自己一生负气,相反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陈寅恪一直恪守文人的清高和骨气,而不随波逐流。他一向特立独行,因此内心常感孤独,这种孤独更加衬托出世人皆醉先生独醒的高贵品格。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百年之后,著名画家黄永玉在他墓碑旁的巨石上书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个大字。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十个大字本来是陈寅恪给王静安(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文所作。王静安博学通儒,治学范围广,对学术界影响极大,完全配得上这句话。

却不曾想,75年后这句话却成了陈寅恪先生自己的碑文,让人感觉世事无常,甚是悲怆。

陈寅恪一生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比生命还要宝贵,这种遗世独立的风度后人无出其右,可怜他生前孤愤,身后也注定是寂寞。


深沉的海


这一句早已经成为陈寅恪先生一生象征的句子,读来让人感慨万端。我有个想法,当一个人的才能超过这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时候,这个人注定是孤独的;因为高处不胜寒啊;当一个人追求自由性格独立到万径人踪灭的时候,他最后的结局将是无可避免的独钓寒江雪。这就是陈寅恪,一个一生都在和人间负气的大师,一个一生都在追求思想和精神自由的大师,一个晚景凄凉但最终打动了历史的大师。

人生的不如意来自哪里?来自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不妥协。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根橡皮筋,你的不妥协,必然会被人生越拉越长,直至绷断,陈先生就是这样一根被绷断的橡皮筋。他一生崇尚自由,崇尚独立,可以说是不自由毋宁死。但是在这个世界,东方、西方,古代现代,哪里有真正的自由,所谓真正的自由,大概只会在梦里出现,而梦,最终都会醒来的。人的痛苦,大抵都出现在梦醒之时。

人可以远离家乡四海无家,但绝对不能四海无朋友,陈先生在晚年终于认识到,一个人孤独无依的凄凉。这个孤独无依,不是指身体上的,他毕竟有老妻相伴残生,这种孤独无依,来自于无人理解。辛弃疾不是把栏杆拍遍,感慨无人会登临意吗?岳鹏举不是哀叹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吗?一个人最深处的孤独,来自于精神。这种孤独可以造就天才,同样可以造就傻子!陈寅恪先生是学术上的天才,却是世俗社会的傻子!

我以为,做个孤独的天才,死也值得!这就是他写此的初衷和目的吧!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忆故居

[现代] 陈寅恪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这首诗最让人动容的一句就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这句话也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写照,陈寅恪先生在晚年终于意识到,一个人最深处的孤独,来自于精神。

虽然陈寅恪先生有妻子相伴残生,但是此时国家疮痍,自己又背井离乡,平生大志尚未实现,现如今又卧病在床,情绪颇为低落。

陈寅恪先生为什么会写出“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诗句?我们继续看下一句就会明白。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国家破碎,民生凋敝。剩下的岁月让陈寅恪先生倍感凄凉。

此诗作于1945年4月30日,时抗战基本胜利,只是中国并非完胜,也非大胜,而是“惨胜”。当时国事虽然向好,但山河破碎,百废待兴,陈先生自然欢悦不起来。

一生负气成今日”。陈寅恪先生的“负气”, 指的是他人生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另外一层意思是,陈寅恪先生身在异乡,卧病而思乡。

四海无人对夕阳”。既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孤独无依,又可引申理解为空有才华却不得认可,知音难觅壮志未酬之意。


超人小航航


此诗有一序言。交代得很清楚。

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讬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不得不说的是,此时1945年,陈寅恪双目失明,心灰意冷。因此才有"一生负气成今日"语,意思大概是:平生刻苦专研,用眼过度,才会有今日的视网膜脱落。

更值得叹息的是,"残馀岁月送凄凉"语。在其晚年,竟然一语成谶。

唉…秋风秋雨如相别,三百年来一大师………



左袂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意思是一生都坚守自己的追求,放眼四海只好我一个人独自看夕阳。表达了恪尽职守,宁可失意,一种孤独、寂寞和悲凉的意境。作者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生不愿随波逐流之气、一天的浩然之气。在一九四五年那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一代大师留给了我们一个默默凝视夕阳的孤独的背影。而此后的岁月里,大师是寂寞的,直到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当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之路时,人们开始重建被我们自己曾经一再否定的文化,于是,若干年前那个夕阳下的背影,又被人们重新提起。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大师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着相2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对古代文学颇有研究和造诣的一位历史学家,诗人,语言学家。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出自于陈寅恪的《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写这首诗是陈寅恪当时在成都卧病在床,心中有一种孤独无依,壮志未酬的心绪,所以特地写了这首诗,庶亲朋好友,表明他当时的心境。

据传陈先生精通20多种语言,对梵文和古代西域的语言有很深入的研究。所以在对宗教学方面他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著作,这些也是他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他对佛经的翻译解释,让人们对古代音韵,古代蒙古,突厥历史,唐朝李氏的源流,中国与印度交流等多方面有了更多更深的发现。

陈寅恪的研究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对中国在敦煌文化方面的资料做了整理和保护,取得很多开创性的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陈寅恪的研究和学术论著都是以实际考证为依托,非常的严谨和真实。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非羊日记


此诗出自陈寅恪的“忆故居”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生不愿随波逐流之气、一天的浩然之气。在一九四五年那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一代大师留给了我们一个默默凝视夕阳的孤独的背影。而此后的四十年,大师是寂寞的,直到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当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之路时,人们开始重建被我们自己曾经一再否定的文化,于是,若干年前那个夕阳下的背影,又被人们重新提起。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大师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



A李学政


应邀简答:陈寅恪一代文人。看了他“一生正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全诗,不好作也不能作任何评论。这首诗尾句是“且认他乡作故乡”。由此可见作者是非常思念故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