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孤飞云


因为的曹操有能力而不称帝,很多人赞扬曹操,认为曹操心中有汉,不愿做一个乱臣贼子,反正说啥的都有。

其实在我看来,曹操内心是渴望当皇帝的,如果曹操心中真的有汉朝,他就不会挟持汉献帝了,而是将自己的军队交给汉献帝,由汉献帝带领,重铸汉朝辉煌,然而曹操却挟持汉献帝,命令着各路诸侯,和董卓之流没啥两样,而曹操挟持诸侯的目的则是让各路诸侯互相咬,最后自己从中获得利益,最后把汉献帝踢下去,自己当皇帝。


为何曹操最后没有称帝?

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天下局势,天下局势并不允许曹操称帝。自己曹操自己本身。

割据势力依旧混乱

天下被各路诸侯分割,北方的袁绍,西方的马腾,东方的孙权,南方的刘璋,可以说谁要是在这时候称帝就会成为所有人攻打的目标。

而袁术偏偏不信这个邪,认为自己获得了传国玉玺,当皇帝是上天的指示,破不接待的登上了皇位,成为了诸侯中第一称帝的。

但是袁术的好日子并没有几天,各路诸侯群起而攻,袁术的帝国就此破灭。

其实袁术做的就是各路诸侯想做而不敢做的,毕竟枪打出头鸟,所以在这种格局下,谁称帝都是一个死,所以曹操也不敢称帝。


内部不稳定

曹操好不容易把其他各路诸侯都给耗死了,天下就剩下曹孙刘,这时候曹操完全可以称帝,毕竟就算是孙刘联合也只是和曹操打个平手。

但是曹操还是不能称帝,因为内部统治不够稳定,关羽率兵北伐的时候,曹操统治的各个郡县的百姓,为响应关羽北伐曹操,纷纷杀郡县,投靠关羽。

所以以此看,曹操统治区并不不稳定,要是称帝之后,孙刘联军来犯,周边郡县纷纷倒戈,那曹操的统治可以说是接近尾声了。


曹操自身原因

曹操的野心比较大,不局限于北方这么一块土地,他想要的是那种大一统,统一天下后称帝。

如今只占了北方的地盘,还未大一统,所以曹操不能称帝。

所以这就也是为什么曹操到最后还没称帝。


历史黔


导言:曹操为什么不称帝这是一个被热爱三国历史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各种论述也因此层出不穷,但相对持不同观点的群体也大有人在,故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标准答案。所以作者试图从曹操的格局单一角度去解释曹操为何没有称帝,不过我相信本答案也不会成为最终的标准解释。因此,在这里提出的相关论述只是希望为这一话题的讨论增添一些佐料,更多的精彩答案还需要参考其他的优质回答。


曹操不称帝是无称帝之心还是某些原因阻碍了称帝的进程?

在作者看来曹操掌权以后,便有了称帝之心。尤其在官渡之战以及北征乌丸之后越来越明显。先是废掉三公的职位,设置丞相之职,将中央权利尽掌握在一人手中,而这个人就是曹操。两年后在求贤令中更是自比受命、中兴之君,称帝之意溢于言表。接着第二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丞相的正副职位皆是曹氏把控,相权失去制约。后来献帝效仿刘邦对待萧何那般,允许曹操佩剑穿鞋上朝。

《三国志 武帝纪》: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如果说以上的封爵受赏可理解为人臣所能企及的,那么下面的举措完全超越了当时的君臣封建礼法。建安十八年正月合并了当时的十四州,重置为古代的九州,这样一来扩大了曹操的实际控制范围,不久曹操又被封为魏公,甚至设立了魏的社稷宗庙。这对于刘汉正统来说一个非常大冲击,非皇室宗亲能成为国公,就此看来曹操的政治目的已经彻底暴露出来。与此同时,那些幻想指望曹操能重建汉室的人们也彻底的失去了希望。

冲破礼法限制后,也就意味着曹氏集团撕掉了掩盖称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后面的举措就更加肆无忌惮。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始耕籍田,同年三月曹操的爵位位列诸侯之上。在古代,籍田这种礼仪活动一般只有天子才能去做,诸侯之上一般也就是天子了。以上的这些举措明显是曹操称帝前疯狂的试探。

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曹操被准许使用天子旌旗,十二琉冕,六驾,甚至曹丕也被封为了魏太子。如果说诸侯之上的职位是什么还有讨论余地,那么十二琉冕、享配六驾,这种天子专属的礼制就是证明曹操想称帝的无可争议的事实。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封建礼制,诸侯王只能配享九琉冕和五座驾。如此昭然于天下的举动,称帝之心再明了不过了。

此时的曹操距离皇帝的宝座只有半步之遥。但是直到其去世的三年间,曹操再也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行动,称帝之举戛然而止。

是什么阻挡了曹操的称帝大业?

曹操至死也没有踢出那临门一脚,其实这跟曹操的个人格局有一定关系。曹操深知服天下的重要性,即使在朝堂之上是权倾朝野,但是得民心却是根本。虽然此时强行称帝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此时刘氏的汉王朝早已失了民心,但是曹操为了让自己能德配位,还是需要一个不世之功来让这个帝位顺理成章。

就连夏侯惇和桓阶也曾建议曹操灭蜀后,再行尧舜禅让之制。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

曹操可能也因此听取了建议。不久曹操就领兵西征刘备,但是天公不作美,大水困住了于禁大军,关羽趁机擒了于禁,这让曹操灭蜀的计划暂时搁浅。然而,曹操没有想到,这一搁浅成为了称帝路上的滑铁卢。

综上,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主要是曹操认为称帝前需要先统一天下。只有这样的功绩才有资格称帝,只有这样才是众望所归的帝王,也只有这样才能服人心,才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

但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天下尚未统一,一代英豪抱着“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遗憾在洛阳与世长辞。


哔哔巫


东汉末年自桓灵二帝之后,先有黄巾起义使全国烽烟四起,而后有十常侍董卓乱政祸乱朝纲,在一系列折腾之后随即便出现了中央对地方失控而群雄割据的局面。正是在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下,曹操自兖州起兵平擒吕布、克袁术、破袁绍……最终平定了中国北方,同时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已经可谓是位极人臣,实力上诸侯难望其项背,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为什么不篡汉称帝呢?

一、国家内部的“拥汉派”仍然实力强劲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的是,曹操虽然结束了中国北方军阀割据的状态,但是这仅仅只是体制上的统一,其内部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不同的各个派别。在这些派别当中,“拥汉派”实际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所谓的“拥汉派”也就是心中依旧渴望恢复汉朝旧制,延续汉朝统治的大臣。这些人的存在实际上是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那么怎么证明“拥汉派”实力强呢?这里举几个事例:

“衣带诏”事件中,伏完、王子服、董承、刘备等人密谋铲除曹操,这是其一。

其二,曹操后期先后安排人上表汉献帝,给他“加九锡”,进位“魏王”,这实际上就是在试探“拥汉派”的实力,不曾想最先跳出来反对的竟然是他最为倚重的谋士荀彧。不但如此,荀彧的意见还直接代表了“颍川荀氏”这个千年门阀的集体意见。

这两件事情让曹操算是彻底死了当皇帝的心,因为一旦自己称帝则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曹魏集团的内部分裂,从而使自己辛苦建立的统一基础毁于一旦!

二、不想丧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操之所以能够从群雄逐鹿的态势中快速的脱颖而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

在古代,皇帝是具有绝对号召力的。皇帝在谁手中,谁就是正统!其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基层百姓的民心,而世家门阀阶层的知识分子精英自然也更愿意为代表正统的政治势力所效力。这就是为什么曹魏集团的人才储备要远远多于蜀汉和东吴。

那么曹操如果一旦篡位当了皇帝,那么这种政治优势就会丧失!为什么这么讲?

很简单,大家都记得曹操的儿子曹丕在篡汉之后发生了什么吧?对,没错,紧接着便是刘备在汉中称帝,不久之后孙权又在建业称帝。

也就是说,既然你曹丕了篡汉,等于是直接撕下了自己维护汉室的面具!那么好,大家就都彼此彼此,你僭越在先,汉室既然已经都不存在了,接下来我们称帝便不算僭越了,甚至刘备还可以说自己是在延续汉朝的国祚。所以说,曹操没有篡汉,刘备、孙权则都不敢有丝毫僭越之行。

现在曹丕这样一干,好了,原本天下只有一个皇帝,现在成了三个,一个中心变成了三个中心,其政治优势其实是削弱了。

三、身为汉臣,篡汉,既要过了自己心理这一关,又要顾及到自己身后的名声

曹操再厉害,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但是你终究是汉朝的臣子,你当的是汉朝的丞相,自然应当要忠于汉朝的君王。这样的思想在古代可是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如果说曹操篡汉,那么其行为则是公然违背了当时“忠君”的道德准则。那么好,接下来曹操必然就会面临两个层面的考量:

一是自身的价值认知层面。做为一个接受汉朝封建礼教正统教育的人,曹操自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所树立的价值准则,自己的心理能不能过得了这个“坎儿”?这是一种内心的矛盾,也是一种欲望与信仰之间的交锋,很明显曹操做为一个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的理智和信仰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欲望。

二是身后之名的压力。到了曹操这样的层面,对于物质上已经没有了过多的欲望,权力上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一个“皇帝”,那么他更多的在乎的便是自己能否留下一个千古之名,更在乎自己究竟能够得到历史何种评价和认可!这是“马斯洛需求原理”所论证了的!那么“篡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会降低其自身在历史上的地位,会对其形象有所抹黑,所以曹操究竟应该怎么选实际上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最后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不篡汉主要基于三个层面:避免曹魏集团内部分裂,追求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自身道德信仰和身后之名的价值追求!正是这三方面的原因,最终使曹操没有登上皇帝之位!


华夏问长安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权力极大,是实际上的一把手,无论是代汉自立还是篡夺帝位,对曹操来说都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但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当上皇帝。



曹操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即为:如果天命在我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后来推翻了殷王朝,曹操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登基为帝,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这是曹魏政权的第一个年号。曹丕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使用天子礼仪,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至此,延续196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消亡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公元222年正月,孙权称王建国(称王不是称帝),建元黄武。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传位于平原王曹叡。孙权最怕曹操,也恨忌惮曹丕,但却不怎么把曹叡放在眼里。而蜀汉那边,掌权的人换上了诸葛亮,并且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下孙权终于放心了。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


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三国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峰回路转说历史


曹操一统北方后,实力雄厚,有称帝的条件和势力!曹操有没有称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称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个定国安邦的能臣,奈何报国无门,自己便拉起了队伍单干,经过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三国时期,曹操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他灭了袁绍 、袁术、吕布、陶谦等,天下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灭的,也是曹操结束了群雄割据,所以曹操是最有实力来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终为什么没称帝呢?阻碍曹操称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来自于吴蜀的威胁!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体会到了孙刘联盟的强大,所以在后来,曹操与刘备打了一场汉中之战后,便再没发动过战争,而是修养生意,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孙刘联盟其实很脆弱的,你打他,他们就联合,不打,他们反而会相互斗,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集团很不满意刘备,果不其然,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孙刘爆发了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所以,曹操称帝,又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合来讨伐,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术在称帝后的重叛亲离!

其次,当时的大汉人心还没完全散去,天下还有维护大汉正统的人,曹操阵营也有这样的人!以荀彧为代表的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称帝,曹操虽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汉还有人心,还有人死心塌地的维护大汉的正统,这是曹操没有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孙权上表请曹操进帝位的时候,曹操笑着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汉献帝加封为魏王,赐九锡,用天子仪仗,坐天子龙撵,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剑步履上朝,见天子不拜!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曹操除了差皇帝那个名头,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称帝的风险,所以终其一身没有称帝!

曹操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历史争议性,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他结束了东汉群雄割据的混战,他是有功;也有人说他挟天子领诸侯,是篡汉的奸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小任谈史


三国时期可谓人才济济,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的功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奠定魏国上,而是有了曹操的政治思想和军事作为,方才形成了后面的三国鼎立之势!

在三国未形成之前,整个汉朝已经是四分五裂,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中,就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时期,汉庭已无实权,各路军阀纷纷佣兵自重,而在当时最具实力的应属出身在“四世三公”家庭背景下的“袁绍”

东汉末年天下共分十三州,袁绍一人就拥有冀、青、幽、并四州,拥兵数十万,而此时的曹操仅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豫州的一部分,其实力与袁绍还有段距离的!

按常理规划,曹操的方针应是吞并弱小势力来壮大自己,逐渐缩小与劲敌“袁绍”的差距,在图与袁绍一决高下!但以曹操的政治觉悟,早就预想到只有击垮袁绍,自己方能雄踞一方,而无后顾之忧,

于是“建安四年”双方终于展开了对垒,“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作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被誉为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弱胜强”战役之一,此次战役不但打破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奠定了魏国的根基,而孙,刘两家也借此机会得以喘息,逐步稳固了自己的势力,

官渡之战取得大胜后,曹操一跃而上,成为东汉末年最大的势力,此时曹操已经拥有登基为帝的能力,但还没具备“天时与人和”,曹操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像袁术一样贸然登基,东汉虽已名存实亡,但毕竟百年王朝还是死而不僵!

自己内部以“荀彧”为首的“亲汉派”,外部以“孙权”为首的“孙,刘联盟”,都时刻警惕着自己,一旦贸然称帝,其后果很可能是内部分崩离析,大大的削弱自己的实力,而外部可趁机壮大势力!自己将失去一统天下的能力,

曹操缓称帝的方针并没有错,但也许曹操并没有想到,造化竟是如此弄人!自己竟败于“赤壁之战”,可悲的还是以“袁绍”的方式失败(以弱胜强)!赤壁之战后曹操只能休兵养息!无力大规模绞杀孙,刘二人,自此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奔腾Li


曹操从当上丞相开始,到封魏公,再到魏王,其实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曹操最终没有走出那一步,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1、 丢失汉中,称帝功绩不足

爵位的晋升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功绩作为基础,曹操在消灭了张鲁,拿下了汉中之后,进位为魏王。但是后来在与刘备的争斗中,曹操大败,丢失了汉中,而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声势逼人。曹操如果在遭遇败绩的情况下称帝,功绩不够,难以服人。

2、 得罪士族,内部反对较多

曹操对于士族的态度一直是且用且防范。政治上,曹操发布《求贤令》,任用了一大批庶族寒门,用来制衡士族势力。经济上,曹操长年坚持屯田,损害了大批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士族对于曹操称帝的支持一直很少。这一点,也在曹丕上位后得到证明,曹丕全面倒向了士族,推行《九品中正制》,获得士族鼎力支持,很快便代汉称帝成功。

3、 年事已高,自知时日无多

曹操当了魏王之后,已经六十多岁了,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加上困扰了曹操多年的头风病,曹操知道身体快不行了,即便强行称帝,也没有精力去治理这个天下,只能寄希望于后人,故而发出“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的感叹。

总结起来,曹操最终没有称帝,既有吴蜀尚未平定的遗憾,也有内部士族掣肘的无奈,还有自己英雄迟暮的悲凉。


历史步行街


曹操是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是当时“时代脉搏”的把握者,敢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壮大;曹操是个极其务实的人,是“中央集权”的推动者,志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待时机。曹操称帝的路经历了两次尝试及一次被“劝进”,两次尝试均告失败,一次被“劝进”却主动放弃,最终发现称帝的时机不成熟,称帝意图失败,乃“时也、命也、运也”。

一、汉帝国的皇室感召力强大,超过其他任何封建时期,从而造成曹操受统治内部士族门阀地主的激烈反对,第一次称帝尝试失败

汉帝国王朝强大,史称“强汉”。在四百年的统治中,优秀帝王代出,统治政策亲民,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出现五度盛世、三度中兴的罕见局面。汉朝人民的认可度极高,朝民皆自称“汉人”。“王莽篡汉”最终死于民间起义。汉光武帝振臂一呼,万民景从,中兴汉朝。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一如西汉末年。但拥有士族坚决支持的汉王朝,名义上还是存在的。曹操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不得不面临强大士族的挑战。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岁的曹操第一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取得冀、青、并三州,大胜乌桓,北方平定,中原一统。此时,刘备无地立足,向孙权借地,被软禁在“吴郡”,而东南孙吴政权军事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不失时机地在临漳古邺城铜雀台,以试朝臣归属之心。不出意料,大批朝臣仍心属“汉朝”,其中以重臣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为代表士族大姓(大地主)势力更是坚决拥护“汉室”,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复九州”、“进公”、“加九锡”等加强个人政治地位的措施。曹操暂时作罢,不得已说:“"最初我被举荐为孝廉,只想处置好政务;任济南国的国相,依法铲除残暴势力,选拔优秀人才,但遭到强门豪族的迫害,不得已辞官回乡。打算认读书二十年,暂不做官。不想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便弃文从武,以“征西将军”作为毕生目标。若不是董卓乱政,我不会做一个将军镇守一方。此后,被迫陷入四战之中,破袁术,败袁绍,灭刘表,以宰相之职平定天下。这是我一生最为荣耀的职位啊,哪还有比这好待遇啊,我很满足了。”

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介绍:东汉时期中后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终于形成气候,士族在经济上拥有大片土地,军事人形成地主武装,政治上树立朝堂“政治代言人”。尤其在东汉末年,士族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形成“军政合一”军阀势力,如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如荀彧家庭、司马家庭、陈群家族。荀彧向曹操介绍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等士族优秀人才。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崭露头角,逐渐消灭其他诸侯势力,形成最大的势力集团。

庶族出身的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力图改良东汉末年门阀政治,建立一个士族庶族势力均衡的中央集权的大政府。通过“铜雀台”事件,曹操明确明白士族大姓的政治影响力及政治诉求与自己的志向格格不入,无法协调。

于是,曹操发展时机不成熟,第一称帝的失败归结于“时也”。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地整饬朝政、厘定国策、培养传承势力。曹操为改变“政令不出朝廷”的不利局面,推行“惟才是举”的官员作用政策,培养庶族势力,于是以满宠、司马芝、杨伂为代表的卑微庶族得出作;同时打击削弱势力庞大的世家门阀势力,杀掉不为已用的孔融、边让等人,除去杨修等自以为是的士族人才,甚至不惜赐死自己最得力的谋臣荀彧,剪除了颍川荀氏的势力。对于其他忠于自己的士族人才(如鬼才郭嘉、陈群、司马懿)仍以谋士之职,不给军权。而以曹氏、夏侯氏统兵,以张辽、徐晃、张郃等新庶族人才将兵。 从长期来看,打击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对曹魏政权有利;从短期来看,过早地打击功臣集团,导致内部斗争加剧,客观上致使“天下归心”的人才战略失败,部分士族精英(如琅琊诸葛氏)外逃加强了东吴及西蜀势力。

二、三足鼎立形成,外部军事集团压力沉重,曹操第二次称帝尝试失败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第二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四月,曹操被进封为魏王,食邑超三万户,子孙皆封侯,建都邺城,以冀州十郡为封地。曹操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礼,允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祭祀天地,且宗庙、祖腊与汉朝皇家无异,此时他“名为汉臣,实为皇帝”。

还没等曹操进一步准备“称帝”。刘备迫不及待地起来反对曹操,站在汉朝宗室之后的立场,以“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军事口号讨伐曹操。公元217年,刘备趁曹操主力南征濡须口,汉中空虚,快速向汉中发动进攻,令诸葛亮为军师,“五虎将”张飞、马超、赵云为大将,黄忠为前锋,举国出兵。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提出由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正面进攻下辩,吸引曹洪、曹休、曹真等曹军主力。另派不被曹军重视的黄忠为偏师,袭扰夏侯渊。

次年,张飞领精兵守固山,示形于曹洪,要攻打他的后方。但曹休勇略过人,不料定张飞“声东击西”,又看出蜀军立足未稳、难以集结的破绽,主动向曹洪立下军令状,领兵袭击吴兰、雷铜,斩吴兰等军将,挥兵疾进,蜀军兵败后落荒而逃,冲击马超、张飞军,蜀军全线溃退。

刘备收拾败军,集结兵力后,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主动攻击夏侯渊、张郃等人。由于曹军兵力较少,只能击退蜀军,难以战胜刘备。刘备加紧进攻,曹军形如累卵。同年七月,63岁的曹操帅主力返回长安,刘备已经占据汉中地利优势,但依旧没有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在接到心腹大将夏侯渊的死讯后,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得法正等军师指点,力图占领军事制高点定军山,自上而下攻击曹军。又命令诸葛亮征召举国成年男丁入伍,先派妇女运输军粮,举国为战。得到兵粮补充后,刘备率黄忠等人自阳平关南渡汉水,绕过羊肠山路,袭占定军山。曹军夏侯渊部完全暴露在刘备的军事攻击下,处于极端不利境地,由于被曹操问责担忧,急于出兵争夺定军山。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料定夏侯渊来争夺,更令黄忠埋伏于山腰。待夏侯渊军过,刘备举旗,山上雷石俱下,乱箭射出。夏侯渊自知中了埋伏,率军冲出,亲自断后,被黄忠侧面袭击,应声落马斩杀,5万曹军大败。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坚守不出。曹操对战刘备的一生中,野战中都是胜利的。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赤壁之战轻敌的教训,在水战大失利之后,汉中攻坚战打了几个月,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关羽出兵襄阳,曹操被迫退放弃汉中。

同年七月,关羽出荆州,攻襄樊,长兵直入,一时兵锋无两。曹操派于禁就近支援樊城。八月,关羽率亲兵观察樊城,城坚兵足,难以力克;惟见护城河水渐涨,迟滞了荆州兵的攻势,但也困于水势。于是,关于学习韩信擒龙且之战,引洪水冲向樊城外围,乘船而战,全部俘虏于禁等曹军。于禁兵败投敌,晚节不保;庞德至死不降,名节大显。大水距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数千军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接到孙权袭击关羽后方的消息,自关中回到洛阳,命徐晃领兵再救樊城,同时令曹仁坚守。随后,曹操率军进河南郏县,派出十二营派兵予徐晃,与关羽进行对抗。关羽中箭不敌,败走麦城,被吕蒙埋伏擒杀。孙权惧刘备报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许昌曹操。

汉中、襄樊两次大战后,曹操军异常疲惫,转入战略防备,同时防备东吴及蜀汉两大势力。

但曹操万万没想到被自己完虐一辈子的刘备咸鱼翻身,强势崛起,再度战胜自己,搞的曹魏灰头土脸,第二次称帝的努力又被刘备给搅黄了。

三、天下未安,东吴孙权政权称臣“劝进”,朝臣纷纷“劝进”,曹操如坐炉火,主动放弃称帝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第三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与孙权合力俘虏并杀害关羽,取得襄阳保卫战的胜利。孙权借意归服曹操,遣使称臣,将关羽头颅献给曹操,并以书信上报,劝进曹操自任魏国开国皇帝,进而取代汉朝。经过10年的严厉政治打击,汉室的拥戴者士族精英势力大减,不得不蛰伏起来。以庶族曹操家臣为代表的朝臣纷纷表忠心,跟进东吴“劝进”,处于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但是曹操却将孙权的书信剖析一番,并传示内外群臣,不无鄙视地讲:“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孙权想把曹操本人放在火上烤,用心险恶。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有些人害怕我的威望及实力,诽谤我,不怀好意地攻击我,以篡位的野心为由污蔑我。我是想做周文王的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废汉自立的蠢事。请你们都相信,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绝不食言,日月为鉴。”

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对政治进退有成熟的敏感性,对军事斗争有极高的素养,对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实践。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人口大量下降,历史记载曹操控制的人口才“四百万”,要消灭“一百二十万”人口的东吴及“八十万”人口的蜀国,从经济上统一三国,终曹操一生几不可能。于是曹操大搞军事屯田,减轻民众赋税压力,收集流民,恢复生产。西蜀刘备遇诸葛亮后“如鱼得水”,设立“五虎将”,军事实力大增;东吴孙权后生可畏,外战能力不足,自保足以应付,文臣武将如雨后春笋,文有张昭、鲁肃、诸葛瑾之流,武有周普、周瑜、吕蒙、陆逊、丁奉之众,军事上统一三国也不现实。

若此时曹操称帝,必然祸及自身。曹操何其明智及远见,深知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兼首席大将,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将孙权关羽厚葬,成功将战争祸水引向吞并荆州的孙权。

公元220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还是败给了“命”。他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铺垫,却无福生前享受“皇帝”这一殊荣。曹操去世了,两年后刘备去世了,再之后孙权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昏庸无比,三国这个光彩夺目的时代开始谢幕。

果然,公元221年(曹操去逝的次年),刘备举全国之力,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发起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火攻取胜。但孙刘两败俱伤,失去单独对抗曹魏的实力。

这一次称帝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曹操称帝的机会,还是败给了“命”。


南渡唐后人


一、初心未泯,心怀汉恩。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官至人臣之极,后来打破汉朝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天下共击之”,被封为魏王,汉朝实权实际掌握在他手中,具有最便利的篡位条件。但是从曹操的最初目的来看,他平黄巾、刺董卓,甚至是挟天子,彼时的他都是为了能够匡扶汉室。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但这个初心或许直至最后都没有完全熄灭。

二、三足鼎立局势复杂,外部条件仍旧不足。

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逐步形成,这种三角关系的特点便是一家稍有不轨动作,容易导致另外两家的联合,即便像曹魏具有绝对实力,但也不足以独自抵抗孙、刘两家。虽然三足之势形成,但汉统仍旧是他们共同所掌的旗号,如果曹操妄自称帝,导致孙刘联盟,面对两线作战,曹魏不仅仅是捉襟见肘的问题,很可能就会被孙、刘所灭。

三、汉统余温尚存,内部条件不够成熟。

几乎追随曹操一生的荀彧,虽然上镜率不高,但他却是曹操的战略级谋臣,总体规划、发展路线等这些战略问题荀彧起了举重轻重的作用。但是,荀彧的智谋却不是献给曹操的,而是为了复兴汉朝的,曹操和荀彧互为对方的工具。无论曹操称魏王,是他个人野心膨胀,还是溜须拍马之辈的作秀,但这一过程,却使曹操认识到,汉统观念仍旧存在于众多人心中,荀彧作为重臣阻碍曹操,只是众多大臣中的代表,绝对不是孤例。况且即便是那些拥戴曹操的人,也不免其中有将其捧高,而后除之的企图。

通过曹操称王之后的举动可以看出,除了对孙、刘的征伐之外,便是对其封地的不断巩固,表象是曹操贪婪,实际应是为其打造了一个进退可据的基地,同时,在此期间,还平定了部分叛乱。所以,称王是曹操为曹氏篡汉走的关键一步,而曹操本人则因为主、客观条件均有掣肘,不能称帝。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导语:

曹操平定黄巾,争雄河北,北征乌桓,统一北方。曹操如果称帝北方,是完全有资格的。但曹操为何不称帝?因为只要曹操不称帝,就会有个法宝——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正是因为这个法宝导致了只要刘备、孙权存在一天,曹操就一天不可称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优势。曹操每次出征,必先以天子檄文讨之。顺应檄文者为汉臣,投降曹操;逆应檄文者为汉贼,兴兵伐之。

天子檄文表明了曹操正统的政治地位。汉献帝虽无权力,却是汉末天下唯一的合法政权,这也是当时所有诸侯们所公认的。曹操利用汉献帝正统地位,以汉丞相自居,四处征战,开疆拓土!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曹操传》: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讨吕布、战张绣、征袁绍、伐马腾,一路绿灯常开,直到遇到刘备。刘备虽然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但刘备拥有跟曹操一样的法宝“汉献帝衣带招”

“汉献帝衣带诏”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曹操的法宝“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一直对刘备穷追不舍。刘备被追的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生死存亡之际,联合孙权,火烧曹操于赤壁。火烧赤壁终结了曹操一统天下而称帝的可能。

赤壁之战之后,对于曹操而言,东南有占据长江之险的孙权;西南有自称汉室之后的刘备。曹操要想征服孙权、刘备,还得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法宝。所以只要刘备、孙权存在一天,曹操就一天不可称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成为萧何,败也萧何。同样曹操借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半壁江山,却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终生不能称帝!试想举了一辈子“天子”的旗帜,突然有一天要替代“天子”,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刘备的身上。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打下了一片江山。但是“匡扶汉室”却也阻碍了刘备称帝,因为只要汉室存在一天,刘备就一天不可称帝

如果曹操称帝,刘备不仅坐实了讨伐他的借口,并且立刻拥有了称帝的借口。历史也确实如此,曹丕前脚刚刚称帝,刘备后脚就登上了龙椅。

曹丕篡汉称帝,最开心的人,非刘备莫属。为什么呢?汉室被曹丕篡位,刘备作为汉室之后,延续汉室自然旁无责贷,称帝也变得名正言顺。

《三国志•先生传》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

所以曹操不称帝,也是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迫!

曹操不称帝,招才纳士的需要。

曹操麾下谋士如云,多数是冲曹操扶持天子而来。文人谋士讲究“忠孝”。忠,何为忠?忠君,谁为君?汉代四百年的基业,只要汉献帝存在一天,汉献帝就是“君”。文人谋士若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也必然会聚集在拥有“汉献帝”曹操的身边。

以荀彧为例,荀彧被称为具有“王佐之才”。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规划师;曹操战吕布、征袁绍时,荀彧多次出奇谋;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来辅佐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挟天子”,扶义征伐

《三国志•荀彧传》: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也是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忧郁成疾而亡。曹操仅仅想称“公”,荀彧就反对成疾,如果曹操称帝,会寒了多少曹操谋士们的心。

《三国志•荀彧传》: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进爵国公)。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综述:

曹操的雄心壮志在于一统天下,在一统天下之前,曹操还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法宝,而要维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法宝的前提,就是不能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