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为何被遗忘?

曾广森


那么庞中华先生为什么会被历史遗忘了呢?

庞中华先生被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个定位是社会认可的,和今天的山寨组织随意拿钱认定的自我封号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样一位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老师在今天似乎被遗忘了,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头捋捋。先说说他是怎么辉煌的。怎么登上“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个宝座的。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可知,庞先生是上世纪45年生人。出生于四川达州的大巴山的山区农村。他的整个童年都在那里度过。那个时候,在中国的乡村钢笔✒️还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老师才有钢笔,学生使用的是毛笔,把碗翻过来用碗底做砚台,磨墨写字。

在那个时候,钢笔就代表了文化,一直到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里没读过书的小伙子也要挎一支钢笔,为的是出门被人高看一眼。庞老师呢,据说是自己用竹子做了个钢笔,得到老师的赞扬。从此迷恋上了钢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末,是庞老师人生事业的巅峰期,市场上庞老师出版的钢笔字帖成千上万毫不夸张,跟今天的田某人有的一比。

那么庞老师是怎么登上“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个宝座的呢?

他是中国第一个写钢笔字的吗?显然不是。在中国几千年的书法传统里,毛笔是主流,所有的书法研究,笔法研究,连篇累牍,都是围绕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到了上世纪,钢笔这一新式的书写工具传入中国。它的优点很多,一次吸够墨水,可用好长时间,关键是方便携带。

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心中,书法是毛笔书法,还没人把钢笔字当做书法的。所以钢笔字还只是实用字。这个时候,庞老师率先提出“硬笔书法”的概念。这一点很重要!并身体力行。但是,第一个提出的新概念如果没有社会基础,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当年鲁迅先生曾经在文章里说过,钢笔在使用过程中代替毛笔是必然。所以,另一方面,庞老师还提出了一个理念:继承传统,向毛笔书法学习。具体说来就是“抽掉毛笔字的肉,保留毛笔字的骨”。并身体力行。

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几代青年人。我想他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在当时钢笔引进了,市场上却没有关于钢笔的指导理论和字帖。庞老师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当时除了少数旧社会过来老一辈知识分子以外,广大的农村以及一般工人家庭很难接触到书法这门古老传统文化。虽有个别乡村知识分子就是会写两笔,也大多数都是“自创体”,很难进入到书法殿堂。


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庞老师正好满足了这个社会需求,并不遗余力向社会普及了书法的知识。我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庞老师的字帖里读到了怀素于芭蕉叶上练字,王羲之练十八缸水,智永数十年不下楼,还有翁方刚与刘墉谈论书法的故事。将近三十年了,这些故事记忆犹新,如果不是庞老师的普及,一个乡村学生是很难学到这些书法常识的。

2,正确的书法理念。庞老师的书法理念主要有两点:把“硬笔”字引入书法,提出“硬笔书法”理念。又提出向传统学习,具体体现在“抽掉毛笔字的肉,保留毛笔字的骨”。钢笔的普及和传统书法的教育断层造成了很大的书法教育的荒芜现实土壤。


“硬笔书法”的概念提出抬高了钢笔字的地位,因为在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只有使用功能的都是工具,工具是不需要学习的,农村有句老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怎么干)你咋着。我们随便挑个工具,菜刀,斧头,还没听说先拜个老师学习一下的。只有“文化”,“艺术”这些才是高大上的,只有靠上这些才能激起人们的学习热情。

假设庞老师当年不提书法,报了很多“钢笔字学习”班,我估计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想呀,钢笔字还用学吗?拿起钢笔写字谁还不会?还用去学?

向传统学习,普及传统书法文化常识,是为了跟历史衔接,用于钟华教授的话说要能够嵌入历史的链接。说白了就是书法要有渊源和出处,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字再怎么好看,花里胡哨,个性再怎么突出,终究是“汉字工艺品”,入不了书法殿堂。


现实书法的历史教育断层,好比一个大洞,庞老师的这两个理念的提出,好比是两个不大不小的木楔子,穿入,钉牢打紧,打个比喻,这很像木工做的活计,卯榫。庞中华老师就好比木工巨匠,两个理念就是木楔子(卯),现实书法教育断层就是隼眼,找准打牢,想低调都不行,实力不允许呀。

3庞老师的个人努力和才气。他的字是狠下过一番功夫的,主要取法魏碑,去掉一些锋芒,多一些雍容圆润,去掉一些生辣,多一些流畅。总体上看,宽宽的,扁扁的,很适合大众审美。易于学习。

我个人总结:庞老师的书法和书法理念是新而不异。新,必须立足现实,解决眼下问题。不异,必须符合书法法则和书法历史规律。还拿刚才那个比喻,理念,或者叫书法观也很重要,因为由隼眼(现实需求)大小方圆尺寸在那,否则的话榫(书法理念)卯(现实社会大众需求)尺寸不符,是做不出家具的。

今天的书法家老想标新立异,标新没错,立异谬矣!今天的书法家在民间不断丧失公信力的结症就在这。

那么问题又来了,庞中华老师怎么又被遗忘了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确切的。庞中华老师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不会被遗忘。主要是最近庞老师的公共社会活动减少了,市场上硬笔字帖不再是“一枝独秀了”。社会的号召力减弱了。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快了,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说,建国七十年来,前三十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后四十年实现了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高度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艰难转型,我们利用七十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我们的社会环境又变了。

前四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钢笔的普及,毛笔的使用环境的丧失,给传统的书法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危机,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今天的钢笔由于受到了互联网键盘的冲击,除了学校,使用环境逐渐丧失。钢笔也遇到了毛笔曾经的危机。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当年的毛笔危机是整个传统书法的危机,庞老师的贡献在于把钢笔带入传统,使传统书法又多了一员新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弥补了传统书法教育断层,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了书法传统的常识。

今天的硬笔字帖和硬笔书法家虽多,却难以达到当年庞老师的巨大社会轰动效应与社会影响力。庞老师用青春和热血完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今天,还没有人接到这个“接力棒”。这是现在的现实情况。

就这个现实状况来看,好像是庞老师被遗忘了,其实是钢笔的使用环境丧失,是整个硬笔书法的危机。这个危机或许比当年的毛笔危机更甚。毛笔毕竟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再加上毛笔的特性,有丰富表现余地。钢笔的表现余地很少,丧失使用环境等于釜底抽薪。

今天的书法家宁愿用拖把用菜刀,都不愿用钢笔,什么原因呢?说白了,钢笔唬不住人。摔也好,砸也好,鼻孔写也好,脚丫写也好,钢笔通通不行。这就是钢笔比当年毛笔危机还甚的原因。

总之,庞中华老师的历史贡献是不会被遗忘的,当今的“接力棒”还没人能够接下去,这是最大的问题!(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告知删除)


布衣光头强说文新解


并未被遗忘,我还经常观摩下他的字,只是很少写他的字体了,他的字形宽阔,写时须拉开架势,笔划得长度到位,不然没看头,走形,所以写起来较慢,但象庞中华这样有真功夫,字体又全面,能登大雅之堂的人不多。比如二田的字,楷书不错,但行书不出色,我昨天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硬笔行书字帖。王羲之,文征明,赵孟頫都是行书高手,可都是毛笔字。抱庸的字笔划和单个字都没固定的形体,全是临场发挥,学不来。目前还真找不到能跟庞中华比肩的行书字帖,很急人。




阳光如许2


说庞中华的硬笔书法影响了一代人,客观与否?暂且不论。但称其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则不免有些偏颇或失准?导致这种“定论”,大概有以下原因:

1.人们往往用“博览群书”,来形容著名作家的“博学”;普通人大都难以做到广博地阅读。故阅读面狭窄逼仄,几乎为一般读者的通病。拣芝麻漏掉西瓜,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2.时过境迁、人事苍桑,难免出现大有贡献者!“一时”被遗忘的现象。

3.眼界问题:读者中有的人,一是闭塞;二是忽视;三是主观。

4.因年龄段受限,未有亲身经历早年间某时段的社会现象?即阅历尚浅。

5.主观臆想,“偏爱”作祟。在缺失考证的情形下以点概全,匆匆下结论。

6.市场经济,不可避免也冲击着图书的出版、印刷与推广销售。特别是书店的宣传力度、推销手段成气候的某本作品,当然会被推崇为最佳图书。大有非他莫属之势!那么,就会出现一味推介某本所谓“优质书”;而压倒、忽略过往的有影响力的其他作品的不良推销行为。

话回原点,“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庞中华!”…… 其实,早在1954年,沈六峰先生的《钢笔字的写法和练习》即由上海商务印刷馆(局)付梓、发行了。(时间久远,记不准商家名号?待考!)。近些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也不断再版。沈六峰原名为沈国宝,1899年生于江苏六合县城,字子善、号沈六峰。1955年又出版了《怎样写毛笔字》;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书法理论家。名头不少!被评价: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是我国硬笔书法早期探索者!他为硬笔现代书法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1954、1962、1963、1984、1986、2015年,……一版15印2062000册。一直再版!充分证明沈先生书籍的强大老辣功力!

诚然,喜欢庞中华先生的硬笔书法者大有人在。常年激励年轻人练习书法,的确功不可没!但作为书法爱好者,遗忘、遗漏、或忽略、避开沈六峰老先生,则实为有些欠妥吧?再是,顾仲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英章(教授,人民大学书法博导)、司马彥、白砥、赵家祥、刘惠浦,……学者、博士、教授等人的书法,都先后在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项……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均不可熟视无睹。故若说庞中华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这一“定位”是社会认可的。然而,沈六峰老先生不是也在五十年代早就被认可得嘛!他被称为:”我国硬笔书法早期探索者!” 实至名归。 年龄与功力(当时专家评价:他是我国首位硬笔书法探索者!),沈老先生的出名和声誉,当然是在庞中华之前。眼下,七十岁往上年龄段爱好书法的圈内老年人,都记忆犹新。所以,严谨而言,只能说,庞中华是七八十年硬笔书法风行一时的那个时期的第一人。或许如此说,才算得上中肯一些吧。


可月


我个人认为不能说庞中华先生被遗忘了。只是近年来庞中华先生鲜在公众场合露面!也没再出字帖,搞推广。

我知道这问题的含意,是否是想问庞中华的字是不是被现代人淘汰了?我做为一个80后,也做为一个硬笔字爱好者,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庞中华的字不仅没有被淘汰,而且以后的硬笔书法史,肯定还会为他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这是他作为硬笔书法领航者该有的殊荣。

庞中华的字楷,行,隶书都擅长。就综合实力而言,这也是当代少有书法家能做到的。所以庞字拿到百家争鸣的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任何书家。多数人不应该片面的认为,自己不喜欢的字就是水平高。











笔画人生


说起庞中华,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的硬笔书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应该说是时代造就了庞,当时硬笔书法刚刚兴起,能成一体与之匹敌者甚少,庞抢得先机,可谓是一枝独秀,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故电视讲座、字帖出版皆大开其道,大众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也有所局限,庞风靡一时不足为奇。当时本人也喜欢硬笔书法,也曾在第一届黄河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等比赛中获奖,但说实话本人从未喜欢过庞的硬笔书法,其一,其书病态,软弱无力,看他的字总感脚底生软,毫无气势;其二,骨架松散消瘦,不聚结,法度不严密,没有视角冲击力;其三,缺乏变化,庞的字体为方形或方偏扁,显得呆板,毫无灵气,缺乏艺术性;其四,结构不正,其字多重心不稳,章法上又不懂得互补,同时其点、横、撇、转折等许多笔划过于随意,通篇越看越别扭。

此一时彼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书者的异军突起,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者也!


cooleye1111


时代造英雄!庞中华在硬笔书法未开发普及时推出字帖以其简明易学的特点获得大量的认可,确实做了很大贡献!时代在发展,硬笔书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庞先生功成身退是必然,了无遗憾!



鱼肝油666


业界有一种相对普遍的认识,认为庞中华的硬笔书法、汪国真的诗歌,是肤浅而难登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说进不了主流。庞的书法,没有力度,缺乏个性,倒是还算规整,但恰恰是规整误导了习字者。汪国真的诗歌,缺乏深度,偏于直白,没有太多诗意,留下的句子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