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义放曹操有史实根据吗?罗贯中为何这样写?

彩云东升戴宝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历史根据。

事实上,曹操在赤壁大败以后,确实经过华容道逃走。

所谓的华容道,就是今天华容县附近。

这里是曹操逃亡到后方江陵最近的路线,但缺点是地形复杂,有大片的沼泽地带,还有长达几公里的山谷,不适合大军行动。

但当时刘备军队和孙权军队四面追击,曹操实在不敢绕远路去走比较好走的线路,只能冒险从华容县突破。

这里极为难行,史书记载: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曹操被迫让前军作为工兵,填埋道路,才能通行,这就是: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然而,当时大家只顾逃走,一些体弱的士兵经过连续作战和长距离行军,走不动,纷纷跌倒在泥泞里。

后面的人马顾不上看看他们死了没有,直接从他们身上踏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事实证明,曹操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的残兵败将刚刚逃过华容道,华容道一头就放起火来,是刘备军队追赶而来。不过,因曹操行动迅速,刘备部队没有来得及将他们堵住。


所以曹操笑着说:刘备也是个人才,足智多谋,可惜他慢了一步。要是命令人早一点放火,我们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史书中没有说刘备曾经在华容道,拦截过曹操大军,更没有关羽派兵的记载。

但三国演义是小说,可以有人为的虚构,这样写的才有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真实的刘备恐怕也是故意放走曹操。

当时曹操的几个儿子,都没有能力接班,恐怕曹操一死,北方又要分裂为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是因为,当时刘备实力还弱,兵力只有2万左右,而孙权有至少七八万大军。

一旦曹操被杀,北方大乱,真正能够占大便宜的是孙权,刘备还没有实力和东吴去争夺天下。


萨沙


通读史书,至今还没看到关羽义释曹操的点滴记载。我想这应该是罗先生杜撰出来的吧。那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插进这一节,我想无非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关羽是罗贯中重点刻画的人,堪称演义中的一绝。作者为了突出关某人是个知恩图报的义士,有意安排这一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关二爷作为__个忠义之士,备受曹丞相的厚爱,肯定会找机会报答他。反过来,如果作者按排张飞还是具他人去守华容小道,则曹阿瞒必死无疑,而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山鼻祖,也是罗先生着意刻画的人物,作者是不可能让他这么早我驾鹤仙逝的,要不小说还怎么编下去呢?

不难想象,作者在文中,按排这一出捉放曹的戏,本意是为了把关羽写得更加忠义,但我觉得,这一折戏,反而有损关爷的忠义形象。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因为个人情义,而致国家大敌于不顾,何异于叛国通敌,从而间接地说明,蜀汉亡,关某人委实有难辞其责。


童146569245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真实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但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来分析如下:

一、先说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有无其事。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赤壁兵败后,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天又刮大风,步履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茅草伐荆棘垫路,战马才得以通过。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仰天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在华容道设伏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刘备的追兵就追上来在后面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了。也就是说关羽根本就没有被诸葛亮调遣把守华容道,义释曹操就更是子虚乌有之事了!

二、本不存在的事情,罗贯中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1、刻画关羽形象的需要。《三国演义》刻画人物有三绝:一是曹操的奸,一是诸葛亮的智,一是关羽的义。关羽的形象经过罗贯中的刻画,深入民心,以至于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奉为神灵,中华大地关帝庙林立就是明证。

2、小说创作的美学需要。中国传统美学是讲究对称美的。关羽和曹操之间的第一轮知恩图报的故事如下:关羽降操后,曹操待之甚厚,官封列侯,频送金银美女,大宴小请不断。关羽怎么报答: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

接下来关羽知道刘备下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不但不追责,还派张辽去传口谕让夏侯惇放了关羽,这是第二轮曹操施于关羽的厚恩。如果关羽不报,那关羽的义气就不但达不到一个新高度,还有亏欠曹操的地方,并且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对称,所以必须要让关羽报答了曹操的第二轮恩情才算完美,也才能了结关羽和曹操之间的第二轮知恩图报。

总结一下:本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出于刻画人物形象和传统美学的需要,罗贯中才虚构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华容道关公捉放曹。罗贯中,不愧是艺术大家!


羊大人


关羽放曹操有历史根吗?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写?

。。从演义角度看,二国相争各为其主,没有以恩报德可言。这种做法是叛国,卖主,同投汉(有投汉不不投曹),是一脉相承的,曹即汉相,汉即曹,曹即汉。投汉不投曹,这种话只关羽才说得出口。是无智吗?不像(人称熟读春秋),是卖主吗?也不像,后来还有古城会。

。。投汉時可以肯定他是恨曹,放曹時他肯定受恩有曹,而以思报曹,将国家事,恩主事都抛在脑后。关羽的为人,我能力浅薄很难理解他的真实行为,他祇少是没有政治:立场,有奶就是娘,‘投降’二字为将者,你无论怎么粉刷,终是耻唇。

。。最后关羽牺牲在麦城,如果早知麦城牺牲,到不如牺牲在徐州兵败,那关羽就更加伟大了,以后也没有投汉不投曹的笑话,更没有以恩报曹。放弃国家利益及恩主利益放曹,给后朝人的话柄。你即使不杀曹操,应该将曹操操捉回去让主公和军师进行发落,你既立了军令状的任务就是捉曹操,违犯军令状,该受军法制裁。靠了大哥刘备的牌子,为所欲为。在这些问题上可以看出,刘备治军不严,纪律松散。导至最后失败的关键性错误。


老龚166916589


正史中没有关羽义放曹操的记载。

但是曹操败走华容道却是有记载的。

《三国志·武帝本纪》关于赤壁之战只有寥寥数语: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裴松之在这一段下面引用了其他资料作注: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这里提到了曹操从华容道逃走,并没有提到关羽再此设伏,然后释放了曹操。

《三国志·关羽传》中关羽赤壁之战也是寥寥数语: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这里压根没有提关羽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所以关羽义放曹操并没有史实根据,只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但是小说家的加工也是根据《山阳公载记》的那一段文字演绎出来的。

至于罗贯中为何如此写,只要是突出三个人:

一是突出关羽的忠义;

二是突出诸葛亮的妙算;

三是突出曹操命不该绝。

毛宗岗曾批注道:

孔明既知关公之不杀操,则华容之役,何不以翼德、子龙当之?曰:孔明知天者也。天未欲杀操,则虽当之以翼德、子龙,必无成功。故孔明之使关公者,所以成关公之义;而其不使翼德、子龙者,亦以掩翼德、子龙之短也。

李贽在《三国演义》“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一回总评道:

云长忠义性生,孔明筹之已熟,又知老瞒未合断送,真个是天时人事,了了皆知者也。

微史春秋


关羽放走曹操,纯属子虚乌有。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很多中国人是相信有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是受《三国演义》小说、影视剧的影响。

事实上,关羽放走曹操,在历史上是没有这回事的。

《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公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役,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武帝,即曹操。《武帝纪》中是没有关羽拦截、放走曹操的记载的。

又,《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曹公定荆州,……追至当阳长坂……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还。”

《关羽传》中也没有拦截和放走曹操的记载。

上面两段史料中都没有看到“捉”与“被捉”的记载,就像一场官司,没有原告和被告,就不成其为官司了!

历史上倒有曹操捉关羽、放关羽的记载。

还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小说、影视剧等,是供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是不可当真的。

如果真要当回事看,最好还是以史为据!


王校长在线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这段演义十分的精彩,也是《三国演义》的精华篇章,作者这样的演绎作用有三:

一是关羽义薄云天的存在。关羽曾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留下了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千古佳话,而这些奇迹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宽宏大度、有意放行而成全的,关羽当然心知肚明。读者也觉的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正好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顶着军令状的危险放走了曹操,了了人情,也突出了他的义薄云天。

二是孔明智慧化身的存在。诸葛亮未出茅庐一定三分天下,后来火烧新野,火烧博望,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火烧赤壁,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神一样的存在。捉放曹就是他一手策划一手导演的,一来三足鼎力形成,二来成全了关羽的义气,并欠了自己的人情。更突出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

三是天不灭曹的存在。《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作品,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刘皇叔如此仁义,五虎上将如此骁勇,诸葛亮如此智慧,为何又收复不了中原,特别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皆无果而终。作者用了一个宿命论的观点,那就是天不灭曹。曹操命不该绝,曹魏也气术未尽,非是人力而为。用这一观点为刘备集团开脱。


十月送暖


一是,突出关羽的忠义无双。面对自己的敌人,面对巨大的功劳,面对巨大的处罚。忠义之所在,虽千万人我往矣。


二是,突出诸葛的神算无双。考虑到了曹操的选择,考虑到了关羽的选择,也考虑到了北方大势的情况。平和了关羽的傲气,打击了曹操的信心,获得了刘备的看重。

三是,突出曹操的内心强大。已经到了困境,已经大败特败,却始终有着强大的韧性,始终相信自己还有机会。


Lucky


关公义释曹操没有史实根据,曹操在赤壁之战沿华容道北撤,路途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道路泥泞很难行走,曹操通过让羸弱的士卒搬草填路解决了这个问题,刘备确实派人在华容道放火试图狙击曹操,但是刘备放火是马后炮,没有截击成功,换句话,曹操先跑了。

因此,所谓『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是罗贯中的创作,罗贯中这么写,是为了呼应之前曹操与关公的关系,也是为了突出关公『以信义为重』的品格特征。

曹操向关公告饶的话语是这样的: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配合关公喜读《春秋》的背景,借用『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简直就是为这个场景度身定制的。

至于这个典故其实是出自《孟子》,罗贯中可能是疏忽了。


谈古论金


周瑜赤壁败曹操那天,罗贯中正与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聚饮,皆略醉。

刘备道:罗老夫子,曹操既败,可否派我们这边大将,去截杀曹贼。灭了这死对头,削我心头之恨。

罗贯中心道,灭了曹操,我这书还怎么写,还执着它扬名立迈呢。但又不好驳刘备的面子。便说,好好好。待我安排个大将,追杀曹贼。

先问赵云。赵云道:先前我在长坂坡立迈,曹操没放乱箭伤我。我真不好意思去截杀他。

再问张飞。张飞环眼一翻一闭,装醉趴桌子上了。心道:当年,大哥鞭打督邮,得罪朝廷。让我背的锅。这次我不背了。曹操、夏侯渊是我老婆的亲大爷。{张飞娶妻夏侯渊兄之女}我要去劫杀,回去还不得跪搓板。


又问关羽。关羽道:你把我写的忠义无二,当年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请。你让我去,后世人、后世喷子,如何看我喷我。

罗贯中无奈,对诸葛亮说道:这事你看着安排吧,别辜负了我对你的一份滔滔之情。

诸葛亮一摆羽扇,说道:抓阄吧 。



结果关二爷抓到“劫杀”二字阄。咪咪眼立时就瞪大了,杂这么手臭。

诸葛亮揪过关羽,附耳几句。关羽遂点头。 于是,三国演义有了关羽义释曹孟德一节。

后来传说,刘备酒醒后,立马亲自去追曹残。可是去晚了一步。! 去晚了一步{这是正史}。

至于后世人有言,是诸葛亮有意放曹操一马,为的是保持三国势力均衡。刘备就不会为孙权所灭。这特么就是个低智商忽悠高智商的刷标新立异的kua。

两军对垒,恨不得你死我活 ,哪有功夫考虑后面均衡权谋。刘备、诸葛亮要是有一点点想让曹操活者不死,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