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寄宿初中校长要求教师打卡上下班,没课也需坐班不得照顾病重家人,对此你怎么看?

wangjh10


学校管理需要严格的制度,因为教学和工作是一件不可以随便应付的事情,也不是自己来去自如的场合,作为管理者是要从管理上树立一种严格的制度。


但是管理也需要智慧和温度。或许很多人在矛盾,如果一旦开了什么事情的口子,那么是不是之前的纪律就打破了呢?其实不是,管理上是需要一些制度上的约束,但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引导,如果这个学校中,不仅有了纪律方面的规定,在整体校园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那么这个制度也只是一种最基础的保证了。


其次就是法不容情,任何人都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去调整自己遇到的困难,如果这个时候,作为管理者不能让下面的人看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着想,那么你也只能守着他们的人,但是他的心是永远不会属于这个集体。况且家人如此的重要,任何或许都可以放弃一份工作,重新来过,但是家人不可以?


思维数学小课堂


乡镇寄宿初中校长要求教师打卡上下班,没课也需坐班,这是每个学校最基本规范的工作制度。小徐老师所在的学校,一直以来都是打卡上下班,没课也必须来学校坐班。这倒也无可厚非。

仅打卡上下班这事,我们学校就先后换了数次方式:

1、人工签到签离

一开始是人工签字,每天两次签到,两次签离。而且不允许其他人代签,但是后来校长还是发现有个人会找人代签,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们换了指纹签到机。

2、指纹签到机签到、签离

指纹签到答离的方式,成功杜绝了让人代签的现象,而且签到机上的数据可以输入到计算机里,谁迟到了、早退了、请假了,一目了然。校长和会计以此来统计老师们的考勤,并核算最终的绩效工资。

但是两年后,指纹签到机灵敏度不够,有的老师的指纹浅就识别不了。后来就被着急的老师们戳坏了。

3、刷脸签到机签到签离

指纹签到机坏了以后,本来老师们以后又会回到原始笔签时代,可是不曾想,校长又换了更加先进的刷脸签到机,大家往它面前一站,不用有身体接触就可以将每个老师到校和离校时间记录下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用着这先进的机器。

[正在集体坐班备课的老师们]

正如校长所说,现在是机器管人的时代,迟到、早退以及请假的一律扣分,迟到、早退一小时以内扣2分,超过一小时按半天计,请假半天扣3分,请假一天扣5分,如果请假期间学校开会,再扣4分,每扣一分则扣除绩效工资一元。

即使这样,老师们真有事请假,校长也是极不高兴,每到开会就冷嘲热讽,校长经常说的话是“谁家没有孩子,谁家没有老人,都去照顾孩子和老人,还干工作干嘛,直接回家得了,别忘了你是公职人员,你干的是工作……”“孩子有事,可以请保姆,老人有病,可以请护工,你干的是工作,不能想请假就请假。”等等这样的言论,我们不知听了多少次,也真怵头请假。

小徐老师当年从私立贵族学校回到老家教书,就是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但是校长这态度,让年轻的我真的无所适从,有时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医院陪床,后来母亲走了,这因没能多多照顾母亲一些,而一直自责愧疚至今,成为一辈子的痛。后来小徐老师饱经世事,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还是太嫩了,太拿校长当回事了,如果是现在,我会义无反顾地去照顾自己的母亲……

所以,对于校长规定不得照顾病重的家人,小徐老师极力反对,我不想让别的老师也像我一样落得悔恨终生。

小徐老师认为,学校应该是最有温度、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是教会人珍惜亲情,尊老爱幼的地方,而老师更应该做出表率,虽然老师的责任重大,关系着全班的学生,但是在不耽误正课的情况下,让老师去照顾自己病重的家人,是让老师能得以安心从教的最好的办法。

可想而知,如果自己的至亲正躺在医院里,而自己在学校坐班,能有心思、有动力备课吗?如果校长能对老师们人道一下,相信,他们会以更大的热情和温度投入到教学中去。

后来,小徐老师又换了新的工作地点,新学校的校长却和之前的校长截然不同,不仅体恤老师们,而且对老师们的家属们也关爱有加,常对我们说的是,老师们只有家庭和谐安稳,才有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教书,才不会将一腔怨气带到工作中来。而没想到的是,这种宽和,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却成就了这所学校的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交流补充。


指尖教育帝国


“一流学校抓学术,二流学校抓学习,三流学校抓纪律”,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

白岩松的“白氏理论”被很多人广泛使用,然而,现在各个中小学,几乎没有不坐班的,甚至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加入到让老师打卡坐班的队伍中来。“白氏理论”中的理想状态, 现在几乎不存在,这是因为:

一、学校领导,没有那么高的领导艺术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管理团队,这个管理团队,要善于激发大家的潜力,凝聚大家的力量,创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对校长和中层领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的学校领导,都是老师出身,甚至没有学过管理学,凭借着经验管理老师,势必很难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

有的领导,是班主任出身,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可能非常优秀,得心应手,但是用管理学生的那一套管理老师,可能就会出很大的问题。

二、学校老师,没有那么高的素质觉悟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学校的管理,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虽然老师的文化素质高于一般职业,但是这并非代表来说不需要管理。

在学校里,喜欢短空子的老师,出工不出力的老师,并不是少数,也不是个别现象。教师,是一个职业,而且还是一个特殊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就在于需要老师用心的陪伴学生,不能随意请假,因为学校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三天两头的请假,意味着要把工作分给其他的同事承担。

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叛逆期,乡镇中学的管理,难度比小学和高中都大,比城里的学校也大,因为这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所以校长的要求,合情合理,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坐班,学校如何运转?

有人说不坐班,照样能出成绩,大家该做的都会做,这似乎也有道理。我们这里的学校,十几年前确实不坐班,那个时候老师也不耽误上课,只是备课的地点,由学校改成了家里,老师相对比较自由,学校每年考的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比现在多一些。但是,考取重点本科和二本的学生,和现在根本没法比,这也许就是学校严格管理之后,带来的影响。

三、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彰显领导的艺术

对于一个家里有重病的病人的老师来说,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一个是学校和学生需要老师,一个是病人也需要他来照顾,哪一个方面都无法逃避,但是如果学校搞一刀切,把这个老师固定在学校里,势必会引起该老师的不满,也缺少对老师的人文关怀。

这个时候的领导,最好是“睁只眼、闭只眼”,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毕竟这种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遇到,领导也没必要夸大其影响,这样的领导,更能得人心,出“生产力”。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我说说我知道有关老师打卡签到坐班制的事情。

1、我原来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普通完全中学。原来老师上午8点,中午12点,下午2点,下午4点要写名字签到。

当然,这里有老师本本分分的就按照要求签到的。有的老师上午有课,下午没课,上午就会把下午的到签完。这种由年级分管的纸质签到,实际没什么作用,没人监督,叫人代签,自己先签,形同虚设。

后来,换了一个校长了。认为得来点真格的,签到不能流于形式。就变成了指纹打卡我今天到。签到次数也多了,除了上午、下午四个时间段要按指纹打卡,还增加了早自习、晚自习两个时间段打卡。班主任就更惨了,还增加了早上叫学生起床和晚上查寝两个时间段。反正,老师们一片抱怨,叫苦连天。

2、原来的一个同事考去了城区的一所初中学校。原本不用打卡签到。去年换了一个校长,就要求要打卡。除了星期一至星期五要轮流值班,周六周日也要轮流看学校。

这所学校是没有学生住校的,星期六星期天学生也不用上学。有的老师就有些不情愿了,特别是周六周日也要轮流值班看学校,学生没有一个,不知看学校是因为什么。

3、本人现在所在的学校。也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有高中有初中,高中生有住校的初中没有住校生。

这所学校不用签到,老师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

大家可能会以为,这所学校的老师岂不是会很懒散。

据我观察,反而没有。大家都自觉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内心没有抱怨,反而都认为校长很人性化。

就像有的老师开玩笑说的,拿着这么低的工资,还和其它拿高工资的企业一样,那当老师图什么?


化学姐话教育


这是正常的,一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必须的得有该有的规矩!但规矩不外乎人情!我是一个老师,也是家里的独生女,几年前妈妈得了肺癌,跟我还不在一个城市,妈妈每次住院化疗,我都会跟学校请假,要么把课都窜好了,提前上,要么过后上,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回家照顾妈妈,还好那时候有动车,回家一个多小时,就是我折腾点,花的路费多些,学校也很理解跟支持,但是确实按事假算的!!之后半年,妈妈病重,卧床,我就直接跟学校请假在家照顾妈妈,(那时候想的是,妈妈比工作重要,这可能是我跟妈妈最后相处的机会了,)学校也很支持,至于学校怎么算我就不知道了,应该也是事假,从妈妈生病到过世大概一年我都没怎么上班,工资,应该也是按月发的,(因为是财政给钱),后来上班,算工作量,我确实一年几乎没有工作量,也没有考勤,确实对于评职称什么有影响,不过那时候对于我来说妈妈最重要!!回到学校,我非常感谢领导,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最大的帮助,谢谢他们的支持,理解!!我能回报的就是努力工作!!所以我觉得学校有规章制度是对的,适当的人情味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老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如果你都没有一个感恩的心,你的学生怎么会感恩呢?


丫丫11314



“忠孝不能两全”,这是我曾经执教的学校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说过的一句话,至今都记得她老人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种愤怒。源于同事家中老人生病,请假回家照看家人,校长在会上就发表此言。按照校长说的话,我们这些教师就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就应该把自己的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

看到题主的题目,就想到了曾经领导的这句话,第一反应,不近人情。打卡上班可以接受,没课也需坐班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不得照顾病重家人,实在有些过分。


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家庭父母亲人,除去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教书育人,教师们也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老师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无情的冰冷机器。

于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要求必须坐班,这是学校的管理方式,也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老师们也会正常遵守。


如果每个老师上完课都拍拍屁股走人,孩子有问题找不到老师,学校有事情也找不到人,会是何等的混乱局面。


如果教师上课来,下课走,是否能够保证备课的质量?会不会有老师趁机滥竽充数?那对于教育来说就没有了严肃可言,这样的教育能够实现我们伟大的教育目标吗?我看不会。


于情:适当关怀方是大爱


身为教师,外人看到的是教师有寒暑假,还拿着“高薪”,却不能看见老师们为了上好课,辛苦备课的场景,也不会看见老师们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课,更不会看见老师们的早出晚归。


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学习上不同的问题,上课,下课,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需要老师们在每个环节精心的关注。


在繁忙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们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每个家庭都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只有学校领导适当关怀,理解,才不会让老师有思想上的负担。


就如题主所说,不得照顾病重老人,实在为过。试问一下,这样的情况下,哪个老师还能够安心站在讲台上?



身边的学校都是实行打卡上下班的制度,老师们也都是认真遵守。但是老师没课也不得照顾病重家人,是个“过分”的规定。在老师的兢兢业业里,也要给老师留有适当的余地,因为除了教师这个职业身份,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父母,儿女。


余争的世界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要求教师空堂坐班,早晚实行签到制或者打卡制。但学校在管理教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学校领导要关心教职工的和生活,对家里有特殊情况的教师,多一份关爱和理解,这样更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学校考勤制度,要求教师上下班打卡,是管理教师作息时间的一种考勤制度,空堂坐班制,是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绝有课就来,无课就走的现象。

以前一部分学校的老师利用上班期间在外打麻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学校作为教师的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管理责任,为了加强对教职工的管理,学校实行打卡考勤,空堂坐班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教师在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不是很好,很多人会用放大镜来看待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备受社会高度关注,如云南丽江六位教师寒假在家打麻将一事,被警方处行拘10日,罚款500元,六位教师也被教育局降级处理,引发社会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质疑,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要吸取教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慎言慎行。

虽然学校要求空堂坐班,如遇特殊情况,并不是不准教师请假,请假一定要完善相关的手续,比如请假条上面要写明请假的原因,注明课程调换情况,也要有相关领导的签字同意,方可离校。家里有病重的家人需要照顾,如果学校里没有特殊情况,正常情况之下,学校领导是会同意教师请假的。

学校是全体师生的家,师生也在为这个家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活力,希望彼此之间多多一份理解与包容,这个家也会越来越兴旺。


Lance课堂




作为一个高中老师,看到这个提问我真的感到很吃惊,我严重怀疑这位初中校长是否在教学一线教过书,对于这位校长的做法我认为及其不合理。

01

学校有很多处室,不同处室专门处理特定的事情。

学校和其他单位一样,一般分为很多不同的处室,每个处室分别处理不同的事情。比如政教处主要负责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比如教务处主要负责学校教学方面的工作,招生办主要负责学校招生方面的工作。

一般一个处室多的话四五个人,少的话两三个人就可以了。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学生共6000多,招生办共五个老师,他们基本上就能把学校招生的所有事情处理好了。比如教研信息处,他们的工作两三个老师也就够了。

02

不同处室坐班人员是相对确定的。


在学校处室坐班的人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没有上课的,他们有的是由于年纪大了不胜任教学了,有的是由于身体等原因不适应教学了(比如嗓子做过手术)。

这类人由于还没有达到退休的年龄,他们只有去处室坐班了,因为只有坐班他们才能满工作量,他们在处室负责某方面的工作。

第二类是由于学校老师较多,学校班级较少,这样就会导致部分老师达不到工作量,为了满工作量,这部分老师只有去处室坐班才能满工作量。

03

满课的老师,又不在处室坐班的老师打卡上下班完全没有必要。


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搞好教学,对于管理,学校有专门的人员。满课的老师没有课也要求打卡上下班,那么他们没有课的时候就只有去教研组办公室去了。

教研组空间有限,人员过多的话会过于嘈杂,老师在那里面是根本不能安心备课的。老师不能很好的备好课,那势必会影响教学的,那些说大家可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在教学一线的呆过的。

学校不同处室处理不同的事情,在学校是很少有学生去教研组办公室的,除非学生去找班主任,因为教研组除了能帮学生解答学习上的问答外,根本不能帮学生解决其他问题。

而一般情况下是很少有学生去教研组办公室问老师题的,所以满课的老师打卡上下班完全没有必要。

04

所有老师都打卡上下班会影响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对于满课的老师你也要求他打卡上下班的话,那么很多老师就不愿意上课去了。

因为上不上课他一天都得在学校呆到,去哪也去不了,那还不如不上课去处室坐班,处室呆一天与在教研组呆一天还要上课大家肯定愿意在处室的,长期这样下去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会下降的。




【结束语】学校与其他单位有区别,要求坐班教师打卡上下班是可以的,但要求没课也需打卡上下班,这种做法不合理,并不是老师留在学校教学质量就会提高的。

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分工,不同的事情有专门的老师处理,所有的老师都留在学校完全没有必要,强制要求老师留在学校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学校教学的提升与管理。

我是“爱生活爱地理”,用心回答教育问题,如果你认为我的文章有用的话,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爱生活爱地理


打卡这事我支持,特别是乡镇的学校,照顾病人可以办理请假,我觉得这两件事情不冲突。

我为什么赞同打卡这回事呢

我去过我们这边的乡镇学校,开学两个月了,数学老师还没到位,不是上面没有安排数学老师,是因为老师没来,为什么不来呢,就是简单的不想来,没有原因。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这边的教师工资是有财政直接发的,包括绩效工资,也就是说上不上课工资一样拿,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去上课呢,学校对老师没有一点监督的权利,因为工资不是学校发的。

说起这种事情,我确实有点气愤,国家给你发着工资,不说打卡了,你连班都不来上,而且是乡镇学校,首先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就没法比,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城市,而且学习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说“误人子弟”一点也不夸张。

我是这样理解题目的

我是这样理解题目中的要求老师打卡的问题的,上班应该很少有不需要按时的吧,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业,就拿学生来说吧,总是迟到和早退的学生,应该没几个老师喜欢吧。

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校长只是要求大家按时上下班,我觉得没错。


然规教育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乡镇寄宿初中校长要求教师打卡上班,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一个学校,必须有规则可依,才更容易管理各项工作。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学校也实行签到制。实话说,大部分老师都可以按规定时间回到学校,可是,十指有长短,如果执行签到或打卡,有些人可能会天天迟到那么几分钟。所以,必须有规则可依才可以更好的管理一个学校。规则就是规则,它面对的是所有人,不是针对当一个人的。



没课也要坐班

或许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心声,毕竟是没课,为什么还要让我在学校里边待着呢?我个人觉得没课也要坐班。这也是应该的。没课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改作业,或者是自我进修,或者是备课、备学具、备教具。我个人不喜欢懒散,不作为的工作态度。更加不喜欢有任务就匆匆忙忙的赶。所以没课的时候我们自己做好计划岂不是更好吗?



规则也有人情味

家里有重病亲属,家人肯定是劳心劳力。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坚持上班,让人更容易心里压抑,所以对学校的规则也会抗拒,其实这样的心态是可以体谅的。

首先,亲属的重病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恢复的,这是需要长期地坚持照顾。因此空没课的时候,家里和学校两头赶那会让人特别的辛苦。在心力交瘁下而工作,能正常的进行工作吗?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偶尔需要回家照顾家里病重的金属,可以私下和领导提一提。如果每天利用空课的时间回家照顾家人的话,领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答应的。规则就是规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而改变规则,不然,领导的工作会很难执行下去。



2016年的时候,我爸爸也需要去省城化疗。单位的规则,请事假累积超过20天,年度考核就不评了,请假7天以上就得到局里批。毕竟规则就在那里,所以,每次我爸去化疗,我就请五天事假去陪护,接着让我家丈夫请五天,我哥再请几天。我们轮流请假去陪护化疗的我爸爸。

题目中也提到寄宿初中,寄宿初中的工作时长特别的长。在我乡下这,他们的时间一般是从早上5: 50一直到晚上9: 50,学生已经进入到宿舍之后才可以下班。那么长的时间段,对于一个家里有重病病人的老师来说,如果空课不可以回家的话,其实对他也是一种煎熬,所以,还是可以考虑特殊事情特殊处理的方式。

我是暖心秋妈,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也可以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