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旅行的人和很少旅行的人有什么区别?


刚开始参加工作的头三年总是以工作为重,因为一没钱考虑旅游二没时间旅游,生活圈子很小。当时我有疑问在心里,我的业余时间在哪里?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喜欢旅游?记得那段期间是没有心情的。

后来有了冲动,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精打细算去了厦门。回来后感到十分疲惫,因为收入不高,奢侈到去旅游很疲惫。就又没有了外出旅游的想法。

再后来有了宝宝,生活的重心偏斜,想带她看看外面的世界,从周边开始,每周一次,一次一景,坚持了两年,慢慢喜欢上了旅游,对旅游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旅游变成了一种体验别种生活的方式,不管近或远,每周会有不同的体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的好坏,而是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满足,不再那么计较得失。


萌萌哒系列


你好,谢谢邀请!看到你这个问题,其实我有很多话想说,我不是一个经常旅游的人,一年大概就只会去两个陌生的城市,但是我的身边有很多经常旅游的人,对于他们而言,上班不是必然选择,而旅游才是必然选择,就我的亲身经历,来说说经常旅游的人和很少旅游的人之间的区别吧1

1.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

其实,旅行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行。旅游的人都知道,当你站在陌生的城市,看着陌生的大街小巷,内心除了兴奋,也有点点的不安,因为有些路真的是复杂,这就让你不得不主动去和别人沟通,向当地人请教,获得别人的帮助,而在有的时候,或许也会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但在我们的生活上,我们很多人往往羞于启齿地去接受别人的帮助。

2.生活方式多元化

经常旅游,看到的风景会更多,接触的人群会更庞大,在旅途中听说的故事、风土人情更加多元化,在过程中,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也学会了人生一生都在学习的一门课程——和人很舒适地沟通,这门课程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困难的。

3.旅游是一场学习的过程

旅游,更像是一场学习。旅游之前的准备、旅游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旅游之后需要应对的事情,都要做到很好的应对,一般来说会促使我们主动去学习,get一项新技能。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啦,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因人而异的啦!有的人觉得旅游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用旅游的钱来给自己充电,我认为这样也是挺好的,只要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让自己开心乐意都是很好的哦!
关注头条号【爱飞乐游】,获取海量出国旅游干货,让我们带你玩遍全世界!

爱飞乐游


前不久我坐高铁出差,不小心坐过站了,就直接出省了。高铁乘务员让我跟她们一起先在餐车坐会,下一站再把我送回来。听她们聊天特别有意思。



两位乘务员都是年轻的小妹妹。听她们口气好像家在浙江吧。

乘务员A问B晚上打算去哪?B说去江西舅舅家呆一晚。A再问,那明晚呢,回家吗?B说,长沙那里有个演唱会,想看明星去。不过B有点发愁说这趟出来换洗衣服都没带,不过也不理了。

听两位小姑娘在那轻描淡写的聊天。感觉她们坐的不是高铁而是地铁。中国也没有那么大,就一城市那么巴掌大,想去哪,坐几站高铁就是了。他们对“距离”的的心理认知跟我们常人是不一样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经常旅行的人和很少旅行的人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跟高铁员工和普通人的区别类似,就是对“距离”的心理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心态不一样。

经常旅行的人,世界地图上的每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可能都不遥远。再远的地方,也是几张机票、几趟汽车火车能搞定的事情。有时心情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仿佛,整个世界触手可及。而且经常旅行的人,在外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种状况的经历多了,对很多突发事件的心态就更平和一些,反应和解决的办法更灵活多样。



很少旅行的人,如果自己筹划一次出行,就算是省内游,都可能是一件巨大工程,有太多需要担心考虑的事情。而且因为经验不足,会发现就算准备得再充分,每次出行都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搞得旅程狼狈不已。由此也会表现在个人的行为处世上:对未知的恐惧和担心,对突发状况的焦虑和不知所措。

一个人的视野、胆识、心态是由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和事等累积而成的。旅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跟你一起分享。


小鱼的乐读时光


我来说说我的见解吧,经常旅行和不经常旅行的人,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心态吧,遇事的心态和处理办法,还有决策一些事情的速度。

我经常一个人自由行,从第一次做攻略一窍不通到后来的轻车熟路,做攻略的过程锻炼了我的逻辑性,刚开始做的时候真的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后来会列一张清单,然后按部就班全部做好。

还有就是遇到棘手事情的心态,有一次我们两个人租车自由行,因为计划不周的原因,没有按照原计划还车(路程没有多走,只是晚上回来的很晚,当晚没有还车),以至于后来还车的时候和老板扯皮,当时我就觉得很亏,很想吵一架,在我那个朋友的安抚下,跟老板很客气的商量,后来没有多收钱,反而交了个朋友。

有一个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点,那就是婆婆妈妈,我前段时间去赏花,花在山里,每年的花期捉摸不定,我当时根据今年的天气和近几天山里的气温,下午订的机票,第二天就走了,事实证明,我猜对了,在后来我一个同事,一直问这问那,最后也是没有去,他很久之前有一次也是说好跟我们出去玩,结果事多,临时变卦,我性格原本就不属于婆婆妈妈型的,所以我不知道经常旅行会不会改善优柔寡断的习惯,不过我想或多或少会有点影响的。

最后应该就是口才和交流能力吧,我有时候坐长途火车,女朋友很好奇,你怎么跟谁都能聊到一起,上到六七十岁老人,下到十几岁小娃娃,这个可能就是经历的多了,然后听他们讲的故事,再把这个故事加工一下,传达给别人,自然而然就什么话都能接的上,不懂的多听听,懂得嘛,就大家一块聊一聊,口才和思维能力啊,应该或多或少会有提升,什么交流恐惧症,更是不会存在了吧。

以上就是我觉得不同点了,码字不易,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谢谢认可一下。



东京丶大木杰伦


我是一个旅游的爱好者,但是由于我自己的条件不允许,限制了我外出远游,接下来我就讲一下不经常出去旅游在北戴河被挨宰的经历吧,

2018年8月下旬我们一家四口从北京出发到北戴河去旅游路上一切都顺利,到了地方找了一家民宿住了下来,租的是两室一厅一天180元,能做饭能洗澡,就跟自己家差不多,房租也便宜。



关键是我们吃饭的时候被饭店的老板给宰客了,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子,吃一顿普通的海鲜那个老板要了我们600多,明明是到了海边普通的海鲜应该便宜才对啊,反到是比我在北京吃海鲜还要贵。

总之不经常出去旅游的人出门之前一定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避免踩到坑


手把手汽车陪练王教练


经常旅行的人和不经常旅行的人其实区别蛮大的。就那我自己来说吧,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就没出过我们陕西省。后来毕业后由于工作需要,还有节假日自己出去旅行,我才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广州,等等大城市,还有西藏,海南等风景秀丽的地方,也去了一次泰国。

我反复思考,毕业后这几年因为去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人和事,我的思想放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有这几点:

1.人变得包容,对不同的东西学会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之前我对一些另类的人和事总是抱着排斥和厌恶的心态,但是见的多了后,我发现多元文化是非常棒的。

2.不在执拗,不再固执己见。去的地方多了,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很大,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现在对任何事物都不轻易下结论,就算走了结论,当有不同意见也是可以商量的。

3.更能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因为在旅行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沟通,多去为对方着想,反而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

4.心态变得更平和,不容易生气。学会了理解别人,能够想到别人的难处,这样遇到事情往往就很容易将事情想通,那么许多在别人看来是很大的问题,在我看来往往不是什么问题。







火eye金睛


主要差别是眼界和视野。

现实中,很多旅游爱好者,性格相对比较独立,心胸宽广,见识也多,在旅途中所感知的奇闻异事也不少,会增加茶余饭后的闲聊谈资。

说说自己,以前基本上算宅的一个人,每天工作朝九晚五,下班回家,两点一线确实没意思,后来爱上了旅游,随着去的地方多,也见识了很多地方人文情怀与生活习俗。记得18年4月份,当时去四川普格大凉山旅游,没去之前脑海中浮现了大山景色之美,空气新鲜,当驱车看见迎面走过来的一群放学孩子,让我眼角红了,很多小孩穿的衣服破烂不堪,脚上穿的鞋都有洞,十几个结伴同行的小孩基本上没有一个干干净净的,那一刻确实触动了内心,那天还好,车上带了很多零食,都分发给了孩子,看见他们露出笑容真的很纯真。

总之,人还是要多出去走走,才会发现世界的不同,如果一直宅在圈子里会孤陋寡闻,四川现在也在助力大凉山发展,相信山里的孩子未来生活会越来越好。





张小兜爱旅游


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说出一点见解的:

从2014年出发九寨沟开始,我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出远门旅游过,大家一起聊天的时候我也可以有点话题说说我去哪哪哪了,那时候不懂,觉得旅游是有钱人才会做的事情。所以远旅一下是对自己一年最大的奖励……

后来接触到驴友,每逢节假日,2~3天时间都会来一次户外,去过乌兰布统草原,库布齐沙漠,五台山自虐,还有种种的山峰,在零下十几度海拔3千米的高山遇到8级妖风被吹了下来,8小时徒步30公里,只能饼干面包充饥,搭帐篷,住民宿……这些不仅仅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也可以交到更多爽朗大气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体会生命不易,食物的珍贵,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体会是真实的……

再说说金钱吧 短旅花不了太多银子 几十 几百都有 因为户外队友差不多都是1~3天的行程,且大多数盈利模式比较透明,但是自己的户外装备的确是要花很多银子的,冲锋衣裤鞋登山仗之类的户外装备比较费钱,但是对于长期的人来说慢慢买还是可以接受的……

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一个字一个字手机敲出来的,欢迎大家有不同的想法……




小路咀团团


我常年在路上浪,发现旅行能增加你的爱好

1 美食,经常品尝各地的美食,从而对美食甚至烹饪都有了兴趣,老想在家也能做出当地的味道

2 摄影 旅行免不了拍照,越拍越多,就想越来越好,于是折腾单反,入镜头 本身是东北人,下场雪都兴高采烈的出顶雪拍照,回来后期,朋友见了都说有病

3 运动 在外走了大半年回来发现在家根本就呆不下了,每天必须得上外走两圈才能安心入睡,久而久之也就爱上了跑步,打篮球之类的运动

以上这些爱好都是通过旅游开发出来的,真的有益身心陶冶情操,再看看我的朋友,整天英雄联盟王者荣耀,说实话,和他们渐行渐远,如果我不去长期旅游可能也是这副模样,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唉











请你原地爆炸6


以我的自己的体验,经常旅行的后果就是——放弃将“退休后环球旅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而是选择过好当下某一天。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不管不顾地扔下工作,开启了一段近两年的Gap Year。当时其实我没什么钱,家里也不会给我太多支持。我通过住青旅、做义工、换宿等方式节省开支。先是在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晃荡,又去了尼泊尔、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穷游,最后在菲律宾学潜水,把钱花得精光后回到北京,想着攒旅费后继续学潜水教练,却因遇到了我先生,人生又拐回到结婚、工作的正常路上。


旅行爽吗?如果有足够的钱、有对目的地的足够兴趣,那当然是很爽的。这种爽可以持续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但或晚或早,你会在某个节点感到疲倦,旅行的弊端开始显现:居无定所、文化不通、水土不服、饮食不调……


旅行是一种我们所向往的“在别处”的生活,但当这种“在别处”的生活成为主流常态,原先厌倦的生活方式,又会成为新的“别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旅行的生活跟我们日常生活没什么区别,都有美好和烦恼的部分,要知道,我们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很难满足的动物。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你要说有什么区别,我并不觉得会有什么区别。人生很难因为旅行而改变什么,旅行也很难承担起一个人的人生梦想和意义,只会花光你的积蓄,让你在现实中更不自由。经常旅行,会帮助你放下对旅行的幻想,回到日常生活本身。


说到底,在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中,我们都有机会找到类似旅行时遭遇美食美景的愉悦感,而不一定需要借助旅行这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