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如果在新婚之夜没有落红的话,会有什么下场?

小龙谈历史


大家别被小说或电视剧骗了,以为新婚之夜没有落红的新娘子会被退回去或沉塘。这个得分好几种情况。

1、古代人没那么蠢,他们早知道并不是所有女孩都会落红。

如果女孩子参与过沉重的体力劳动,有可能就没有落红了,也有一些是天生就没有,开明一点的婆家更看重的是儿媳的品性。

2、上古、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其实是很开放的,男女关系上也很放得开,并不太把贞操当一回事。

孔子的母亲未婚先育,这也并不影响他的圣人地位;

秦国两位太后都给情夫生了孩子,也没有人过多的指责她们;

就算是到了汉朝时期,人们也不见得多重视,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刘彻的母亲,都是再嫁之妇;

唐朝时更不讲究,公主、贵族女们有个把情夫很正常,唐玄宗也没嫌弃杨玉环不是黄花闺女。

在这种整体社会环境之下,夫家首先要保障的是儿媳肚子里的孩子真是儿子的,至于儿媳是不是处子,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3、宋、元、明、清时期,道德体系建立得更加完整,女子的贞洁就成大事了,几乎代表着家族的脸面。

进宫的女孩们会受到相当严格的检查,以确保是处子,如果没有落红,直接打死了事,还要追究家族的责任,所以没人敢冒充;

普通之家,新娘子如果没有落红,不管她实际上有没有婚前犯错,这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了。有条件的可能会将其休弃回娘家,没条件再娶的只能容忍,这姑娘的日子不会好过。

权贵之家,婚姻通常都带着某种目的,处置方法就不会这么简单了。如果是女方低嫁,男方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反正可以娶小妾,影响不大;如果是女方高嫁,那可惨了,为了家族的颜面,很可能被悄悄处死。

总之,上古时代,没人在意女子的贞洁问题,男女之情也没那么神秘,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所以圣人说“食色,性也”;只有到了思想被束缚的封建时代,这才成为了压制、摧残女孩子的一种手段。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在古代检验一个女孩子是不是处女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但是最为直接的就是看新婚之夜的落红。一般而言,女子出嫁,丈母娘都会给女婿准备一块白丝巾。即便丈母娘不准备,婆婆也会准备,因为这是见证女子贞洁最为重要的物证。



一般的人家,洞房花烛的第二天,这块丝巾是要拿给长辈们去看的。而大户人家则是由通房丫头直接拿走,第二天向主家太太汇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落红。但是也有不见落红的情况,如果不见落红,那么女子一般来说就一个字,惨。

中国古代男子娶妻,尤其是头婚,那绝对不能出现被绿的情况,纳妾另当别论。所以,头婚娶的不是黄花大闺女,这对男家来说就是犯了大忌,甚至是奇耻大辱。对于这个女子而言,轻则可以到娘家去要回聘礼,直接休妻;重则遭受毒打甚至对其进行慢慢折磨,反正那个年月打老婆是很正常的事,那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因为在古代婚姻往往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很少有婚前能够见面,并且自由恋爱的。所以,无论娶与嫁,很多时候都是在掀开盖头之后才能看到对方的容貌。于是,合卺酒一喝,两人行完周公之礼,彼此才能合二为一,增进感情。

而当周公之礼行完,却发现自己被绿了,可想而知,这个感情还怎么能增进呢?所以,这一块落红绢往往决定了一个女子的命运。当然,古人的认知水平有限,其实也有很多情况下女子不会落红,这与其生理结构或者是因剧烈运动,摔伤导致处女膜破裂有关。



但这些都没办法解释,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本就挺惨,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惨上加惨了。


傅斯鸿


趣谈答案:如果没有落红的话,这个女子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办法和这个男的继续在一起了。即便强行安排在一起,这个女子的后半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叫惨。

事件回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做落红。

针对于文章的审核力度,我们不得不拿出一个比较形容、比较意向的词来描述,那就是大家都懂的。

没办法,如果说开了的话,这篇文章八成也就凉了,大家见谅一下。

好的,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一部电视剧当中也出现过对应的镜头,这部电视剧叫做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当中若干集,具体讲的是什么记不太清了,但有这样的镜头,那就是佟湘玉嫁给了白展堂,当然是假装嫁给白展堂的,为了骗过白展堂的母亲白三娘。

白三娘第2天端了一盆水,然后敲开了白展堂的门,佟湘玉过去接待的,可是接待的时候白展堂他娘白三娘突然发现床上没有红,一时之间变了脸色,并且百般的刁难佟香玉。

最开始看这一段的时候比较年轻才十来岁,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以前温馨的婆媳关系转眼之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现在想想恨不得给自己来一巴掌,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好的,白三娘的行为如果大家觉得过分的话,那么在封建时代只会有十个白发娘上百个白三娘,而且比她做得更加过分。

因为在古代有着对应的规章制度,一旦发现自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杀死这个女人的,当然这样的规章制度是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变化,比如秦朝是允许的,但是唐宋就不允许了,只允许关入监狱。

没错,这就是事实

如果在结婚的时候没有落红,就意味着这个女子不再具备贞节,就意味着这个女子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受到诸多歧视。

而在封建时代,一旦将这件事情传至四周的话,这个女子基本也就废了,因为她再也没有办法拥有自己那可怜兮兮的自尊了。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重男轻女惹的祸,在古代三纲五常的背景约束之下,女子想要拥有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之前看过一个古装的电视剧,时间太久,忘了叫什么名字了。

有这样一段剧情。

新婚的小夫妻在洞房之时,男人的母亲悄悄给他一块白色的毛巾。同时女孩的眼神中有一丝一闪而过的担忧。于是女孩就想办法,把男生灌醉,然后咬破手指,将血悄悄涂在那块毛巾上……第二天早上,婆婆看到毛巾上的“落红”,面露欣喜,对新媳妇言听计从……

古人确实很重视落红。

因为没有其他的好的办法来验证女孩是不是处女。

所以只能采取这种原始而相对有效的办法。

如果新婚之夜没有这个,那么女孩以后的生活会多少有些麻烦了。

是个男的,本能上都比较在乎这个。如果知道自己被绿了,就算当时不说,以后两个人遇到点问题,抛出来就是个重磅炸弹,直接能把女孩炸的无地自容。

轻则就是这样的家庭矛盾,严重点的,退婚休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还有沉不住气的男的,跑到老丈人家闹事的,这都见怪不怪了。

谁让古人的知识水平低下呢?

没有落红,难道就不是处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生理学上讲,女孩的那层珍贵的膜,会在性生活前因为各种原因不小心破掉。如剧烈运动、摔着碰着,等等。并且膜上的孔,也是分为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女孩上面的孔比较大,也就不会落红。

由此可知,古人的这个观念,是比较落后的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古代对女子新婚之夜落红重视到荒谬的地步。在清朝《闹新居》曾这样描述:“郎爱风骚掉臂奴幼年,忍痛怕羞随他来颠倒。弄出一点红,滴在白绫标,不怕羞丑拿到灯前照。”


为何半夜三更办完事,新郎就急匆匆的去验红呢?因为没落红就无法向亲朋好友交代。

古代女子出嫁娘家都会配嫁妆,其中就有一样重要物品——白绫。这是给男方验红之用,有了落红点点,女方父母才算把女儿嫁出去了。

对于男方来说,新婚之夜后,新郎需要拿落红点点的白绫给母亲交差。婆婆拿到白绫后,自然喜笑颜开,她再拿着白绫向亲朋好友炫耀,以此证明自己儿子娶了一个贞洁女子。这套流程走完,才算这场婚礼圆满完成。


要是新婚之夜没有落红怎么办?那新娘及其家人就惨了。首先新娘少不了一顿毒打,文明一点的男方会直接把新娘送回娘家。

粗鲁一点的就会闹得满城皆知。清朝时期,广东某地就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新婚之夜新娘没有落红,男方在送新娘回娘家时,会带着一只割了双耳的羊跟在新娘后面。

为啥这么做?有两个目的:首先羊的哀鸣会吸引路人围观,其次羊一路滴血到女方家里,以此来羞辱新娘及其家人。有很多女人忍受不了羞辱而选择自杀。

要是碰到豪强家族那结局更惨,为新娘惩罚不贞洁,多半是要“浸猪笼”。处罚的时候,男方还邀请双方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前来观看“浸猪笼”的过程。实在残忍。


现代人都知道,女人第一次不一定会落红。那古代人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如果新娘及其家人确实心里没鬼,就会请官府做主。

官家会出面调查取证,并录取女方亲朋、邻居的证词,如果大家对新娘的品行、为人,评价都很高的话,那一般会判定新娘没有失去贞操,而对于男方来说,有了官家的权威裁决,对外界也有个交代了,那小两口就可以继续一起过日子了。

写着写着感觉好没天理,落红就真的那么重要吗?现代好多人没见过,不也活的挺好吗?



花木童说史


简单来说,看时代。

所谓落红,即是处子血,指女性在初次性行为中,因处女膜破裂而引起的流血现象,跟其他跟性有关的一切一样,被加上了隐晦的称呼。

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处女膜可以因运动等原因提前脱落,初次性行为也可能不脱落。但古代对科学缺乏广泛而系统的认知,这种方法反而成了验证女子贞洁的重要手段。

尽管如此,在不同朝代,人们对于女子贞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新婚未落红的反应也截然不同。

先秦时期:理论的逐步出现

上古时期压根没有贞洁这种要求,当时人类族群的第一要义是生存,第二就是繁衍,甚至完善的家庭制度都可能很晚才出现。

随着时代发展,男性逐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母权制随之解体,女性地位由此一落千丈,逐步受到了男权社会思想和生理上的双重压制。

男权社会的两性关系就一个词:“男尊女卑”,其原理就是用理论的方式盖章证明男性比女性优越。

《易经》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到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几种人际关系之间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女性均处于从属地位。他的学生韩非子进一步阐明这些准则,还将之纳入政治范畴。

《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主贤臣而弗易也。”

与此同时,对于女性贞洁的要求也在提高。

贞洁本身就是男尊女卑的产物,是建立在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男性一方的婚姻目的是传宗接代,且要求是血统纯正的男性后代,被视作生育机器的女性就必须保证这种结果,换句话说,只与丈夫一人发生性行为。

在婚姻存续期间,这种要求是夫妻双方的义务,并无不可,但古代女性物化的发展把贞洁观念延伸至婚前和极端化两个方向,导致众多女性的悲惨结局。

然而社会现实却与理论相悖,春秋战国时期男女野合之风盛行,寡妇再嫁也不是什么难事,秦国的秦宣太后可以公然蓄养男宠,还发布诏令让男宠殉葬(被劝回来了)。

在这个时期,除非碰上礼制的死忠粉,否则基本不会因新婚不落红受到惩罚,就算碰上,也不过是退婚再嫁,当时的社会对此不会有太多微词。

秦汉魏晋时期:三纲五常的渗透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01年),秦始皇东巡途中,在会稽刻石,其中对女性贞洁作出了要求:“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

以上只是要求,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予以制止。

汉朝时期,董仲舒杂糅诸子百家的学说,把自己的“儒学”推销给了汉武帝,并被立为独尊学术,“夫为妻纲”作为三纲之一,也属封建伦常的核心,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收紧。

不过至少在隋朝以前,还没收紧到贞洁这方面,官府提倡女性要从一而终,但并不禁止女性改嫁,上至皇家、下至百姓,都对此颇为包容,二婚当皇后之类并非谣言,汉武帝的母亲王皇后就是生了一个女儿后才嫁给汉景帝的,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更是两次改嫁,至于后面的曹魏好人妻、纷争南北朝,为了人口增长,理论也得服从于实际。

隋唐时期:禁止改嫁的出现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第一道明确禁止寡妇改嫁的诏令颁布:“诏九品已上妻、五品已上妾夫亡不得改嫁”。

这道诏令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一是隋朝时间比较短,二是唐初为了恢复人口,直接颁布相反诏令,唐太宗下诏任凭妇女、寡妇改嫁。

唐朝皇室更是以身作则,各种把贞洁当废纸踩。

宋元明清时期:贞洁的高度收紧

到了宋朝,贞洁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程朱理学把发展了一千余年的三纲五常进一步演化,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

这种观念强调两方面,一个是不准寡妇再嫁,从为亡夫守节;另一个是婚前贞洁,即处女要求,这就跟新婚不落红挂上钩了。

此等观念发源于宋,兴于元,极盛于明清,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就连公主也不可能改嫁(清朝入关前不算,那时候清朝仍保有渔猎民族的传统)。

明清时期所谓节妇的数量更是暴涨,仅安徽休宁一县,明朝有节妇近五百人,而清初至道光三年就多达两千二百余人,背后的守寡节妇、殉节烈妇可以说是极其悲惨,甚至有些未婚女性因未婚夫的离世,也要被迫守节,这个社会都形成了对女性的恐怖压抑。

在这个时期,女性新婚不落红的惩罚可就重了。

首先是官方层面,官府当然不可能立法要求女子新婚未落红就去死,但也明确表示对这种情况的谴责,那就是女子去留由男方定,留则女方返还一半彩礼,不留退人还彩礼。

其次是民间层面,这就简单了,大概就一句话:你怎么还有脸活着?

新婚不落红的女子将同时受到来自夫家的毒打谩骂、娘家的埋怨乃至毒打谩骂和社会的指责谩骂,心理重压下要么只能嫁给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即群众所谓脏人嫁脏汉,至于人家要不要,还是两说;要么直接逼上绝路,自杀。


至于浸猪笼这种事,并不会发生,因为律法不允许。律法允许夫家杀死奸夫淫妇,前提是捉奸捉双,否则就是故意杀人,惩罚很重。所以一般夫家在发现新婚妻子不落红后,会采取毒打逼供奸夫的措施,一旦捉到奸夫,不管是退人拿钱还是告官,都是稳赚。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两年热播的《欢乐颂2》将”处女情结”推上了热搜,让许多观众对应勤这个好男人形象大打折扣,叫骂声一片,引发了人们对贞操的讨论。

“处女”似乎一直都和女性捆绑在一起,仿佛少了一层膜就是人生有了污点,就像洁白的纸上有了抹不去的墨痕。

  婚前性行为不仅在中国文化上遭受到人们的鄙夷,在外国文化中,也同样是精神谋杀,在伊斯兰的文化中,女孩是绝不能有婚前性行为,即使是强奸,家庭都可将她处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挽回家族的面子,为了荣誉而谋杀。

 层出不穷的验证女子是否是处女的方法,就可以论证男权社会中对于妻子是否是贞洁处女的重要性。

  在古罗马时代,一种叫做“真实之口”的石像,如果是非处女将手伸入石像之口便会被咬断。当然,石像根本不会咬人,测试的不过是女子心中是否藏了鬼。

  图:电影《罗马假日》中出现“真实之口”的片段

而在中国古代,鉴定处女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

守宫砂便是最著名的验证方法,晋朝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记述守宫砂是汉朝东方朔向汉武帝传授一种检验女子是否是处女的方法。

将壁虎装在容器中每天用朱砂喂食,待它全身通红时,再将壁虎放到石臼里面,用大杵捣至万下,得到的朱泥就是守宫砂。

将守宫砂点在女子的手臂或者大腿内侧,终身都不会消退,但是只要有性行为后,守宫砂便会自动消失。

虽然这一方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却让后人深信不疑,宫中都用这个方法来验证女子的贞洁。

就在今天依然有一些非洲国家在盛行着“割礼”,他们认为女性的天生淫荡,需要在他们8-12岁的时候将他们的阴蒂割除,并时行缝合,成年后由丈夫亲生拆开,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妻子的纯洁。

由于古代医学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处于膜的认知有限,却让女人在心理埋下了深深的关于贞洁的种子。

古代的婚前“审查制度”很多,但是却并没有什么医学依据,也就是说其实是否是处女的通常婚前是检查不出来的。

男权社会成全了“落红”在婚姻中的地位,贞操是婚嫁最好的陪嫁品。

古代娶亲是需要下聘礼的,在宋朝的时候,男方下了聘礼,但是还没有成亲前,如果一旦发现女方有不洁的行为,男方可以直接收回聘礼。

但是如果男方还是愿意娶这个姑娘,那么可以少给聘礼或者不给,这说明古代女子的贞洁的金钱相关的,失去贞洁的女子就像一件不值钱的旧物,可以进行打折处理或者赠送。

《还珠格格3》中,永琪娶知画为妻,新婚当夜,永琪不想和知画圆房,便割破自己的手指,将血涂在床上的白毛巾上,蒙骗过了守房麽麽和太后。

古代女子结婚年龄较早,一般13-14岁就嫁人了,此时的女子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出血机率极高。

而在古代女子新婚当夜如果没有“落红”的话,那就被认为是不洁之女,男方有权休掉妻子。

有的人家也会选择不休,而是将她降成妾或者婢。这样男方可以再娶妻子,新来的妻子有权力处置,可以打、可以骂。

而有的男子性情柔和一点的,也不会太在意这件事情,但是心里多少会有一些疙瘩,平时可能相安无事,一旦吵架,这个事情就会成为男方的把柄。

当然在古代婚前不洁这种情况毕竟还是少见,特别是宋代以后,女子大多在深闺之中,很少出门,更难得有机会与陌生男子相处,有的甚至订了亲、送了聘礼,都还没有见过面的。

所以还是今天的婚姻比较自由,也符合人性,对于有经验的人在老司机们眼里也许是好事,也不会太在乎这事。


雨霁视角


不落红,在古代会被看做是不贞洁的表现。轻则退还聘礼,被休回家。重则揪出奸夫,浸猪笼。

在古代,新娘新婚之夜落红是完美婚礼第一表现。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尤其是在古代,对女子的贞洁看的特别的重。在澄清之前,保持一个处子之身,是古代女子最基本的操守。新婚之夜的第二天早上,新郎家的人,会专门前来查看床单是否有落红。

如果有落红则皆大欢喜。如果没有落红的话,那么场面就会非常的尴尬,后果也非常的严重。没有落红,世人就会认为,女子在婚前和别人行房。

如果新郎一方,只是普通人家,那么他们极有可能要求退还聘,然后将新娘休书一封,送回娘家。而新娘的下场一定会非常的惨,她的父母会感觉到羞耻,可能拒绝承认有她这么一个女儿。左邻右舍会对她指指点点,十分厌恶,唾弃。

而如果,新郎一方有权有势。可能会估计到家丑不可外扬,不会把新娘休了。但是极有可能,新娘以后的日子会为奴为婢,生不如死。

若新郎性子刚烈,极有可能会审问女方揪出奸夫,让这对奸夫淫妇浸猪笼而死。


聆听传情音乐


古人被贞操伦理所捆绑,认为新娘在新婚之夜如果没有落红就必然与他人有染,这是极为不耻的表现,也就是“荡妇”,而在古代这样的女子下场很惨。

记得去年看过一个故事,清朝时期有一女子在农田里干活时不小心落了红,但她不敢告诉家人。等到成婚时,丈夫发现她未落红,怀疑她曾经跟别的男人有过不耻之事,于是就打她。古代人对女子身体的认识太少,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次就流血了,她把实情告诉她丈夫但没人相信她。

她丈夫认为取了一个不知廉耻的女人回来极为丢脸,每日除了打骂就是强奸虐待,而夫家人并不阻止,女方家人没脸管,没过半月时间夫家就提出休妻。而这样的事情官府是要插手的,最后判定女子在婚前有过于他人性行为,准许男方休妻。最后弄得女子夫家不要,自家人也觉得丢脸不让进门,女子最终心如死灰跳河自尽了。

这种情况在古代是经常的发生的,中国古人喜欢用自己的道德眼光去审判他人,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极为低下,对于新婚之夜没有落红的女子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民间女子的贞操从来都是由男人来判定,因此对女子的处罚也由他们来决定,而大多数的选择就在“退与不退”间选择。

在《右台仙馆笔记》中记载直隶永平府这样一个风气:

“凡女子初嫁,母家必使侦探,成婚之次日,夫家鼓乐喧阗,宾客杂沓,则大喜;若是日阒然,则女家为之丧气。女之留否,惟夫家为证,不敢与争矣。”

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女子成婚之时,还要被检查是否是处女,如果是,夫家则欢欢喜喜大摆酒席;如果不是女方家就会唉声叹气,因为这时候夫家就有权决定是不是要“送还”女子,如果夫家留下这个女子,那么她一辈子在家就要低人一等。

清代之时,广东的新娘车后头要跟着一头羊,如果女子不是处女,那么这头羊会被割掉耳朵,让它一直流血哀嚎跟着女子回娘家,这样就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不贞,而周边的人会对这个女子评头论足、指指点点,甚至还会破口大骂。娘家也引以为耻,拒之门外,通常女子受不了就自杀了。

当然,也有那些豁达或好不容易取上媳妇的,就不会“送还”了,就像五大取了潘妹妹,虽然潘妹妹早已不是处子之身,但以五大这样的相貌和家庭条件能娶到如花似玉的妻子,他都觉得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哪还会退还。

但武大是个例,通常的丈夫就算再豁达,对于新娘初夜不落红,会一直耿耿于怀,而这女子一辈子都别想过好日子了。从此在家中抬不起头来,低身下气,忍受各种谩骂、侮辱甚至殴打,一生过得比奴才还不如。

古人的思想很“单纯”,不管你是做事、摔倒或别的原因导致处女膜破裂,他们都会直接盖上“不贞”的印章。而那些受到强奸的女子更是终身不可能会有人要,整个社会还会投来异样的目光,认为这样的女人是脏的。他们的眼神里面带着问候“还是自杀吧”、“你可以证明你的贞操吗?”

等到那些“不贞”的女子被整个社会舆论攻击到精神崩溃自杀的时候,这些人会叹息:

“多好的女子啊,怎么就自尽了?”
“是啊,太可惜了,好死不如赖活啊。”

而如果这些女子还活着,就会被这些人“关心”道:

“你怎么还有脸活着啊?”
“我要是你,早就去死了。”

明清的风俗,在新婚之夜,女方的母亲会给女婿一方丝帕,美其名曰“验红”。

“盖女子初与人交,其膜必破,一滴红鲜,关乎毕生荣誉。”

这看似象征美满幸福的新婚之夜,因落红决定了女子此生的命运,而那方丝帕,就成了她们的“生死符”。


大国布衣


在《醒世姻缘传》中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话说有一个叫做魏三的人,打小和程氏的女子订了亲。

魏三休妻

程氏的母亲孙氏和整个街道的男人关系都很好,好到睡一张床的那种关系。街坊邻居都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做“熟鸭子”,咱也不知道为啥叫熟鸭子,为啥不叫熟鸡子。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可以科普一下。总之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随着程大姐的长大,熟鸭子的事总是瞒不住她的,何况她也不是什么品性好的人。原话是:“母即好者,她亦甚焉者矣!”有时候她还会抽母亲的头,或者自己吃独食,搞得比她母亲名声还大。

但是到该结婚了时候,魏三呢本来是一个小门小户的人,虽然长得也是一表人才,无奈家贫啊!后来,他运气好,再加上自己有一身武艺,考上武举人。

孙氏就想着,女儿也该完婚了。她通知魏三该迎亲了,魏三呢已经在官家听用,也算有身份的人了,也该成家了。于是魏三开开心心的把程大姐娶进了家门,魏三一看程大姐长得非常漂亮,也很满意。

但是能魏三一碰她,她就把魏三推开。还把衣服裹得紧紧的,魏三不明白啊,又着急上火,急得扯开了她的衣服,连衣带都扯断了。剥开衣服一看,书中描写咱也就不说了,魏三也是蛮有经验的,一眼看出就不是处子。于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他就殴打程大姐。

程大姐的哭声吵醒了魏母,魏母问魏三:“花枝一般的女子,你殴打人做甚?”魏三委屈的说道:“才十几岁的女子,门户会这样吗?”打逼问程大姐,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程大姐就从实招来。讲了他这几年都干了什么事,她与母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书中原话:“一一招来,许多秽亵之言,不堪写在纸上”。

然后还说她母亲告诉她,魏三现在已经有一个举人头巾了,当然不会再要一个绿头巾。所以呢你要用一个雄鸡的鸡冠狠戳,戳出血来,滴在白絹上,冒充落红。但是一定要趁魏三后半夜喝醉酒的时候,谁知道魏三太着急,没有怎么喝酒。于是事情就败露了。

第二天,魏三气的让程大姐穿了一条红裤,穿了一件青布衫,带上系了那块鸡冠血染的白绢,反绑了手。他在后面拿着鞭子抽打着,让程大姐一步一步的走到到程家,休了她。

如何验红?

在古代结婚的时候,验红这个习俗在明朝的时候才开始的。也就是在结婚的洞房里,父母会在新人的床上铺上一块白布,来检验女子是否是处子之身。在有些地方对这个非常看重,据《畏庐琐记》记载

粤人则重验红,试之果处子,则明日必广取小豚,炙而遍饷亲知,否则阒然,人争耻之。

意思就是,粤人非常看重验红,如果新娘是处子之身,第二天一定会烤了一个小猪,邀请亲朋好友告知他们。如果那一天没有动静,人们都会耻笑他。而女子呢?可能会很惨,这个要看夫家的意思。夫家有权利休妻,因为这是犯七出之一的“淫佚”。就像《醒世姻缘传》里程大姐的遭遇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