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战争决策?

莱茵之缨


滑铁卢一役,相信在绝大多数的拿破仑爱好者中绝对是痛失好局的最可惜的存在。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依靠着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和在军队中超高的威望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

但是在1815年战争开始之前,拿破仑严重缺乏高级将领的支持,其中一个理由是大部分的拿破仑高级军官(主要是元帅)都已经向新国王宣誓效忠,如果他们重新投靠拿破仑会面临违背誓词和叛国罪的危险。

而且拿破仑并未完人,拿破仑尽管杰出,但是身上有着各种天才的弱点,傲慢、自负等等,因此总共9位元帅拒绝为拿破仑工作,包括拿破仑最重要的参谋长贝尔蒂埃。

最终拿破仑麾下集结了:格鲁希、达武、絮歇、苏尔特、蒙塞、内伊、克勒曼、儒尔当、勒费弗尔、马塞纳等元帅。

当然能够成为元帅的都不是泛泛之辈,达武是钢铁元帅,从无败绩;絮歇是一位优秀的野战指挥员,拿破仑对他评价很高:"如果我有两个象絮歇这样的元帅,我将不仅征服西班牙,而且还可永远占有西班牙!”

肌肉美男缪拉也想继续为拿破仑效力,他是一名非常勇猛的一线将领,但是拿破仑对缪拉1814年的背叛耿耿于怀,拒绝了他的效忠。

但在实际用人上,蒙塞只被任命为帝国议员,未担任百日王朝的军职;达武出任国防大臣兼巴黎防卫总司令;絮歇在阿尔卑斯山抵抗奥军,最终实际拿破仑的选择是内伊元帅指挥左翼,格鲁希元帅指挥右翼,参谋长是苏尔特元帅。

内伊性格鲁莽冲动;格鲁希犹豫不决,死守命令,缺乏主动果断;苏尔特性情疏懒,缺乏条理,更适合做一名战地指挥官而不是担任参谋长,错误的人员安排使得每个人都未能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在滑铁卢战场上,内伊冒进,率领宝贵的骑兵陷入了威灵顿的空心刺猬阵,却没有兵种配合,尽管内伊成功让威灵顿的空心大阵遭遇重大损失,但宝贵的骑兵也损失代价;

格鲁希率领3.3万名法军孤军追赶普鲁士老将布吕歇尔,却一直无法追上布吕歇尔,掌握布吕歇尔的动向,导致拿破仑在战场上始终担心布吕歇尔会在何时出现。

苏尔特作战经验丰富,曾经与威灵顿在伊比利亚半岛鏖战,对威灵顿的战法比较熟悉,但是没有担任参谋长的经验。

当然即便如此,拿破仑依然发挥出极高的战术水准,法军依然能够取得不错的战绩,隐隐有获胜的态势。但在布吕歇尔出现之后,战场情况急转直下。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战争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不过滑铁卢的失败,依然是最让人惋惜的。


候塞雷的历史手札


何腾蛟反攻湖南的战役,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公元1648年,在大顺军的协助下,南明军开始向清军发动反攻。这年四月,堵胤锡、马进忠利用孔有德等三王兵马撤出湖南的机会,于十八日由湘西九溪卫(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北)、永定卫(今湖南大庸县)出发,二十四日收复了常德。一度降清的将领陈友龙也在靖州反正归明。


十七日,陈友龙派兵进入贵州黎平府,活捉会同县清知县宋云梯,黎平府推官蔡珽逃往黔阳。清偏沅巡抚线缙向朝廷报告:“武冈、黎、靖、会同一带犹属旧治,响应神速,尽裹网巾。”又说:“宝庆一府所辖五州县,今新宁、城步、新化陈友龙、王国柱作叛,已去三县;武冈危困三月,亦在叵测,所存邵阳一县半怀观望。”七月初一日,陈友龙部攻克武冈州。八月初五日,陈军又攻克宝庆府(府治邵阳)。


正当湖南局势对南明处于极为有利的情况时,原先负有丢掉几乎湖南全境的罪责,一直龟缩于广西桂林的督师阁部何腾蛟却急不可耐地妄图窃取“复湘”首功。尽管何腾蛟位高兵多,却庸懦无能,顿兵永州城下,久攻不克。他眼看堵胤锡部已经收复常德,陈友龙部连克靖州、武冈、宝庆等地,复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竟不择手段地加以破坏。

何腾蛟对陈友龙怀有很深的敌意。原因是刘承胤在武冈降清时,陈友龙本不情愿,迫于当时的形势勉强归附清朝;清方为了使他死心塌地跟随自己,故意责令他带兵进攻何腾蛟的老家贵州黎平,俘虏了何的家属。


陈友龙反正以后,先后占领靖州、黎平、武冈、新化、宝庆,同收复常德地区的堵胤锡、马进忠部互相呼应,大有一举拿下长沙之势。何腾蛟为了泄私愤、争头功,竟然指使南安侯郝永忠率部由柳州北上靖州地区偷袭陈友龙部。


郝永忠一介武夫,长期受何腾蛟笼络,当即奉命行事。他以借道靖州恢复辰州为名,突然对陈友龙部发起攻击;陈友龙毫无防备,全军溃败,带着残兵败卒逃入广西向永历朝廷诉冤。陈友龙军既在何腾蛟挑起的内战中被打垮,不仅趁胜进攻长沙的计划破灭,宝庆府也被清总兵张国柱、参将魏守职重新占领。  何腾蛟导演的南明军队自相火并,使湖南清军得以喘息。直到十一月初一日,何腾蛟指挥的军队才攻下永州,然后再次占领宝庆,延误了收复全湘、东救江西金声桓、王得仁的时间,后果十分严重。

何腾蛟自以为自己能拿下长沙,攫取首功。然而,他情报不明,不知道清廷所派济尔哈朗统率的满、汉大军正在向湖南推进。1649年(顺治六年,永历三年)正月二十日,清军在济尔哈朗统率下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进抵道林市,从活捉的明摆塘兵口中审问得知何腾蛟和马进忠正在湘潭城内。次日清晨,清军快速行进,出其不意地包围了湘潭县城。马进忠见清军势大,率部南撤,何腾蛟成了无兵之帅。二十一日清军进入湘潭,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屠城,湘潭城中的百姓几乎全被杀光。

何腾蛟被俘后,清方劝他投降,他坚决拒绝,正月二十七日被杀害于湘潭流水桥旁一个小坡下。据记载,何腾蛟死前“惟举手拍地,呼:‘可惜!’两掌皆碎”。大概他终于认识到由于自己的偏私心理作祟导致全局隳败,追悔莫及吧。


何腾蛟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气节,应当肯定。但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弘光时期他受制于左良玉,无所作为。隆武时期,他伙同湖北巡抚章旷排挤大顺军余部,收罗一批散兵游勇充当嫡系,又无将将之能,造成刘承胤、曹志建、黄朝宣等割据跋扈的局面。


隆武帝遇难,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攻湖南之役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作为全军统帅的何腾蛟却处处私心自用,唆使郝永忠偷袭反正来归的陈友龙部,挑起明军自相残杀,给清军以喘息之机;又悍然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敌。


鄜延路节度使李


大家好,我是九州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为战争决策失误而造成痛失好局的案例数不胜数,笔者在这里为大家列出三个:

一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二是“长平之战”后的秦赵对战;

三是安史之乱时期的“潼关之战”。

下面,笔者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三个战例中,原本掌握一手好牌的一方是如何因为决策上的重大失误最后导致痛失好局的。

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驾崩之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瞅准了机会出兵协助齐孝公成功得位,虽然宋国国力尚弱,却想借此“义举”并凭借其公爵国地位来压服列国。然而,楚国却不买账,因为楚国也想趁乱称霸中原。因此,随后几年间,宋、楚两国围绕中原霸权展开了直接的争斗,著名的“泓水之战”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九州配图:春秋时期列国地理示意图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等周边小国共同讨伐郑国,当时的郑国是楚国的保护国。于是,楚国出兵协助郑国反击。

九州配图:泓水之战示意图

最后,两国军队在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遭遇,当时宋军驻屯于泓水北岸,楚军自南岸渡河北上。眼见着这么好的进攻良机,公子目夷建议“半渡而击”楚军,定可不费吹灰之力重挫楚军,然而却遭宋襄公的坚决反对,眼睁睁的看着楚军安然渡河。这还没完,宋襄公看到楚军阵容不整,摆出一副将“仁义”、“君子”之风进行到底的姿态,坚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才下令发起攻击,结果宋国军队惨败,宋襄公负伤狼狈逃走,之后因伤势过重没多久便挂掉了。如此行军打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古奇作”,每每提起,无不让人捧腹。

九州配图: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后世将宋襄公这样谨守“武德”和“仁义”而不知战机稍纵即逝的迂腐之举,称其为“宋襄之仁”。此战之前,宋襄公完全是以逸待劳的状态,而且如果趁着楚军渡河过程予以截击必然重挫楚军,或者等楚军刚上岸整容不整之时围杀,也必然能取得大胜,可宋襄公犯了严重的兵家大忌,错失好局,实在可悲。

“长平之战”之后的秦赵对战

“长平之战”取得完胜之后,白起曾想着长驱直入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军40万大军全军覆没被秦军坑杀的震撼结局,让赵国国内定然是举目无措、张慌惊恐、一片哀嚎。白起清晰的知道,在赵国君臣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如果迅速兵围邯郸,拿下赵国易如反掌。

然而就是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之下,秦国国内却传来了退兵回国的王命,这让白起感到无比的遗憾,原本唾手可得的邯郸城,却因为范雎的嫉妒而不得不收兵。赵国也借此缓过了劲儿,从新组织起抗秦的力量。

这个案例里,虽然主将做出了正确的形势判断,然而其背后的最高决策者却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好好的局面不得不倒退。

安史之乱时期的“潼关之战”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同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藩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契丹等外族之兵,统兵近20万人之众,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由在范阳猝然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叛军趁势一路西进,于同年十二月(起兵一个月后)顺利攻下东都洛阳,震惊朝野。就在叛军急攻潼关而不得之时,退守潼关坚壁不出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又因宦官监军谗言被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斩首示众。

接替守卫潼关的是老将哥舒翰,他原本的策略是凭借雄关天险以坚壁清野,同时等待叛军后方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军队断其后路形成合围之势,如此一来,叛军必灭。

然而,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把老弱病残的士卒驻扎于潼关前不远的陕郡(今三门峡市西),而将隐蔽精锐部队,借此诱使哥舒翰出战。监军的太监奏报唐玄宗说:“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唐玄宗很不高兴便遣使令哥舒翰出兵尽快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说: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但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蛊惑之下选择相信监军的情报,又连续多道圣旨催战。被逼无奈的哥舒翰抚膺恸哭,只好率军出关寻战,结果自然是羊入虎口、人地两失。

至此,潼关天险告破,长安城门户大开,不几日,大唐都城长安宣告陷落,唐玄宗也只得向四川逃跑,叛军之势达到鼎盛。

这起案例中,哥舒翰的原本坚守策略原本无比正确,无奈最高统治者因听信谗言和心态焦急而犯下兵家大忌,导致战场形势180度逆转。

总结

三起案例都很好的印证了孙子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场形势预判和决策上的一丁点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局面,让原本掌握在手的一手好牌断送殆尽。



九州历史杂谈


历史上痛失好局的战争决策非常多,例如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一统中国近在眼前却被5万孙刘联军大败而归,措施一统天下的机会。再如北宋初年“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但历史中痛失好局之最的战役我认为应该是南宋时期的 郾城之战

自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中原沦陷,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与金对峙,在南宋的抗金将领中,岳飞的抗战态度最坚决,功绩、贡献最大,但其结局也最悲惨。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很快夺回了河南、陕西之后,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宋高宗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图复京师”

当年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完颜兀术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漯河),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以及步兵十万,直插郾城。金兵在郾城与岳家军对峙 完颜兀术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人马超重甲、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主要用于正面冲击。两侧以拐子马(布置在左右两翼的骑兵)配合突击。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单骑突入敌阵,打算活捉完颜兀术,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而后双方又交战数回合金兵大败退兵,此战最终以宋军完胜而宣告终结!之后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

但宋高宗不愿岳飞继续进军,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驻军于朱仙镇之岳飞。其时,淮南东路之张俊军已撤退,岳飞于孤立无援下忍痛退军。退兵前,岳飞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今说昨事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曾经诞生过大量经典战役,这些战役虽然不少都源于优秀将领那令人拍案叫绝的临战决策,但同样也有让人捶胸顿足的糊涂决策,最终痛失好局。那么历史上都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战争决策呢?简单为大家介绍三例:

淝水之战苻坚:命令军队撤退导致溃败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肥水之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前秦出动八十万大军结果却被东晋八万军队击败,此战过后东晋稳固了南方统治,而前秦却迅速分崩离析,北方再度进入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弟苻融为先锋,大军南下进攻东晋。乍一看前秦的八十万大军似乎很唬人,但这八十万大军其实分为了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领的先锋军团,以二十五万大军向寿阳进发,但由于慕容垂的五万兵力尚在救援襄阳,因此到达寿阳的其实只有二十万人。二是从幽州、冀州征调的军队,原定计划自彭城南下。三是从梁州、益州抽调的军队,顺流而下进攻荆州。四是苻坚率领的主力部队,由长安出发,然后在项城与全国各地抽调的军队会和。

苻坚到达项城之后,各地抽调的军队尚未完全集结,而幽州、冀州的军队仍在彭城尚未南下,梁州、益州抽调的水军则连船只都没准备好。之后,在得知苻融已经攻破寿阳后,苻坚不等项城的军队集结完毕,便“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结果,前秦虽然有八十万之众,但实际到达战场的只有苻融的二十万,而苻融还分出五万兵马跑去进攻洛涧的胡彬了,因此正面战场前秦其实只有十五万人。然而即使如此,前秦军队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更何况后方还有大军集结。

前秦天王苻坚本想利用庞大的兵力一举击败东晋,因而一开始其实存在着严重的轻敌思想,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人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顿时军心士气大损,苻坚又产生了畏敌的情绪。他与前锋军统帅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

十二月,双方决战于肥水,苻坚不顾将领劝阻,认为应该诱使东晋军队渡河,然后趁其半渡之时发动攻击,于是下令前期你军队主动后撤。结果,就在前秦军队后撤之时,东晋降将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瞬间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先锋苻融被阵斩。前线战败之后,前秦那剩余的六十万大军,也就此逃散的一干二净。

“靖难之役”李景隆:因为抢功而错失破城良机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于北平起兵靖难,迅速以北平为中心活跃于河北地区,建文帝朱允炆先是以老将耿炳文为帅,统兵13万北上伐燕,然而却在河北滹沱河地区被燕军击败。接到前线战败消息后,建文帝在黄子澄的建议下,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抽调各地兵马组成50万大军北上。

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但却是个纨绔子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根本没有军事头脑,不过即使如此,50万大军北上带来的压力仍然不可小觑,凭朱棣手中现有的人马,根本无法正面抵挡。于是,朱棣以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他自己则率军先去救援永平,之后则趁势偷袭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以求增强本方军力,再与南军正面作战。

听说燕王驻地率军进攻大宁,李景隆立即出兵北进,于郑村坝(今大兴以东二十里)扎营,筑垒围攻北平九门,北平城中燕王世子朱高炽率军死守,就连城中妇女也都登城向下投掷瓦石,协助守军死守北平。

当时,都督瞿能负责进攻张掖门(另说彰义门),甚至一度攻破城门,李景隆却担心瞿能抢得头功,要求瞿能率兵驻守城门,等待大军后方大军一同前来,瞿能无奈只得依令行事。然而,朱高炽岂会给他等待大军的机会,随即抽调兵力将南军击退,并趁夜汲水浇于城墙上,结果次日城墙结冰,南军就此错失了靖难四年唯一一次攻破北平城的机会,而李景隆则在随后的郑村坝之战中被回军的朱棣击败。

“萨尔浒之战”杨镐,贸然分兵以致被各个击破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至七月,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反明,率军先后攻占抚顺、东州、马根单等地,数月之间明军损失达三四万之巨。明廷于是急调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加派饷银两百万两之后,抽调川、甘、浙、闽等省兵力驰援辽东,同时通知朝鲜、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策应。

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准备,各路军队先后抵达辽沈地区,明军虽然号称47万大军,但实际上只有11万军队而已,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兵约三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约2.5万人,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约2万人,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约0.4万人,永顺、保靖、石州各地抽调吐司兵及河东西土兵共约0.7万人。此外则是海西女真叶赫那拉部约1万人,朝鲜李氏王朝支援军队约1.3万人。而后金方面则是倾巢而出,共计兵力约6万。

明军虽然集结完毕,但由于粮饷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军队统属不同,将帅之间掣肘极为严重。此外,由于朝廷根本无力负担十万军队长期作战,因而自军队集结之后,明廷便不顾在辽东地区刚刚下过大雪的实际情况,不断催促杨镐进军。

杨镐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根本没有时间整顿军务,也顾不上道路泥泞,只得下令出兵。而为了防止各路军队之间相互掣肘,他下令分兵前进,其中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由北面发动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2万军队由南面进攻,总兵官秉忠、辽东将领张承基、柴国柱等部驻守辽阳作为机动援军,总兵李光荣率兵保障后方交通。结果,分兵前进的明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最终全面战败。


香茗史馆


这种功败垂成的例子有很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长平之战,毕竟这是战国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冷兵器时期就能出现四十万将士全军覆没的战果实属震撼,赵国也在此战中彻底失去了赵武灵王改革以来的全部成果,从此失去了和秦国正面掰手腕的能力。

秦国远征赵国在地理上是不占优势的,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秦军大部队的补给注定不会轻松,所以在决定命运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本来是有着天然优势。因为秦军只想迅速决战,而赵国则可以以逸待劳。

赵军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长平修建工事采取防守。

当时的秦军急于攻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这在士气上其实是一种攻心,虽然赵国表面上失守了一部分要塞,但是秦军付出的伤亡更大,这种避其锋芒的战法会逐渐将秦军拖入战争深渊,如果秦国再来几次攻势但依然没效果的话,秦国内部将会不战自败。

但是赵国统治者却中了秦人的离间计,认为廉颇懦弱并且不积极出战,如果换个激进的年轻将领就会大败秦军,况且赵国的经济基础本来就不如秦国,长期的持久战赵国也会有很大压力。

所以在战争关键的时候用年轻将领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说实话赵括也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王命在身他不得不主动出击,而这正中秦国人下怀,秦军也悄悄换帅,换上了战国时期的顶级将领白起。

这就成了一场大人打小孩的战争了,赵括在白起面前不堪一击,最终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赵军突围无望,主帅赵括也战死沙场。

因为无法处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白起决定将这四十万人活埋以绝后患。

赵国的精锐部队和青壮年在这场战争中丧失殆尽,赵国也从可以和秦国分庭抗礼变成了一蹶不振。

从此,天下将不再有秦国的对手,秦国的统一也成了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看似是一场战争的结果,但我个人认为也是封建形成中的一次历史选择。

封建统一集权注定是要到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变数,很多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战役看似是一场战争,但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更迭和历史选择,就看几位竞争对手中谁犯的错更少。

显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犯了错,而历史选择了秦国。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也就成了秦朝,而非赵朝。





喜雨文创


小玥来回答:

要说痛失好局,再一次想到了满清的懦弱无能。这里说一下光绪年间的中法战争。

时光到了光绪帝年间,古老的中华帝国已是千疮百孔,在多次的战争中,几乎全部失败,但是,在与欧洲列强之一的法国交战时,却打胜了,而且是大胜仗!

1883年,法国在蚕食了越南之后,仍然不收敛,继续进攻中国。要知道,那个时候,南部的那个国家名义上还是中国的保护国,中国是正式的宗主国。换句话说,法国在吃定越南之后,又要打老子了!

战争开始之后,法国军队步步紧逼,在陆地、海上都先后赢得胜利,但是,都是局部性的,根本无法扭转整个局势。比如,在攻打台湾的战争中,尽管占领了基隆,但是,也仅此而已,无法继续取胜。在陆地方向,也仅是小规模的胜利。

但是,此时的清王朝却出现了一位悍将,那就是大将冯子才,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重创法国军队,直接导致了当时法国的费里政权垮台!

然而,这样大胜的背景下,签订的《中法新约》,却是一次屈辱的条约,以至民间流传,“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小玥历史


鸿门宴,项羽没能杀了刘邦


东青71490437


拿破仑打沙俄时不该给士兵大衣用锡纽扣


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


三国时期蜀汉马谡失街亭,若无此败,诸葛孔明不至于北伐失败,蜀汉战略生存空间也可得到扩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