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阴阳吗?为什么?

用户3504500713629


真要是那么好,哪有什么药神了,用什么靶向药了?中医理论必须改进!理论简直没法说,就是哲学!


红玉麒麟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可以分为阴阳两方面。当然,中药也不例外,也有阴阳之分,不过中药的分法更多一些。

祖国中药药性的分类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等。

药物之所以能发挥效用,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的这些药性。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依照不同的药性,可以治疗不同症状的病。比如寒性治疗热性病;热性药物治疗寒性病等。

五味

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主要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但随着药物的应用,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涵了药物作用的“味”,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比如《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其中,升是指上升、提升;降是指下降、降逆;沉是指内行泄利;浮是指外行发散。

升浮作用的药物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

沉降作用的药物具有清热泻下利水降逆作用。

药物归经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比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

祖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同一种中药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药物也会有相同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深深去体会和理解。

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红姑姑谈育儿


中药分阴阳吗?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药当然也有阴阳之分。

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其中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寒、凉属阴,如大黄、黄连。五味:酸、苦、甘、辛,咸。其中甘、辛属阳,如麻黄、细辛。酸、苦、咸属阴,白芍、苦参。从药物的作用趋向又分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属阳,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属阴。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属阳。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属阴。


李木铎


中药分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里面就包括阴阳。四气,温凉寒热,细分还有一平性,但不是绝对,平性也有偏温偏凉,但性质弱些,可用于寒热体质都行。五味,酸收,涩敛,苦泻或坚阴,甘淡(不说甜,味没这么重)补,或止痛或渗湿,咸软(软坚硬,散结气),辛散。药有四性,升,如桔梗,藁本,升麻,柴胡等,可升阳散上部滞气,味,轻薄香窜之属。降,如旋覆花,牛膝等,可降浊阴,通幽敝,味厚质重,石,贝,部分根等所属。沉浮指药性。

阴属,沉,降,苦,咸,涩,寒,凉

阳属,浮,升,辛,甘淡,酸,热,温

用药须合症配伍,不必拘泥。但有理,法,方,药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辨证施治非常重要,是基础,是入门,是台阶。

望众前辈海涵,末学恭敬了


缘聚缘散是空幻云梦


八纲辩证要认真,

阴阳虚实必须分。

用药阴阳要对症,

不分伸手错就生。

阳虚就得养阳药,

阴虚只能补阴证。

阳虚金匮肾气使,

阴虚六味地黄定。

阴阳互专又互补,

五色五味入脏腑。

中药属性要分清,

烧煅炙炮有变更。

生地熟地性不同,

属性药理要分清。

相生相克阴阳理,

配伍炮制药性明。











无名小草134387980


在中医的概念中,人体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和形成的。所以《素问》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又认为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必须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正常生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核心,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由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并且都是由阴阳所代表的两性物质产生的,因此,人体不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要和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中医的诊断,虽然有六经辨证、营卫气血和三焦的划分,脏腑经络的区别,但是,谈到中医诊断的原则高度,总不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而八纲之中,阴阳又为其他六纲的总纲。这就是说,尽管疾病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但总不外乎阴阳的范畴。

作为中医文化的中药,在阴阳五行基础之下,中药依据五行也是有阴阳属性之分的。具体的分类,我截一个图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不用深究。


吾爱分享资源


第一、中药是分阴阳的!中药一般运用的规律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而这些规律,都是在阴阳说的指导下产生的。

以四气来说,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在气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区别,如《素问》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至于升降浮沉,则浮为阳,沉降为阴。应用中药,必须熟悉这些根本规律,才能正确地运用。

第二、总的说来,中医诊断,主要是综合症状,反复观察,加以分析归纳,辨别其阴阳偏胜或偏衰。如阳偏胜则属阳症,阴偏胜则属于阴症。此外,还有由于阴衰而导致阳盛,或由阳衰而导致阴盛,或阴阳俱虚的现象,也是辨证上很重要的问题。掌握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辨证施治才有准则,才能做到较有把握的治疗。


水静哥哥


是药三分毒,治病者,最好辩证施治,预防者,宜辨体调理。一家几口人,阴阳平衡者,不宜吃药,阴虚者需滋阴,阳虚者需壮阳,切不可补反,否则会加重失衡。

提醒一下,中医的阴阳与性别无关,只是气血体质之阴阳。西医的阴阳则是健康正常与否的标志,阴是正常,阳是异常。


乐天派hy


世間萬物皆分陰陽,中藥乃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國學,自然也分陰陽



儒商誠品


中药的气味也有阴阳之分,如“阳为气,阴为味儿”,这就是说,中药的气属于阳,味属于阴。由于气昧有浓厚之分,他们的阴阳之分又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味厚重的就属纯阴之品,而味淡薄的总体属阴,但又包含一定阳的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