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突然流行了一股研学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都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用户9219285850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在它能激发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力量。让人想占有它,拥抱它,亲近它。正由于这种欲望的驱使,所以想亲自走近它,真正来一次体验,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其中的精髓和美妙。

研学旅行正好把这种兴趣,渴望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用心灵去感受,用手指去触摸,静心聆听古韵与自然的声音。

我们学校研学旅行去过省博物馆,馆内有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通过参观让学生明白了越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爱国情怀;仿佛听到了编钟的神韵和看到了歌女的曼妙舞姿。感受到了古朴和现代的味道。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了古文物的精髓和美妙。这一切都是我们课堂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还加深了与古文化的亲近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还有一次我们到武汉紫荊园去研学旅行,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安全意识,让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做到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的深度融合。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近自然,走进社会。不断拓展我们的教育理念,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

因此我觉得适当的进行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现象不好吗?



平天下37


神奇的头条!

昨天我上一年级的小孩子才收到通知,下周去附近县城人造景点和一农家乐呆2天研学,交费420元。之前4月已组织了一次到新区参观的春游,交费多少我就不说了。

这次家长不许去,还要签责任书,说是自愿,但家长会老师还是强调集体观念,说白了就是非去不可!我不想吐槽什么,自愿书上面写着教育部的规定,毕竟2个教师带着50多个且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的6岁多小孩子出去2天,责任也是很大的。

今年房价,药品,蔬菜水果什么什么都涨价了,大人们不敢怎么消费啦。除了节假日附近的人造景区也是门可罗雀,那么组织几次研学也是可以拉动景区消费的,毕竟再穷不能穷孩子!

外出研学不是问题,费用明显高于市场也不是问题,我只是期望安全出去安全回家。


R半称心R


因为所在学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每年来到学院研学参观的中小学生比较多,对此我讲讲自己的看法。

因为是教学场所,学院对外开放的是一个专门的展厅,里面的展出的主要是学院发展的历史,优秀校友介绍,教育教学理念,各界关怀,各种寄语,现在的教师团队等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院的一个小型院史馆,里面有很多人物和故事非常励志,某整程度上来说对中小学生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离家不远就是市里的科技馆和博物馆,特别是科技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组织的学生参观,按理说这两个地方也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

上大学的时候,利用暑假,作为兼职辅导老师参加了一次类似的夏令营活动,带的主要是8—10岁的中小学生。同行的还有一位历史系,一位生物系的同学,我们既帮忙组织小学生,也给他们讲一些相关的知识。

5天的行程,一天在当地某大学,一天在博物馆,一天在景点,剩下两天在海边。因为是暑假,算是一边学,一边玩。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识,谈一谈类似研学的意义:一是能帮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二是能离开父母,独立跟随老师和同学出来参观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增强他们的组织和纪律观念;第三,部分孩子能从中受到激励和启发,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比如想要考某所大学,像某个同学一样达到某种成就等。

但是,现在这种游学有变味的意思,最为典型的是商业机构,旅行社的加入。他们安排的地点和场所确实非常有教育意义,就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但是行程的安排和组织活动的目的却非常有问题,简单说,更像是景点打卡,走马观花的意味太浓。

学院的展厅大约100平米,一次一个小学生团队一次来了700多人,因为人多拥挤,整个参观过程不足15分钟,大部分学生嫌拥挤,干脆直接没进门,这样的参观毫无实际意义。

而且商业机构组织的这类研学活动,收费并不低,以我当时参加的夏令营为例,5天每人5800元,组织方主要负责交通,食宿,部分景区门票,保险等,而真正去的地方基本是免费的地点。但是他们可能会鼓吹大学的门难进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研学的性价比实际上是比较低的。

这样的商业行为,形势大于内容,看上去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流程,有较为严密的组织,但是更多是从旅游的角度出发,而非学习的角度,带队的老师也缺乏相应学识和背景,他们得主要的作用是组织,保证孩子不走散,不走丢。所以每到一个地方,要么依靠现场讲解,要么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感受,缺乏引导性。

从接待方来说,也倍受商业机构的干扰,他们往往以中小学的名义开出介绍信,找大学里的某单位接待,刚开始学院也并不清楚这样的商业行为,所以基本上是放开的。到时间长了逐渐发现,商业机构又以学院的名义去打广告招学员,并且找学校的学生当志愿者,无形中让外界误以为学院也参与了这样的商业行为,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所以现在只要是商业机构来对接申请参观,一般都不会被同意。但对中小学仍然是开放的。

虽然很能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孩子增加见识,收获阅历,也不差那点报名费。但还是希望在报名的时候了解更深入一些,并非所有的研学都能给孩们带来收获。


象牙塔里讲故事


什么研学??只不过是春游或者秋游改个名字罢了~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只不过去趟香山或者紫竹院,要不然陶然亭之类的地方~现在的春秋游升级了,可以去异地游了,我们家宝贝五年级10月份刚去的上海5日秋游~感觉挺不错的~出去玩自己打理自己的一切,也不过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虽然花点钱,但是群体活动的体验是你花钱买不来的呦~


贝叶棕的种籽


我是机构老师,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比较有发言权。

某中学,公立,暑期去山东研学,费用是2700元。某中学,民办,暑期去德国研学,费用是3万。都是自愿。

好的方面不提。坏的方面会产生如下情况:

1、攀比。

我明显能看出来,不去参与研学的孩子有自卑情绪。参加研学的孩子围在一起讨论怎么玩怎么吃,好不热闹,不参与的孩子就不好意思说话,沉默不语。

2、安全。

老师带领大量孩子出远门,甚至出国门,是一件很操心的事情。孩子太小,这样的集体活动必须规划周密,小心再小心。

3、家长经济负担。

现在的孩子,暑假报班,文化课特长班齐上,轻轻松松就是几万块。再加上研学,特别是出国,费用都不低,给部分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失落,节衣缩食报名,很不理性。

但研学是潮流,现在大部分学校都会在暑期进行研学。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研学会更为普遍,家长们和未来的家长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长安供销社


题主所说的“研学风”,可能各地的叫法不太一样,针对的人群也不一样,没法一概而论。

我是北京的,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小学、初中、高中组织开展的活动比较丰富,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社会知识具有很大帮助。但各阶段侧重点不同,具体如下:

一、小学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学”,对应的说法是“社会实践”,实际上是春游、秋游,每学期一次,由学校组织进行,学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要求必须参加。免费。

孩子们对于这种活动是非常期待的,小伙伴欢天喜地进行集体活动,游玩、拥抱大自然,放飞自我,在活动中加深友谊。这种活动有百利而无一害,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二、初中阶段

这一阶段的外出活动,也称为“社会实践”,基本上也是在本地进行,但相比小学阶段,范围更广,频次增加。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外出活动,以参观、考察本地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教育场所、红色景点为主要对象。相比小学阶段的纯游玩,初中生的外出活动是带着目的和任务的,每次回来都要写“调研报告”。也是免费。

这种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提升,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地感受与书本上不一样的历史、地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和胸怀。应该说,这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活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每次写“调研报告”,孩子们不免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

三、高中阶段

严格来说,高中阶段的活动才叫“研学”,北京一般叫“修学游”。

“修学游”一般分国内游和国外游。

国内游,有的是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校老师带队,分几条线路开赴不同的地方,如:苏杭游、成都游、山西游、青岛游等等。这种旅游跟个人的自由行不一样的是,每条线路基本上都有一个“修学+游览”的主题,比如:去青岛,学校会与青岛的海洋研究机构联系,带领学生去考察海洋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发展。这也是“修学游”最大的特点,能了解到一些比较深入的学科知识。

显然,这种活动是不可能免费的,学生需要自掏腰包。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会参加。

国外游,一般学校会引入几家旅游公司,承包几条线路,学生自行选择线路,自愿参加,学校并不干预。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时间安排,自主决定是否参与。一般来说,高一参加的学生较多,高二、高三因时间关系,参加的人寥寥。

很显然,高中阶段的“修学游”更贴近研究和学习的目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和知识。

总之,研学活动整体而言是有利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活动,更接近“规定动作”,必修科目,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的活动,才是“自选科目”,学生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谨慎选择,切不可盲目随大流。


飞飞飞飞的鱼儿


研学风,来自何处?研学和游学有区别吗?什么是好的研学,什么是差的研学?参加研学值得吗?今天缪老师这篇文章就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研学风,来自何处?

国内近些年的研学,是从2013年开始的,从教育部到地方对于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由此,作为素质教育一个板块的研学教育走上了风口浪尖。

从2016年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到2017年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再到2019年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可以说,研学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欧美的营地教育就非常像我们现在在推广的研学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存在了150多年。孩子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营地,去接受书本之外的实践教育,锻炼技能和本领。

在亚洲,从明治维新时,日本就开始鼓励研学旅行,日本的学生们从学前到大学,都有固定的外出研学时间,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之一。

如果回溯到中国古代,孔子就曾经带着门人弟子周游列国,不仅仅宣传推广自己的学说,也让弟子们接受最贴近自然和社会的教育。

二、研学和游学有什么区别?

游学和研学,名称非常相似,也都是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但是他们的目的诉求不同、活动内容不同、组织方式不同。

从目的诉求来看,游学的目的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所占的比例极大,而研学呢,在整个过程中,体现最重要的是“研”,也就是说,他与学业之间的关联较前者更强。

从活动内容来看,游学的内容,多以兴趣为导向,比如对于某地文化、思想、社会的广泛了解,而研学呢,多与课堂内容有所关联,更像是一种校内课堂的校外延伸,内容多指向某个研究方向。

从组织方式来看,游学多由非教育性质的专业组织和机构来主导,行程一般比较远,花费不菲,研学呢,有的学校自己就能独立完成,有的研学在本地或者临近的省市就可以完成。

三、什么是好的研学?什么是差的研学?

研学是为了什么呢?让孩子们多在一起进行课外的活动,锻炼社交能力,体验集体生活,这是其一;脱离课堂教学,让知识不再平面化,而是更加的立体,更加的鲜活,这是其二;让孩子多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日子,多接触未知的世界,建立与社会的关联,这是其三。

既然明确了以上三点是研学的目的,那自然是组织严密、能够充分保证安全、又能达到以上目的的研学,就是好研学。反之,如果既不是学校组织,也不是专业机构组织,而是一些“草台班子”组织的研学,就很难达到上述目的,自然就是不好的研学。

由于有些地方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从教育管理部门,到一般教师和家长,对于素质教育都嗤之以鼻。这样的大环境下,是注定办不出什么好的研学的。多数都是应付了事,草草收场。

四、参加研学,值得吗?

有的研学,学校会统一组织参加,还有附加一些相关的作业或者文章撰写任务,孩子们如无特殊情况,是不允许请假缺席的。有些研学,家长和孩子是可以选择性参与的,这时候,你就该考虑一下参加这个活动是否值得。

咱们得从孩子状态、活动性质、家长想法三个角度出来,才能准确进行判断。

从孩子状态来说,如果是真心想增长见识、学习本领,那参加活动就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本身对活动就不感兴趣,或者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只是随波逐流,那就没什么意义。

从活动性质来说,如果是正规机构或者学校组织的活动,相对来说比较靠谱。你需要再看看活动的日程和带队人员,相对来说,日程比较科学,符合孩子年龄,能够学有所得,带队人员比较专业且有教育背景,就靠谱一些。

从家长想法来说,如果你认为增长见识、多与社会和自然产生链接,让孩子多一些生活体验是有意义的,那么参加活动就有了理由。如果你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别整那些没用的,那我硬拉你参加,估计你也不情愿,对吧?

你对研学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我是缪登峰,历尽十年考察千所大学的“大学活地图”,期待你的关注、点赞和评论哦~!


缪老师妙笔生花


研学风的兴起,是对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不允许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一种纠正,按道理来说,我作为教师是应该赞成的,确实学生参与的校外活动太少。但我却并不喜欢这种研学活动,但并不反对适当的校外研学,没必要每个学期都要搞一次。

一、增加了家长的开销。

由于出现过部分安全问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不再允许学校组织学生去进行课外活动,学生每天的活动仅限于课堂、教室,有些学校甚至连体育课的稍微剧烈一点的运动都取消了。因此,学生的活动量比之以前大量减少,学生体质也较之以前的学生有些下降。这应该是很无奈的一种现象。研学之风的兴起,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更广阔的校外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活动的组织也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学校在安全责任上不再负责。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最典型的就是家长在此项上增加了一笔额外的花销,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甚至几千块,对于某些家庭而言,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二、增加了教师负担。

其实安全事故的出现并非是由谁组织这次活动的问题,更多的取决于组织活动的周密程度。由专门的机构组织并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出现,因为事故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专门机构组织活动出现了安全事故,学校同样无法逃脱被追责的命运。组织外出研学,也增加了教师负担,让教师厌倦这类活动的举办。

三、提倡组织严密的校内活动或其他适当的校外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组织严密的活动,不劳民伤财。到校外适当组织一些春游秋游活动也是以前长期组织的传统活动。所以,还是特别回忆以前的那些做法,不仅仅学生高兴,教师也同样得到享受。一些无良媒体故意炒作校园安全事故,无限放大校园安全事故,加上独生子女的金贵,造就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以上是历史学习之窗的回答,请支持点赞!


历史学习之窗


巧了,今晚接孩子路上因为今天晚上有编程课,所以跟孩子聊到了寒暑假有机会可以去国外著名大学(细节隐去,避免广告嫌疑)参加编程游学(研学)。并借此“敲打”一下孩子,希望他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上再努努力。

只不过结果令人遗憾——他对这种事情一如既往的没兴趣。

对于研学这种事情我个人看法比较简单——自己的选择!

我不认为这事儿有什么“值不值得”“划不划算”,也不觉得这是一件有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跟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比如假期里你是带孩子出国游还是国内游,你是周边游还是走亲访友……比如买衣服、买包包、买生活用品甚至就连买个牙签壶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你说谁会更高级?谁是为了炫耀?

很多人生活条件好了,所以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家人的生活品质我认为没有问题。

就好比我可以花几万块钱送孩子去国外参加个有约夏令营,我也可以花几千送孩子在国内参加个夏令营(冬令营),我甚至也可以一分额外的钱不用花,我自己带他去玩。

而且我还跟几位来自全国的家长为了孩子们搞过一个“学习集训夏令营”……

方式不重要,花钱多少不重要,哪怕就是为了炫富也不重要!别人怎么做、怎么选是别人的是,自己怎么做、怎么选才是最关键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因为自己不想做、不愿做就能让所有人都不去做。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钱包装得下,送孩子也去看看。

每个人有自己的负担能力,有自己的规划,有自己的安排,尊重别人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就行了!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研学”算是一个新名词,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研学全程是研究性学习,国际上统称探究式学习,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与新方式。

随着最近几年研学风的流行,涉及年龄小到幼儿园孩子,大到高中生大学生,其实都已经有些泛滥了。研学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市场一泛滥,水平参差不齐,研学本身的意味就变了。

研学的好处:

1、走出校园与家庭,增长孩子的见识。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有机会参加研学营,见识一下不同的环境,接触一些校园与家庭接触不到的东西,必然可以增加孩子的见识,激发孩子的某些兴趣。

2、参加特定主题研学营,提升孩子的知识与技能。

现在很多研学营都是有主题的,参加的孩子都是来提升对应的技能与知识的,通过集中学习与训练,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技能。

3、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已经读的够多了,通过参加研学活动可以做到“行万里路”,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现在的很多研学营都是离开父母的,这对于很多从小一直待在父母身边的也是一种锻炼,技能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也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研学出现的弊病:

1、门槛低,市场泛滥。

随着研学风的流行,各种人都开始涌入这个市场,刚开始是夏令营,然后是亲子游,现在是研学。其实都只是换了名字,很多内容没有实际的差别。只要能联系到场地,做几个策划方案,招一批学员就可以开始做研学了,但是这样的研学活动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收获呢?

2、水平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度低。

正规的研学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的,从开始准备,到学员入营,到营中活动,再到结营回家,这其中的环节都是紧密衔接的。现在做这块的水平是参差不齐,很多研学活动学员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3、价格差别大,很多研学营价格偏高。

现在的研学活动从几百块到几万块都有,虽然能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求,但是那些高价的研学营对于低收入的来说是不可期的。所以,对于价格的问题也是研学流行风中的重要弊病。

4、过度宣传研学活动的内容。

现在很多研学的组织方,为了招收学员,过度夸张研学活动的内容与效果,以吸引家长和学员的注意。这样就会造成学员的观感与体验感的差异,欺骗消费者。


所以,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如何选择研学活动尤为重要。在选择的时候,要选择正规、大型的活动组织公司;尽量不选择比较偏门的研学活动或路线;签订相关责任书与合同,以保证自身权益。研学只是助力孩子成长途径之一,对于研学的效果是很难量化的,但是只要选择合适的研学活动,对于孩子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助力的。请家长慎重仔细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