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如果不死,真的能打败金国么?

沈静轩


赵构是个自私的卑鄙小人。这点毋庸置疑。岳飞是不是能打败金国,区分一下情况,在南宋全力支持他的前提下,就是宋军全部出动,韩世忠,吴陵刘琦等人全部策应岳家军的行动。另外原先淮西兵变刘光世那几万人马也如愿拨给了岳飞。让岳家军有了差不多十六七万人的规模,粮饷方面也准备充分,那岳飞北伐成功的可能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北伐这件事对国家民族有天大好处,对于赵构本人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不北伐和金人和谈,赵构稳稳当当做半壁江山的主人,荣华富贵。哪怕不和谈,以守势,以当时宋金两军实际实力,南宋守住也没有问题。北伐确实存在着百分之二十的失败风险,而且一旦宋军崩盘,赵构自靖康之变后辛辛苦苦经营的这点本钱就会化为乌有。他很可能再次漂流海上惶惶不可终日。他当然不愿意过这种日子。那如果北伐成功会怎么样?岳飞对国家赤胆忠心,自己也没有反意,这点可以肯定,但是打败金国,假如金国在最后兵临城下抛出当时还没死的宋钦宗赵桓这个救命稻草,岳飞怎么办?打还是不打?再假如岳家军救了赵桓,怎么处置他?赵桓自然会对岳飞感激涕零。先前在赵构那里经常受委屈已经对赵构失望了的岳飞会不会在部下怂恿下索性奉原先国家正统的皇帝赵桓为主在北方重建宋朝?再者说,岳家军灭了金国,解放了几千万北方原北宋遗民,此刻岳飞的声望肯定是如日中天,不但是这些北方汉人,就连南渡去而老家在北方的那些南宋军民,在内心也一定视岳飞和岳家军为天神下凡的大救星。这时赵构算什么?


扬州石头鱼


题主说的这个打败含义是什么?如果是指消灭金国,对不起,做不到。但如果是在一两场战役中打败金国,那是可以的,比如郾城之战,岳飞率岳家军以少胜多,确实打败过金国。很可惜,虽然岳家军取得大捷,但是金强宋弱的整体态势并没有改变。

如果双方要进行的是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一方以消灭另一方为战争目的,那么战争至少要打好几年,就会陷入长期的战乱。鹿死谁手那就很难讲。估计先垮掉的是宋朝。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宋朝有致命的软肋在金国手中。

暂且抛开双方的整体国力不谈。宋高宗赵构有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关键人质在对方手上。不要以为这个不重要,这个是宋高宗的最大心病。对赵构来讲,其他问题都好克服,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因为只要有这个因素,金国随时可以另立一个大宋朝廷出来,那么南宋朝廷就有大麻烦了。

赵构不仅父母在对方手上,关键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正宗的皇帝宋钦宗也在对方手上。

不要小看宋钦宗赵桓是个金国的俘虏。他可是宋徽宗赵佶长子,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就被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后宋徽宗禅让登基为帝。他的皇帝之位,来得名正言顺。在当时宋朝人心目中,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而在宋朝人眼中看来,宋高宗赵构这个皇帝之位,来得就有点不太正。在当时的南宋人看来,赵构其实就是一个代理皇帝。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迎回二圣,正宗皇帝回来了,应该就没他什么事了。当然,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他真的能够击败金国,威望那就不一样了。

高宗在位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兵变,差点让他送命。这就是苗刘兵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哗变,带兵围住皇宫,以清君侧为名 ,诛杀了宋高宗赵构宠幸的大臣及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苗刘二人还当众责问赵构:

“陛下帝位来之不正,若渊圣(宋钦宗)归来,当何以自处?”

因此,金国掌握了一个大杀招,如果万一宋朝取得军事优势,金国就会让钦宗赵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从而扼制赵构。而宋高宗赵构,断无北上攻打哥哥宋钦宗赵桓的法理依据。金兀术曾经将这种可能性进行过认真分析。秦桧从金国回来,已经把这种可能性告诉了赵构。


也就是说,金国一旦军事上处于失利状态,就会把钦宗立为傀儡皇帝。而南宋不是整天吵着要“迎回二圣”吗?现在我把二圣还给你,另立一个中央。你赵构能和你的父兄争天下吗?就算你狠下心来无父无兄,别忘了你妈也在那边。如此一来,南宋小政权就会完全失去道义上的正当性。

如果金国真的这么一来,很有可能南宋就有许多人要投奔宋钦宗。这个仗就没法继续打下去了。

二、南宋整体国力明显弱于金国。

1.金国拥有军事、地理优势。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朝廷后,启用了中兴四将以及吴阶等一批重要将领,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与金国的作战中,扭转了一败涂地的局面,能够互有胜负。金国一时也拿南宋没有办法。

客观上,当时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朝对峙的态势。在整体国力上,金国占据北方,相对南方而言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其疆域东抵日本海,北至火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与蒙古部、塔塔儿部、汪古部等部落为邻;西与西夏毗邻,以大散关与宋为界,南部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其面积相当于南宋的两倍。



如果金下决心攻打南宋,具有自古以来由北向南征服的军事上和地理上的优势。

2.金国有更强的战争资源。金国实施的“乣军制”和南宋的“募兵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拉壮丁,动员能力更强,战争成本低,后者动员成本更高。而金国由于占据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其拥有的土地、兵源都远远超过南宋。其战争消耗可以随时得到补充,而南宋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不如。

所以,如果要支撑长期的战争,南宋跟金国拼消耗拼不起。南宋唯一的优势就是:原北宋金占区,人心思宋,有民间反金力量。但如果金国把宋钦宗立起来,这一点又是立马就不复存在。而南宋内部,也一直不太平,各地流寇以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岳家军除了要对抗金国,在大多数时间就是跟农民起义军作战。主要是征伐杨玄起义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武装。我们在《宋史》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记载,如:

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四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尽降其众……


3.金国的军队更容易统一集中指挥。这一点是和宋高宗赵构抑制武将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他始终担心的是:不能让某一个武将掌握全部的军队。南宋中兴四将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互相都不能够指挥对方的军队。赵构曾经也打算过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并节制川陕诸军。但为防止他一家坐大,很快就取消了这个打算。

赵构曾经问过秦桧:“岳飞应当是个忠臣吧?”秦桧向赵构说的一句话很能体现皇帝的心理:“当初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人是会变的,今天是忠臣,明天不一定是。既然宋太祖曾经是个忠臣,他能搞黄袍加身,谁敢保证岳飞就不能也搞一次?

所以南宋的军队,在对金国作战时,往往难以做到统一协调指挥。带兵的将领相互之间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彼此之间互相协同作战存在很大的问题。

4.战线如果太长后勤跟不上。如果要消灭金国,所谓直捣“黄龙府”,黄龙府的位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而囚禁徽钦二帝的五国城,在今黑龙江依兰县。

对于南宋军队而言,要想由南向北征服实现统一,打到那么远的地方,难度极大,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宋除了人力、资源、地理方面不具有优势。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其战争的后勤保障也不是南宋朝廷所能够承担得起的。


三、和谈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1.赵构其实是个有为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是一个窝囊皇帝的形象,但其实他不是天生发贱,心甘情愿地向金称臣。如果有人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个庸才、脓包,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可以把赵构与南明王朝去做一下比较,南明的条件,比当初赵构不知要好了几千倍。但是南明很快灭亡了,而南宋生存下来了。

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由于明朝有北京、南京两个都城,在南京,南明政权还有一整套完整的机构。明军的精锐部队还在,弘光政权刚建立时,左良玉和江北四镇尚有数十万大军,而清军只有约二十万。即使是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初衷也是为了对付李自成而不得已为之,实际上他内心还是愿意忠于明朝的,如果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也完全可以把他争取过来。就这么一个条件,南明王朝还很快就灭亡。

而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变后,仅凭自己的皇室身份,在金军“搜山捡海捉赵构”、国内处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生存环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很快地组织起自己的一套班子, 并很快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基本上和金国打了一个平手,保住了半壁江山。两相比较,你能说赵构是个庸才、脓包吗?

2.赵构的目的就是以打促谈。宋高宗赵构非常明白,凭南宋的那个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消灭金国的。中兴四将等人在军事上取得的那些成果,并没有给金国带来实质上的打击。金国的战争机器尚没有完全发动。因此,他希望岳飞等人在战场上能够取得局部的胜利,以打促谈。让金国受到一定的损失,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来。他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就是:“打还是要打,谈还是要谈,和还是要和”。


“迎回二圣,直捣黄龙”在当时只能是一个政治口号,是为了激励人心,同时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但当不了真。皇帝又不能明着讲:我不想收复中原,我就是想谈判。 而岳飞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他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3.赵构希望解决人质问题。一般人以为,赵构很担心宋钦宗回来。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如果赵构真的凭借自己的能力迎回二圣,那么他的威望将会达到一个顶峰。真到了那个时候,谁又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呢?二圣即使回来了,最多就是做名义上的太上皇吧。赵构怕是怕的金国把宋钦宗立起来对付自己。

赵构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让金国释放他的母亲。据《宋史》:

命何铸、曹勋一报谢,召至内殿,谕之曰:“朕北望庭闱,无泪可挥。卿见金主,当曰:‘慈亲之在上国,一老人耳;在本国,则所系甚重。'以至诚说之,庶彼有感动。”

绍兴和义谈判期间,赵构让何铸、曹勋到金国报谢,让他们以至诚感动金国:我母亲在你们那边不过是个无用的老人而已,但对我来说却是异常重要。

在绍兴和义签订后第二年,金国终于释放了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并将宋徽宗等人的灵柩一并送还。两国实现了和平。但对于宋钦宗,金国却一直扣押着不肯释放。这是他要挟对付南宋的一张王牌。


4.和谈相比较战争损失要小得多。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

这个思维其实和北宋时,宋真宗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是一个思路。《澶渊之盟》签订后 ,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目的就是避免战争。再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巨额财富与匈奴作战,而匈奴人口不过汉朝一个郡,最终的结果是民众死伤过半,国内经济衰退。

所以,宋高宗赵构明知长期战争不可为,而与对方签订这么一个和约。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卖国。站在他的角度,他有他的道理。

四、岳家军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1.岳飞大败金军后,金军仍能进攻。我们从宋史中可以看到,岳飞与”流贼“作战,反而比与金国作战还要多。而岳飞与金国作战,似乎并没有决定性的优势。《宋史》中经常看到:他大败金军后,金军反而疯狂进攻的描述。比如他在泰州等地与金国作战,大败金军,但金国继续作战,泰州也仍然陷落。使人不禁要产生怀疑:既然大败金军,又怎么会陷落?



在整个对金作战中,岳飞并不是总指挥,他经常负责一个大战役的局部,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照我看来:郾城大捷应该是个局部性的胜利,该地区远离金军的大本营。但战役几天后,杨再兴就在小商河阵亡。紧接着,金军继续进攻颖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军在所谓的大败后,攻势并不减,看不出其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之后岳飞又打了个胜仗,接着就是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驻军于朱仙镇的岳飞。在此之前,淮南东路张俊军也已撤退。



2.史书的描述有所夸大。我们要客观看待史书中对岳飞的一些夸大性的描述。史书中对岳飞的描述确实有一点神话色彩,经常描述到岳飞一个人单挑敌人的大部队,并且还大获全胜。

根据《宋史》记载:有一次,岳飞凭一个人的力量,击败了贼众五十万人马。据说当时王善、曹成等一帮豪强聚集了五十万人马,进军到应天府的南熏门。 而岳飞手下只有八百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仗没法打。但岳飞左手拿弓,右手持矛,冲入五十万人马的敌阵,横冲直撞,一下子就把敌人的阵营冲乱了,敌人大败而逃。所以这中间确实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岳飞由于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只知一味精忠报国,最终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这也充分说明岳飞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是一个典型的业务型干部,但他不是一个政客,他不明白军事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从而,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也是民族的悲剧。


今古讲堂


谈起岳飞,我们总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为什么宋高宗赵构会被奸臣秦桧蒙蔽,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为什么要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致使赶走金兵、收复中原的抗金大业功亏一篑。然而我们并没有去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岳飞究竟能不能独自承担起收复中原的重任,岳家军有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打败金国?

后人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身处历史旋涡之中,肩负重担的岳飞对此却有着清醒的认识。绍兴四年(1134年)六月,岳飞在《画守襄阳等郡札子》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渊谋远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时,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民心效顺,诚易为力,此则国家长久之策也...六州之屯,且以正兵六万为固守之计,就拨江西、湖南粮解,朝廷支降券钱为一年支遣,候营田就绪,军储既成,则朝廷无馈饷之忧,进攻退守皆兼利也。经过敌我力量的对比,岳飞估计,打败金兵,收复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万。固守六州,则需要精兵6万。那当时岳家军有多少军事力量呢?综合各种材料来看,岳家军兵力发展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建炎二三年间(1128年)岳家军仅有二千人,绍兴二年(1132年)增为12000人,三年(1133年)三月为24000人,至绍兴十年、十一年时,大抵为6万人。为此,自绍兴四年起,岳飞就一直努力去扩充队伍,特别是招纳得力的将领。如牛皋、董先就是他设法招纳过来的。
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远未达到让金军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金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用户769288457696924


众所周知岳飞是抗击金军的英雄,但是岳飞不是也不可能打败金国。

其一

金国初立,正是蓬勃向上的时候,内部团结,军队战斗力强,并没有沾染上其他享乐的毛病。

其二

宋朝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岳飞主战,但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一直掣肘着北伐收复失地的岳飞为首的主战派。

其三

宋高宗赵构的态度,决定着岳飞北伐的成败,岳飞的口号是打到黄龙府,迎回二圣。而忽略了一点,二圣回来,让宋高宗如何自处?这点是大忌。

所以岳飞就算没被赐死,也不会有太大作为了。







0度观


几乎不可能。

岳飞再厉害也是人,不是神。虽然他的统兵能力很强,战无不胜,但决定两个国家间的胜负的,是两个国家间的综合实力。


当时的南宋,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千疮百孔。政权被文官集团把控,虽然经济发展很好,但是国家的实力却增长不多,武将没有出头之日。文官又大多是软骨头,没有武者的血气,只会一味的求和。在这种情况下,金依靠这从南宋收来的资金和物资,迅速发展;而南宋却在逐步的堕弱。

要想战胜金,南宋就必须从头到脚的换血,让昏庸无能、高谈阔论的人下去,让年轻有为、踏实肯干的人上位。可是这些事,岳飞一个小小的将军又怎能做到呢?

要是没有改变,岳飞面前有强敌,背后有人拖后腿,怎能打过强大的金。


Joshua射手男


第一:我们对岳飞的印象都是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金营里甚至喊出一句口号说“捍山易,捍岳家军难”!岳家军当时是步军,如果在深入敌后,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场作战,真的直捣黄龙度和会宁府,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步兵打得过人家骑兵的概率低,且伤亡不小。要知道会宁府在今天的黑龙江省阿城市,不但距离远,粮草供应也相当困难。 第二:就算岳飞不死,打仗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场战争双方经济实力上的较量。当时的宋朝国力已经不支持这一场战争了。北宋是很富强,最富强的时候是宋神宗时代,一年收入大概6000多万贯,可是到了两宋交替兵荒马乱的时候,中央政府的税收已经只有1000万贯。一直到12世纪的中期南宋政府岁入才恢复到6000万贯的水平。可是当时岳飞一年的军费光他一只部队一年就要700万贯,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里扫仓库给他。在当时财政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能不能支持岳飞直捣黄龙府,也是一个问题。


破乞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难。在宋朝以文抑武的制度框架下,不论岳飞还是张飞,都难以有所作为。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周而建宋。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到宋朝的陈桥兵变,这是帝国从以武抑文,到以文抑武的根本性转向。汉唐都是因为兵强而灭,宋明则是因为兵弱而亡。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宋朝之后长期的以文抑武。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向,因为唐朝的以武抑文的历史原因是,他们起家于军事集团,而且魏晋南北朝都是因为士族门阀政治而天下大乱。士族门阀又多兴起于文官集团,所以隋唐的以武抑文是有历史原因的,算是对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社会的一次矫枉过正。

那么宋以文抑武,则是对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军阀大混战,这种可怕社会的矫枉过正。隋唐修复了魏晋南北朝的系统漏洞,却亡于新的漏洞。宋朝修复了唐朝留下的帝国统治系统的漏洞,则又亡于自己的以文抑武。

为了害怕宋朝被武将篡逆,宋朝皇帝让文官统领武将。一个有才能的武将,在宋朝文官的眼里,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他会不会造反,而不是他能不能打败辽和金。秦桧杀岳飞,就是以文抑武的典型。赵构和秦桧,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岳飞会不会造反,而不是思考岳飞能不能打败女真人,能不能收复中原。

因为这样的以文抑武体统,尽管宋朝有最先进的文化,最先进的经济,最先进的手工业和科技,但是他们不敢放手让武将们去打仗。层层制衡,遇到了强大而才华横溢的武将,皇帝和文官们,第一反应就是杀掉他们。

强大的军事,有赖于强大的武官集团,武官被文官集团压制,那么谁来帮宋朝消灭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呢。宋朝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宋朝亡了。

下面详细地讲讲。

唐朝亡于藩镇割据。也就是说,中央帝国的政治操作系统,出现了一个漏洞。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都在试图修复这个漏洞。那时候的君王,流行养义子。为什么有这么个风气呢,因为大家都被唐朝的军事失控所导致的天下大乱吓破了胆。如果把皇帝把领兵的将军,收养为义子,以政治血统意义上的联姻,是不是可以控制这些武人呢?

郭威为什么传位给柴荣,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血缘后代呢,即便没有儿子,也有其他有血缘的后代。但是郭威传位给了柴荣。为什么郭威要这样做,因为柴荣掌握兵权。收柴荣为义子,传位给没有血统的有才能的将军。延续自己既有的社稷。这便是五代十国,修复唐朝那个大窟窿的补丁。

但是这个补丁包,被赵匡胤给黑了。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欺负柴家孤儿寡母的,篡夺了老柴家的江山。首先,老赵家,得国不正。其次,老赵家这么对老柴家,别的将军,也可以这么对老赵家嘛。赵匡胤怕不怕?他当然怕。

赵匡胤这个黑客,攻破了别人的补丁,自己也留下了一个补丁。怎么防止别人效法自己,篡夺大宋的江山呢。所以,赵匡胤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同时主张以文抑武,终止了五代十国以来,靠政治意义上的血统,皇室与军队搞联姻的做法。当然了,赵匡胤防住了外人,没防住自己的兄弟。

至此,唐朝留下的大窟窿,终于被修复了。假设没有蛮族,赵匡胤所设计的系统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在这个新系统下,很难再有军阀篡权的事发生。从安史之乱到赵匡胤,一百多年,就忙这个事,修复系统。

但问题是,恰恰这个系统对内完美,对外很脆弱。宋朝终于稳定了下来,朝代也不那么走马灯的频繁更迭,可是,以文抑武,谁来打蛮夷呢?如果放手让军人打蛮夷,万一将军们再来个黄袍加身呢,怎么办?

宋朝几百年,一直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岳飞他们打不过契丹和女真人吗?根本不是。而是,一旦这个系统被突破,那么中央王朝,就要从安史之乱,到黄袍加身,再重演一遍。

为什么蛮夷们,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呢。因为蛮夷们的统治系统,都是动物式的组织结构。你可以说他们不聪明,也不文明,但是他们的系统,就是因为简单所以鲁棒性(robustness)才足够高。

而中央帝国,统治系统太复杂,要让国家政权不更迭,那么必须得有稳定的内部制衡体系。宋朝把内部制衡体系,做到了最好。但是越复杂的系统,就会越脆弱。精致绝伦的大宋,面对一群病毒一样结构简单的蛮夷,却束手无策。

怎么形容这个事呢,就好比说,一套价值几百亿的操作系统,被一个中专生写出来的熊猫烧香给黑得崩溃了。文明对野蛮,复杂对简单,从来都是这样的不对称。你能怎办么呢,没办法。

所以后来朱元璋,来给大宋补窟窿。朱元璋是怎么补的呢,以简单制简单,对蛮夷,直接征服它们,屠杀它们。对将军们,直接杀掉。死人需要制衡吗?死人当然不需要制衡。这就是朱元璋的逻辑。朱元璋的系统有漏洞吗,当然也有的。他舍得杀蓝玉,但是不舍得杀自己的儿子。尽管他知道朱棣靠不住,也不舍得杀他。这就是朱元璋的漏洞。赵匡胤没防住兄弟,朱元璋没防住儿子。

为什么中国的政治这么难,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大家都严重的智商过剩,所以必须得制衡,不然就会内部崩塌,然后频繁的王朝更迭,到处人头翻滚,生灵涂炭。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李狗神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阙《满江红》,将岳飞一腔热血,和拳拳报国之心毫无保留的抒发出来。但最终,这位忠君爱国的将领,被皇帝和宰相,联手做掉,成为了议和的筹码,冤死于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

岳飞生前,立下赫赫战功,对金国作战中,多次获得胜利;岳飞的岳家军,以军纪严明和战斗力高强著称。他曾经立下豪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但最终,岳飞没有能够实现他远大的抱负,作为一名将军,他没有血洒疆场,而是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中,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那么,岳飞如果不死,他真的能够实现他“直捣黄龙府”的誓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那么,南北宋交替之际,“天下大势”究竟如何?

汴梁城被金军洗劫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宋朝处于松散状态。即使康王赵构已经在南方登基称帝,但实际上,作为一个政权,南宋王朝的合力尚未形成,最重要的体现便是,赵构作为皇帝,并没有一支直接效力于自己的军队。所谓的中兴四将,他们的武装实际山都是私人军队,也就是说,南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其处于强枝弱干的局面,即以皇帝为首的中央实力较弱,不得不依赖于在战争中势力不断扩大的诸多将领。换言之,南宋境内,在精神上虽然空前团结,但在实际局势上,是一盘散沙;在战略上也处于被动地位,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将领各自为政,抗击着一定区域内的金兵。

与南宋相反,金国内部则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消灭南宋。虽然金太宗去世后,其内部经历了一些不和谐,但这丝毫不影响金国贵族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因此,金国在对宋作战方面,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即使多次遭受挫折,但丝毫不影响其向着总目标的迈进。

在这个层面上,南宋以一盘散沙,去对抗金国的众志成城,这是断然难以取胜的。

再者,总体的军事实力方面,金国也占优势。南宋的韩世忠等人,在南方多次击败金军,甚至在黄天荡险些活捉完颜宗弼,但这些都是在防御作战中取得的成就,尽管局部常有小胜,但丝毫不影响金军在全局的优势。金国女真人,起于北方,当时武德充沛,崛起短短二十余年,便灭掉了东亚两大帝国——北宋和契丹,可见,其军队战斗力之恐怖。可以说,当时的金国,正处于巅峰时刻。相比之下,南宋则黯淡无光,军事实力仅仅足以自保,何谈北伐。

在南宋整体国力不如金国,尤其是军事方面远不如金国的情况下,北伐,本身就是痴人说梦。更何况,岳飞的某些战绩,也有被夸大之嫌疑,比如朱仙镇的八百胜十万,这是典型的夸张。同时,由于宋史中采纳了岳飞之孙岳珂的记载,这些记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虽说不能否认岳飞是一位伟大的将领,但对于其能力,无疑是有些夸大的,以岳家军的数量和战斗力,想要一直北伐到黄龙府,灭掉金国,也是比较困难的。

故而,即使岳飞没有被杀害,他也难以完成“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大业。


庭州行者


历史不能重写,岳武穆一曲《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唱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假如他率军北伐,能驱除鞑虏,还我中华吗?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岳飞兵锋正盛,可以乘胜前进。没有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岳飞肯定要进行北伐的。可以取胜吗,因为金国当时的实力仍很强盛,还有骑兵的优势,岳飞的北伐不会顺利的,必定是艰苦的战斗。可宋高宗不想打、不敢打,他想见好就收,保住半壁江山。因为他考虑南宋立足未稳,国家没钱,孤注一掷地北伐,一旦失败,就会前功尽弃。在这种背景下,宋高宗决定议和。至于说他怕北伐胜利迎回徽钦二帝,那还不是主要原因,胜负都未卜,能想那么多吗。

但在宋高宗授意下,秦桧害死了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飞,这是被历史所诟病的。无论什么理由,都不应该。还要说一点,宋高宗的继任者宋孝宗为岳飞平反,那时宋高宗已退位当了太上皇。彼时,南宋经济好转,兵强马壮,金国发生了内乱,宋孝宗趁机发动了北伐,但没有成功。从此,南宋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北伐,可见北伐之难。




澜石记


我觉得即使岳飞不死,也打不过金国,这不是战斗力爆表和武功的问题,而是从宋太祖开国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兵少将寡的窠臼,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搭着后周柴世宗的顺风车才问鼎皇位,即位之初,出于对武将的忌惮,杯酒释兵权,为有宋一代的兵力羸弱埋下伏笔,宋朝重文抑武,就没有像样的武将,而且徽钦二帝两位不世出的艺术家却被命运捉弄当了最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皇帝,怎么能指望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抵御外侮呢?再加上赵构根本就不想迎请二帝还朝,因为那样他就皇位不保,所以偏安一隅,醉心于暖风软柳,岳飞再精忠报国也敌不过天威难测,十二道金牌碎了朝天阙,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岳家军不乏名将,但士兵以南方人为主,不习北方苦寒之地的艰苦环境,后续补给都是悬念,所以,未必会打得赢金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