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霉病有哪些症状,原因是什么,怎么防治?

棒奔霸


豇豆,俗称长豆角,富含优质蛋白,多食豇豆不仅可以养颜,还可以健胃补肾,市场需求一直都比较大,目前在农村多有农户专业种植。但是在种植豇豆的时候,农户常会被豇豆所患的灰霉病所困扰,影响种植效益。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我们先来认清豇豆各个部位患上灰霉病后的表现症状

1、豇豆叶子

叶子感染灰雾病菌后,在叶子边缘会出现呈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随后叶子发软,无力,接着下垂,叶边上长出一些灰白色的霉层。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针治,症状就会慢慢扩散,严重时叶片会破开、断裂。

2、豇豆茎蔓

茎蔓上感染灰霉病,多半是由茎蔓分枝上传染过来的。当茎蔓上出现暗绿色,看起来有点凹陷的水渍斑状时,说明已感染灰霉病。不及时防治的话,病斑将会扩散,使茎蔓坏死。

3、豇豆荚果

荚果感染灰霉病后,表面同样会出现水渍斑状,初期呈褐色,如不及时防治,接下来表面会长出灰色霉层,随后发软,腐烂。

4、植株根颈

根劲部染病后,在离地五寸左右位置,会长出一圈四周呈深褐色,中间淡棕色的病班。病班会随土壤和大气湿度变化而变化。两者湿度变小时,病斑会变成纤维状;湿度升高时,病斑上面会再长出一层灰色霉状物。

二、豇豆为什么会染上灰霉病,灰霉病菌是怎样传播的

豇豆灰霉病是一种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在冬天或夏天,它们以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等形式生存。分生孢子寿命较短,一般只能活4-5个月。病菌在冬天主要靠菌丝寄生在病残枯叶中,同时不断分生孢子。

菌丝在12~21摄氏度时生长能力最强,气温超过21度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就会变缓。孢子则在13~25摄氏度时生长能力最强,当环境湿度超过95%时,开始在寄主身上萌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豇豆出现灰霉病时,一般都是在春夏相交,雨水较多之际。

灰霉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空气、雨水、植物的病残枯叶,甚至可以通过种地时的农具传播,加之灰霉病病菌在田地里可以生存很长时间,只要环境温度和湿度合适,菌核上就会疯狂长出菌丝体,分生孢子,再通过空气、雨水等传播途径传染到豇豆植株上,影响豇豆的长势和产量。

三、豇豆灰霉病应该怎么防治?

1、从生态上入手

除了会感染豇豆,灰霉病还会感染辣椒、黄瓜、茄子等二十来种蔬菜。因此,在种植豇豆时,应该合理轮作,同时避免与上述农作物轮作。

2、从农业环境上入手

种植豇豆时,应选择通透性好,易排水的地块,种植时最好起垄,这样就算下大雨,也可以及时排出积水,使空气保持在合理湿度。

大棚种植豇豆时,可以通过调节大棚内的环境来防治灰霉病。当豇豆开花时,提高棚内环境温度,定期给大棚通风,将白天温度控制在23度左右,夜里温度控制在16度左右,不给灰霉病菌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

3、从化学防治入手

灰霉病刚发作时,可以给植株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灰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喷洒农药时,选择晴天,在9~15点之间进行。因为这个时候豇豆叶子上的水分基本上已被阳光蒸发,可以更有效的杀死灰霉病菌。此外,灰霉病菌的抗药能力很强,在用药时,不能一直用同一样种药剂进喷洒,应该几种药轮着用。

上面详细讲了豇豆发生灰霉病时,各个部位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发病原因,还有一些防治方法,大家在种植时可以用来参考。需要注意的时,灰霉病毒在田间的生存时间可以长达四五个月,传播途径多,速度快,药打多了还容易产生抗性,所以我们应该平时注重防,病后及时治,这样才能减少发病概率,避免发生灰霉病给农作物带来损失。


湘俚伢子


豇豆灰霉病,是一种针对豇豆发作的真菌性病害。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为害的真菌灰葡萄孢,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病害症状

豇豆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初现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

苗期子叶染病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

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

菌丝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高于21℃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1~28℃,同时需较高湿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13~29℃;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1~4℃接种后1个月产孢,20℃接种后7天即产孢;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为害时期长,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4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50%的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飞洋沫熙


豇豆灰霉病,是一种针对豇豆发作的真菌性病害。为害的真菌灰葡萄孢,属于半知菌亚门。\r

1、病害症状:豇豆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初现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r

苗期子叶染病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r

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r

2、发生原因:灰霉病菌丝最佳的生长温度为12-21℃,当气温高于21℃后,菌丝生长量会不断减少。孢子最佳的生长温度为13-25℃,并且湿度在95%以上时才会萌发,所以灰霉病主要发生在湿度大的20℃左右的环境中。\r

灰霉病病菌的传染方式有很多,可以随着气流、雨水、病残体以及农具等传播,在加上灰霉病病菌在田间的生存环境很长,只要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菌核上会快速长出菌丝体或产生孢子,借助以上传播工具传播到健康植株上,严重影响植株的长势,以及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3、防治方法: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r

田间管理:(1)棚室围绕降低湿度,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控病的目的。(2)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烧却。\r

药剂喷洒: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4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50%的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园艺say一say


豇豆灰霉病,是一种针对豇豆发作的真菌性病害。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为害的真菌灰葡萄孢,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中文学名

豇豆灰霉病

病原中文名

灰葡萄孢

病原拉丁学名

Botrytis cinerea Pers.

病原分类地位

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

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

叶、茎、花、荚果

病害症状

豇豆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初现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

苗期子叶染病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

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1]

病原特征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与金瓜灰霉病相同。分生孢子聚生、无色、单胞,两端差异大,状如水滴或西瓜子,大小3.2~12.8×3.2~9.6微米。孢子梗浅棕色,多隔,大小896~1088×16~20.8微米。[1]

传播途径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在田间存活期较长,遇到适合条件,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腐烂的病荚、病叶、病卷须、败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发病。[1]

发病条件

菌丝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高于21℃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1~28℃,同时需较高湿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13~29℃;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1~4℃接种后1个月产孢,20℃接种后7天即产孢;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为害时期长,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1]

防治方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田间管理

(1)棚室围绕降低湿度,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控病的目的。

(2)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烧却。[1]

药剂喷洒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4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50%的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大龙的迷糊生活


豇豆叶子感染灰霉病后,会从叶子边缘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叶片开始变软下垂,边缘还会出现灰白色的霉层。如果不及时防治,病斑的面积会慢慢扩大。

防治

灰霉病容易发生在高湿的环境下,为了防止灰霉病发生,在种植豇豆时应选择在容易排水的地块上种植,有条件最好是起垄种植,这样可以在雨后及时将田间的积水排出去,降低空气湿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