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别酒流年


不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梅殷这个人,他是朱元璋的大女婿、太子朱标的亲妹夫,其妻子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女宁国公主。并且,梅殷还是明朝为数不多手握重兵的外戚将领之一。

据史书上记载,这位梅殷精通经史,其才华为当世人所仰慕,在朱元璋的十六个驸马中,他最受朱元璋的喜爱。加上和他的妻子和朱标是亲兄妹,所以在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有感诸位王实力强盛,便派梅殷率军十万镇守淮安,负责保卫南京的北大门。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梅殷先是自己在苏杭一带招募了新兵十万,接着他又接管了徐辉祖的十万大军,再后来朝廷又抽调了近十万禁军精锐到淮安协助梅殷,这样加上梅殷原有的十万大军,合计他麾下就有近四十万大军,这样庞大的军事实力,按理说足以保障南京的安稳。


问题是,在靖难之役的最后一年,朱棣率十五万大军挥师南下,他却选择绕过淮安,直接进攻南京。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棣的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

举个简单例子,淮安作为一个拥有四十万大军的军事重镇,朱棣直接绕过它去攻打南京,这很容易让他自己进退失据。

因为,这四十万大军一方面可以趁朱棣渡江时进攻他的背后,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打不过朱棣的野战部队,那也可以通过骚扰朱棣运输后勤物资的部队,让朱棣的军队陷入粮草危机之中。

从这层意义上说,梅殷如果愿意的话,完全可以让朱棣无法全力进攻南京。然而,在朱棣进攻南京的过程中,梅殷却是什么也没做,即没有率军从背后进攻朱棣的野战部队,也没有趁机在后方骚扰朱棣的野战部队,最后眼睁睁看着南京被朱棣攻破。

对此,很多人自然很好奇,为什么梅殷什么一直按兵不动呢?



其实,不仅仅是梅殷,当时很多坐镇在江淮地区的将领和藩王,都选择了按兵不动,坐观朱棣和朱允炆鹬蚌相争。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内心里并不支持朱允炆。

因为,朱允炆上台后,位置还没有坐稳,就开始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于是周王、齐王被抓,代王被幽禁,湘王直接吓得全家自焚。

表明上看,这是朱允炆在削藩,但其实呢,这是朱允炆在全面否定朱元璋给它留下的权力布局。因为,现在在位的这些藩王和统兵将领,甚至许多军政大佬,都是朱元璋留下来的。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朱元璋精心提拔上来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

但是,朱允炆一上来,就磨刀霍霍的全面削藩,要知道,这些藩王可都是和朱允炆血缘关系最亲的人,如果连他们都被朱允炆毫不犹豫地干掉,那其他人还有安全感吗?

更重要的是,等到这些藩王全部被干掉后,其他朱元璋时代的军政大佬,比如梅殷等人,自然就变成朱允炆的最大威胁,那到时朱允炆是不是也要对他们下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允炆的这种行为,让帝国的普遍军政大佬都缺乏安全感。因为按照朱允炆的这种玻璃心,恐怕只有把普遍的军政大佬,都换成他自己的亲信,恐怕才会收手。

既然如此,梅殷也好,帝国的普遍军政大佬也好,自然都缺乏全力支持朱允炆的决心,所以在靖难之役开始后,虽然大家还不敢明着反对朱允炆,但都有意无意磨洋工。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朱棣率领一支孤军,才能够攻克南京,席卷天下。当然,这也是梅殷按兵不动的根本原因。


我是赵帅锅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靖难之役时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谁也不帮?”

在朱元璋62岁的时候,太子朱标不幸去世,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立谁做太子?朱元璋最终的选择的皇长孙朱允炆,虽然朱允炆很聪明,但是他性格过于软弱,很难驾驭那些飞扬跋扈的开国功臣。于是便有了火烧庆功楼屠杀功臣等一系列清洗行动,为朱允炆称帝消除威胁做好铺垫,同时还为朱允炆安排了托孤大臣,希望在朱允炆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予帮助。

这位托孤大臣就是梅殷,他不仅是当朝驸马,娶得是宁国公主,而且还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婿,曾称赞其精通经史。可是,当朱允炆登基之后开始了削藩政策,导致朱棣对此不满,并以“清君侧,靖国难”发动了靖难之役的时候,为什么梅殷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没有出兵帮助朱允炆呢?。

当朱棣起兵后,朱允炆命梅殷镇守淮安,当朱棣派使者前往淮安,想借道淮安攻打京城时,梅殷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了下来,并用朱元璋的灵牌将朱棣大军逼退。朱棣只好绕开淮安直取大明京城。虽然梅殷没有让朱棣借道淮安,但梅殷也没有派出兵增援京城,而且还没有断朱棣的后路,这对朱棣来说,简直就是神助攻啊!减少了很多的麻烦。

梅殷为何会坐山观虎斗呢?一方面因为梅殷并非是统帅之才,没有统率大军参战的经验,而且史书上说他“恭谨有谋”,也就是说他做事十分谨慎,所以,作为文官的他举棋不定,更不敢冒险,根本没有把握能够战胜朱棣大军。

另一方面,梅殷祖上就是墙头草,他自己也很难在建文帝和朱棣之间做出抉择,所以只好观望了。梅殷的伯父本是元朝的官员,先投靠了红巾军,又加入了张士诚,后来转投朱元璋献出四州之地才被封为汝南侯的。我想梅殷有可能是学他伯父,看谁势大就帮谁,没想到朱棣仅用了两个月就攻下了京城!


大史官


梅殷,字伯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娶的是宁国公主。他曾奉命镇守淮安,握有四十万大军,然而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虽然曾经在朱棣要攻打南京之时没让朱棣通行。但是之后朱棣绕过淮安攻打南京时,梅殷虽然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驰援南京建文帝,同时他也没有派军队去阻截朱棣的后路。


那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在靖难之役时,谁也不帮呢?

梅殷当然虽然手握四十万大军,但是面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间,梅殷还是颇难抉择。他虽然辅佐建文帝的,但如果是朱棣胜了,他的结果可想而知。同样,所以帮助朱棣,若朱棣败了,结果也一样很明显。在他内心多重的矛盾下,从而让他在靖难之役时,虽然有四十万大军,却未曾派出一兵一卒。

梅殷本来在娶了宁国公主后,在当时的驸马中,朱元璋对梅殷颇为喜爱,朱元璋就曾夸奖他精通经史,所以梅殷在朝堂上颇受他人的尊敬。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同时还让梅殷辅佐于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登基后,因为藩王势力颇大,威胁到朝廷的,故而建文帝施行削藩,也因此引发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是和朝廷对立了。因为梅殷是辅佐建文帝的,所以他被任命到淮安镇守。


梅殷去镇守淮安后,在防御的事情颇为用心,同时他发号命令也很严名。后来朱棣大军想借到淮安进攻南京,但却被梅殷所拒,同事梅殷还把朱棣派去的使者割了耳朵和鼻子。朱棣虽然生气,但梅殷毕竟手里有四十万大军,所以朱棣只得绕过淮安攻打南京。

而梅殷虽然没有让他通行,但是在之后朱棣攻打南京时,梅殷不仅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增援南京,而且还没有断了朱棣的后路,这对于朱棣而言,也减少了不少麻烦。

后来朱棣攻进宫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帝。朱棣让梅殷的妻子写成血书送到梅殷那里,梅殷看后问使者建文帝的下落。使者说已经死了。梅殷于是给建文帝发丧,之后去了南京。


梅殷去了南京后,朱棣还亲自去迎接他。不过之后的日子。朱棣经常会派人去梅殷府中监视。梅殷知道后,心里很气愤。后来梅殷溺水而死,梅殷死后,梅殷的两个儿子还是被朱棣封了官。


中孚鉴


朱元璋去世前,为了巩固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曾下令让自己的女婿梅殷暗中帮助朱允炆。朱允炆上台,“靖难之役”打响后,朱允炆命令梅殷率大军镇守淮安。

不过,梅殷镇守淮安的时候,却并没有积极地帮朱允炆打仗。虽然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前,梅殷守住淮安,不让朱棣通过,还把朱棣信使的耳朵和鼻子割去。但是朱棣绕过淮安,南下攻打南京的时候,当时梅殷手握40万大军,却一直按兵不动,不去帮助朱允炆。可以说,这也就是在暗中帮助朱棣打进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

(梅殷剧照)

对于这一点,朱棣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为什么,在他当了皇帝以后,却派人暗中害死了梅殷呢?

说梅殷是朱棣暗中害死的,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永乐三年,当时梅殷与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过桥入朝的时候,他们把梅殷挤进水中,溺水而死。梅殷溺死以后,朱棣迫于舆论压力,把谭深和赵曦等人抓了起来,斩首示众,并抄没了其家产。

对于这件事,《明史》上做了这样的记载:“文皇罪深、曦。二人对曰:‘此上命也,奈何杀臣!’文皇大怒,立命力士持金瑵,落二人齿,斩之。”也就是说,朱棣在杀谭深和赵曦的时候,两人说这是皇帝让他们干的,朱棣听了后非常生气,让人打掉他们的牙齿,斩了他们。

两人都指名道姓,说是朱棣让他们干的了,自然不会有错。再说了,这两人是朱棣的心腹,朱棣吩咐他们去干,也是情理之中的。同时,梅殷是驸马,这两个人与梅殷又没有仇恨,平白无故的,他们怎么可能把梅殷挤下水呢?

由此可见,朱棣杀死梅殷这件事,肯定是真的。

那么,本来梅殷在暗中帮助朱棣,朱棣应该感恩才是。可是他为什么却还要想出这样卑鄙的手段,杀掉梅殷呢?

我认为,朱棣之所以要杀掉梅殷,是因为他认为,梅殷的存在,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朱棣剧照)

那么,梅殷的存在,对于朱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威胁呢?

梅殷虽然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没有进京帮助朱允炆。但是,梅殷显然又害怕别人说三道四,说他受了朱元璋的委托,不进京勤王。因此,在朱棣打下南京后,他做出了很多不情不愿的举动。

当时,朱棣打下南京,当了皇帝以后,逼迫姐姐、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写血书给梅殷,把梅殷召回来。朱棣这样做,显然是害怕梅殷的数十万大军。意思是说,现在你老婆儿子在我的手里,你看着办吧。

梅殷当时看到血书以后,大哭了一场,问使者朱允炆的去向。使者说已经自焚而死。于是梅殷说:“君亡与亡,君存与存,吾姑忍俟之。”梅殷的意思是说,君王死了,我本来应该和他一起死的。不过,我不想死,我姑且先忍耐一会儿。

这句话显然是让朱棣很害怕的。梅殷想忍耐什么呢?他将来会对朱棣做什么呢?所以,朱棣显然觉得留下梅殷,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情。一天不杀掉梅殷,他的心中一天不踏实。

(朱允炆剧照)

后来梅殷入朝时,朱棣亲自跑出来迎接他,说,驸马你辛苦了。可是梅殷却说,不辛苦,劳而无功。这话显然是在讽刺朱棣。当时朱棣就怔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此后,梅殷不断地在言语上说些对朱棣不满的话。前面我们说了,梅殷之所以说这些,其实还是在为他当时不去救朱允炆开脱,想让天下人明白,他梅殷其实是忠于朱允炆的。

这样一来,朱棣更加害怕,因此派了不少人去监视梅殷。而监视的举动,又被梅殷发现了。因此梅殷更加愤怒,又说了很多让朱棣不愿意听的话。

对于想加强中央集权的朱棣来说,显然是不允许梅殷这样说话做事的。但是他又不好公开处罚,所以才假借两个心腹的手,暗中害死了梅殷。

总之,梅殷的死,其实也是自找的。他始终没有站稳自己的立场。要么你坚决追随朱允炆,对朱允炆忠心耿耿。要么你完全倒入朱棣的怀抱。想左右逢源,两边都捞好处,又害怕被人说,怎么可能实现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先来看看梅殷是谁?梅殷字伯殷,出生归德下邑(今商丘夏邑),梅殷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宁国公主,他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婿,赞他精通经史,还让他辅助建文帝。梅殷的伯父是梅思祖,梅思祖本来是元朝的官儿,后来见红巾军势大,投了刘福通,再后来见张士诚势大,又投了张士诚,等到朱元璋大军来了,见朱元璋势大,又开城投了朱元璋,献出了他控制的四州之地,由此立下大功,朱元璋称帝之后封他为汝南侯。后来,因为梅家被告发是胡惟庸一党,被朱元璋下令灭了满门,不过他的侄子梅殷当时已经尚了宁国公主,所以没有受到牵连。梅殷也会骑马射箭,那时候做为六艺之一,读书人又有几个不会骑马射箭的?这可不代表他能打仗。梅殷只做过一任山东学政,主管山东地面的教育和科举,做得还算有些政绩,可是这位仁兄从来都不曾带过兵,梅殷被封为驸马都尉、荣国公,奉命镇守淮安,靖难之役后与朱棣水火不容,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梅殷入朝,在过笪桥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水中,溺死,两人却上奏称梅殷自己投水而死。

梅殷何时手握四十万大军呢?建文四年正月,朝廷命徐辉祖带兵北上 。四月,与燕兵交战于齐眉山,南军大胜,斩燕将李斌。南军再次获得胜利,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 。这时,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祖。事实上建文帝对徐辉祖也不放心,毕竟朱棣是徐辉祖姐夫,加之朝廷内也有传言,所以派梅殷接管徐辉祖十万大军。梅殷自己也在苏杭一带招募了新兵十万,加上朝廷抽调的十万禁军精锐,合计三十万大军,对外称四十万,镇守淮安。结果就是南京只有十万禁军了,当然淮安是南京门户,看起来也没问题。

但是带兵多年的朱棣发现这是个机会,当时朱棣手中仅有十五万兵马,而且是在连番作战之后,兵士疲乏已极。既然外实而内虚,朱棣决定绕开南军主力,直接攻击南京,几乎兵不血刃,便杀到了长江北岸。此时如果梅殷突然出兵,以四十万之众逼迫而来,朱棣的骑兵在这江南水乡又无法纵情驰骋,迂回空间有限,硬碰硬的打下来难保不吃亏。更后边,被朱棣甩脱的何福、以及济南的铁铉也正在调兵遣将,一旦被他们切断后路,断了给养,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那么梅殷驻营淮安,为什么按兵不动呢?其实梅殷也是举棋不定,不知该不该在这个时候投靠朱棣了,朱棣大军突然杀到南京城下,作为一个文官,梅殷早也吓得方寸大乱,对建文失去了信心。何况按照梅家传统来说,投靠得当,下半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一着不慎,也有可能身死家灭!所以梅殷宁愿选择按兵不动,观望着行色。可惜机会一错再错,多谋寡断的梅殷不得不一直当鸵鸟,包括对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后也选择了一无所知!

如果梅殷能领兵与之一战,或看见大势已去,干脆慷然投降,倒也不失为一条光明磊落的汉子,如今这样作为,反而朱棣从心眼里看不起他,当时大势也去,梅殷还按兵不动就是想要一道诏书顺坡下驴。朱棣反而就不给诏书,偏偏诏谕宁国公主写家书请她的驸马爷回来。

梅殷到是回来了,不过投靠时机不对,论功行赏也就没他什么份。以至于他心生怨恨,暗中与朱棣新政作对,朱棣当然容不下他了,于是就有了溺水一事。


长江边上一青铜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妻子是安国公主,封荣国公。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精通经史,堪为儒宗;老成中信,可托幼主。朱元璋死前遗命托孤,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梅殷辅佐建文帝。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梅殷奉命驻守淮南。

在他驻守淮安期间,朱棣南攻南京,淮安是其必经之所,朱棣派使者以南下为太祖进香为由,要求借道淮安。梅殷割去使者耳鼻,并对朱棣晓以君臣大义。朱棣深恨之。而后朱棣经扬州,南下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逼迫安国公主写下血书,逼迫梅殷投降。梅殷常忿忿不平,朱棣派人监视,二人隔阂日深。永乐三年,梅殷在上朝途中被朱棣亲信溺死。

关于靖难之时,梅殷驻守淮安,坐拥四十万军队为何按兵不动,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梅殷此人并非统帅之才。在明初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多以儒宗称之,并没有统领大部队参加过大规模战争,史书上虽有“恭谨有谋”的说法,这比一个出色的统帅差得远了,恭谨,则说明他为人做事谨慎。所以,作为一个不合格的统帅,本人又十分谨慎,他不敢冒险去和当世名将燕王朱棣争锋,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后也没有发兵两面包抄、断其后路。

2、建文帝即位以后,重用的多是文臣,开国将帅几乎被朱元璋屠戮殆尽。文臣统兵,士兵战斗力恐怕难以和常年与蒙古作战的燕王军相匹敌。梅殷统帅下的士兵恐怕战斗力也不高。

3、古代对外称统兵多少万,其实是将辎重兵、杂役兵、甚至随军的家属一起算在内的,而实际可战之兵恐怕只有三分之一。梅殷号称统帅四十万军队,其实能上阵打仗的士兵恐怕只有十万出头。


江海羡鱼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娶得是朱元璋的二女儿宁国公主,也是朱棣的妹夫。梅殷也是朱元璋安排辅佐建文帝的人之一,但他手握40万大军守淮安,却没有出兵救援建文帝。朱棣这才成功进入南京城,坐拥天下。

靖难之役后期,朱棣绕过济南、徐州一线,直扑南京。建文帝猝不及防,所有人都认为朱棣只有打通济南、徐州,才有胜利的可能。绕过徐州就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建文帝这边也就没有防范。

这理论上确实没有错,但是朱棣的这次战争和其他战争不一样。朱棣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夺取皇统。朱棣认为只要拿下南京,逼迫建文帝退位,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其他地方自然就会归顺,除非他们想叛变大明。朱棣的想法确实没错,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朱棣想借道淮安,这样比较近。但是梅殷没给他面子,直接回绝,还将朱棣使者的鼻子耳朵割去。梅殷告诉使者,“给你留着嘴巴,回去好好给朱棣讲讲忠孝廉耻”。朱棣大怒,但是也没办法,梅殷手下有40万大军,朱棣只好绕道扬州,从扬州进攻南京。

朱棣登基之后,让宁国公主将梅殷召回。宁国公主咬破手指写了血书,梅殷见后大哭。得知建文帝死讯后,先给建文帝发丧,然后才回到南京。朱棣亲自来迎接,对梅殷说“驸马辛苦了。”梅殷冷冷的回答“劳而无功。”朱棣听后沉默不语。

朱棣派大量锦衣卫监视梅殷住所,第二年,都御史陈瑛上奏说梅殷家中蓄养众多死士,意图不轨。朱棣下令将驸马府中下人严格审查,来历不明的全部充军辽东。

永乐三年,梅殷在一次上朝的途中,被前军都督检事谭深和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河中溺死。

梅殷在靖难之役之中的态度,也不是不可理解。虽然靖难之役是关乎的国体的大事,但对于建文帝和朱棣来说却是家事。梅殷虽说是朱元璋的女婿,对于朱家来说,他还是个外人,梅殷也不想参与他们的家庭纷争。

但就这么一犹豫的时间,朱棣登基了,建文帝失踪了。梅殷又觉得辜负了朱元璋当初对他的嘱托,所以他心中也很矛盾。也正是梅殷的这种模糊不清的态度,让朱棣感到有威胁,所以梅殷就必须死。


老虫


打也不敢打,投降太丢人,所以只能按兵不动了。朱棣是一路打过来的,梅殷当然知道,自忖能力不及朱棣,逃跑不但有负建文帝重托,而且两军阵前主将脱逃,回去估计也是一死,所以就抱着观望的态度,让你俩先掐好了,而自身的短板就是所谓的统兵四十万,其实都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罢了。

梅殷不过是在朱棣的清算大潮中被丢入水中的一朵自我纠结的小浪花而已。单论靖难之役那点摩擦,朱棣并没有必要暗杀梅殷,一切都是梅殷咎由自取罢了,他的死并不算冤。而朱棣也算对得起他,本有“实据”在手,却没在他头上扣下罪名。

驸马都尉梅殷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精通经史,颇有些才华,恭谨而有谋略,素养颇高,曾任山东学政,虽是武将后裔,却颇具文士之风。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在众多女婿中,最喜欢的就是驸马梅殷。在朱元璋上了年纪以后,也看出了几个儿子兵马强盛,恐怕朱允炆难以压制,所以曾特地嘱托过梅殷,全力辅佐朱允炆。

朱允炆执政时期,对梅殷委以重任,令其镇守要道淮安并任总兵官,可见信重。此时朝廷军兵资源接近枯竭,梅殷从民间动员百姓从军,当时的淮南驻军号称40万人。

朱棣一路南下,以进香为名,想取道淮安直抵南京,而梅殷识破了朱棣的诡计,让信使传话“进香之事,先帝朱元璋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就是不孝。”,从而拒绝了朱棣的要求,不允许朱棣从自己的辖区通过。

朱棣听闻非常生气,令使者回复道:如今我兴兵清君侧,是顺应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挡的。

梅殷则装得大义凛然,命人割掉信使的耳鼻后将其放回,并让他告诉朱棣:留下使者的嘴巴,好让他对你朱棣说说什么叫君臣大义。

朱棣靖难成功,梅殷还是率领大军驻扎淮安,听说后建文帝身死后,假惺惺的说:君主身死,我当相随,但还是暂且忍耐一下吧。

朱棣忌惮于梅殷的实力,同时也想让治下逐渐趋于稳定,不想再动刀兵,所以就逼着梅殷的老婆宁国公主写了血书一封,梅殷假意受到胁迫,貌似迫于无奈才赶往南京,实则已有投诚之意。

但两面三刀的他,既要保命投诚,还要扮相忠君爱国,一边打点行装,一边又听从黄彦清的建议,为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上庙号神宗,接着前往南京。

到南京后,朱棣亲自迎接,说道:“驸马你辛苦了。”梅殷回答道:“劳而无功,只能惭愧罢了!”朱棣沉默不语,从这时开始,朱棣就已明白,梅殷无法养熟,本来朱棣想通过亲属关系内部协调解决,所以才没有通过正式渠道招降,现在看来却是自作多情。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从真正的军事实力上来说,朱棣不怕梅殷临时聚拢而来的四十万大军(本来四十万大军这个数字就是吹出来的),没有受过正式训练的大军,没有实际厮杀于战阵的大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

本来没有受到清算已经算是幸运了,而梅殷尚不知足,非要在朝臣面前装出一副坚贞不屈的态度,经常在众人面前对朱棣的靖难之举大放厥词,这事,朱棣想不知道都难,朱棣和老朱一样多疑,也就多留个心眼,派人打探梅殷平日的所作所为,后来被梅殷所觉察,于是二人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永乐二年,朝堂企稳,而朱棣也无法再克制自己对梅殷怒火,于是授意御用弹劾骨干陈瑛查证梅殷的犯罪事实,陈瑛不久便回报,梅殷培养死士八十余人图谋不轨,而且手下有鞑靼人存在,疑似里通外国,请求朱棣依律法办。

有些犹豫的朱棣并没有把握住这次绝佳的机会,给梅殷扣上帽子直接杀掉,他采取了暗杀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麻烦,所以陈瑛死归死,还算落个清白。

朱棣没有象对付其他人一样杀伐果断,也没有象对付其他人一样罗织罪名,如果落罪的话,公主和孩子怎么办呢?也算是朱棣的一念之仁。

有一件事,既是朱棣网开一面的原因,也可以从中看出梅殷当断不断反受其害的虚伪人性。

如果梅殷真正以朱棣为敌,如果梅殷真正是忠君爱国之人,当初他有三个选择可以直接应敌,而不是表面装作忠贞,却行背叛之举:

第一、可以主动出击,阻碍朱棣大军行进,正式交战。

第二、可以假意顺从朱棣,让他取道淮安,于半路设伏,事半功倍。

第三、可以在朱棣通过或绕过淮安后,从背后出击或联系南京方面两面夹击。

但是三个选项梅殷都没有选,而是放任朱棣绕开自己的领地,绕路扬州直取南京。

可见梅殷所谓的忠贞一文不值。朱元璋如此看重梅殷,朱允炆如此重用梅殷将淮安重镇咽喉要道交给他镇守,而他的防卫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梅殷的龌龊心思朱棣怎么会看不清,同样是驸马身份的胡观,那可是真正参与了对燕王朱棣的阻击。

梅殷两面三刀的行为和无比纠结的心态注定了他最终被定点清除的下场。

①忠君爱国你就和朱棣死磕,方孝孺一文士也有如此气节,和你身份相同的驸马胡观也是如此,反观你一个武勋家庭出身的“虎子”何惧一战,却最终纵敌长驱直入,所以说梅殷虚伪至极。

②如果想苟延残喘你就主动投诚,积极承认错误,加上公主帮助求情,朱棣并不见得就会杀你,你给朱棣放水,他怎么会不明白,而朱棣靖难刚刚成功,你俩刚刚见面,一句话怼得朱棣说不出话来,自己没想过什么结果么。

不想死又作死的行为只能解释为傻

梅殷的这种行为,无论靖难之役是否成功,都是要倒大霉的,两头纠结的结果只能是两头得罪,不懂得二者全其一,要么要脸,要么要命,别人又不傻,时人对梅殷的评论极其精准,谁都能看出梅殷的虚伪造作,所以说总拿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必定不够聪明,脸没争来,命也丢了。

梅殷真是朱棣授意暗杀的?

仔细看看陈瑛的资料,您会发现,自靖难成功,陈瑛始终在弹劾,一刻未停歇,三十七名重臣、勋戚包括驸马被他弹劾得欲仙欲死~精准度绝高、分毫不差,完全符合领导个人意愿,这不是陈瑛会揣测会拿捏,他纯粹就是朱棣的御用喉舌,指哪儿打哪儿那种。

前文讲过,陈瑛要求朱棣授权法办梅殷,但朱棣说:梅殷的事儿我自己处理。

朱棣把脏活累活直接交给了谭深和赵曦,在他的授意下二人展开了行动。

梅殷这么忠贞不二的人,还上什么朝呢,既然上朝你就管住自己的嘴别再作死好不好呢,反正说啥都晚了,在他路过竹桥的时候一群人蜂拥而上直接把梅殷丢到水中淹死了(有可能是打晕后丢进河里的)。

朱棣暴露了,恼羞成怒

除非真被打死,否则宁国公主死也不信梅殷死得那么巧合那么憋屈,薅住了朱棣的衣服不带松手的,哭闹个不停,朱棣也不能认罪把自己剁了吧,只能假意安慰,谁成想半路窜出个混不吝,凶手之一谭深的同事都督同知许成实名举报,说凶手就是谭深和赵曦。

朱棣下不来台呀,只能亲自审问,以期自己的威严能压制住二人的臭嘴,就咬死说是意外不就得了,哥俩忒实在,误会了朱棣的意思,以为要当替死鬼,所以当场揭发朱棣:不是你让我们干的么?

如果蠢能够当作武器的话,当时朱棣瞬间便会化为齑粉,他风轻云淡地命人打掉了二人满口的牙齿,不怕你胡说八道,就怕你说实话实说~二人被斩,家产抄没。

至于梅殷的待遇还是要给的,否则宁国公主见天的哭闹不好收拾,总不能也推河里去吧,于是“遣官为殷治丧,谥荣定,而封许成为永新伯。”

寻官殷二子,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赐公主书曰:“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

朱棣给梅殷的两个儿子封官,又给宁国公主修书一封:“梅殷虽然曾有过失,但因为沾亲带故,我也没有诘问,听闻他意外淹死,你哥哥我也有些怀疑,现在凶犯授首,都督许成举报有功,我已经封赏于他,特此来信,望妹妹知晓。”

妹妹:……%@%#&!

许成是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举报封伯也是奇葩一朵,这差不多算是朱棣所给的封口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