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枣红马颜色怎么调?

三耳61


下面图稿选用王鸿泽的"鞍马画技法"一书中的示范稿,做些文字整理。王鸿泽在天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工作,70年代末师从溥佐与溥松窗两位老先生学画,尤善画马。

一:勾线

用衣纹笔或其他勾线笔在熟宣纸上勾线,勾线用油烟墨,浓淡適中,勾线要挺劲,形体勾准确,然后中锋笔丝鬃.尾。

二渲染墨底色

备毛笔两枝,一枝狼毫蘸墨画深部,一枝羊毫蘸水将墨色从深到浅暈染开,,需反复进行,逐渐加深,染出立体感。

三着色

墨底染好后,用赭石加少许曙红,调好后,狼毫笔蘸色,白云笔蘸水,由深处向浅处暈染,也是反复渲染,逐渐加深,立体感得到充分体现。

四完成

淡墨染出眼睛,留出高光部分,干后赭石分染,干后焦墨点眼球,最后落款蓋章。

附图:

马晋画马

马晋画马

溥佐画马。


瀚墨寻梦


一、用熟宣纸或矾绢覆在画好的马稿上,用墨线勾出马的轮廓线,鬃和尾。

二、用墨色由浅人深反复渲染出马的肌肉组织和结构.突出马的立体感,同时渲染乌鬃和马尾。

三、用曙红、赭石加少许墨调好颜色,在染好的墨底基础上由浅入深的渲染,染出马的立体感。

四、用以上调好的颜色大面积反复多遍的渲染。

五、用调好的颜色罩染,用淡墨染出马的眼睛,留出高光部分,用赭石颜色分染,再用焦墨点眼球。用重墨皴擦马蹄。

步骤一:用熟宣纸或矾绢覆在画好的马稿上,用墨线勾出马的轮廓线、鬃和尾。用皴擦点染等方法墨色布景。

步骤二:用墨色由浅入深染出马的肌肉组织和结构,同时渲染马鬃和马尾。

步骤三:枣红马用曙红、赭石加少许墨调好颜色,在染好的墨底上由浅入深的渲染,斑马用淡墨染斑点。用赭石、花青、石绿分染石头、树、土坡、地面。

步骤四:枣红马用调好的颜色反复多遍的渲染。再用以上的方法进一步分染石头、树、土坡、地面。

步骤五:枣红马用调好的颜色罩染,斑马用焦墨再次点染。淡墨染出马的眼睛,留出高光部分,用赭石颜色分染,再用焦墨点眼球,用重墨皴擦马蹄。落款、盖章,完成。





王双理


中国古代对马的皮毛,有系统的描述,而且用汉字有清清楚楚的表达。

例如,红色的马有“骥”、“骝”、“骅骝”、“骕骦”;黑色的马有“驪”、“鐡驪”、“骓”;黄色的马有“骠”、“騧”、“駓”、“乘黄”;白色的马有“骢”、“花骢”等等。

你说的“枣红马”是民间对红马的笼统称呼。


  • 郎世宁画乾隆十骥图之一,《赤花鹰》

红色的马其实颜色差别很大,大体上来说,有深红色的马,也有朱红色的马。

颜色比较深的红马,古人叫“紫骝马”,例如,最著名的昭陵六骏中就有一匹马叫“飒露紫”,也叫“飒露紫燕骝”,为唐太宗平息王世充的坐骑。因为在战斗中,冲出围困时,被王世充的士兵射中“飒露紫”,仆人丘行恭把自己的马让给唐太宗李世民骑,自己牵着受伤的“飒露紫”冲出围困,因为“飒露”受伤太重,逃出围困以后,丘行恭把箭从马身上拔出以后,马就死了,唐太宗非常伤心,为了纪念“飒露紫”的乘骑之功,把“飒露紫燕骝”列为昭陵六骏之一 。这匹“飒露紫燕骝”就是一匹深红色的马。


  • 金代画家赵霖画唐太宗六骏之一《飒露紫》

我们喜欢画马,就要对马的颜色有一定的研究,这是对生活知识起码的积累,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画出马,的精神来。

古人对马已经有很充分的研究了,我们不妨多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人咏马的诗歌,我们在这些诗歌中,会遇到很多关于马的解释的。


例如,杜甫就写过一首描写“枣红马”的诗《玉腕骝》,诗中的这匹“玉腕骝”是一位节度使卫伯玉的坐骑。非常漂亮,而且战功呵呵,所以,杜甫赞美了这匹马。可以最为我们画马的一个题材。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顿骖飘赤汗,跼蹐顾长楸。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我要说说这匹马为什么叫“玉腕骝”?首先骝就是黑鬃黑尾巴的红马,玉腕是说这匹“枣红马”的四蹄下面是白的,马的肘关节下面叫“腕”,所以,就叫“玉腕骝”了。


  • 郎世宁画乾隆骏马《徕远骝》

这样,一匹三种颜色的马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不是非常漂亮,非常入画呢?

所以,我们多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就能增加我们的创作灵感,徐悲鸿为了画好马,他读了很多古代诗歌作品,其中就有杜甫写的咏马诗。

除了从文学作品中了解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直接从《说文解字》里了解一下“马部”的字,这些字,绝大部分都是与马的颜色有关的,了解这些知识,也能增长我们的文化知识。

枣红马就是古人所谓的“骝”。这种马的特点是,尾巴和鬣毛是黑色的,而通身是红色。但是,有深红和朱红的区别。朱红的马叫“骅骝”,被周穆王称之为八骏之一的“骅骝”。但是,也有全身有点黑色没有的红马。例如,郎世宁画的《乾隆十骥》中的“大宛骝”就是全红的一匹马。


  • 郎世宁画乾隆十骥《大宛骝》

其实,周穆王八骏的第一骏就是“骥”。骥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马?就是《说文解字》里,也没有详细的解说。

根据最早记录画《八骏图》的资料来看,晋武帝时代的画家史道硕画的《八骏图》中的“骥”,就是一匹红色黑蹄黑鬣毛黑尾巴的马,这种就是“骝”,所以,周穆王的八骏第一骏“骥”就是骝马。

曹操著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骥,原来是八骏第一的骥。如果我们要画曹操的这句诗意,最好画一匹“枣红马”比较好,一来骥本来就是红色的马,第二呢?红色也象征着成功。

所以,古来画马都喜欢画红马。因为红马有太多的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就说说工笔画的马如何设色。

在选择好构图白描底稿以后,就进入工笔画的设色阶段。

首先,我们要准备的主要国画颜料,按照画“枣红马”的意图,分别是:

1.胭脂

2.赭石

3.朱砂

4.朱膘

5.三青

6.藤黄

7.墨

第一篇着色,先用赭石把暗部按照结构点染一遍。注意,用赭石可以略加胭脂,也可以略加墨,一定不要过。


  • 元代赵孟頫《洗马图》中的“枣红马”,是白鬣白尾的马,叫“骕骦”。

赭石加胭脂,色彩更红更亮,调制的时候要注意火候,不要太红了。赭石是一种中间色,胭脂偏冷。

等第一遍颜色干透了,再轻轻铺上第二遍颜色。

第二遍颜色,就是你要的主色调颜色,一定要调配好自己喜欢的色度和色感。

所谓“枣红马”的枣红色,就是用赭石加胭脂配出来的,调配的时候,注意适度,不要一次就到位,因为工笔画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逐步调整。


  • 元代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中的骝马。

第二遍着色的总的原则就是“宁可不足,也不要过分”,为后面的着色留有余地。因为,如果第二遍红色不足,我们完全可以在第三第四第五次……的渲染过程中,去逐步加深饱和色度的。所以,赭石里面尽量不要加胭脂太重。

第二遍干透以后,第三遍着色的重点是从整体上着眼,尽量调整局部不足和过分的地方。

工笔画着色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外乎就是传统的着色和吸收一些西画色彩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低之分,各有各的美感,主要看作者自己喜欢哪一种。

千里马个人的建议是,如果吸收西画的色彩方法,坚决不建议像画油画那样使用色彩。

毕竟中国画要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适当吸收一些西画色彩原理,也有助于我们对质感的表现。


那么,如果要吸收一些西画色彩原理,从第三遍和第四遍开始,就可以运用一些冷暖色互相补充一下,这样,质感和色度都充分一些。例如郎世宁画的乾隆十骥之一的《红玉座》,这匹马就是这样着色的。

这匹马就是一匹白鬣毛的“枣红马”,可惜图片翻拍颜色失真,没有枣红马的红色。但是,这匹马画的色彩饱满,描写了健硕的御马。

工笔画要反复着色,反复的目的不是重复着色,而是越来越丰满和越来越统一谐的一个过程。古代有“三矾九染”只说。所以,到底需要然几次色,完全以色彩饱满和谐为止。


工笔画的博大精深,有探索不尽的奥秘。学习工笔画,就要有描绘事物博大精深的愿望。

中国历史上画马,到元代以后就衰落了,流传下来的工笔画画马,清代乾隆年间意大利人郎世宁的画马,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可共我们参考学习。


  • 乾隆十骥图法国画家王致诚画的《自在驈》

色彩着色完成以后,最后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要重新勾勒一下墨线。

因为我们使用的赭石、朱砂、朱膘都是矿质颜料,这种颜料是不透明的,容易在设色的过程中覆盖墨线,让墨线变得有些失神,所以,要重新提醒一下,这就需要再次勾勒一些线条。

例如,身体四肢的轮廓等等,尤其是马的鬣毛和尾巴,还有马蹄都要重新勾勒。

需要注意到是,不能在着色未干透时用墨线勾勒,否则会影响勾勒线条的质感。

墨线勾勒完成以后,让线条干透以后,再次用淡墨以线条的笔法渲染一下线条密集的地方,例如马鬃马尾这些线条密集的地方。勾勒的目的,是为了让墨线更有质感和协调性。

这样一幅工笔画着色画马就完成了。如果按步骤,起码需要二十几次。

此外,赭石加墨,朱砂加墨都可以画出不同层次红色的马。具体的设色方法,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色彩带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希望除了画“枣红马”,也应该画一些其它红色的马。


千千千里马


如果我着色,先打赭石底,罩胭脂。




涂之人995


红色和棕色调和在一起就变成枣红。

用红色(少许)加大量白色。 色彩调配: 色彩由3原色组成:红、蓝、黄(不包括白色) 这3色可以组成千变万化的颜色 红+蓝=紫 红+黄=橙 黄+蓝=绿 上面的颜色各个成分改变点就出现:草绿、翠绿、中绿、朱红、大红等颜色。


山西阿邦


胭脂加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