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有哪些风俗?

天籁琴音5885416


寻正月十三;问答:

《今农上灯节》

一盏明灯点十三,

满春照亮凡人间。

千秋古国仙言在,

割爱始得万年传。



圣恒标


我们老家习俗,正月十三是"杨公祭",是大凶之日。一般有什么重大活动都会避开这一天,这里边还有个典故。

相传古时有一个杨公,他有十三个儿子。心里有点发漂,一天放出狂言,我有十三个儿子,一个月死一个还剩一个养老送终的呢!这话传道了圣人的耳朵里,圣人有意教训他,就把下一年编成了十三个月(古时没有公历,只有农历)的闰年。这样从正月十三这天,杨公的大儿子就突然暴死了。二月的十三死了二儿子,以次类推每月的十三死一个,一年过完杨十三个儿子一个没剩。从比,人们视每月的十三是大凶之日,称为"杨公祭"正月十三是每年的第一个大凶之日,从古代延续至今。无独有偶,西方也有视十三为不吉之日的说法。


侧身天地我蹉跎


首先说说我们这里的民间风俗。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是过小年。

正月十三晚上要试灯在没电的年代,每户人家晚上都要试门灯。有用竹子和芦杆扎的灯笼,上面绘画各种图案,也有用马灯代替的。是玩龙灯的序幕。

正月十三晚上同时也要做粑粑。做粑粑的工艺很复杂。首先要选优质粳米加少量糯米,浸泡一段时间再沥干。用碓窝、碓椎(大多数人不认识,也叫不出这个千年石具的名字)把米舂成粉未,再用细箩筛过成细面,晾干备用。舂米是一个力气活。

粑粑的馅是采用雪霜后的油菜、和荠菜。香干切碎,腊肉跺碎,加上调料拌制,炒至六七成熟做馅,其独特的自然香味,集天地之精华。

晾干的米面放锅里炒香,加开水拌匀揉团,捏皮包馅。

蒸制时在锅里放水烧热,水线上贴粑粑,一个挨一个垒加,大火烧开,纹火慢烹。其工艺复杂,蒸熟出锅的底壳焦香,皮薄肉粘馅香。人们常说:新媳妇夸不夸,就看十三做粑粑。

正月十三做粑粑的历史与典故:

五百多年前,明朝景泰年间。发生“夺门之变”之后。英宗复位称帝,偏信馋言,广灭功臣。连出使瓦剌接回英宗的使者李实也没放过。被按“横行乡里”的罪名抄家,免官。虽然最后平冤复职,但李实还是不参朝政移居归隐乡田。写了《蜀语》《虚庵传》等等很多作品流失了,也有被政治烧毁的。民间只有口口相传。

粑粑寓意巴贴的意思!是乡邻之间爱的传递。记忆中每逢正月十三晚上,就有很多叫花子,有外村来的,口语“巴一点吧……”有的给一个或二个粑粑。那是穷的揭不开锅了才有的。人们就是这样互助的,现在没有了。

做粑粑时最后都有三个粑粑不放馅的,是实心的(隐喻“实”心)。供在灶神位前,明喻“堵田漏”。(在秧苗田埂草丛里,常有鱼鳖虾蟹打洞,把秧田的水放干了,秧苗就会枯死,而表面上还找不到漏点)。

正月十三做粑粑,这是肥东地方的风俗,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有的。(据说江苏还有的地方做这样的粑粑,但无法考证)平常没有人做,市场也买不到。有的人吃遍全世界的美食,却没吃过肥东正月十三的粑粑。吃过家乡的粑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记忆里留下乡情,人情的味道!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分亨春节里的人文故事,说说你们那儿的风俗吧。











天籁琴音5885416


1.灯头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

2.

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

3.

扎彩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谣有“十一嚷喳喳,十二...

4.

吃汤圆 “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是扬州人的又一旧习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汤圆...

5.

祭祀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而祭祀关公所用


残月西垂


还真没有记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