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阮六六


过年能聚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少,为工作为生活都在外奔波,春节几天假对于外外地打工工作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再加上路途遥远回家车票一票难求,计划生育又让兄弟姐妹越来越少,人少了也就热闹不起来了,各地现在又不准放鞭炮挂春联,一点红火的气息都没有,没了年味,人就更不想回家过年,年味就更淡了,这是个恶性循环,就和计划生育导致老龄话是一个道理。


Crazy爱吃烧烤的大叔


前几年我也挺不理解的,春节没了年味。也许农村还好,但是城市当中,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办法,后来想通了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别说现在年味淡了,以后仍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形成于农耕经济和宗族文化。然后现在人们一边抱怨没有了节日趣味,一面也在逐渐放弃传统文化下的生活。说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一个同事是江西九江乡下的,他们现在也很重视家族文化,无论工作多忙,到时候一样请假参加老家的祭拜、过节,他自己也很重视。

生活方式改变了。如果你住在16楼,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那个二踢脚肯定在你家玻璃窗爆照。以往肯定没事,16楼高的高度,没人住。现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在不禁止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再去燃放了,年夜饭吃饺子前需要放的那挂鞭炮成了负担。

娱乐生活的多样性,人们不再热衷于春节活动。手机里面各类app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吸引了人们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春节文化生活已经不够刺激。

物质生活丰富了,对春季中饮食、服饰的盼望境降低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小时候春节买新衣服,吃好的,现在可以天天买新衣服,吃到想吃的东西,春节少了一份盼望。

人群呈现小众化。以前身边的朋友、家人层次和思维都出不多,大家聚在一起都能说得到一款。现在人工作在不同的领域,思维结构各各个不同,话题少了,以往的亲友也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这样加少了不少聚餐动力。


二马过三石


我是78年的

小时候是很盼望过年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生活不大好,一个月才吃二三次肉,在蹭蹭长个的时候,没有肉类的我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精瘦的身材。而且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哥哥他们穿剩下的,还会有布丁。所以那时候才会高高兴兴的盼望过年。过年了有好吃的好穿的,怎么能不喜欢,喜欢了,年味儿就浓了。

现在的人基本不缺营养,平时吃的还好,过年了反而吃的累~营养过剩让身体新陈代谢变的困难了。

一个人的思想要想有新鲜感,就必须要有对比性,天天吃糖也腻了,所以现在的人对年已经没有那种渴望感了~当然就渐渐没那么浓了。


虚怀若谷学无止境


年味,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眷恋。所以,当传承的观念淡薄,眷恋变得浅淡,年味也就变得没有味道了。

第一,传承的观念变得淡薄,是因为缺少了仪式感。

记得小时候过年,总会觉得很兴奋。因为一到过年,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吃上自己心爱的糖果。更值得开心的是,我可以收到真实的一张张的钞票,闻闻钱币的气息,放佛自己是一个有钱人。我也可以在夜里打上可爱的灯笼,和小朋友一道,大摇大摆地在街道闲逛。你碰下我的灯笼,我撞下你的灯笼,好不快活!

那时过年,代表的是一种仪式。只有在过年时,我们才可以做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渴望会很强烈,很强烈。

现在呢?一切来的好容易。过年了,手机发红包,想吃糖果了随便买,衣服旧了随时更换。既然平时都可以得到,那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呢?而导致这样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前,一块橡皮1毛钱,两根辣条1毛钱,一个冰棍1毛钱。现在,哪里见到1毛钱的商品呢?

第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眷恋变得浅淡。

在以前,我们很喜欢过年。因为我们没有手机的干扰,珍惜与堂哥表弟过年玩耍的时间;因为我们更喜欢听对方的声音,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的变化;因为父母不会很在意我们的成绩,只会在我们考砸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努力。

而现在呢?好不容易过年了,阿姨见了你,问你的成绩;舅舅见了你,问你的工作状况。爷奶见了你,问你的婚姻情况。要是大家不聊这些了,正好,都抱着手机玩玩,也不会觉得寂寞。有人在没人在,根本没有区别。因为,我们被手机控制了,情感变得淡薄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脑里满是竞争。也正因为竞争,我们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害怕婚姻,更害怕别人对自己善意的关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过年,你觉得还有年味吗?


一枚铜豌豆


可能我们四川人没觉得吧?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小时候只是比现在多了个放鞭炮活动,其实我们并不喜欢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因为大家为了来年更好,都喜欢争先恐后的买大雷炮,一到团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一家比一家的鞭炮声响,有些大雷炮震的整栋楼都在震,我们是痛恨的!害怕的!小时候过年上街,城区里到处都是放各种烟花爆竹,说不清楚哪里就会丢出来一个炮到你的脚边吓得你又叫又跳,我们是恐惧的!是破烦的!自从城区禁止燃放鞭炮后空气好了,走在路上也可以放放心心了,我觉得挺好的,我支持政府禁放烟花爆竹!


改个名字咋就这么难难难


陕西西安农村人 以前我们那里人都说过年是过娃呢,我们这代人之前一家都两三个小孩,村里人多,就热闹。尤其是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基本都回来了。想想看小孩过年穿新衣服是什么感觉,再加上吃好吃的,领年钱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小孩在玩耍。

现在我们这代八零九零后都做父母了,生活压力变大了,孩子也少了,没人气了。以前一家一个男的打工基本就能过得去,现在得两个人干活,还得干到二十九。春节放假还操心着初几去谁家,初几去上班。回家看父母跟走亲戚一样,回家坐几个小时了就走了,连小时候玩过的地方都想去去不了。等我们这代人死了后,孩子们这代人过年就和国庆节一样了,没有老家了,因为都在单元楼里出生长大的,当他们长大了估计楼都拆了。


胡麻古斗儿


年味不足的根本原困是我们的生活富足了,远远超过上世纪的任何一个年代。我是七零后,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和妈妈给做的新棉鞋,吃上平时极少吃的肉和其它的好吃的,当时的喜悦心情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以过年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现在过年除了放个鞭炮和平时不一年,其它和平时都一样,所以年味也没了。国家控制空气质量,减少污染,城市鞭炮也不让放了,除了放年假是过年了,别的已无两样!


手机用户61818868184


看到这个话题不禁心里一震。

类似这个问题的问题简直太多,失去年味只不过是失去某种更加深刻的不易察觉的东西的表现。比如相互的爱,相互的尊重,相互的祝福。

这就如同,现在中国还有祖训吗?还有家族式的凝聚力吗?还有尊师重道的思想高度吗?还有道德至上的精神领袖吗?

当然,我不怀疑会有,但是普遍吗?深刻吗?是普遍没人关心了,关心也不那么深刻了!传统都少关心了,何况年乎!年只不过是个传统节日。传统都淡薄了,犹如水上之舟,江河枯竭,舟焉乐哉?

所以根本还是传统,道德,家,家族,等等传统意识的淡薄。

年龄其它的都不是本原因。笼统来说就是缺爱,爱太匮乏,所有的爱太单调,不是单纯,是单一。就好比爱情,古时爱情是涵盖所有生活,整个生命的,如今,可以只是性,可以只是约会,可以只爱不合,也可以只合不爱!等等,本来非常浑厚的情怀被细分,而单一化,结果就是单调。没有深度,没有交错纵深的情分,于是怎么会有那么浓的味儿?

如今的年被划分为红包年,送礼年,贿赂年,攀比年,等等。而本该有的,最重要的团圆反倒是关心者越来越少了。所以怎么有味儿?



疆南箭客


中国渐渐失去的年味的原因很多,尼山布衣认为,主要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也有家庭方面等等。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前物质极度匮乏,人们普遍缺衣少食,惟有过年时,才能吃好的,穿漂亮衣服,所以,对“年”极度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了,人们手头宽裕了,再也不会为吃饭穿衣犯愁了,现在几乎天天都是过年,特别是小孩子似乎对年的盼望不是那么迫切了。

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农民还是县城居民,外岀打工的越来越多了,导致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都难于搞起来了。比如,现在许多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少、妇。年轻人不在家乡,即使是春节期间回来十几天,但许多春节的习俗也无法开展和举办。比如:闹花灯、打年糕等春节习俗都需要在一个月前就做准备。可是,年轻人不在家就没人去搞,造成春节期间“冷冷清清”。

三是环境保护的需要。限制了一些传统的被人们认为很有年味的习俗。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规定不让放鞭炮,不让放烟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年味。

四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式生活越来越少。过年,人气旺盛是第一位的。过去,我国城乡之所以年味很浓,年味十足,就是因为三代同堂过春节其乐融融,有的甚至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聚在一起过春节。想想看,这么多亲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闹花灯、发红包、穿新衣,是多么的有年味啊!可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那种几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这必然影响和淡化了现在的年味。

五是发达的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却让亲情与年味渐行渐远。如,电商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少地去体验“年味”了。以前过春节,人们都要到实体店去买一两套新衣服穿着过新年,在买的过程中,赶年集就是一种“年味”,就是一种人气。然而,如今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就没有这些春节的年味体验了。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拜年等习俗在“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就解决了。比如,过去年初一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很是热闹,也很有“年味”。而现在拜年就一个信息、一个视频就解决了,显得“年味”不足也就不奇怪了。如今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的确淡化了,以至于春节期间都很少互相走亲戚访朋友了。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完春节,都会随父母亲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种感觉真是具有浓浓的春节味道。吃外婆做的好吃的菜;享受外婆给的尽管只有几元钱的红包;与外婆家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打鞭炮、放烟花。可是,如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下一代却越来越少了,怎么不会使年味越来越淡化呢?

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西方文化的浸透,也使年味淡了。春节既是中国人共同的盛大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春节期间,祭拜祖先,就是一种“孝”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的认同,春节期间的很多礼仪和传统风俗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淡忘了甚至不知道,有的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洋人的节日津津乐道,的确可悲。建议教育、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教育,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七是春节假期太短,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忙年”,也冲淡了年味。春节期间,人们要购买年货,要杀鸡宰羊,过酥菜,打扫卫生,写春联,贴春联,走亲访友等等,可是春节假期只有7天,根本不够用,建议放假时间从除夕到正月十六,这样既方便了人们过年,人们还可以趁机放松、旅游,刺激假日旅游经济增长,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邯郸小超


过年本来就不只是烟花爆竹,可是除了这些大家还知道多少呢?

我们小时候期待买新衣服,买糖果,等领压岁钱,大家一齐围着一台电视机看春晚,贴对联,贴福字一些风俗。



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衣服经常买而且不需要等过年了,糖果不爱吃了(况且上了年纪要戒糖),压岁钱没有了,春晚也不期待了更愿意自己玩手机,对联也没必要贴了。



现在过年对大部分人来说就相当于放了个小长假,比较开心的就是平时不常见的亲朋好友能相聚一起过年。

当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新年的“年味儿”自然会越来越淡,希望新年有更多的文娱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