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在性格和处事上,他有什么缺点,导致一生坎坷,颠沛流离?

太尉读书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家(宋四家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画家(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任意一项都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苏轼总是在被贬的道路当中,他的一生,仕途不顺,颠沛流离,总是不能安稳下来。通过他写的诗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一生的辛酸和苦楚。

苏轼无数次被贬皆是祸从口出,或者说是祸从诗出。

乌台诗案是由于苏轼在给皇帝的谢恩信中,言辞不当,被嫉妒他的小人揪住放大,导致朝堂之上陷害他的风声四起,都要求皇帝要严惩苏轼。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巨大的落差让苏轼落魄潦倒,五十六岁的苏轼一贬再贬,这一次,被贬得更远更偏——多毒瘴的岭南。

造成这样的结果跟苏轼性格耿直,单纯有很大的关系。北宋时期新旧党争极其惨烈,新旧两党一旦需要苏轼的才华,就调任苏轼。但是党争是残酷的,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苏轼只想忠于国家,君王。所以采取不苟同、不迎合的态度。数次触怒两党,导致自己又数次放逐。

正如苏轼给朋友的信中说一样:“我现在老而且穷,但是心肝骨髓里充满了忠义道德,面对生死谈笑自如,境遇虽不佳,但是只要为了国家、君王,舍生忘死,在所不辞,至于祸福得失,全都交给天地造化了!”

官场的失意,让苏东坡找到了人生一大乐趣,就是“吃”。他自谑自己为“老饕”。说自己是个爱吃、贪吃之人。他一生创作的诗词歌赋之中关于饮食的诗词就多达四百余首。

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这样说道: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孔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我给你说,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中的士大夫们,我怕他们千里迢迢跑来跟我抢如此美味。

这份乐观豁达,让人叹服。


超人小航航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简述苏轼举世瞩目的文学艺术才华。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才华横溢、举世公认。提起苏轼,他身上的众多标签立刻涌现,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宋代文学成就最高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等。

01 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词成就非凡,独开豪放一派;苏诗2700多首,妙理新意,含义隽永;苏文在宋文中是成就最高的一家。

02 苏轼的艺术成就。擅长行书和楷书,是宋四家之一。他集各家之长、各家之风格并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名贴。

03 苏轼的绘画成就。擅长墨竹画,重视神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文人画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是集文学、艺术、绘画等于一体全能型天才。他的声名已享誉海外,在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12位千年世界伟人,中国仅1人,那就是苏轼。


二、解析苏轼性格和处事方面的缺点,分析导致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原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苏轼天纵奇才、才华横溢,非常完美,也避免不了他性格方面的缺点。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性格缺点及性格演变始终贯穿他的一生,并且如影随行的影响他一生的命运。俗话说,盖棺才能定论。人生如同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评判这出戏的好坏。

01 性格决定命运。

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在苏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用性格来解析苏轼坎坷又奔波的一生,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性格,实际上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

人格是指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因此,性格是个体生活轨迹的根源,性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等,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处事方式。

所以,不难分析出,苏轼的行为特征、人生轨迹和命运特征等,大部分都由他的性格特征来决定的。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02 苏轼的性格特征。

往往人的性格特征与他的外表关联较大。在一些记载中,苏轼身材结实,骨肉均匀。身高约五尺八,面孔很大,颧骨高耸,前额突出,眼睛又长又亮,下额匀称,留着美丽、尖长的中式胡须。最动人的是他敏感、活泼、有力的双唇。这样的外貌特征,不难看出苏轼性格外向和健谈。

在一些传记曾这样记载苏轼的性格:苏轼性格豪放、开朗、直爽又固执,多嘴多舌、口没遮拦,天真而不计一切后果,遇事不吐不快,他的嘲弄和恶作剧常常使人害怕。在密友之间,苏轼洋洋得意,乱开玩笑,而且大用双关语,使在场讲现实的人紧张兮兮,怕他随时说出真相。

还有的说,苏轼最大的缺点,喜欢在宾客面前或者作品中说出他的想法,这无疑对他十分不利。弟弟子由性格则与之相反,子由性安稳、保守、不爱多说话。子由十分了解哥哥,常把手放在他的嘴上,叫他沉默些。他的缺点让他在为官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

03 列举并分析苏轼性格缺点导致的一生坎坷、颠沛流离。

一是苏轼为官之初不成熟,交友不慎。

苏轼刚做官时,年轻不成熟,容易对事厌烦,容易相信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而生命往往由小事构成,大事通常不多。其妻比他讲求实际,常忠告于他,她对人比较会分辩好坏,常常站在门帘后面,听丈夫和客人谈话。然后帮他分析来人特征,哪些泛交,哪些深交。

苏轼前期还是缺乏对人的分辩,以致交过的好友章惇后来数次陷害他,甚至将他贬至海外。苏轼前期有父亲苏洵的教导,婚后有太太的忠告,为官后期有弟弟子由的规劝,可见他的生命中,离不开亲人的劝告和帮助。但仍免不了交到邪恶的政敌,可见苏轼性格方面的弱点。

二是苏轼上书皇帝,首次被贬至杭州。

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司马光和欧阳修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新法。苏轼更是义愤填膺,他有许多话非说不可,那时他才32岁,他比别人更直率。他分别于熙宁三年(1070)二月和熙宁四年(1071年)分虽上书给皇帝,这两封信内容很长,内容完整有力,直言不讳。

第一封信就引经据典的攻击青苗法,指出新法弊端等。前两封9000字上皇帝书未得回应,苏轼又与了第三封信。不出所料,皇帝有心接受劝告,但奸佞小人仍找出莫须有的罪名来陷害他。

原本根据苏轼的作官考绩,苏轼该任太守的,但因苏轼的直言上书,得罪王安石和谢景温等人,他们要他担任偏郡判官,幸而皇帝还看好他才改派做杭州通判。

不得不说,因他的直率敢言、直言不讳,首次被贬谪。

三是苏轼上书《湖州谢表》,又被贬至黄州。

这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因苏轼上表皇帝《湖州谢表》,笔端带有感情,即便官样文章,也不忘加些个人色彩。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这些话恰被新党抓住了辫子,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苏轼的大量诗作还被挑出隐含讥讽之意。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逮捕,解往京师。一代文人被他自己的大量诗作给害苦了,差点死在狱中,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初期既定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当时政权旁落在见风使舵、毫无原则的三流人手中。苏轼一直上书给皇帝,皇帝每次读完,都对朝臣公开赞美。这些人曾阻止苏轼入京,那时新政首领都已被罢黜,他们担心苏轼再得势,情况就危险了。

这次劫难,套用苏轼自己的话,他始终“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但在他”吐“了一百次后,终于被捉了。苏轼的二次被贬,除了受李定等人诬陷外,还有苏轼自身的直言敢写,不得不说还是诗文害了他。

但他真的是无可救药了。据说,他在离开牢门的那天晚上,他又写了两首诗。说他“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这两首诗御史门可以告他。连他自己写完,也丢笔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

乌台诗案,苏轼死里逃生,心魂震撼,尽量少说话。他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说他生命犹如磨石下的小蚂蚁,也象旋风中的羽毛。他也开始深思自己的个性,研究如何得到心灵的平安。不得不说,这次案件,让苏轼感触很深,洞悉自身性格的不足。

四是再次谏议,陷于新旧觉争,贬谪至惠州。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重新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原本可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的,知礼部贡举。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直言谏议。

他对旧觉执政后暴露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保守势力的反对,于是又惨遭诬陷。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觉,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只得再度自求外调。

1094年,年近6旬的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我真的非常佩服苏轼的敢言直谏,乌台诗案都没能让他吸取教训,致使新旧两党皆不容,被迫自请外调。

五是因新党打压或写诗让宰相章惇将之贬至儋州。

这次被贬原因更简单,新派虽已占上风,仍在不断打压旧派,苏轼也在其中。苏轼原以为晚年可以定居惠州,没想到又被贬到儋州(海南岛),海南岛那时地处海外,远离中国文世界的范围,可谓是天涯海角了。

还有种说法是,有人记载说,苏轼写了两行诗描述他在春风中小睡,聆听屋后钟声的悠闲情景。那时曾经的好友,官拜宰相的章惇读成到这段诗,说就:”原来苏东坡那么惬意。“于是就颁布了移居的命令。

1097年,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苏轼62岁了,还被贬到了”南无再南“的地方,应该说是中国文人史上的”贬谪之最“了。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直到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他在北归途中,于1108年8月24日卒于常州。真心心疼我们的大文人。

三、总结苏轼的性格成因。

从苏轼一生遭际来看,他的数次贬谪、颠沛流离,大部分是他的性格所致的,虽然也不乏政敌的嫉妒和污蔑陷害。但这样理解,我认为稍显表象,苏轼天赋异禀,不可能明知危险,还故踩红线让自己到处漂泊。我觉得还应该用苏轼内在的伟大精神来加以解释。

苏轼的显著特征,开朗直爽、直言敢谏、幽默风趣、乐观向上等,具有无穷吸引力和大无畏精神,是一种凛然的英雄气概,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一个人只有上升到了无限级数的灵性,强大无比,就会来势汹汹,不吐不快。苏轼无疑如此。

据载,苏东坡的批评者和崇拜者,常常提起他这种伟大的灵气,这种强大壮烈的力量。我认为,如果胸中自有沟壑,在正义和真理的支持下,就会不惧怕宇宙的任何东西。聪慧如他,在他无数次反思后,仍然拥有天生的大无畏,即便知道结局。

苏轼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后,便不断遭遇理论上的矛盾,一方面想维持自己的本色,保持人类天生的大无畏精神,一方面又想明哲保身。可能在某些时期,这种矛盾还特别尖锐,但通常他还是保持他的英雄本色。因为,他的伟大天分要求无阻发挥。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聪明的苏轼既知自己的性格缺点,却依然要保持大无畏的精神了。



(END)


钰姐的书斋


苏轼那是众所周知的北宋诗画家,文学家,就不必多谈他的才华横溢了。下面谈他的性格和经历吧。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自幻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亲授以书",天资总颖,

嘉祐元年(1056)出川赴京应考,次年首榜进士,主考欧阳修大为赏识,后因奔母葬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仼职期间,他针对财乏、兵弱、官倒等政治弊端,书写了大量的评击论策,力求革新。

熙宁二年(1069)其父亡故扶丧归乡后还朝任职,神宗用王安石的变法和苏轼的革新思想截然不同,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而苏轼強调"以立法更制为事",主张"节以用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屡遭拒绝未釆纳。

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贬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但他依然洞察民情,惩办贪官悍吏,保堤抗洪,灭蝗救灾,坚持邑政改革,"因法便民”,成效显著深受当地黎民百姓拥护。

王安石罢相后,新任官僚何正臣、李定等奸人对苏轼周纳罗织罪状。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罪把他弹劾,于元丰二年(1079)在湖州被捕,以诽谤朝庭定罪蹲了大牢。这就是酿成了当时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七年司马光执政遇赦改贬往汝州。元丰八年神宗驾崩,哲宗年㓜,司马光继承执政后又调苏轼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再次和司马光犄角对恃,

绍圣元年哲宗登基,新党得势,排斥元祐旧臣,司马光退位,苏轼再次成为新党打击对象,又一贬再贬往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历经磨难,苏轼仍(食芋饮水、著书以乐),关爰和同情黎民百姓,深受敬仰,直至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再度遇赦归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在常州谢世。

这位绝代文才的坎坎坷坷就这样了结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文坛至高无尚的宝贵财富。

以上论述本人只依据历史资料简单综合阐述,其中细节敬请朋友们留言补充且评论完善。拜托了!





大森林151252635


苏轼,一位照耀了千古的词人,但这位词人也同样有些小毛病。苏轼极爱贫嘴,很多祸事都是这张大嘴招来的。王安石当宰相时,苏轼跟王安石干仗,司马光当了宰相,苏轼又跟司马光开练。一次跟司马光吵架,苏轼居然说:“您这种说辞就像王八踢人。”看来我们这位词人的嘴还真不怎么把风。

  也许这些故事被人们略加了些夸张的成分,但却让那些名传千古的诗人不再是平面的,在解读他们时,我不仅看到了他们的绝世才华,也看到了他们的小毛病,人性中的弱点。伟人也是人,他们同样不是完美无瑕的,为何后人总要有意无意地去隐藏他们的缺点.

苏轼是个豁达大度之人,对人亲切热情、口直心快、才思敏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就应了林语堂先生滴那句话“眼前一笑皆知己,座上全无障目人。”也算是待人接物滴一种最理想的境界了。但人无完人,苏轼也是有缺点的。我个人认为他奔放有余,凝练不足,重倾泻而少含蓄,他的这种性格也注定了他一生命运多桀,几起几落 。


叫我好运


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1037一1101,四川眉山人),苏门三豪,他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二十岁中进士,受到欧阳修赞赏:"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 苏轼所处时代,正是新旧党争激烈起伏之际,政局动荡不安。他不赞同变法派的激进措施,也不象保守派那样顽固守旧,所以政治上屡遭打击,但他的性格是刚直不阿、开明干练、豁达乐观的精神。

🎈 苏轼初任开封推官,就写出大量策论,主张政治改革。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上疏反对新法,被外调杭州通判,又转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所写的讽刺新法的诗句,说他作诗″谤讪朝廷″,因此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释放后贬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田野父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哲宗即位,高太后启用守旧派司马光,全面废弃新法,苏轼被召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但他从现实中体验到新法的施行仍有些可取之处,于是主张保留某些新政,又激怒了守旧派,再度贬任杭州、颍州、扬州等地方官。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苏轼再次贬至惠州(广东惠阳),续贬至琼州别驾,居昌化(海南昌江县)。

😂 徽宗即位后,苏轼遇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这就是大文豪、书画大师、诗词大家的坎坷一生!

🌹 又有谁能看到他性格上有什么缺点?如果非要找,那也只能是:苏轼那正直不阿的个性、主张不适应统治者的利益和口味!(个人主编)

🍀🍀💖💖😎😎🎯🎯🌹🌹🌺








全峰山


一、简单介绍一下苏轼的成就。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是文学上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书法上的成就: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又称《寒食帖》或《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评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三是绘画上的成就: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苏轼传世名画《木石图》以4.63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117亿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拍卖最高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在文学、书法和绘画上任意一项成就都足以青史留名,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何况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如此杰出和辉煌的成就!

二、简单介绍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一是“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赴任湖州知州,给神宗写了一封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湖州谢表》,因其才情难抑,难免文中流淌个人感情,遂被新党指摘“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包藏祸心且对皇帝不忠”,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新党诸人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退休金陵的王安石劝谏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使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若非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或许已经命丧新党之手了。

二是沦为党争牺牲品,屡遭放逐。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得势上台,重新重用苏轼。但苏轼目睹旧党执政后并未重振朝纲、安抚百姓,而是执着于“党同伐异”,先废除了一切新法,然后拼命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势力,朝政污浊不堪。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便又遭旧党诬告陷害,至此,新党、旧党皆不容苏轼于朝堂之上,于是苏轼自请外调。后因政绩优异再度被司马光召回京城,紧接着苏轼又因上书力荐整治朝纲再度被贬。新党执政后,持续打压旧党,六十岁的苏轼被放逐海南儋州,这是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半生都是在不断被贬逐、启用之间折腾,六十四岁时,在被召回京城的路上溘然长逝。

三、导致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原因。

一是才情太盛遭人妒忌陷害。苏轼是千年一遇的天纵奇才,文名冠绝天下,连皇帝和皇太后对他的才华都非常佩服,在苏轼的万丈光芒之下,其他人显得黯淡无光。对很多文人来说,穷其一生也写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的千古绝唱,但在苏轼却只是信手拈来,就这份本事,不知道让多少人心生妒忌和恨意。即便是为官,也是每到一地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斐然政绩,更是招致不少人的妒忌,谁都不喜欢自己被苏轼这样太过于耀眼的明星湮没,所以,苏轼太过优秀就成为罪过,成为他人打击、排斥他的天然理由。

二是耿直、单纯屡生祸端。苏轼一生坎坷、波折,多数起因都是自己耿直、单纯惹出的祸端。比如酿成“乌台诗案”的《湖州谢表》,新党从此文中摘取“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先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说苏轼倚老卖老,恶毒攻击皇上重用新人,妄议朝廷变法 的大政方针。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又忍不住向皇帝提出谏议,进行抨击,必然招致打击报复。太正、太真、太纯,是苏轼的优点,也是苏轼为官处世的弱点(绝不是缺点),性格决定命运,在苏轼身上就是一种悲壮的诠释。

三是党争之毒的祸害。北宋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极其惨烈,所有官员非此即彼,绝不容许居中者。而新旧党势力随着新旧皇帝的更替而此起彼伏,导致朝政更替、变化频繁,不断处于变法与反变法的交替之中,朝廷的官员也不断被反复折腾。新旧党都是一方面需要苏轼的才华时,就调任苏轼;一方面又因苏轼不苟同、不迎合,数次触怒两党,又数次放逐苏轼。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的命运坎坷、颠沛流离,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乔鞅


苏轼的诗.词.文.书均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然而,世无完人啊!苏轼正是如此,他在性格上,处事上不仅逊于他的老师欧阳修,甚至不及他的结发妻子王弗。

苏轼的性格直率,心里有什么话直接就岀口,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就理论到底,这就是给他带来一生坎坷的根本原因。若说他恃才傲世吧,苏轼真不是那样的人。若说他太自信吧,倒是有一点,因为他相信别人会象自己对待人一样对待自己。一个才华横溢,驰骋文坛.书坛的大家,竟不如妻子一个弱女子的小智,这就是苏轼的悲哀啊!在与王安石.司马光的针锋相对时,难道他不知不敌吗?不!他肯定心里清楚。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苟且。难怪连一个歌女都说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在处事上视天下都为好人,从不防人。这就是屡屡遭陷的原因。他自己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下可以陪乞丐,足见其豁达。但这正是他处事的短板。试问,对待高大上和对待流浪儿能一样吗?对待萍水之交和对待至亲至信能一样吗?苏轼把人划一个等号,一视同仁,这又是苏轼的悲哀啊!

苏轼作为一个才子,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一个正直的君子,一个豁达的好人,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然而,因为他性格上,处事上的弱点,导致他为世所弃,为权所欺,没能使自己的才华更好地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实为憾事。

苏轼作为笔者心中偶象,我曾无数次为他惋惜,同时也为自己惋惜。大概这就是同病相怜吧!


原卉诗词


苏轼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苏轼生性豪放,为人率真。他为官期间,大起大落,这和他率真正直的性格密不可分,文人秉性造就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给皇上写了《湖州谢表》,但苏轼是文人,口无遮拦,笔端带感情色彩,"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孑,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與,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他们从苏轼的诗作中找出讽刺之意的句子,朝廷一时倒苏轼之声,导致苏轼才上任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受牵连数十人,这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洲。

2.苏轼缺少大的风范,注重小细节,导致矛盾重生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1085年,哲宗即位,司马光苏轼等被重新启用,苏轼复职,以礼部郎中被召回朝,他再次向皇帝提议,他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又引起了保守党的反对,又遭诬陷,此时,他又不容于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因而再度外调。1094年,苏轼又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1091年,他被召回朝,但又政见不和,再次被贬。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放逐海南。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安置,1100年大赦,复职。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总之,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这与他性格正直率真,心直口快分不开的,虽然他才华横溢,诗词等文学造诣很深,但他缺少政客的那种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的特点,他只适合做文人墨客,不懂得为官之道,最终形成他的这种坎坷的人生。


物语情归


苏东坡先生在,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美食方面无所不精,都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历来有众多学者认为东坡先生是千古一遇的“旷世奇才”……

的却,我个人也是宋东坡先生的崇拜者,先生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明月几时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生的《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上大学时就倒背如流,当然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东坡先生的《寒食帖》也写临习过无数遍,当然😊还喜欢吃 “东坡肉”每次到杭州必须品尝!

千古奇才的东坡先生为什么一生会“颠沛流离 ”官场郁郁不得志,主要原因

1)才华盖世,“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当一个人太有才华了,自然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一个人他太有才华,就算你不张扬,不张狂,也会树敌很多!遭人妒忌,小人无处不在,自然会影响到东坡先生前程……

2)“实话实说”不会迎合潮流,不会同流合污,有才学的人都喜欢表达,喜欢实话实说,喜欢展示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坡先生虽精通儒、道、佛、但毕竟是人,不是神,在封建社会,官场说实话会遭人算计的,王安石提倡新法,先生认为有弊端,过于偏激,当然会遭人排挤,得罪人无数,后来司马光主政,提倡旧法,东坡先生又站出来提出不同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讲“腹中除了才华外,一肚子反调”实话说多了,自然会遭人算计…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灵!其实东坡先生的大多优秀作品多是在“”乌台诗案“”40岁后写出来的,包括《赤壁赋》天下大三行书《寒食帖》等等,人生的经历很重要,没有悲欢离合的经历,就很难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过众多人生打击的苏东坡改变了很多,更加的乐观,豁达!留下无数的千古名篇,但自身改变了,做好自己,但改变不了的是小人的妒忌,在仕途上还是起伏不定……最后被贬海南,虽又为以重用,但最终客死他乡……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苏东坡先生的才华,豁达、虽然没有让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甚至是颠沛流离,但留下无数千古佳作,如东坡先生在天有灵绝不会因为仕途得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在他的世界里有诸多知音朋友,有诸多自己创作诗词歌赋,不缺少千古名篇的佳作已足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竞馨斋


苏軾一生在文坛上声名显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而在仕途上却命运乖舛,被朝庭几次贬謫,未能飞黄腾达施展抱负,只在基层地方辗转做做小官。对他本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遺憾。

今天我们来剖析他一个才华横溢之人,在仕途上为什么会几次遭贬,不能被朝庭重用,究其原因还是苏轼犯有一般文人惯常犯的错误,恃才傲物,喜欢争强斗胜,不,分场合,不问对象,只要自己感觉不对,就要上前争论一番。想想苏轼在朝中与王安石司马光等都发生过争吵,他的官运还能好到那里去?

现在我们也有很多人,自认为才高八斗,却未能被领导重用而愤愤不平。其实我们还是需要从自身来找原因。一般文人都喜欢把‘’俯仰无愧天地‘’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佑铭。若想在官场上混,单凭这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上级领导交待的任务除了不折不扣的完成好之外,更要学会怎么去与领导相处,不要动不动就与领导唱反调,显示自己多么了不起,多么不简单。其实你的才华和能力,领导早就看在眼。领导唯一要考虑的是,假如我把你提拔了,以后用起来是不是能得心应手?若以后老是喜欢唱反调,岂不是给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这样把你同别人放到一起,左一比来右一比去,就把你晋升的机会比掉了。

各位胸怀大志的饱学之士,何不在这方面多琢磨琢磨。说不定某一天你也会一展鸿鹄之志,青云直上,飞黄腾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