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過年拜年團拜怎麼看?

魯北小強


一般現在政府不太提倡有家串戶拜年磕頭了,都是過完年初二之後開始走親戚拜年


玉麒麟08


大年初一小輩給長輩拜年,在我們這一直延續。

每年的大年初一,吃了早飯七八點鐘之後,年輕人會領著媳婦孩子,挨家挨戶的到長輩那拜年。還有沒結婚的晚輩也會緊隨其後;長輩在家等著來拜訪的晚輩,來一波走一波,一直延續到11點鐘左右基本上完事,這種互拜過程完了之後,年輕人找幾個人湊一塊打打牌,老輩人閒著沒事,也找一些談得來的同齡人互相問好,這一天基本上啥事不幹,因為頭天晚上基本上包好了一天的水餃,到了飯點,燒開了水下上水餃吃過之後,繼續串門打牌、下象棋、聊天。按傳統風俗,大年初一這一天什麼活都不能幹,即使院子裡燃放的鞭炮皮,人來人往吃的花生皮,瓜子皮不能清掃,據說是擔心把財神爺請掃出去了。

大年初二,算是新年的開始,將室內室外統一清掃乾淨,吃了早飯之後,結了婚的年輕人,穿上新衣服,興致勃勃地忙著去看丈母孃,如果人口多的家庭,除了留下一個人在家,其餘人兵分幾路帶上禮物,去看七姑八姨。一般親戚多的人家,初十之前幹不了其他的活,不是走親戚就是在家招待客人,因為只要去了,對方肯定又回訪。

從古至今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如今,說起來也是我國的一個優良傳統,互相拜訪,彼此之間增進感情,對於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大家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搬抄追究


農人心田


拜年,其實沒多大用,但是,這是我們過年留下來的很少的傳統了,所以還是感覺很溫暖,感覺那樣才有濃濃的年味。天不亮,街上東來西往,一群一群。大家都穿著新衣,見面了打個招呼,問個好,老人們,準備好了煙和糖。過年了,大家都見個面,然後你美了我瘦了他老了的聊聊家常,挺好挺好。


小佛女


關於拜年,各地風俗吧,我婆家這邊就很有意思,大年初一早上5點就起床,去給長輩們瞌頭,真瞌的,看到長輩在街上,也的在地上瞌,這叫起5更,人很多,一個村的人亂碰頭,那叫一個壯觀啊,祖宗留不來的規矩,一定有他的用意吧。


紫色的等待24936941


農村過年現在也不講究那麼多的形式了,團拜很少出現。

就單說這種團拜的方式,其實也是很熱鬧的,畢竟能一起參加團拜的晚輩,都是一個家族的,特別是在農村還是很親近的,很講究血緣關係和輩分的,做為家族的長輩,也是很受尊敬的。

我們這邊農村現在不怎麼有團拜的方式了,但是祭祖上墳倒是還有保留,一個家族的人浩浩蕩蕩一起到祖先的墳前,簡單的跪拜,寄託的是來年家庭的平安,祖先的庇佑,也未嘗不是一點點對先人的感激激情,因為他們才繁衍了我們這些後代,才使我們的民族更加壯大美好。


燒紅的雲


在農村,拜年是一個很隆重的習俗,它承載的是濃濃的鄉里情,寄寓的是新一年的幸福美滿,是過年的頭等大事。

大年初一,吃過飯上過墳,拜年就走動起來了。小一輩的哥幾個結伴而行,先從家族裡最年長的長輩開始,拜年的形式很簡單,晚輩給長輩說過年好,然後讓長輩坐在堂前,晚輩們行跪拜禮,然後長輩們就給隨行的小朋友發紅包,面額十塊幾十塊不等。接著,拜年隊伍繼續挨家挨戶拜年,等到拜的差不多了,就解散,該過油的過油,該走親戚的走親戚,新的一年就這樣忙碌起來了。

大年初二,就是回孃家拜年了,公公婆婆給兒子兒媳婦提前準備好禮品,把孫子孫女好好打扮一番,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孃家。孩子們給外婆外公拜年,接著給舅舅舅媽拜年,都會得到一個大大的紅包,然後跟著老表們去小賣店買摔炮。爸爸媽媽會挨著給幾個叔叔大爺拜個年,轉一圈,然後回來吃飯。

往後幾天就是走親戚,互相拜年,說說話,嘮嘮嗑,喝上幾杯。

農村的拜年很溫馨,很幸福,是一代代抹不去的記憶。

今年,你回家拜年嗎?


長空無名


農村過年團拜是指大年初一早晨8-9點間,一個村子裡的人在村廣場互相問候的一種拜年形式,我認為此形式不妥,原因有兩點。

1、 不利於文化的傳承。近幾年洋節大行其道,聖誕節的溫馨、愚人節的娛樂、情人節的浪漫、萬聖節的瘋狂,一個個洋節來勢兇猛,商家也興波助瀾,大搞商業活動,瘋狂促銷。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則日漸式微,母親節,父親節我們送去祝福,而重陽節卻被我們忘之腦後。2月14日情人節,玫瑰脫銷,而七月七,牛郎與織女不再重逢。春節是中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也是我們固守的最後一塊陣地,而現在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過年的過程越來越簡化了。從前我們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守歲,初一拜年。一句話,生活需要儀式感。而拜年是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拜年一般先從自家開始。早晨吃餃子之前,晚輩拜長輩,長輩發紅包。吃完餃子,天矇矇亮,便出門向左鄰右舍,自己的近門拜年。而團拜則把後面一項給免了,人們只在廣場上相互問好,年味又去了一層。

2、不利於人們的感情勾通。在農村有一種風俗:過年拜年是解決鄰里矛盾的最佳形式。生活中人們免不了磕磕絆絆,結下矛盾,不相往來,而拜年則是解決這類矛盾的靈丹妙藥。兄弟之間有再大的矛盾,一起過個年就可解決。而鄰里之間,相互拜個年,矛盾則煙消雲散。

總之:生活需要儀式感,團拜不可取。


魯北小強


農村過年比城市過年更多了些風俗,也很講究,也特別有趣味。在過去,還要給長輩磕頭,一是表示尊敬,二是小輩向長輩討要“紅包”時的禮儀。

大年初一早上,近門年輕的親人要聚在一起,走家串戶給老人們磕頭拜年,老人們則守在家裡等候。大街上都是串門拜年的人。別看說在一個村子上住著,但是除特別親近的以外,一年當中,能到彼此家中,也就那麼幾次,甚至只有這麼一次,所以也是疏遠了的本家人互相認識熟悉的機會。在大街上遇到彼此,一般都要說聲“見面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魯西林二


農村過年拜年團拜很正常,都是鄉里鄉親,過春節自願組織一個小團體挨家挨戶拜個年,走一走看一看,大家相互問候一下,抽根菸喝懷茶,就到下家,誰都不吃飯,我們農村一直是這樣,好像每年過春節成習慣。習慣了就成自然。但是各地有各地習俗不同,路隔十里各處一俗。有的自然村從來就沒有這個習俗,過年只走親戚,鄉里鄉親根本不拜年。所以說看各地風俗習慣。也不好回答那麼絕對。最後祝大家過年好!謝謝!


王敏清1


2020的春節已離我們不遠,在農村大年初一都有晚輩給長輩拜年的習俗,這不僅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儒家文化中孝道的體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在有些方面也在漸漸地發生著變化,這體現在拜年的形式上以及長輩對晚輩祝福的改變。而不變的是人們內心深處那種對孝道文化的尊敬和推崇。因地區的不同,春節拜年的方式會有差異

記得在小的時候,大年初一有個習俗就是要趕“五更”起床,早上一大早起來,在拜年之前,找一些劈柴或者是農村的棉花杆點上一把火,幾個人圍著火堆有說有笑,家裡的老人都說是烤“黴氣火”,意思是把過去一年的晦氣都烤走,聽起來有些迷信的味道,但是都是對來年有個好運氣的嚮往和對外來的美好祝願。所以在大年初一凌晨四、五點鐘的時候都從被窩裡爬起來,三五成群的圍著火堆烤起了火。

初一吃過早飯後,陸陸續續就開始拜年了,大多數就是以“本家”這個家族為單位,或者是至親的這個小家族單位,也有的是以家庭為單位,來到村裡或者家族裡輩分大、威望高的長輩家裡磕頭拜年。這些長輩呢也就按常理早早的在家裡的堂屋或者院子裡準備了涼蓆或者一些草蓆鋪在地上,他們往往都是對來給自己磕頭的人說“別磕了”,來看看就行了。但作為晚輩往往處於對禮節和對長輩的尊敬,還是跪在那裡給他們拜年。

拜年的時候,至親的長輩還要給家族裡的晚輩準備壓歲錢或者禮物,有些長輩總是對晚輩喊“孩兒”或者“妮兒”磕頭,磕頭給紅包,孩子們看到有紅包就紛紛的下跪給長輩磕頭,雖然在孩子的心裡可能對這些習俗還不能深刻的理解,只是知道自己給長輩磕頭有紅包,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會漸漸的懂得這是我們民族留下的美德和習俗。說起壓歲錢,在以前農村的條件很差,都是在溫飽線上掙扎,那個時候過春節拜年,壓歲錢都以“毛”和“元”為單位;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也好了,大多數家庭都富裕了,壓歲錢也開始水漲船高,動不動一個孩子春節的壓歲錢都好幾百,更有甚者上千,家族大條件好的,上萬的都有的。

轉眼間,隨著時代的變遷,拜年的習俗也發生著變化,現在的年輕人初一早上也都起的不那麼早了,好多人也都不去磕頭了,只有至親的長輩才給磕頭拜年,大多數都變成了一些問候和寒暄。只有那些年齡大一些的父輩們還依舊挨家挨戶的去本家長輩那裡磕頭,不知道是時代在變化還是人的思想在變化,磕頭拜年的這種形式在減少,但是小編想那麼對長輩的尊敬和對家裡老人的孝道還是亙古不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