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一節 祁祿山下圶嶺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張氏的祖宗十八郎公,在桃坑窩的那座高山上,找到一個出水的石洞,又帶弟十九郎公一同去石洞玩。十九郎公不肯離開此山石洞,十八郎公只好另找高山石洞。之後在靠近橫壠的那座高山上,找到了一個出水的石洞。十八郎公趕回原石洞與弟十九郎相會,告訴弟十九公郎:“我在另一座高山上又找到了一個出水的石洞。”此時兄弟倆就在原(桃坑窩)的石洞旁邊,兩棵君竹掃地的大石板上坐下下棋。下了三盤棋,每盤就一年,已過三年。這時十九郎公對十八郎公說:“我要到另一座高山的流水洞去。”問十八郎公,“往後我們兄弟倆什麼時見,什麼地方相會?”十八郎公回答:“每逢辰、戊、醜、未下面一棵黃莉樹下(在祁山窩)銅鑼三響會面,以後我就靠近橫壠的那座高山上隱居、修煉。這座高山就取名祁山。而你就在桃坑窩的這座高山上隱居、修煉,這座高山就取名祿山。”

于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十八郎公就是祖七公,十九郎公是祖七公的親弟,又稱“小九公”。後兄弟倆各自在祁山、祿山修道成仙,稱“祖七公、小九公一對仙”。又稱“祁祿金山”“祁祿神山”“二山仙道”。

張氏宗祠為了紀念十八郎公、十九郎公,每逢辰、戊、醜、未都要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唱戲神遊慶典,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日,張、袁兩姓各八人,各帶一頭豬(三、四十斤),趕到祁山、祿山神位山上住一晚,到了第二天(農曆四月初二日),凌晨三點三十分鐘,祁山、祿山準時點香燭、放鞭炮,進行供奉。

因為田和人家都靠近祁山祿山腳下較近,所以取名為畚嶺,圩場為畚嶺圩,學校為畚嶺小學,解放前還建了宗義祠。

解放前的國民政府就設在宗義祠叫畚嶺鄉公社。解放初期的人民政府也設在此處,叫畚嶺鄉人民政府。到了1957年間又稱“五七大軍”,國營林場改為祁祿山墾殖場,後又成立了祁祿山人民公社,最後劃為祁祿山鎮人民政府,直到現在。

于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二節 東林山

東林山座落在祁祿山鎮西面的東林山,位於祁山以西,隱居於半山深林中,坐西向東,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古寺群山環抱,古樹參天,常年雲霧繚繞。寺前唯一石堐龍口,水流宏大,從880米直切谷底,振聾發聵。高崖石谷下,溝壑叢叢,險灘72處,瀑霧瀰漫,空氣清冷。灘有一巨石,傳說是七仙女昇天的休整臺。仙女們從十八灘洗浴後,到此梳理更衣,作登山昇天準備。牛郎一路跟隨,渡過此灘,攀上高崖,就走上升遷之道。現今十八灘,仍有七仙女流連忘返留下的2米長方形的浴缸,直徑一米的圓形浴盆,泡浴後的座椅和梳妝檯。清澈見底的溪水,孱孱流著,彷彿述說著仙女們的美妙傳說。

三十六灘,臨溪石壁,面平如鏡,透過霧氣重重,能照到仙女們倩影。壁底牛郎谷口,有一藤蔓纏壁而上,彷彿憨厚牛郎守望在二八丈深的灘邊,看著歡跳的石蛙,翻遊的石魚,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清螺,偶爾心動欲偷望仙女,爬上藤蔓,遙看一眼嬉鬧沐浴的仙女,一年又一天。

第三節 井塘古廟

南嶺山脈九連山餘脈的祁祿山,又名棋路山。它連峰疊嶂,形勢險惡,由安遠贛縣逶迤入境,形成貢水雩南山嶺。祁山海拔1065米,祁山1183米,山麓盤鬱幾十餘里,峰勢嶠起,分而為二,如燭之焰,雙入雲表。二山皆有巖穴石洞,清泉涓涓,多奇花異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宋時張賴諸公,養晦此山,世顯神通。畚嶺張姓祖廟居仙鵝形,鵝左尾有井,井塘湧泉,能灌田數百畝。雖它無縣城紫陽觀的盛名,更缺像羅田巖的石碑鐫刻,但它的靈山秀水,悠久的歷史,加上趣聞軼事,吸引著信士香客。每越三年,四方遠近百姓,憧幡寶蓋,五彩飄揚,紛沓如蟻,俱來進香膜拜。香火日盛,往來絡繹不絕,祈福禳災,無不感應。

自唐大中十三年中和四年,張姓先祖張允從吉州永豐瑤田南徒于都,隱居畚嶺。竇州(廣東信宜縣人)楊筠松精於堪輿風水,唐僖宗年間為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職掌靈臺輿地事,著有《疑龍經》,時稱“救貧先生”。後唐天成四年乙丑三月初三,楊筠松受邀,指點畚嶺仙鵝真穴,夫婦同葬乾山巽向兼亥已,則香火綿長,濟濟多材。《稗史類編》記載:江西有謠:金鵝頭向天,代代出神仙,金鵝頭向水,代代出神鬼。廣信府張真人家,山頭向上,故子孫相繼膺封,畚嶺張氏其山頂向下,故世出一人,與冥道相通。

于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張允第四代孫張十八、張十九,生性情意,氣迥異凡。庸厭朝市,愛山林有超麈出俗之慨,兄弟棄妻離子,兄居祁,弟居祿,養晦此山,悟元妙神通。傳說元代初,四方刀兵亂起,水旱頻繁,民生日促,國庫空虛,廣東循州寇賊鍾明亮率眾相煽而起,攻城奪府,擾亂鄉境,兩兄弟踏罡布鬥,掐訣結印,行玄術,念靈章,發符水,拯弱救焚,扶助地方戡定禍亂。夜枕酣夢覺醒,則曰:“到某處為某事”。次日察問,果如其言。神通變化,不疾而速。元延佑年,雩邑前學諭巫法昌,見二人有助國除兇之功,有收痘攝毒之力,代天宣化,利國濟民。奏呈正一道靈寶教主留國公張興材,元成宗大德八年封顯靈將軍張十八大尉,威靈將軍張十九大尉,特頒仙秩,以獎神功。道本人存,地由人勝,元天曆二年秋七月張十八嗣孫張貴洪庀材鳩工,新其祖廟,匾改“威靈”。元代八十歲老翁劉同普有《南鄉畚嶺井塘碑記》。

南宋慶元間張十九嗣孫張小九,百餘五歲,遊湖南海北,得唔賴七公三兄弟,道孚志合,同登祁祿二山,晝則欣賞龍蛟石窟出入,林中壽鹿仙狐蹲伏,樹梢靈禽玄鳥長唳,培植瑤草奇花,青松翠柏。夜晚靜坐蒲團,參玄悟妙,晦隱金山,明成化年間精魄猶存。羅倫,號一峰,江西永豐人,家貧好學,樵牧挾書,成化年廷試對策第一,授修撰,為人剛正。張小九遇羅一峰船載百桶油,張小九曰:“公子獻此油點燈否?”羅一峰允之,獻完九十九桶未滿小竹桶。羅一峰雲:“全部獻捐”。船載空桶返,深思其事。翌日,油如原數,頓時呆楞,才知神仙下凡,晚年在金牛山隱居著書有詩讚:

于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久仰芳名未識荊,良緣天假睹儀型。

五雷令下風雲掣,萬道天開日月明。

家住南山朝帝闕,身居北斗會元精。

神仙自古荒唐說,今見神仙地下行。

張祖七,字貴洪,張十八玄孫,生南宋淳佑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幼訪名師,秘授陰陽丹書,晝夜觀覽,具知其法,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輒驗,每歲發為陰府,常神兵簇擁行役於四方,其將往則蹶死於榻,至數日而甦,手握甲馬一紙雲:行役至某地,某甲當活,某甲當亡。已而果然。其初遊魂至人家下馬入門,人亦延拜祭享,親見舉筋,了不異人,但回時乘馬一顧,則銷聲匿跡。他還善識妖魅,當旱魃為虐,蛟蜃興娛,陰霾不開,禾苗不遂,山瘟作祟,癧鬼為殃。乃口敕神符一道,飛申雲霄,須臾之間,風伯招風,雨師降雨,雷公興雷,電母閃電,天將神兵各持刃械,一時齊集,殺得妖魅形消影散。妖氛寢滅,南宋祥興元年乙卯,西番作亂,兇心不息,張祖七率神兵以生魂奮勇征伐,黑煙朦地角,濃霧鎖蒼穹,積風生赤焰,烈火冒紅霞。經火難七日不壞,番夷懾服,平治有功,元大德十年(1296年),敕授大尉。司馬遷在留候世家贊: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於留候所見父老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候常布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

于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自從張祖七新其祖廟,四方百姓益嘉其事,捐金激勵,靡不祥摯,如今古廟修葺,煥然改觀。井塘古廟南分朱雀北玄武,東接青龍西白虎,暮鼓晨鐘,燈燭輝煌,香菸漂渺,古廟的左側設有戲臺,稍上建有一座別具意趣的玲瓏翹角亭,這亭高八米,勢安三才,分八卦含陰陽,屬九宮定龍虎,四柱有四時之形,左右立乾坤之象,前後配忠孝仁義,周圍有風雲之氣,亭上合天心應四時,下合地戶屬五行,中合人意,風調雨順。古廟使萬物而增輝。黎庶感百事而無逆,略一瀏覽讚不絕口,每年七月二十七回籍朝宗,車轔轔,人攘攘,秉香燃燭,歡天喜地,更使井塘古廟名播四方。

(吳志強)

第四節 “祁山”與“祿山”

祁山、祿山坐立在祁祿山鎮的東方,高峻雄偉、緊密相連,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景色宜人,並且資源豐富,山上不但有許多名貴的藥材,如野生靈芝、鐵皮石斛等,還有許多珍貴的動物,如水鹿、野山羊、果子狸、白鷳、石蛙等四十多種,舊時還生活著虎豹豺狼,山的背面靠小車壩方向還蘊藏著豐富的鎢礦。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張氏的祖宗十八郎公,在桃坑窩的那座高山上,找到一個出水的石洞,後來又帶弟十九郎公一同去石洞玩,玩呀玩,十九郎公就不肯離開此山石洞,兄十八郎公只好讓弟,另找高山石洞,找呀找,又在靠近橫壠的那座高山上,找到了一個出水的石洞。此時十八郎公趕回原石洞與弟十九郎相會,十八郎公告訴弟十九公郎:“我在另一座高山上又找到了一個出水的石洞。”此時兄弟倆就在原(桃坑窩)的石洞旁邊,兩棵君竹垂地的大石板上坐下下棋。下呀,下呀,下了三盤棋,每盤就一年,已過三年。這時十九郎公對十八郎公說:“我要到另一座高山的流水洞去。”這時十九郎公又問十八郎公“往後我們兄弟倆什麼時候見面,什麼地方相會?”十八郎公回答:“每逢辰、戊、醜、未下面那棵黃莉樹下(在祁山窩)銅鑼三響會面,以後我就靠近橫壠的那座高山上隱居、修煉。”這座高山就取名“祁山”。而你就在桃坑窩的這座高山上隱居、修煉,這座高山就取名“祿山”。

于都縣祁祿山鎮的地名故事


十八郎公就是祖七公,十九郎公是祖七公的親弟,又稱“小九公”。後兄弟倆各自在祁山、祿山修道成仙,稱“祖七公、小九公一對仙”。又稱“祁祿金山”“祁祿神山”“二山仙道”。

張氏宗祠為了紀念十八郎公、十九郎公,每逢辰、戊、醜、未都要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唱戲神遊慶典,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張、袁兩姓各八人,各帶一頭豬(三、四十斤),趕到祁山、祿山神位山上住一晚,到了第二天(農曆四月初二)凌晨三點三十分鐘,當地百姓在祁山、祿山準時點香燭、放鞭炮,殺豬將豬血粘入頭旗點光,再敲銅鑼三響,井塘廟也準時點香燭、放鞭炮並擂響鼓鍾,喚醒各方神仙受敬拜。清晨祁祿兩山人,舉頭旗繞山路趕赴蛇洞水口(三岔路新修公路)會合。相會時經過總稱三十六坳(大坪山),放鞭炮點香燒紙。張、袁兩姓各帶三十六塊豆腐、三十六塊豬肉,用蔑絲串好,掛在楊梅樹上。相傳祁祿兩山共有三十六坳,每坳有一神位,要是一坳不供奉神觀會叫。歷史文化傳統一直在傳承著。

祖先取了“祁山”“祿山”名字後,再取“畚嶺”,因為祁祿兩山高大,山下又不是田和人家,所以祖先把“畚”字頭改為“山”字頭,為“畚”字。又因為田和人家都靠近祁山祿山腳下較近,所以取名為“畚嶺”,圩場為“畚嶺圩”,學校為“畚嶺小學”,解放前還建了“宗義祠”。

(祁祿山鎮人民政府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