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韋怎麼種植?

種養倩


瓦韋是水龍骨科植物,有許多別名,七星劍,落星草,骨牌草等。是一種生長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在我國西南,華南,華東地區溼潤樹幹,石壁,老磚牆和老不上都有生長。是一種中草藥,也是一種裝飾植物。

人工種植採用育苗孢子種子育苗移栽或分株繁殖。

育苗繁殖在冬至到春季時期,採集瓦韋莖葉,稍涼幹,在育苗床上搓出孢子種子,落入苗床,經孢子萌發出植株苗後,即可移栽。

苗床土可應用多年沉積的水庫,池塘極細泥土與砂,木炭灰相拌而成,苗床配土不用厚,有3-5釐米足夠,床底應用塑料篩網(紗窗布也可)墊底,育苗生長到瓦韋根部能生長到篩網內嵌住泥土的時候,可取苗栽種。


瓦韋生長方式與一般植物不同,平整泥面一般生長不良,葉片細短,很難生長出象樣有型葉片,多要生長到有一定斜度泥面,大約要超過15到90度時生長良好。

人工種植育苗後,可將塑料網截成塊掛在溼潤環境樹上,石壁上,或磚體牆上釘緊。時常澆水,施水肥,瓦韋根系吸入附著物上後,其橫走根鱗片會吸收空中灰塵和溼度成片生長。

移栽和分株移栽的要帶原地土壤釘緊在斜面的磚上,樹上,岩石上才可以生長較好,也可粘泥發展起來。


老艾葉


與石韋一樣,瓦韋也是隻有一片葉子的野草。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奇聞趣事。

對不少人來說,許多植物雖然見過,但並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也不知道其用途,如果覺得其長得好看就採挖回家栽種。例如,常在農村野外活動,我們會發現有類植物甚是奇特,雖是成片成片地生長,但能看出每片葉子是單獨長的。再仔細觀察其性狀特徵,不難發現這其實是蕨類植物。刺楸家附近就有不少,主要有兩種,一種生長在岩石上的積沉處,而另一種則常長在樹上和石頭上。後才得知,它們分別是石韋與瓦韋,刺楸為此專門跑到家門口的崖下拍下了照片,以供大家辨識。



上圖為石韋,下圖為瓦韋。

顧名思義,石韋就長在石頭上的,而瓦韋則是像瓦松一樣長在房瓦上,這與現實中的情況大體一致。石韋和瓦韋皆為水龍骨科的蕨類植物,只是分屬於石韋屬和瓦韋屬,它們雖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種植物。

一、瓦韋的信息


瓦韋在刺楸老家農村被叫做線雞尾,因為它是單葉,只有一張葉片,而葉片為線條狀長披針形,部分為窄披針形。此外,瓦韋還有千隻眼、劍丹、七星劍、七星草、骨牌草、細骨牌草、小葉骨牌草、大金刀、小舌頭草、小肺筋等別稱。

瓦韋根莖貼地橫走,根莖上密被有棕褐色的披針形鱗片。葉片背面有數對橢圓形或圓形的孢子囊群,分佈在葉主脈兩側,未成熟時為黃綠色並被褐棕色的圓形隔絲覆蓋著,成熟後為黑褐色。

二、瓦韋的栽種

瓦韋雖是草藥,但基本上沒甚作用,因為它很多農民不識其用途,也沒商販收購。所以,如果種瓦韋者基本上是覺得它好看,具有觀賞性。

由於其為蕨類植物,所以可收集它的孢子來繁殖,具體做法時是在秋冬季待其葉片變枯黃和孢子囊群顏色為黑褐色後,採摘葉片集中到一起,曬乾後揉搓,收集那層「沙灰」。

孢子從孢子囊群彈射出來,即可用於播種。把孢子撒到覆蓋有積沉細土或腐殖質的吸水石、鐘乳石、樹幹上,經過繁育形成瓦韋孢子體植株。當然,也可以從直接分株移栽,但分株時要儘量多截取根莖,保留多片葉片。

瓦韋生命力頑強,不用花太多精力去管理,隨便栽種就能成果,刺楸也不再多言,大家去實踐實踐就知道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如何種植瓦韋的介紹,如果覺得回答得對你有所幫助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瓦韋別名劍丹、七星草、骨牌草。為水龍骨科植物,瓦韋全草入藥,味淡弱,根莖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止血等功效。主治小兒高熱;咽喉腫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等。為方便取用,不少人也想自己養殖瓦韋,那麼,本文就為大家詳細講解瓦韋的養殖方法及其功效作用。

瓦韋的養殖方法

瓦韋的養殖方法(育苗):

一、苗床育苗:瓦韋種子在20℃溫度下的發芽勢和發芽率最高。一般在春季氣溫15℃時進行播種。播種前要除去種子冠毛,經風選或水選,浸種一天後晾乾。

育苗的苗床要下整細碎,整地時施入一些腐熟廄肥;播種時每隔5~7釐米用棍子在苗床面上輕劃2~3毫米深的溝,將種子播入溝內(也可直接撒播在畦面上),輕輕拍壓,使之與土壤結合緊密,用噴壺淋水後,用塑料薄膜覆蓋。每公頃播種15千克,出苗可供20公頃大田栽種。播種後保持床土溼潤,4~5天后出苗,30天以後選取具有10片真葉的苗移栽。

二、砂培育苗:將選好的種子用50℃熱水浸泡4小時,取出放在盛有粗砂的盤子中,在溫度25℃,溼度75%的正常情況下催芽,待長出1~2片真葉,根莖1釐米時定植。

三、扦插育苗:用現蕾前尚未木質化的莖根部作插穗。苗床宜用砂土,可摻入一些塘泥。插穗剪取具有2~3節的枝條,插入木棍搗成的小洞中後壓實,留出芽節。密度為3×5釐米左右。苗床要遮蔭,7天左右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