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就有善恶两面?为什么世人一般只能接受善,不能包容恶呢?

用户102855198297


什么乱七八糟的。

包容,本身就是善。

善,应以善待,恶,自然就应以恶待。

那么,于善,善待之,即是包容;于恶,恶待之,即是纠正。

世间物,有能生养人的食物,有戕害人的毒物,那么为啥只包容食物,不包容毒物呢?因为一为食物,一为毒物。

当然,有件事千万记住,你要包容什么,是你的事情,你要包容恶,我并无意见,并且若我要作恶时,会非常欢迎你对恶的包容的。你要下决心包容恶时,千万昭告天下,特别是千万让恶徒们知道哦。

就象我绝对不反对你去包容毒物一样。

另外,我怎么觉得,这问题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我的东西,就是正确的正当的不能被批判不能被纠正的”?因为你的“人性”有恶的部分,所以“恶”就成了应该的了?那你身上还有细菌呢,所以若你被细菌感染了就不能杀菌消毒了?

毛病,不在于在谁身上,而在于其弊害。同样的毛病不是在你身上的就不是毛病,在别人身上才是毛病。无论在谁身上,毛病都是害人害己,所以才是毛病,所以才该被纠正。而纠正毛病,是对毛病者的帮助和增益。所以孔夫子才说“闻过则喜”,有人帮助自己完善自己,当然是喜事呀。


長風浩荡


本人观点如下:

善与恶,此消彼长。人间只需要善,不需要恶,为什么还要包容恶呢?

如果让恶占了上风,人间岂不沦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



蓝天白云LGF


给你举一个例子,当你掉进了一个深坑了已经一天了,而且身上多处受伤。这时候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找到一根绳子把你拉了上来。而且拨打电话120。另外一个看见你在坑里喊叫,走到大坑的边上看了看坑里的呢。冲你白了一眼扭头就走了。嘴里还骂了一句‘活该’。请问你希望和哪个人交朋友。请选择。


海哥53201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我们去寺庙常常可以看到慈眉善目的菩萨像,让人心生欢喜,也会看到面目狰狞的怒目金刚,同是菩萨,造像风格差异这么大,这背后有什么样地奥秘?恐怕很难解释清楚。那么我们活生生的人呢?在生活中,有人积极传播正能量,为人刚正不阿、维护正义、助人为乐、敢于奉献,有人却唯恐天下不乱,违法犯罪、栽赃陷害、无恶不作。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原因确实很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成长环境不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纯良的生命,不分善恶,但是出生后成长的环境的不同,会让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家风的好坏、父母是否离婚、育儿观念的好坏、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家庭经济实力、学校的教育观念等的不同,都会导致孩子养成的性格分别很大,有的开朗、阳光、善良老实,有的脾气暴躁、心胸狭隘、报复心强。

2. 社会风气的好坏。如若出现腐败、拜金主义、人情冷漠、道德败坏等各种妖风的盛行,以及推崇病变的 “成功观”,处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里, 容易导致许多人盲目从众、精神萎靡、投机倒把,迷失了基本的生活方向和目标,自我放纵、自我沉沦、私欲膨胀,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一念之间,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3. 个人修养的不同。《大学.中庸》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做人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自己的修养程度的高低。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遭遇的人生历练等,会让你形成自己独有的三观,三观的不同,有人会走向天使,有人则变成魔鬼。

古人云:“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行。”我们都清楚,世间的美好在于感受到真、善、美,愿今后的我们都能走正道,行善积德,不断修炼,最终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自虑更生


如果一个正常人不知好坏,不分善良,那这种人就没脸活在世上,活着还有意思吗?

因为自古以来,人就有好,有坏,有善,有恶之分,所以邪不压正。作为有点理性的人谁都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恨那些没有人性,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因此大多数人都接受善良,而不包容丑恶的一面。

做人堂堂正正,积善行德,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来。


从零开始147105818齐


人的本性是喜欢善,而善也在阳光的一面,而恶的一面被深深的藏在了阴沟里,偶尔,能看到!


顺顺顺顺大顺






优优奶奶6751


天道善恶两边。舍我为公者皆善,损公肥私者即恶也。故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一生即佛


一切好人好事都属善,一切坏人坏事都归恶。

只有好人好事占主流,社会才能公平公正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和平共处。

要是坏人坏事占主导,社会的公平秩序就会被打乱,人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恐怖的环境里。只能是极少数恶人作威作福,而绝大多数善人只能充当奴隶,任人宰割。

所以,惩恶扬善一直是文明社会的法则,包容恶人就是给自己套上枷锁,宏扬善德,就是给社会留住春天。


草堂信步慢行静思


一念之间,执念放下,便弃善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