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危机的投资魄力:孙正义善于在低谷期等待,陪企业共同成长

庚子鼠年的肺炎疫情,或许让许多投资人在原地“吮手指”。经济受到波及,不确定性加大,投资决定变得艰难。让我们看看软银总裁孙正义是如何对投资进行判断的。

孙正义在60年里带着软银经历了不少风浪。

超越危机的投资魄力:孙正义善于在低谷期等待,陪企业共同成长

1981年,不满三十岁的孙正义创业时,公司也曾经因为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于是他个人出资,赔偿投资者的投资。三年后,孙正义开始尝试进军出版领域。一连发行多本IT领域的杂志,结果因为经验不足全都滞销,并因此背上了数十亿日元的债务。

但是,1991年似乎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一样,孙正义的公司突然有了起色,先后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并且在1994年成功上市。六年后的2000年,软银旗下拥有合资或独资的美国企业300多家,日本企业300多家,资产约计400亿美金,跻身日本前十大会社。

可能是受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经历影响,孙正义在投资企业时总是在强调一句话:“不介意等十年。愿意陪企业成长。”也正因此,才有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雅虎,有了2003年网络泡沫破灭时马云还能在“六分钟拿到投资”的传奇。

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逆向投资

特别是阿里巴巴的成长让软银成了最大赢家,最终成就了孙正义“低谷期加速投资”的“叛逆”风格。2008年,网络泡沫破灭,软银中国挖掘了迪安论断、北京神雾等项目。这个时期正是全球金融危机,大家都不想花钱的时候,软银却依然大手布局。因为软银相信,经历了风浪后还能生存下来,就足以证明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超越危机的投资魄力:孙正义善于在低谷期等待,陪企业共同成长

2010年,软银在中国投资了张家港一家生物材料公司。这家公司当时只不过刚刚建成PTT中试装置。这意味着公司的产品还处于调试阶段,没有达到生产线的标。“也就只是理论上可行而已”,这是公司负责人的原话。

当时有许多投资人来公司看过,其他人看过以后掉头就走,谁也不想为一个“不确定”的技术承担风险,最后决定投资的只有软银,而且投了几千万,后续的资金还在继续增加。软银的思路很简单:公司有没有技术创新,以及这种创新在未来的价值——是否可以引领传统产业的变革和升级。

其实在在软银众多资本布局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孙正义寻找的往往是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机会,然后持续在他们身上进行投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软银的投资项目大多属于早中期项目。这种项目在不少投资人眼中属于“风险太高”的项目,因此他们“转身就走”。留了下来的软银自然就成为那个逆向行走的投资人。在霍华德·马克斯(HowardMarks)《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太多数投资者——趋势跟踪者,而杰出的投资者恰恰相反。……卓越投资需要第二层次思维——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更复杂、更具洞察力的思维方式。从定义上来看,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因此成功的关键不可能是群体的判断。……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逆向投资。

软银如何判断项目是否“正确”

无论是早期的雅虎、阿里巴巴,还是当下的早中型的企业,孙正义是一个不“从众”的人。他相信从长期看来正确的市场。那么软银又是如何判断投资的项目是否“正确”?

面对初创期的企业,投资人要做好在五到七年里培养起公司的心理准备。

在创业气氛绝佳的美国硅谷,五到七年是创业企业走向成功的平均时间。根据以往的数据,初创公司能坚持到最后并且获得成功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因此,软银认为一个好的早期项目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软银看得懂的项目。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宋安澜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投早期项目的投资人一定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如果投资的是后期项目,那么投资人就需要具体较多的财务知识。

投资项目的第二个判断是企业需求资金。

初创公司,尤其是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从研发阶段开始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通常人们用“烧钱”来形容这一时期的资金需求量之大。在产品商业化的过程中,烧的钱只会更多。最终决定产品是否能够实现收益,投资人的投入是否有回报,企业能否存活下去的则是进入市场的产品能否受到用户的认可,以及产品受欢迎的程度。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企业或者说投资人的危机一直存在。尤其是产品在完成商业化时实际上也是企业生存的拐点。熬过了,企业和投资人的日子都好过,熬不过,则退出市场。但是市场往往就是这样,危机越大的地方机会相应也越多。这也是不少企业,比如软银选择早期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早期企业一旦商业化成功,众多PE机构就会加入。这时候投资者再加入的话,面对的估值压力和竞争难度都将加大。

第三点,软银在对企业进行投资时,通常会要求对方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的资金流动趋势。

宋安澜觉得对于投资人来说,做好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预测同样重要。一来,对企业资金的流动趋势有了判断,才可能了解企业的资金拐点出现的时间,并以此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为了后续的退出和对企业估值进得合理判断,投资人也需要了解企业对资金的最大需求量。这时,投资人需要与财务顾问,投资银行之间保持密切的关系。因此软银在投资时,通常是会预留一部分钱作为“应急储备”,以应对潜力巨大的公司有可能出现的暂时性的资金困难。

另外,软银对于“财务”也有特别的要求。除了拥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软银还为被投资配备了企业管理专家,为被投资企业梳理财务,整顿公司治理。对软银来说,这是下一轮融资或是IPO的必要准备。

软银看中什么样的企业

总结软银历年的投资风格,我们不难看出它一向青睐那些有危机但是潜力大的公司,但是无论项目如何变化,软银的投资主要看中的是企业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1.团队

团队是软银在投资项目的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

创业者或者企业领导者本身的激情自是不用说,软银还看中的是团队间的互动关系。软银并认为一个强势领导者带领一些附着成员是一个优质团队的表现。真正优质的团队是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平衡。这样的团队才有可能在创新和执行能力上达到最优。

当然,对于团队的判断软银并没有提量化的标准,实际上这种判断也无法提出量化指标。通过投资人都是通过各种问题,通过对方的回答来进行判断。常见的问题有诸如公司的发展前景,短期的目标,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等等。

2.产品

企业的产品也是软银在投资中重视的因素。如果产品选择的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加速失败。高新技术与清洁能源领域是软银近来的主要投资方向,但是软银中国也曾经放弃了对太阳能领域的投资。事实证明,如今的太阳能领域的项目都未能实现有效的回报。因为在早几年太阳能热潮刚刚兴起时,软银就对它进行关注,不过软银在调研中发现,太阳能的需求并非由市场需求驱动,许多国家的太阳能需求是由国家政府支持才形成。当然,太阳能技术会不断地发展,如果有一天这一领域的成本可以降低,行业的发展突破了制造的障碍,那么软银也许会进入。

产品的方向是否可以选对还要关注宏观的经济环境。今天的中国在城镇化、工业化、消费升级的形式下,大量的投资机会将出现。因此软银中国也将投资的重点转向了清洁技术、医疗健康、消费零售等,这些也都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有巨大市场支持的“必须品”。

3.可预见性

可预见性指实际上指的是对商业模式发展的判断。

卖出一个东西,会带来后面的连续销售,就好像吉利的剃须刀卖出了刀架就可以能过刀架的销量来预测刀片的销量。

现在有某此细分市场虽然切中了小众的兴趣,一个经营者也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极速增长,但是由于它的“小众”性质我们也可以预见到它在迅速饱和后再也无法突破临界点,成为市场领导者。因此资本市场也很难对这样的项目感兴趣。

4.市场潜力

市场潜力换个说法就是企业的成长空间。一家占有90%市场份额的公司和一家只占有40%份额的公司之间,软银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当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0%时,意味着它的提升究竟已经非常小。

宋安澜将他对市场潜力的看法做了总结,认为投资的合理逻辑不是在小池塘里抓大鱼,而是要在大池塘里抓更多的鱼。也就是说,一个目前小,但是成长迅速的市场,要比一个体量巨大但是成长缓慢的市场对软银来说更有价值。而且,一个已经成熟的大型市场已经为巨头盘踞,初创企业也很难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

超越危机的投资魄力:孙正义善于在低谷期等待,陪企业共同成长

这四点是软银也是大多数风投机构在评价项目时会用到的指标,只是不同投资者的风格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当然,他们的判断能力也会影响到投资的回报。为了提高判断的成功率,软银中国采取了一项特殊的制度,叫“合伙人带队制”,即主管合伙人带领一个由投资经理、投资总监、合伙人等组成的小团队对项目进行评估。

投资经理负责筛选商业计划书给团队成员讨论。

小团队讨论通过后就会推给全公司进行初审。全公司初审通常是两星期一次。

初审通过的项目,这个小团队就需要跟公司商谈投资意向书的细节,并签订投资意向书

签订后,软银中国会开始尽职调查,并在45~60天内确定投资合同,完成交割。

软银在中国的一系列投资,就是这么一步步付诸实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