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口分住在3個地方,一里路卻成了最“遠”的距離

別人兩班倒,他卻連軸轉,一家四口分住在3個地方,3個地方僅僅相距僅一里路,卻成了最“遠”的距離。

一家四口分住在3个地方,一里路却成了最“远”的距离

2月5日早上6點50分,剛剛又加完一夜班的趙飛,簡單地用涼水洗了把臉,往患有滑膜炎的膝蓋上貼了一張膏藥後,就拄著柺杖跑出社區服務大廳,一瘸一拐地去查看轄區各個疫情防控檢測點的到崗情況。

“昨天晚上有啥情況沒,早上的飯吃了嗎?”“你又是沒吃飯就跑來了吧,多注意身體啊!”剛到一個小區大門的檢查點後,趙飛就熱情地跟幾個值守在小區門口的社區工作人員打招呼,詢問值守情況。而幾名社區工作人員看到他疲憊的狀態後,則又擔心起他。

一家四口分住在3个地方,一里路却成了最“远”的距离

今年35歲的趙飛,是鄭州市中原西路街道萬達社區黨委書記。從臘月三十至今,趙飛就一直堅守在崗位上。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他每天一早要先到轄區各個檢測點查看到崗情況,然後返回社區服務大廳處理信息反饋、居民反饋。社區入戶組、信息組、卡點組、居家隔離服務組等各組每天的情況,都會彙集在他辦公桌上,每天忙到中午,他都不顧上吃飯。下午他又要去轄區各個超市、門店督促消毒、防疫,或者給隔離居民送菜。到了晚上,他還要再去查崗,然後處理下午反饋的信息,總是要忙到深夜。

一家四口分住在3个地方,一里路却成了最“远”的距离

“我們都是兩班倒,他卻是連軸轉,他膝蓋上有滑膜炎,而且越來越重,每次看到他拄著拐一瘸一拐的走路,外人可能會覺得滑稽,但我們是痛在心裡!”趙飛的同事說,因為趙飛的愛人在辦事處其他社區一線工作,為了抗擊疫情,趙飛兩口子就把孩子送到父母家後,就吃住在一線,一家4口分住在3個地方,雖然僅僅只有一里路,但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卻讓這一里路成為最遠的距離。

“初四跟孩子見了一面,之後就沒見過孩子,每天晚上忙完後,孩子就已經睡了,想孩子就看看手機裡孩子的照片。”趙飛說,女兒喜歡畫畫,他答應給孩子買一盒新的彩筆作為新年禮物,可是到現在還欠著女兒。“等抗擊疫情勝利後,我就會帶著新彩筆回去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