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發現手機上下載的app驚人相同,app式壟斷來臨了嗎?

張小魚調皮


可以說是APP壟斷來臨了。

當前主流的APP可以分為四大系:百度系、騰訊系、阿里系和頭條系。

百度系的APP,包括手機百度、百家號、百度知道等,下載量蠻大。

騰訊系的APP,包括QQ、微信、QQ空間、騰訊課堂等。

阿里系的APP,包括淘寶,天貓,釘釘等。

頭條系的APP,包括今日頭條、抖音、多閃等。

基本上你的手機就被這四大系的APP給佔領了,你打開你手機看看有沒有這四大系的APP?

你再仔細想想你每天花在哪款APP上了


數字視聽科普


個人認為,App的壟斷時代會到來,但不是現在。理由如下:

1.您說發現和朋友使用的App高度相似,這是因為,一般朋友之間都有著相似的年紀,相似的職業,相似的教育背景等,您與朋友是處於同一個圈子內,這些高度相似的人類特徵導致您與朋友下載的App高端相似,例如學生群體使用有道詞典、抖音等軟件較多,而教育水平較低的中年男性則使用快手等軟件較多。

所以造成您與朋友手機中的App相似的原因不是因為軟件壟斷,而是您與朋友相似的特徵造成的。

2.小編認為App時代總會到來,是基於國家任由市場自由發展的假設下說出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支付寶、微信都推出了小程序應用,這就意味著,您若想使用某軟件,只需在微信或支付寶內搜索小程序即可立即使用,無需下載App,比如小編常使用的滴滴出行軟件,就是通過支付寶使用的。一方面,開發小程序所需費用遠遠低於開發應用程序,另一方面,微信和支付寶擁有龐大的用戶量,能起到很好的引流效果,所以現在小程序越來越火爆,此外,我們來看資本市場,騰訊與阿里擁有風投資金,不斷參股入股其他公司,現在很多公司背後都是阿里騰訊的身影,如京東、摩拜單車背後的騰訊,滴滴、ofo背後的阿里,正因如此,騰訊阿里也有資源來為微信支付寶引來小程序。基於此分析,小編大膽地說,在未來,我們手機中可能只需要安裝微信和支付寶這兩款軟件。

小編的手機中,很多App都是小眾的高效率軟件,有和小編手機相似的人嗎?歡迎留言分享您認為好用的軟件,謝謝!





王金哲wjz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APP壟斷嗎?只能說是重點幾個APP接管了大部分人的需求而已,除了有壟斷的味道,其他的還是有很多的選擇

你跟你的朋友的使用APP比較相似,只能說是你跟你的朋友生活方式比較相似,在同一個圈子裡,所以有大量的需求都是一樣的。

目前有多少個APP呢?工信部發布了2018年1-5月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增長數據。內容顯示,截至2018年5月底,我國市場上監測到的移動應用為415萬款。現在是2019年了,這個數字肯定是有多無少的。正常人手機不要說全部裝完(根本不夠空間),裝450個的都不多。

所以說,這是壟斷嗎?大部分真的不是,很多APP都有很高的替代性,你不用這個就有其他APP提供服務差不多的。

你想聊天:微信、QQ、企業微信、工作上的釘釘,還有各種聊天工具(例如多閃什麼的);

你想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京東金融等等.....

你想看視頻:騰訊視頻、嗶哩嗶哩、優酷等等各種視頻客戶端。

所以說,這是壟斷嗎?選擇不要太多了。

但是一些領域卻進入了有壟斷嫌疑的情況:在社交領域,擁有微信和QQ的騰訊最強,其他的只能做細分;在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在網約車領域,滴滴可以說一家獨大,其他真的不夠影響力。

只能說,大部分的APP是不存在壟斷的;但是在某些領域,真的是有一些企業佔據了大部分的份額,其他小品牌體量都不大。

至於,你跟你的朋友APP都差不多,更多的是圈子相同,大家愛好差不多,所以APP差不多。


太平洋電腦網


我試著從網絡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1 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的含義是:用戶越多,產品價值就越大。產品價值越大,用戶就越多。

假設只有你一個人在使用微信,其實微信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你誰也聯繫不上。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都在使用微信,即使你沒有使用微信,為了和他們聯繫,你自然也會安裝微信。


2 贏家通吃

當A公司用戶規模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引發網絡效應,這個數量通常稱為引爆點。只要跨過這個點,產品的正向增強迴路就會被激活。

同時競爭對手B公司,用戶就會被搶過來,價值迅速流失。價值流失,用戶就更少。競爭對手的負向增強迴路被激活。

遺傳學上有一個最小可存活種群概念,即100-1000年內,一個物種為了有90-95%的存活可能,所需要的最小個體數量。

這個數量是4169。一旦小於這個數值,因為代際疊加的交配難度,物種就會走向滅絕。

如果A公司率先引發網絡效應,最可能的結果是A公司贏家通吃,或者第二名跨越過了生存點,構成強老大,弱老二這個格局。


3 用戶忠誠度

假設用戶小明正在使用A產品,市場上突然出現了B產品,那麼如何分析小明對A產品忠誠度?

用戶忠誠度 =(A提供價值-B提供價值)+ 切換成本

假設市場上出現一個想取代微信的新產品,只有小明大部分微信好友都切換到新產品,此時新產品對小明才有意義。這樣的切換成本無疑非常巨大,所以小明對微信的忠誠度就非常高。

綜上所述,由於網絡效應導致的贏家通吃和巨大的切換成本,才出現了問題中的現象。


敬請關注

請點擊關注按鈕【IT徐胖子】會持續為大家奉獻互聯網和技術乾貨內容,感謝支持


IT徐胖子


我認為已經到來,只不過現在是寡頭壟斷。就是少數的互聯網公司控制了絕大部分手機軟件的市場。

目前市場上的手機軟件主要是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這幾家公司。

社交方面,主要有微信QQ(騰訊公司)

購物方面,主要是淘寶,天貓,蘇寧易購(阿里巴巴佔有蘇寧易購股份),京東,唯平會,拼多多(騰訊有京東,拼多多和唯品會股份)

音樂方面,主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都是騰訊的),阿里巴巴的蝦米音樂,還有網易的網易雲音樂

視頻方面,主要有,愛奇藝,騰訊,優酷。分別是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公司。還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說芒果TV,樂視,搜狐,這些視頻軟件佔的比重比較小。

短視頻方面,快手(騰訊有股份),西瓜視頻,抖音,火山視頻,(字節跳動公司)好看視頻(百度公司)

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軟件,都不約而同的被主要的互聯網公司所佔領。因此導致我們所用的手機軟件都大致相同,這就是讓我們覺得app被壟斷的原因。

在小米商城的下載榜前十中是騰訊的軟件,或者是騰訊佔股份的軟件達到六個。百度兩個,阿里巴巴一個,字節跳動公司一個。

而在2018上半年中國市場軟件排行前十中騰訊公司有五個軟件,字節跳動公司三個,百度一個,有一個萬能鑰匙,這個主要排的是周活躍度。





若即若離95840921


你和朋友手機上下載的APP驚人的相同的時候,情況如下:

1,你和你朋友的日常需求是相同的,因此,頭部軟件基本就是那麼幾個

比如新聞,今日頭條等頭部軟件,這是必備的

2.APP

軟件比較放心且質量OK的軟件,基本圍繞在幾個技術優良的大公司手上

並不是因為他們壟斷而是因為技術穩定,在某一個領域裡面,他們技術積累的比較穩定。

3.市場的選擇性,APP並不具有壟斷行為,而是市場的選擇。比如同樣的IM軟件,以前飛信背靠移動公司,卻沒有做起來微信,而微信之前還有小米的米聊

均是因為沒有滿足絕大部分的某些需求點,所以導致了被市場淘汰的,剩下的那些軟件基本都是頭部軟件公司的積累產品,在技術穩定和需求上滿足了絕大部分用戶,因此被市場選擇下來

4.幾大公司的生態佈置,比如阿里和騰訊的 APP生態鏈,你會發現,某些軟件確實蠻好用的,然後就是市場的兼併,比如騰訊收購酷狗,酷我股份,阿里收購天天音樂,其實在每個軟件分類裡面都有競爭,並沒有產生壟斷性軟件,只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的短板,造成了APP的市場佔有率,這才是令人反思的地方。


數碼極客Teng


一直在暢想一件事情(開腦洞 不負責):

把整個手機系統桌面做成信息流(不限於 強調內容),幹掉所有app,全部以服務化的形式接入到手機廠商。更關注服務本身,去除“留存”“DAU”“用戶粘性”這種指標。真正實現小程序的用完即走的理念。

既有廣告業務形態,大數據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挖掘和服務會受到影響。

流量入口只是設備本身,也是手機廠商。不再存在現象級應用。

手機廠商處於唯一的服務內容分發平臺,權利更大;三方互聯網公司流量模式發生變化,數據可能發生共享,既有變現能力還在。多公司可以基於聯邦學習來做真正的數據融匯。

想法初衷:如何做到關注服務本身而不是流量入口;如何做到真正的AI無處不在,而不侷限於設備和領域。

app的存在使得:

寡頭格局不容易被打破;

從為用戶服務的角度多應用的數據天然隔絕,無法做到真正的智能;

不利於未來去手機化向無處不在拓展,終有一天ai無處不在,交互無處不在,需求無處不在,服務無處不在。手機設備明顯會是個限制。

甚至於說做到最後,手機系統已經不是現在的樣子,更是一個多元化的智能大腦,至於存在於手機還是眼鏡還是電視,冰箱,牆面已經無所謂了。

揮之即來呼之即去才是AI的終極目標。

那麼問題來了,挖掘機技術哪家的飛機更安全一些????


魯君樹人


手機上下載的app驚人相同,其實並不是今天才來臨的,它的壟斷背後是企業的壟斷,而企業的壟斷並不是今天才初露頭角的。所謂的App壟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壟斷app通常都是“元老”

相信很多人發現,現在我們現在常用的app幾乎都是這類軟件裡“元老級”的app。正是這個原因,這些app比其他的新起之秀更理解用戶,相關技術方面也更加成熟,所以更加吸引人們去使用。

另外,這些“元老級”app早就積累了很多老粉,利用這些老粉的社交網絡自然也吸收了更多的新粉,進而導致大家app都差不多的現象。

二、壟斷app資金實力雄厚

壟斷app從發展之初到現在,早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用戶、資金,這類都是其他小app不可比擬的,所以壟斷app有強大的實力去推動產品的創新、宣傳以及分佈範圍。

同時這類app又通過自己的投資,入股或兼併其他小app,將它們功能集合到自己身上,進而也讓用戶停止下載其他軟件。

總之,app的壟斷與市場自由競爭中“優勝劣汰”的規律不無相關。app本質上就是一個產品,跟企業的其他產品沒有區別,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你覺得還有其他原因嗎?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星星的筆記成長史


APP談不上壟斷,真正起作用的是APP背後的用戶粘性和流量。很多APP承載的都是人們的共同需求,比如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等等,但對於APP自身來說只是一種載體,任何形式上的革新,比如VR/AR都會影響傳統APP的地位。

流行的APP都是競爭的勝利者

多數人的手機中一定會有幾款相同的APP,相信大家也能猜出都有哪些。這些APP幾乎涵蓋了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娛樂,購物,社交,出行等等。但這並不意味著APP的壟斷,而是相同應用場景下多家公司競爭的結果。

在如今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互聯網公司只能夠通過體量來維持自身的利益,因為有了體量才能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否則就只能被競爭對手按在地上摩擦。

APP本身只是一種形式

之前的IM即時通訊應用大戰落下帷幕,結果並沒有任何改變。反而是即時通訊王者擔心起短視頻應用對自己的衝擊。這種現象是為什麼呢?APP本身是一種內容和流量的載體,強大的不是APP這個殼,而是內容和流量。

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5G才剛剛投入測試運行就開始準備6G了,因為大家都明白,一旦更新的技術出來,跟不上時代就會被遏制,被淘汰。

移動端的APP同樣面對這種問題,比如VR/AR技術衍生出的新型應用,儘管仍然稱之為應用,但是形式上肯定要發生質的變化。等到VR/AR真正成熟,現在的手機是否還是如今的樣子,甚至手機是否還存在都很難說。


程序猿藍天


感謝您的閱讀!

APP已經形成了一種產業鏈,每年從事手機APP研發的團隊此起彼伏。而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5月底,我國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有415萬款。

而手機APP市場競爭非常的激烈,而我也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規律:以大姐APP為主導,小企業APP為輔助,實際上形成了壟斷式的APP。

比如,目前體量最大的微信,截至2018年5月,用戶已經超過10億。而你想找他,能與它相類似的通訊即時類軟件,似乎只有同公司的QQ了。

騰訊已經在手機終端上形成了以通訊即時類和遊戲類為主的App套系或者是騰訊軟件家族。而夠類的APP,比如淘寶,它的年度用戶活躍度,達到5.76億,主要圍繞著阿里,形成了以支付寶,淘寶等等為核心的阿里系App。他們似乎已經形成了事實性的壟斷,因為小的APP想進入它們的市場,缺乏根基:用戶。同樣和它們相比,更缺乏資金。


不過,可喜的是:APP市場的利潤高,也吸引了絕大多數做實體的有資本的企業,而它們參與競爭,也給市場也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目前很多APP形成了壟斷式的佔有率,但市場的調節也給它們的壟斷,上了一把枷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