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园园熊


1799年正月初三,这对嘉庆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日子,因为乾隆终于死了,乾隆自1736年继任皇位到1795年宣布让位给嘉庆,然后架空嘉庆三年多的时间,实际掌权63年。熬了那么多年,嘉庆皇帝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乾隆皇帝死后,嘉庆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处理和珅,正月十三的那天,也就是乾隆死后的十天,嘉庆皇帝便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一代权臣和珅也就这样锒铛入狱。

处死和珅15年之后的嘉庆皇帝,真的对处死和珅这件事情追悔莫及吗?

分两方面来看的话,嘉庆应该会有后悔的成分。

首先,是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乾隆宣布要让位于嘉庆皇帝,自己要当太上皇,但是实际上嘉庆皇帝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军国大事还是乾隆全部说了算,而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来说,在太上皇面前也是一个红人,其实就是他的锋芒太露,超过了虚位皇帝嘉庆,这样的一个人,在乾隆死后,会不会对嘉庆皇帝的皇位产生威胁呢,即使不会产生威胁,不处理他这个权臣,在朝廷的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嘉庆皇帝也是忌惮的。所以他必须要在乾隆死后第一个处理了他,一方面是处理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杀鸡儆猴,处理了这个大贪官,看看以后谁还敢贪污。所以处理了和珅是立威的需要,也代表了嘉庆皇帝处理贪官的决心。

除此之外,和珅家里的金银财宝甚至要比国库的还要丰腴,所以杀掉和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要抄了和珅的家产,因为当时说是康乾盛世,但是康熙和雍正处理下的基业,早就被乾隆霍霍光了,嘉庆上位的时候,大清的经济状况早就不比以前,他接下的也是老爹给他留下的烂摊子,经过乾隆的挥霍,大清要想再回到以前的盛世也就难上加难了,所以,当时需要巨大的财政收支,抄家和珅也是一件必然要做的事情,而据说和珅的家产多达8亿多两白银,所以也有这种说法“和珅倒,嘉庆饱”但是也没有饱多久。

杀死和珅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他是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手握国家财政大权,在官场上还有着很强的人脉关系,要是不处理和珅,他还会贪污不说,还有可能拉帮结派,威胁皇位,所以和珅的死对于皇帝来说是必须的一件事情。

那嘉庆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是为什么呢?

和珅虽然是一个贪官,但是他还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贪官,乾隆时期知道和珅贪吗,必然也是知道的,那为什么乾隆没有处理掉和珅呢?那是因为和珅是个智商情商双高的人,他知道皇帝的想法,善于迎合皇帝的想法。他还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对于皇帝交代的任务办的十分完美,皇帝对他也是宠爱有加,所以官才会越做越大。和珅的忠心,和珅的能力,和珅的情商和智商正好迎合了乾隆的用人需求。

而在嘉庆一朝却没有和珅一样的人物,即使是有刘墉等人,那也是年迈的人,不像和珅一样年轻有为。另外,处死和珅以后,并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嘉庆一朝的贪腐仍旧严重。贪腐严重却也没有像和珅一样,有这么一个有能力,情商高,忠君的贪官来辅佐自己了。


月下论古今


公元1799元正月,88岁的乾隆皇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死以前,他一直在叮嘱儿子嘉庆,不要为难和珅,更不能要去杀他。


当时已经做了四年皇帝的嘉庆对父亲临死之前的叮嘱很不以为然,表面上应付着,实际上已经有了杀和珅的具体计划。

他在当太子时,就已经知道这个和珅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家中贪污的金钱难以计数。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一直宠着他,对这样一个大清国的蛀虫听之任之。

以前他是太子,管不了和珅,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已经是大清国的嘉庆皇帝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杀和珅了。


于是和珅人头落地,家产被抄,抄出的家产相当于当时大清国几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一跌倒,嘉庆就吃了个饱,民间很快就有这样的说法。

但是很快嘉庆就开始后悔了,也很快明白了当年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求自己不要杀掉和珅。因为自己只看到了和珅贪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和珅在朝堂之上“活”的一面。

严格来说,和珅属于人才呀,乾隆皇帝视其为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和珅能够帮助皇上把天下最难办的事情打理得妥妥帖帖,能够解决最棘手的事情,能够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帮皇帝左挡右突。


并且,乾隆皇帝数下江南,工程何其浩大,花费的钱财无数,所有这些都是和珅一手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乾隆皇帝十分满意。

而在嘉庆朝,他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为什么呢?一是大臣反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人替他安排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

现在好了,和珅不在了,嘉庆突然发现自己手底下这帮官员太难管了,自己缺少一个能够独挡一面的心腹大臣。所有的大臣都是趋炎附势,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形势束手无策。

因此,也就是从嘉庆朝开始,清朝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他开始怀念起和珅来。觉得自己当时杀和珅还是有些太草率了,至少应该等到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之后再动手也不迟。

但是人已经死了,再后悔也没有用了,那些抄来的钱虽然多,但是很快也就花了个精光。


其实,嘉庆还是年轻,他在父亲刚刚去世几个月就想迅速处理掉和珅,一方面是因为和珅的巨额财富,而他的国库里却是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和珅的权力有些太大了,已经影响到到了他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作为皇帝来说,必须迅速解决掉眼前的麻烦,至于今后怎么样,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所以说,乾隆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当年和珅的所作所为,他能不知道吗?不过是相互利用,他需要和珅的才干替他来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他手握着和珅的把柄让他甘心为自己效死命,他知道打江山易而守江山则难,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还需要得到的助手,而和珅就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


这样乾隆和和珅共同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维持着大清江山的稳固。但是这个道理乾隆知道,嘉庆不知道,直到十五年以后,国内矛盾频出的时候,嘉庆才想起父亲的金玉良言,多少有些晚了。


小小嬴政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便开始着手计划对和珅下手,仅仅过了半个月,嘉庆便迫不及待地赐死了和珅

可见,对于铲除和珅这个毒瘤,嘉庆皇帝确实很急。

可是,嘉庆真的会在15年之后,对处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这件事追悔莫及?显然不会,他只是用了很长一段的时间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嘉庆皇帝为什么会这么急迫地对和珅下手,不仅处死了和珅,还抄了和珅的家呢?

这事说起来还得怪乾隆皇帝,乾隆六十年,他突然宣布立时为嘉亲王的嘉庆为皇太子,随后又迅速禅位给嘉庆。

不过,乾隆是让位不让权,也就是说,皇帝这个位置可以提前让给嘉庆来坐,但是皇权却不能提前交给嘉庆,还得继续掌握在乾隆自己的手里,为此他还专门在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发布了一条命令:“朕在明年虽然会归政于永琰,可是,今后所有的军国政事,你们仍然上奏于朕,你们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即可!”

这也就造成了嘉庆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却没有皇权,仍得事事听从乾隆这个太上皇,这和“傀儡”何异?

更重要的是,乾隆这个太上皇一当就是三年,嘉庆这个“傀儡皇帝”也是一当就是三年,这三年时间里,他还不如一个和珅威风呢!

所以,乾隆一死,嘉庆想要顺利地接手皇权,想要坐稳皇位,他就必须得要立威,告诉所有人,乾隆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我嘉庆掌权的时代了,从今以后,你们都得乖乖地听我的话。

嘉庆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立威对象呢?毋庸置疑是和珅。

和珅在乾隆时代不仅扮演着一个宠臣的形象,更扮演着一个贪官、佞臣的形象,拿他来立威显然最合适不过。

和珅一死,还有谁敢跳出来找嘉庆的难堪?这让嘉庆一举巩固了皇权。

除了立威之外,嘉庆处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当然还是因为和珅太有钱了,嘉庆想着抄了和珅的家产,发一笔横财,虽然人们总说“和珅倒,嘉庆饱”,可实际上这笔横财并没有支撑多久,很快就花完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康熙、雍正两代人的积累,几乎已经被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给挥霍一空了,嘉庆接手清朝的时候,经济已经下滑,又战乱不断,他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所以只能抄了和珅的家应应急了。

据说和珅的家产能抵得上当时清朝的十年财政收入,这个数据不得不说很吓人,这恐怕也是嘉庆惦记和珅家产的原因。

当然,嘉庆的吃相还不算难看,处死了和珅,又抄了和珅的家之后,还有人建议他连和珅隐匿不报的家产给一块抄了,但他念及和珅毕竟侍奉了乾隆几十年,所以没有做得太绝。

那么,嘉庆皇帝后来究竟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说实话,嘉庆不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对于嘉庆而言,和珅也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杀的人,当时直隶布政使熊光对嘉庆说了一句话:“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

熊光的意思就是告诉嘉庆,赶紧对和珅下手,并且越快越好,这样不仅能让和珅来不及反应,也能让观望局势的墙头草看清时势,让他们不敢生事。

和珅既是户部尚书,又是吏部尚书,左手掌控清朝的财权,右手掌控清朝官员的任免权,这样的人如果让他拉拢了几个军中实权将领的话那还了得?

所以,和珅必须得死。

所以,嘉庆是不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的,那么他所想明白的道理又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御下之道!

和珅在乾隆时代能得宠几十年而不衰,凭借的可不是一个“贪”,而是他能办事,会办事,干拌是,能为乾隆皇帝排忧解难。

清官,不一定是能吏。

贪官,也不一定只会贪。

和珅虽然贪,但是能力确实还是有的,更重要的他能够让朝堂上的各方势力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皇帝要做的是什么?不是事事躬亲,而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然后还不能让他们所有人抱成一团,至少也得分成两个派系。

和珅正好处于这个平衡的核心之处,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挑大梁的人物。

可是,嘉庆时期却没有这样一个能够为他挑大梁、为他排忧解难的人,看似有一个刘墉,还有朱珪、王杰,但是刘、朱、王二人不仅是乾隆朝旧臣,还是年迈之人,嘉庆即便再倚重他们也用不了几年。

嘉庆皇帝自己又是一个平庸之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为他挑大梁的人的话,凭他自己是很难做出什么成绩来的。

刘、朱、王俱去之后,嘉庆才发觉自己这么缺人,缺什么人?自然是挑大梁的人,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说白了,就是嘉庆这个人御下之道不行,不会识人用人。

所以,嘉庆只能当一个守成之君,乾隆给他留下来的一亩三分地,他能够守住一亩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宁糊涂


网上一直流传一个说法,清朝嘉庆皇帝不顾乾隆临终嘱咐,坚持把和珅抄家,并赐其自尽,结果在十五年发现国库亏空,这才追悔莫及。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从清朝到民国,甚至到现代,没有任何史籍资料记载过嘉庆后悔抄家并赐死和珅,所以这个问题的题目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下面小编分析一下嘉庆为何不后悔。

第一是嘉庆作为一个皇子,以及后来上面还有个太上皇乾隆的傀儡皇帝,他肯定是仇恨大贪官和珅的。

因为和珅贪的那么多钱,将来可都是他钱,和珅祸害的那些百姓,将来也都是他治下的百姓,卖掉的那些官职,将来也都是他才能有权任免的官职。试想一下,一个外人来你家又偷钱,又大人的,你恨不恨他?

第二是和珅的权力甚至在他这个皇帝之上,这怎能让嘉庆不恨得呀呀切齿!皇权,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但嘉庆这个皇帝就有点悲哀了,从登基起,其实就是个太上皇乾隆的傀儡,不仅不敢擅专朝政,甚至还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乾隆,就连他的皇后喜塔腊氏病逝都不敢大办丧事,皇宫内一朵白花都没挂,就是怕惹得乾隆不喜。

嘉庆惹不起乾隆还则罢了,毕竟那是太上皇,可是就连和珅他也惹不起,因为当时还是乾隆掌权,和珅作为他最信重的宠臣,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对他的服从,甚至还在皇帝嘉庆之上,这就够让嘉庆恼怒的了。

于是,哪怕乾隆生前千叮咛万嘱咐,嘉庆还是在他驾崩之后的第五天,就抄了和珅家,第七天就命和珅自尽,下去给乾隆陪葬了。

至于后来,嘉庆一朝虽然中衰,战乱和天灾不断,国库亏空,但国家总体还是稳定的,所以他后悔抄家和珅一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渔樵讲史


网络上的谣传是这样描述的,在和珅死后,嘉庆帝虽然获得了8亿两白银国库顿时充盈,然而不久后他惊奇的发现,朝中竟然无人可用,看着逐渐枯竭的国库,嘉庆帝不禁唏嘘,再也没有和珅这样办事能力高、能捞钱供给皇帝的人在了。

其实如果十五年后想起和珅的话,嘉庆帝只会后悔没碎剐了和珅,积重难返之势少不了和珅的“功劳”。

首先,和珅贪污不过二千多万两银子,八亿纯属胡扯,这都是有据可查的,照这么个传法,估计到了2050年和珅的贪污数目能到50个亿。

其次,嘉庆帝抄没和珅的家产,户部是一个铜钱都没见到,还有人说是用于清剿白莲教,那也是胡扯,所有钱都进了内库,用于皇帝私人花销。

至于和珅的宅子,并不是完全给了老十七永璘,只给了他一半,另一半还归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继续居住,相对来说,嘉庆是个非常看重亲情的皇帝。

这类文章只有一点没有说错,和珅还是有些本事的,并非一无是处。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嘉庆帝也并没有传说中无能到那种程度,他是被官员们活活的把脾气和热情磨灭了,满清积重难返,也并非他一个人的过错,他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早在颙琰还只是个皇子的时候,他就知道政务中某些关节所在,尤其是吏治败坏方面,杀和珅并非只是为了泄愤,主要是杀一儆百给朝堂所有官员看的。在当时,京官们聚敛成风,而外放的大员们贪腐成性,这两股势力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贪腐营私方面,和珅是榜样。

京官们缺钱就暗示各地方官员送,或者说做为“例钱”,即便领导不要,下级官员也得主动送上去,而各地方官员不但要孝敬京官,自己也要贪污一部分,有的做为公用支出,有的则落入自己的钱袋,这些事颙琰早知道,康熙朝就这样,雍正整饬吏治后好了些年,到了乾隆就全荒废了。

嘉庆帝继位后,虽然还是乾隆处理政务,但是嘉庆帝也向乾隆帝提出过切实、中肯的意见,比如三节就不要再接受大臣们的供奉了。

因为这些官员,他们自身没有造钱的本事,同时也不会用自己的本就不多的工资去买礼物,所有上供的财物还不是全部来自于民间,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担,所以嘉庆对乾隆帝建议,免除一切供奉,但是乾隆没有同意,他总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不但如此,嘉庆皇帝还明白,所谓的川楚教乱,实际上也是因为吏治的败坏,由地方官逼迫才发生的。

当时的吏治败坏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贪污腐败,激起民变,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就以川楚教乱为例,历时三年,没能剿灭。而国库的专项资金则用去了7000万两,这说明地方上的具体情况,地方官员并没有如实汇报。对此,嘉庆皇帝想听真话的心情十分迫切。

欺上瞒下这方面,谁是榜样呢?还是和珅。

论罪和珅的第5款,就是针对和珅有意欺瞒乾隆,隐瞒地方军政要务。

在剿灭川楚教匪的过程中,乾隆非常担心,总盼着前线的军情文书能到,他好了解下战况,而和珅把各路军营的奏报,有意的推迟甚至压下,和珅也有善意的一面,当时的乾隆确实不行了,怕听了坏消息气急攻心直接死过去,但毫无疑问,无论怎样这都是欺瞒皇帝,这导致军务处理速度大受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剿灭行动旷日持久,靡费无数。

所以,赐死和珅这件事中,个人私怨仅仅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主要还是要表达了嘉庆帝整饬吏治的决心,杀鸡儆猴。也就是说,和珅是整饬吏治之前的祭旗行为。

嘉庆特地解释过和珅的第五款罪状后,还做了相应的解释:之所以从重从快弄死和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贻误军国要务,至于贪污腐败,追逐私利,这些都是小罪而已。(反过来讲就是,如果单单只是贪腐,和珅不会死。)

嘉庆的大致分析是:教匪滋事以来,至今已经三年,为什么教匪还能这么欢实呢?究其原因,都是和珅随意耽搁军务,擅权、专权对军务多有掣肘造成的,以至于各路军营不敢以实情奏报朝廷,你说实话没人爱听,直接就被扣住了,那还写个什么劲呢。所以各路官员都在观望,但是现在和珅业已伏法,此后断无从中掣肘之人,朕可力保。

嘉庆发布上谕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和珅伏法,把他树立为反面典型,有鉴于此,今后各级官员要据实奏报,不要再学和珅这个坏痞了。

嘉庆帝发布谕旨,一应文件都应该直接归拢到我这里来,如果还没到我这里就经过他人拆阅,我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重要事件,我怎么知道有没有瞒报,他同时也担心,比如说有人要告各地的总督巡抚,而这些“罪臣”们在内阁或其他衙门有自己熟识的朋友,督抚的朋友们就会把这些奏报隐匿起来,用嘉庆帝的话说,

如果这样的话,那不就又成了和珅的延续了吗?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的是谁呢?还是和珅,堪称榜样。

嘉庆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作为君主谁不知道尧舜禹汤是要效仿的?谁不知道桀纣幽厉是要引以为鉴的?如果有人称颂皇帝尧舜禹汤,这个皇帝肯定高兴,但如果斥责皇帝像极了桀纣幽厉,那么皇帝肯定会震怒。

但是,但是,但是呢?爱听的尧舜禹汤,他不去效仿。而桀纣幽厉,他又不吸取教训,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谁也不愿意做这个亡国之君,但是他们却不能自我觉悟,实在是非常可惜可怜。

这也是说和珅,天天拍马屁,拍得乾隆云山雾罩,实际上这种麻痹思想就是祸国殃民。

“三年无改”?嘉庆做不到,但又不想担“罪责”,所以只能“群策群力”了。

和珅受乾隆皇帝简拔、重用20年。尚在大丧期间,嘉庆就迫不及待地赐死和珅,在孝道有所违背,舆情上也不好控制,主要还是三年无改的惯例,而嘉庆又不想被冠于这种恶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借用舆论,借用言官群起而攻之,自己才能撇清责任。

借机广开言路,这也是历代皇帝继位后的惯用措施,以显圣君贤明。至乾隆中期以后,大清已经有了积重难之势。如果想有效的扭转这种局面,也必须靠君臣群策群力,这首先要保证君臣信息渠道通畅,嘉庆皇帝曾经自言,类似于白莲教这种武装反抗行为,尤其是严重到这种程度的民变,自大清开国,绝无仅有,这已经撼动了大清的统治根基,如果不能加以重视,如此演变下去,真的就会面临灭国问题。

和珅已死,不要再学他呦~

为了整饬吏治,嘉庆必先拨乱反正,所以两位官员被平反,并公开表扬,其中一个就是已经去世的御史曹锡宝,还有就是被降职的原内阁学士尹壮图。

曹锡宝曾于乾隆51年状告和珅的管家刘全仗势营私。家中房产、车马全部逾制。可惜在弹劾之前,却被巴结和珅的官员密报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毁灭一切罪证,等到查证的时候,实据早已消失,曹锡宝因此革职,忧郁成疾,含冤去世。

内阁学士尹壮图,上书直言,各地督抚违法乱纪不能都以议罪银处理,总这样剑走偏锋律法还有什么用,反正又不用死,他还指出各省亏空的问题,乾隆很不高兴指派官员去各地详查。

核查官员到了地方天天吃喝玩乐,然后再去检查仓库,各地早已经收到消息,从容布置,查不出任何实证,所以尹壮图被刑部治罪,最后降职了事,朝堂上就只剩下一片赞扬之声了。

赐死和珅肯定有私人恩怨的成分,但是也有借用和珅当反面教材的意思,还可以通过一一剖析罪名,用和珅的死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嘉庆早就看出来大清统治根基已经渐渐被腐蚀,继位后败落之象渐渐浮出水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我们当然不能说嘉庆皇帝的执政能力优秀,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是因为他的庸庸碌碌使大清彻底走向末路。

作为守成之君,他能力确实有限,加上其间天灾人祸,严重程度方面已经超过了晚明。人口的暴增,各地已经无地可开,以供种植,个别地区连山顶上都种上了粮食,更有人跑进了燕山山脉,或者跑进了云贵偏僻之地开山种田,这同时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堰塞,夏季降雨一时决口泛滥成灾,说是天灾,其实也是人祸,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古人也知道,嘉庆和大臣也都知道,但是没法管,让人都别种地了,都坐等饿死?

再比如人口和土地问题,乾隆帝执政时已经清晰的了解了脉络,但无法解决。以前所谓的龙兴之地是受保护的,而到了乾隆中期这种保护力度越来越低,百姓要吃饭又无地可种,土地兼并又这么严重,已有官逼民反之势,如果再行阻拦,必定会造成民变,一发不可收拾。

新疆虽大,但可耕种面积却相对较小,不能满足大量农民的种植需要,里里外外这些问题都不是嘉庆能解决的。几近四万万之数,乾隆那代就知道,怎么解决?你让他一下少2亿这不可能,没有什么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人口,土地呢,已经被开垦光了,没了就是没了,地就这么多,咋整呢。

粮食产出几乎恒定,但人口却在不停增长,这就造成物价也跟着飞涨。至乾隆中期以后,物价大规模上涨,官员中骄奢淫逸之风弥漫,俸禄和养廉银却没有多大变动,于是,雍正帝时期倡导的养廉银制度,形同虚设,官员们不贪污不成活。

嘉庆也明白,全栽赃给和珅也不合适,但也没办法,他总不能说自己爹不好吧,包括乾隆本人,也是奢侈靡费,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如此,官员们也是如此,和珅就是个倒霉蛋罢了。

.


古今通史



乾隆皇帝懂得御人之道,每当有乾隆皇帝不好解决的问题,吩咐和珅解决,

和珅总会办的非常漂亮,相传当年乾隆时期各地闹灾荒,可赈灾粮食总是不够,乾隆皇帝就吩咐和珅去调查此事,

和珅到当地看着排这长长的灾民,就在地上抓了把土,放进粥里,这样就去除了冒名顶替灾民的人,大大的节省了粮食,



从这件事情来看,和珅聪敏,是当时官员无法达到的,和珅为人圆滑贯通,语言学习能力,思维机敏程度,都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

而和珅的理财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当时和珅在各地开设店铺这无疑也增加了大清的收入乾隆皇帝就相当于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可是嘉庆却给杀了。


西红世爱鸡蛋


谈及和珅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大贪官,影视剧《特齿铜牙纪晓岚》将和珅贪污的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在影视剧里和珅除了贪,没有别的能耐。但是正史上的和珅很有才学,甚至有的人说不是和珅帮助乾隆理财,可能没有康乾盛世,和珅也是非常出色的商人。和珅去世15年后,嘉庆帝后悔了,他终于明白乾隆的良苦用心,但是已经晚了。

乾隆为何那么宠信和珅,宁愿被和珅牵着鼻子走呢?

影视剧里诠释的和珅还是比较夸张的,长得胖乎乎,挺愚昧的,经常被纪晓岚耍着玩。正史上的和珅才貌兼备,是个大帅哥,而且很有才学。

和珅家境不错,是满清贵族后代,但是运气不好早年父母双亡,受到族人的排斥,所以和珅奋发图强,立志要出人头地。和珅在贵族学校读书的时候,跟别的贵族孩子不一样,他勤奋好学,在学业上也有所成就,熟练掌握汉、满、蒙、回、藏等五种语言。他知道乾隆喜欢诗词歌赋,就在诗词歌赋上下功夫,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接近乾隆。

和珅19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依靠世袭家族爵位,步入仕途。后来朝廷选侍卫,和珅是满清贵族后代,又号称满清第一美男,就这样被选到乾隆的仪仗队里当差,开始接触乾隆,和珅从小就研究乾隆的喜好,与乾隆兴趣相投而且人长得很帅,很快就受到乾隆的赏识,26岁就升任军机大臣,掌管国家大政。

乾隆过70岁大寿时,西藏快马加鞭送来一封书信,是藏文,文武百官没人能看得懂,但是和珅能看懂。原来是西藏的领袖要来为乾隆祝寿,乾隆很高兴,命和珅用三种文字拟旨。从此以后和珅更加受到乾隆的赏识,之后平步青云,一个人拥有十几个官衔,权力大得惊人。和珅虽然善于阿谀奉承,但是他确是有些真才实学。

嘉庆帝为什么要抄和珅家?

其一,权力太大。乾隆晚年让位于嘉庆帝,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但是嘉庆没有实权,权力都在和珅和乾隆手中。不仅如此,嘉庆还要看和珅的脸色行事,自己的自由也受到限制,和珅权力太大直接威胁到皇权。

其二,和珅得罪了嘉庆。一次乾隆正好和嘉庆的老师朱珪同一年过大寿,嘉庆写了一首诗祝贺老师,把乾隆和朱珪的名字写在了一起。被和珅抓到把柄后,跑了乾隆那里打小报告,乾隆知道后罢免朱珪的官职,嘉庆也险些受到牵连。嘉庆即位后,和珅还嘲笑嘉庆太嫩不能跟他比智谋。

其三、国库空虚。乾隆晚年挥霍无度,国库被他折腾得差不多了,嘉庆即位初期国库空虚,只能抄和珅的家来充盈国库,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和珅的家当让大清在短期内衣食无忧。

和珅为什么被称为“贪污之王”?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宣布和珅15条罪状,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加上其他奇珍古玩,一共十亿多。那个时候,大清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才七千万两白银,和珅的家产差不多是大清15年的财政收入,后来美国人还把和珅称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这么一位大贪官,嘉庆为何在和珅去世15年后,后悔了呢?

其一,乾隆临死前,特地叮嘱嘉庆不要杀和珅,嘉庆不听,亲政后立刻抄和珅的家,可是15年以后,抄来的银子都花光了,嘉庆便开始后悔,国家没有钱了,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帮助嘉庆渡过难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家一步步衰落。

其二,和珅并非像电视剧里诠释的那样除了贪一无是处,和珅除了贪是个好官。和珅很会理财。总所周知,乾隆很奢侈,甚至有的人说不是和珅帮助乾隆理财,可能没有康乾盛世。而且和珅收藏的大多是古董真迹,乾隆也是知道的,还经常跑去参观。乾隆没有钱花的时候,就找和珅想办法。和珅也是个非常出色的商人,他自己也靠经商赚钱。嘉庆帝最终后悔了,当国家遇到财政危机时,却没有人能帮助国家渡过危机。


小龙谈历史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看到这个问题,先来说说乾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临死前,让嘉庆不要动和珅,嘉庆答应了。答应是嘴上答应了,实际上,在乾隆快要临终的时候,嘉庆就已经在谋划上位后如何处置和珅了。

第一点,毕竟大家想啊,嘉庆上位之后乾隆当上了太上皇,权力还在乾隆手中,而在当时出面替乾隆办事的人正是和珅。嘉庆心里会怎么想?我辛辛苦苦熬到了皇位竟然没有一点权力,满朝文武百官只听和珅一个人的。这气谁能受?

第二点,谁都知道和珅富可敌国,把和珅扳倒后那他的家产正好嘉庆可以拿来使用。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这样一来,充了国库。根据正史记载,和珅贪污的财产总共是2000万两白银。这个钱数以一斤大米价格换算的结果是:它相当于今天的880亿人民币。

和珅最后只留下一首绝命七言诗:

五十年前幻梦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
记取香烟是后身。

以上两点,就是嘉庆非要处死和珅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说15年后追悔莫及呢?毕竟是太冲动了,掌权之后面临的就是处理不完的国事,人情世故,他嘉庆确实不如和珅。因为和珅同时还是以为很出色的臣子,否则乾隆不会把很多事情交给和珅来做。和珅一死,朝廷便少了一位能干的臣子。朝廷什么最重要?人才!嘉庆就是因痛失人才而后悔,并无其他原因。

在今日我们看来,和珅确实是做的不好,毁在了一个“贪”字上。但撇开这一项来说,他的能力是很出众的,以至于后来朝廷面临种种事情找不到对策,那时候,嘉庆才怀念,要是和珅在

该多好。

对此,大家怎么看?


头头扯娱乐


乾隆和嘉庆都知道,贪官是杀不完的。 自古反贪严厉者,莫过朱元璋。

贪污六十两就杀头剥皮,不可谓用刑不严。然并卵,杀了一个又出现十个。

朱元璋自己都很不理解:“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俱久,俱系奸贪”。

为什么当官当久了,十之八九都会变成贪官呢?为什么在金钱面前,当官的都不怕死了呢?

不管哪个皇帝,都是想反腐的。可是很多皇帝反贪的结果是,越反贪,贪官越多。

乾隆是个聪明人,和大人那些伎俩,他真的不知道?根本不是。只不过乾隆自己就是帝国最大的贪官。

做为皇帝来说,他最恨的不是贪官,而是想夺去他位置的人。

乾隆需要忠于自己的有能力能力事的人,而和珅完全符合要求。

和珅主持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理外交,担任过十几种官职,每个都干得很出色。

他又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乾隆心思很准,所以才深得乾隆的喜爱。


(和珅与乾隆)

最关键的是和珅完全忠于乾隆,他虽然结党营私,但并没有想过威胁皇权,所以他在经济方面的问题能够被乾隆容忍。

再往深点说,乾隆知道和珅再贪,他一个人也花不光那些钱,这些钱只是暂时存在和珅家里罢了。

他还要谢谢和珅,因为和珅帮助皇帝将官吏的财富集中起来,皇帝随时可以拿走这些财富。

和珅只是为皇帝看守财产的管家罢了。

其实嘉庆除掉和珅,并不是为了经济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嘉庆说过:“和珅罪之大者,盖由事权过重”。

他被处死的二十条大罪中,涉及经济方面的并不多,真正致他于死地的,是政治因素。


和珅最大的罪名是“漏泄机密,抢先拥戴”,还有更多的都是“无父无君”,不尊重皇帝,是专权擅行,而他经济方面的问题,只被列在二十大罪的最后几条中。

说明嘉庆处理和珅,是政治需要。

乾隆在世时,对和珅言听计从,和珅可以做到“内外官员畏其声势,不敢违拗。”

特别是嘉床登基后,“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嘉庆”。

这严重触犯了皇权,是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乾隆一死,嘉庆便迫不及待的动手除掉和珅,也是想掌握权力而已。

至于说和珅死后十五年,嘉庆后悔了,此事不知出于哪本史料,本人孤陋寡闻,头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嘉庆没有听乾隆的临终嘱咐,杀了和珅,15年后追悔莫及?这件事情,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从嘉庆后续的作为推测,他杀和珅应该没有后悔。只是嘉庆能力实在有限,意志又有点脆弱,导致嘉庆一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那和珅到底应不应该杀?答案很明确,该杀!

和珅在乾隆朝能够做到位极人臣,说明他的能力的确不一般。但是,能力强,就姑息、纵容,然后,和珅就一定会回报嘉庆,替嘉庆治理好国家?恐怕不会。乾隆一朝,之所以带着大清朝一路滑向了衰败,跟乾隆任用和珅,有着极大的关系。

和珅的确有能力

和珅有能力,但他在乾隆一朝的所做所为,所带来的危害却远远大于所带来的收益。

和珅长期把持朝政,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二皇帝”。但是,和珅并没有建议并协助乾隆,去延续雍正朝的改革,继续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消除积弊。这就大大限制了和珅对大清朝所能做出的贡献。

和珅虽然出身有世袭爵位的满八旗都统之家,可是因为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少年时过的并不好。所以,和珅当时很努力,精通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通读了四书五经等汉学经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和珅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和珅因为能力出众,很快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一路扶摇直上。最初的和珅,还是比较廉洁的,但是,和珅并不正直。

和珅情商很高,没人会质疑,和珅因此很善于结党营私。和珅因为拉帮结派,徇私舞弊,屡遭弹劾。但是,乾隆却偏袒和珅,说和珅是被人蒙蔽,不予处理。

和珅创建了清朝廷上下沆瀣一气,贪污腐败的格局

乾隆的纵容,助长了和珅的气焰。在处理李侍尧一案时,和珅侵吞了大量查抄来的罪臣家产,开始了大肆贪腐敛财之路。

和珅自己贪污,自然也会包庇一同贪污的同党。正是在和珅的主持下,终乾隆一朝,彻底形成了上下沆瀣一气,共同贪污的格局。这也让之后继位的嘉庆,面对如此积重难返的困局,一筹莫展,逐渐丧失了改革的雄心壮志。

就这一点,和珅足以被千刀万剐了。

和珅大肆排除异己

和珅利用修撰四库全书的机会,大兴文字狱,将所有反对他的文人诬陷为“私藏逆书”。和珅不但打击不支持他的文人,还大肆排挤阿桂、阿桂的儿子阿迪斯等掌握兵权的将领,大部分武将都被和珅诬陷,丢失了兵权。

和珅趁机抓取了清朝的大部分控制权。可是,和珅除了以此谋取私利之外,并没有做什么对大清十分有益的事情。

和珅撺掇乾隆吃喝玩乐,好大喜功

和珅抓取了朝廷大权,如果让乾隆发现了,肯定会处置他。他就开始蒙蔽乾隆,粉饰太平,让乾隆可以很安心的吃喝玩乐。

乾隆到处游山玩水,好大喜功,除了乾隆自己的原因之外,跟和珅的一味怂恿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和珅是一位真正为大清朝着想的人,他应该会劝谏乾隆节俭,节俭呀。可是不,他为了满足乾隆的虚荣心,还建议乾隆再办个千叟宴。

乾隆被和珅伺候的如此舒坦,自然不舍得处置和珅了,但是,对大清不利呀。

和珅污染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和珅还控制了科举,肆意收受贿赂,垄断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破坏了科举取士的公平性,将正直、有才干的人才拒之门外。朝堂缺乏正直直谏之士,全是和珅的党羽,清朝的弊政如何暴露出来,还怎么去除积弊。同时,这也进一步蒙蔽了乾隆的视听。

可见,乾隆除了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之外,不见得有多圣明。他也就是凭借雍正留下的家底,造了个所谓的“十全武功”。

和珅破坏清朝法制

和珅为了帮乾隆创收,创制了议罪银制度,其实也是包庇,拉拢党羽,鼓励贪污腐败。

在这一制度的庇护下,清朝的不法官员们很开心,犯罪了交钱就可以免罪了,不用死了,自然也会对和珅感恩戴德。那议罪银的钱从哪里来呢?难道这些犯法的官吏会自己下地耕种,自己去挣?自然不会,而是会更加变本加厉的死命盘剥百姓。

这和珅简直就是清朝不法大臣的大救星,和珅混的如鱼得水,自然正常不过。但是,在这些贪官、赃官治理之下的大清百姓,会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呢?不言而喻。

和珅组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犯罪集团

看完了和珅的所作所为,有何感想?和珅的确厉害呀,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华与能力,在大清朝建立了一个以他为首,遍布全国的犯罪网络。暨此,和珅还通过广东十三行,控制了海外贸易的收益,控制了全国的商业。

和珅家产被查抄时,竟然有8亿两以上的家财,是清朝十年以上的财政总收入。不过,这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整个大清都被和珅控制了,自然是富可敌国了。正所谓是“和珅跌到,嘉庆吃饱”,一点没错。

如果,嘉庆不处置掉和珅,只会让清朝的境况,更加迅速的恶化。

嘉庆赐死和珅

乾隆末年,整个大清朝,敢于反抗和珅的朝廷高官仅剩刘墉、董诰二人。此时的乾隆,已经老态龙钟,说话都已经不怎么清晰了。虽然嘉庆已经登基,但乾隆还是牢牢把握了大权,而和珅就是站在乾隆身边的传话筒。

嘉庆为了防止引起乾隆的猜忌,只能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全部政事等同都交给了和珅处理,甚至免除了和珅在非公开场合三叩九拜的大礼。嘉庆亲政后,不快速杀了和珅,已经不可能了。和珅权高欺主,嘉庆根本用不动和珅。

所以,乾隆一死,嘉庆就联合刘墉、董诰二人,列举了和珅二十大罪状,一条白绫赐死了和珅。

嘉庆后悔杀和珅传言的由来

嘉庆亲政后,一度壮志凌云,锐意进取,试图改革乾隆时留下的弊政。可是,嘉庆的能力和意志力的确有限。由于乾隆对权力的控制欲,深深限制了嘉庆的锐气,很快,嘉庆就因为挫折放弃了。

嘉庆一亲政,就开始改革,掀起了反腐风暴,他先处理了和珅,又将全国的十一位总督,换掉了六位。可是,治理贪腐,通常是拔出萝卜,带出坑,一牵连就是一大堆。那些原本因为举报贪腐,受到嘉庆提拔的官员,在由和珅缔造,乾隆朝留下的大环境下,也很快加入了贪腐的大潮。嘉庆开始怀疑人生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同时,嘉庆接了乾隆的锅,为了镇压白莲教等起义,又花费了大量的白银,国库很快见底了。

嘉庆自己,还曾被人刺杀;天理教起义时,后宫都差点被起义军攻陷。

原本仁慈,对世界充满了美好期待的嘉庆,这下彻底颠覆了,难道改革做错了?通过改革,不但吏治没有好转,国力还日渐衰弱,真的错了?

嘉庆自省的结果就是,既然改革行不通,那就按照老祖宗的那套来吧。所以,终嘉庆一朝,再无作为。

正因为嘉庆的郁闷,让一些人想起了和珅,才设想如果和珅不死,那大清必然会继续康乾盛世。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嘉庆所面临的困局,不就是和珅造成的。嘉庆不杀和珅,大清只会亡的更快,嘉庆没什么可后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