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日本农业经验:中国农业仍需“内外兼修”

相似,才有参考的意义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约3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耕地却只有8272万亩。然而在战后20多年间,日本不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且农业的整体生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更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在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方面与日本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借鉴日本农业经验:中国农业仍需“内外兼修”


1.中国和日本都是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分散经营;

2.都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作物品种类似;

3.在粮食作物中都以水稻占较大比例;

4.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日本人均耕地面积约0.7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1.5亩;

5.都是山地、丘陵占据大部分国土;

6.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进发;

7.都因为农业劳动力严重流失,导致土地无力耕种。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中国还在路途中。因此,借鉴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借鉴日本农业经验:中国农业仍需“内外兼修”


启示,内外兼修功自成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是本体,农民是主体,农村是载体。“三体共化”才是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无论是“内在”的模式推进,还是“外在”的配套支持,都应兼顾“三农”内外兼修,齐头并进。


一、从农村教育抓起,从培育农民兴起


在日本,教育均一化让农村地区孩子同样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我国在农村教育的投入方面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许多偏远地区,教育基本为零,许多孩子无钱上学,这也成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最大障碍。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具备农业知识的人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何谈其他。此外,需要大力大量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只有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呈现另一番天地。


只有把新型业农民培育作为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吸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借鉴日本农业经验:中国农业仍需“内外兼修”


二、发展特色产业,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日本“一村一品”模式有效地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中国地域分布广阔,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选择就不只是一种路径,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生产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并将特色资源塑造成主导产品或产业,形成特色品牌,使产品的经济、文化、服务、消费等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将产品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三、加快,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


中国传统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通过多项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真正落实到位仍需要各方面的支撑:一要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政策;二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要加快土地确权进程;四要鼓励诸如聚土网这样的纯市场化的专业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发展;五要切实推行土地流转金融保障服务。


借鉴日本农业经验:中国农业仍需“内外兼修”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机械化、科技化技术产物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我国农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稳步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主要总量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农机购置补贴也是国家“三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但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未实现,因此国家还需要继续完善农机技术的推广体系;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加强财政对农民购机的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等。


同时,持续推进对农业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宜居环境和农民生活现状,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