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飞机飞行员基本是精英阶层?

雨点的悲伤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鹰航空从民国时代的航空公司创建历程说起吧。

莱特兄弟发明“飞行者一号”虽然是1903年,但是1919年时候世界上就成立了第一家航空公司——荷兰皇家航空,也就是现在的KLM。之后的欧美各国都纷纷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早期的航空运输市场开始形成。

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民国时代的1929年民国政府决定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不过考虑到技术、人才和运作毫无基础,因此就决定和美国一家公司合作,成立一个合资航空公司,这就是中国航空公司。

美国合作方是寇蒂斯公司,占45%的股份,负责提供飞机、维修保养,以及培养中方飞行员、空乘、机务;中方占据55%的股份。当年这一合同对于寇蒂斯公司而言可谓是救命稻草,可以将其从大萧条的困境之中解救出来。因此, 在中国航空公司运营过程中,寇蒂斯公司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对中方进行大范围的技术培训。同时还投资建设了两个民航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和南京明故宫机场,并首先开通了上海直飞南京的航班,之后慢慢的覆盖全国。

不过当时机票价格极贵极贵,不仅不是普通人能够消费的,就是大学教授这样的高收入职位也不能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飞行。因为沪宁之间的票价高达200大洋,三十年代初期,几乎是普通人家好几年的生活费了。多说一句,徐志摩貌似爱坐飞机出行。

最初中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主要都是来自美方,算是清一色的美国人,之后寇蒂斯公司开始与民国交通部合作进行中方空勤人员的培养(主要是用美国飞行员薪水太贵了)。其中培养飞行员方面:要求大学学历,理科专业,英语口语流利,身体健康,年龄在24岁以下。空乘人员方面:女性、专科学历、20-25岁、160-170cm、50-59kg,国语、粤语、英语流利。飞行学员全部前往美国进行飞行训练,考核合格之后返回中国航空公司入职。


另外一家航空公司就是——欧亚国际航空,这是民国政府和德国汉莎航空合资建立的航空公司,大体情况和中国航空公司类似,都是由中方占据大股份。

中国航空公司和欧亚国际航空两家航空公司在民国时代可谓是民航界的双雄,前者专攻国内航线,尤其是长江流域沿线城市;后者专攻国内飞往欧洲的航线,兼顾内地飞往西北方向的航线。

抗战期间,欧亚国际航空被民国政府进行改组,剔除德方因素之后改组成中央航空,而中国航空美方变成了泛美航空。

说了这些,就是为了强调一下,民国时代的航空产业都是属于高级技术领域,政府自己是没有能力玩得转的,往往需要外国的支持,从飞机采购到运营无不如此。在这种情形之下,飞行员的培养必然是提高到公派出国留学的标准,在国内的大学生中进行择优选拔。

而民国时代,能就读大学的学生,尤其是南京、上海、武汉、北京(当时叫北平)四个城市的国立大学,其家境可想而知,非富即贵。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老鹰航空


为什么民国飞机飞行员基本是精英阶层?

任何时候,飞行员的报考条件都很苛刻,除去身体条件,文化程度至关重要。


民国时期,我国国民文化水平低,文盲率达百分之八十。而能上的起学的,大多是家里财富不错的。而上的了清华北大这些大学的,更是家境殷实。


1927年以后,国军建立中国第一只正规空军,聘请了17个美国军官在军校工作,买了90架教练机,分3个飞行阶段,分科训练,淘汰率超过50%。国军空军一开始,就是模仿美军训练模式的,起步比较高,没有系统学习过知识的人根本没办法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当时能成为飞行学员的,他们大都是一些民国时期的官宦子弟,几乎个个都出身名门望族,文化水平很高,许多清华的学生成了我国第一批飞行学员。


林徽因的弟弟林恒、蒋介石的远亲毛邦初、中国的“兵工之父”俞大维的儿子、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他们都是当时的飞行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卫国家,他们这些精英们怀着爱国之情,抱着必死之心,走上了一条壮志凌云的人生路。


蟠桃和葡萄


飞行员在民国乃至到现在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业。民国时晓得飞机为何物的人也只有上层阶级了解点,农民和市井小民会对一个不了解的事物而直接进去这个世界吗?况且门槛费也不低,一般的家庭也承受不起。所以导致了门阀和高级阶层的独揽。


大内密谍之张小小


你以为学飞行员不要钱吗?我舍友有的好朋友就是飞行员,家里就没听过是穷的,都是父母很有钱的那种。

飞行员大多家里条件是不错的,个别会有不好的,但这个比例占的很少的。飞行员那个时代比较紧缺,国内有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只能去国外学习,或者聘请外教。还有开学校,买飞机,各种花费,普通人哪里承受的起?

再说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普通人只想着怎么活下去,吃饱饭有条命就不错了,哪里有空想这个?精英阶层家里有大量资金人脉,人家想学太容易了。


浅忆微凉96472876


几方面,一是时至今日飞行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都极高,尤其学习的时候需要用到英文,这就有了门槛。

二是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看,人在解决了温饱并得到社会认同后,开始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飞行员这么光荣的使命,对精英阶层来说可谓是无上的荣光。

三是身体素质,生活条件好的上层阶级更注重运动,比如那时候的欧美国家的上流社会喜欢各种运动,运动使的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很优秀,而不是简单的因为劳作而壮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