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摹與創作的關係您咋看?

神韻軒書法


臨習的目的是掌握“法”,法就是字法、筆法、技法、章法、古法等等。掌握了“法”,才能去創作,把所臨習的技法充分發揮出來,運用到實際創作中,變成你對書法的理解。所以,臨摹是書法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吟風閣主人


書法之路,實際上分為臨摹和創作兩個階段。

臨摹是基礎,創作是目的。

一、關於臨摹

首先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或者是自己喜歡的字帖。這個很重要,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去刻苦學習臨摹,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研究怎樣更好更快地獲得你想要的東西,這樣才有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臨摹效果。通過臨摹喜歡的字帖,守住了自己的字型的個性,也汲取了前人書法藝術的營養,最終能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或者辨識度的書法風格。臨摹適合自己的或者是自己喜歡的字帖,還能宿短臨摹時間,為之後臨摹其它字帖贏得時間。

其次是廣採博取,臨摹各種書體、不同大家的帖子。通過多種書體、不同大家字帖的臨摹,豐富了自己的筆法、字型、章法等,為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是臨摹的四個階段要把握好。摹帖、臨帖、背臨、意臨四個階段,各有側重,從字形、結構、筆法、墨法、章法等,逐步打下豐富的堅實的書法創作的基礎。

二、關於創作

經歷了豐富的堅實的臨摹之後,對字形、結構、筆法、墨法、章法等書法創作必備基礎有了一定的儲備,為自我書法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書法創作,並不是把臨摹學來的東西,進行簡單的堆砌,而是根據書寫環境、條件(如紙張大小、文字的多少等)以及作品的特殊需要(如字體、字型大小、書體、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等),來最終確定一幅書法作品如何創作,包括能夠充分彰顯個人風格的書體、字型、墨法、筆法、章法等的思考、運用。

三、臨摹與創作的關係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臨摹是創作的堅實基礎,創作是臨摹的最終目的。

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需要文化修養、興趣愛好、刻苦鑽研的精神、繼陳出新的態度,作為書法藝術的強大支撐。賦予文化、修養的臨摹,才會創造出有精神、靈魂的好作品!


獨立寒秋陳曉雨


臨摹,只是掌握技術的手段。但是,不是學習的目的。

一、正確的學習方法,是 :

1、從無法到有法

2、有法到我法

3、我法到無法

二、這是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目的。

從最開始的無法,到最終的無法,其中的差距,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只有過來人,才能真正領悟它!

三、最先的無法,是無知。

從無知到有方法,就是從臨帖中所學來技術技能技巧(熟能生巧),由巧轉拙到我法,我法即風格。

四、風格宜多變,多變,才能通往無法。

這最後的無法,就是最高的階層。

前人所言 : 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五、這個,就是目的;目的,就是創造。

書藝,如此;繪畫,亦然。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附圖

李福林中國書藝作品欣賞

圖一 天高日暮寒山深

圖二 高鳥隨雲

圖三 玉宇清輝 圓滿光華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謝謝欣賞 歡迎常來





北京李福林


謝謝您的問題 。臨暮是學習的過程,是為創作而積蓄儲備,而創作是已進入藝術範疇,有特有的規範和法度!

臨摹是基本功。臨暮一定

不要走樣,但筆畫要飽滿,以掌握基本筆畫為主;臨帖,要儘可能的神似,以掌握筆畫、偏旁、字勢、機構等的特點,及字與字、行與行疏密佈局等為主。進而從形似到神似了,才有那麼一點自己的風格,才能去創作。
創作的作品是供人欣賞的,
或自己賞玩都可。這裡頭的道道就多了,想成一件藝術品 ,那就需要在“筆法”、“結字法”、“章法”等等表現手法上去處理。雖難道大,要求高,但是創作這一切都是跟你臨摹付出的多少有很大關係。也可以這樣說唯有臨摹才有書法的活水來!

也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臨摹就是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就跟我打拳一樣“從有發到無法”
,才能渾身是法,跳出臨摹的條條框框,打出自己風格,這就是“無法”的狀態 ,這是一個由“規矩”到“自由”的飛躍過程!

說的對也不對,望兄臺理解。倉促回答不成敬意,望諒解一二!


說文解字侃文化


書法的臨摹是學習法度,創作是有法度的規則內表達作者的性情。

每一種書體都有它的法度,楷書,端莊、對稱,線條直白。行書。筆畫的映帶、連貫及粗細變化,布白的疏密,草書奔放,筆畫簡浩.更重於章法及氣勢。無一不存在法度。我們必須先學習書法的法則,再可以談創作,這好比建房子,該怎麼建得按圖紙來。啟功先生把法則比作公交車要走的線路,該走的線路我們必須走完。書法只有臨摹到一定程序了,才可以開始創作。這樣才避免走偏路子。

我們臨墓書法應從古人入手,學習古人旳法度,再結合現代審美觀,創作出作品。




山野大伯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是在臨摹中對書帖筆畫、結構、佈局進行學習揣摩、消化、吸收的過程,力求達到形似和神似。

創作是書法者對書法的理解以及個性的展示,是在臨摹的基礎上遵古循古但不拘泥古,力求達到有自己獨特風格。如啟功、歐陽中石等,有自己鮮明的書法特徵。大家對田英章的書法不以為意,以為他寫把字寫死了,實際上是對書法創作的片面理解,書法核心的內容是“美”字,書法帶給人是美的享受,我們認為都是好書法。這個“美”字包括幾個方面:1、書寫最起碼正確,有一些書法家草書不規範,行草混搭。2、筆畫流暢,用墨適度,筆力有特色(可根據書寫內容分),不生澀。3、字的結構美觀,整體佈局鬆緊張弛有度,表達剛、柔、逸、穩等特點。


文藝在線


我認為,臨摹→創作,是工序關係、因果關係。臨摹是獲取法度,積累素材的過程,創作是利用材料製作產品的過程。如果沒有熟練掌握傳統書寫技法,不要去急於創作。

網上傳播的書法視頻當中,有不少人都是似懂非懂狀態,不精心臨帖,連書法原理還沒有弄懂呢,卻天天在那裡不停的抄寫唐詩宋詞,殊不知,手裡拿的是毛筆,寫出來的字並不是純正的毛筆書法,是鋼筆型的公文體老幹部字……

正常作法應該是這樣的: 7分讀帖,2分臨帖,1分擬作。很多人把這幾個事情幹反了,大部分時間用於只顧寫作品,很少臨帖,不讀帖。

我覺得,書法是動腦筋學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不講求科學訓練,一味地堅持多寫多練,是最愚蠢的蠻幹作法,只能錯上加錯,固化毛病。要想學好書法,必須廣泛的作各種各樣的課題研究,通過大量的讀帖開闊視野,提升審美標準,適當的摹帖、臨帖,意在改善用筆習慣,以此精通法理,提高書寫技藝能力。有了這樣紮實的基本功,創作輕而易舉,水到渠成的事兒。

臨帖的時候儘可能的力求形似、神似,可取其一,也可以兩者兼得。

創作的時候,決不能把帖上的字原樣照搬,需要將字體肢解、打亂,變成零部件,然後,根據章法佈局需要,重新組合字形,並且要對個別筆畫形態適當的作一些技術處理,隨行就勢,因字立形,大小錯落有致,姿態活脫,防止雷同排列,為的是氣脈通達。即所謂筆法有出處,字法有個性,這才叫真正的創作。如果一搭眼就能讓人家看出來像xx帖、是xx體,那是不成功的,說明沒有徹底脫開帖的束縛,消化不良。

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翻閱之前發佈的有關練字的圖文,我的抖音、火山裡面有小視頻,可以看看,興許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謝謝支持!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所謂的臨摹也就是仿效或是照葫蘆畫瓢,若真的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也不是易事。在書法練習中,多數人以臨摹碑文為基點。當然,也有比較成熟書法愛好者模仿當代人的作品,應該明確的是,臨摹終歸臨摹,仿效終歸仿效,只能說明自己有了一定書法基礎了。而創作則不同,或柔情似水,或激情澎湃,或剛毅勁鍵可將書法者的自身素質表現一覽無餘淋漓盡致,或凸顯自己的風格或根本就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臨摹是創作的基礎,我們臨摹古人的優秀法帖,就是學習他們的創作經驗與技巧,當這個基礎穩固後,才能夠開始創作。若果沒有臨摹,就如那個書生所想的,造一座三層樓房,不要一二層直接造第三層,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們平常的臨帖練習,其目的就是創作,因此,創作水平的高低,與臨帖功夫的深淺密不可分。





書畫延年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通過臨摹可以掌握字體的間架結構、運筆的能力和技巧,在臨摹的過程中體悟對字的理解,筆法的特點。在臨摹中逐步提高書法技能。創作是在具備一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風格特點寫出屬於自己的的作品。臨摹是基礎,創作是提高的過程,二者在研習書法過程中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