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的武器一般都是從哪來的?

夏目歷史君


抗戰時期,八路軍迅速發展壯大,但是武器裝備都是八路軍最為頭疼的問題。因為當時國民政府雖然給了八路軍編制,雖然初期也給了一些武器裝備,對於初期就有四萬多人的八路軍來說遠遠不夠,何況還發展壯大。

打擊偽軍繳獲武器。眾所周知,日軍的戰鬥力在抗戰初期還是非常強。在百團大戰期間,曾經有一個日軍的岡崎大隊500多人,被兩萬八路軍團團包圍在關家堖。因為日軍地勢險要居高臨下,八路軍雖然有兩萬大軍,卻不能全部展開。只能派遣一個團的兵力進攻,直到最後也是消滅了400多人的日軍,就匆匆撤退。偽軍相比於日軍,容易對付多了,偽軍一般戰事不利無路可走時,會丟下武器乖乖投降。

自力更生。八路軍在抗戰期間建立一個黃崖洞兵工廠。主要生產地雷、手榴彈,還能生產和修復槍支,經過進一步的發展,可以生產擲彈筒,可以遠程支援八路軍作戰的火器。為了獲得製造武器的鋼鐵,發動群眾去鐵路上偷鐵軌。

蘇聯給的軍援,蘇聯曾經通過新疆給八路軍一批武器,一共就是幾十車武器,也算聊勝於無。


陸棄


抗戰初期,八路軍只有三個師約4.6萬人。隨著八路軍隊伍不斷的擴大,到抗戰勝利的時候,八路軍的正規軍、地方軍和游擊隊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00萬人,那麼八路軍是通過什麼渠道來解決這麼多人的武器的呢?

一、繳獲敵人和偽軍。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是《游擊隊之歌》裡面的臺詞。八路軍主要是進行敵後戰場的作戰,以平原游擊戰和山地游擊戰為主。八年抗戰期間,八路軍進行大小戰鬥74060次,繳獲各種長短槍18.9萬支,機槍3130挺,各種炮486門。


二、自力更生——八路軍自己的兵工廠生產。

1938年之後,中共中央曾作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儘量設法建立小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的決定。八路軍先後成立了自己的兵工廠,最著名的莫過於黃崖洞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平均月產步槍400餘支,擲彈筒50門,炮彈2000發。除此之外,黃崖洞兵工廠還自行生產了一款無名氏步槍,後來被命名為“八一式步槍”。

三、愛國將領的撥付

衛立煌與朱德的關係很好,衛立煌見抗日的八路軍缺槍少藥,便私自撥付了一批武器裝備給八路軍,當然不是很多,但是對於八路軍來說已經是雪中送炭了。

四、民間蒐集

八路軍的活動區域主要是在華北地區,而華北地區自甲午戰爭開始經常發生戰爭。由於經常戰亂,一些散兵遊勇的槍支就散入了民間。


歷史軍魂


抗戰爆發以後,陝北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在抗戰期間,八路軍從抗戰初期的3個師4萬多人發展到了1945年的102萬大軍(含地方部隊),這其中的武器來源主要是靠繳獲,其他還有收編其他武裝、收集民間散落武器、國民政府調撥和自造等。

戰鬥繳獲

八路軍接受改編以後,就投入了對日作戰,與日偽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戰鬥中自然就少不了繳獲。當然,日軍由於受軍國主義影響,比較頑固,在戰鬥不利的情況下有破壞武器的習慣,因此在對日軍的作戰中繳獲的完好武器一般不多。相比之下偽軍因為士氣低落,戰鬥意志薄弱,所以八路軍在打偽軍時往往繳獲豐厚。

根據統計,八路軍在抗戰期間共繳獲各種槍支455068支,輕重機槍7499挺,大小火炮1288門,應該說這個數量非常可觀,也是八路軍補充武器最主要的來源。

收編其他武裝

抗戰爆發以後,一些被打散的部隊在淪陷區堅持抵抗,此外民間也自發組建起了很多抗日武裝。八路軍在深入敵後以後,積極進行抗日宣傳,也主動聯繫了這些零散的抗日武裝。敵後作戰條件惡劣,在日偽軍的壓力和共同的抗日需求下,很多地方武裝也加入了八路軍。他們所裝備的武器,自然也歸屬了八路軍。

收集民間散落武器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就軍閥林立,彼此間經常發生戰爭,結果就造成了大量的武器流散民間,像河南,散落民間的槍支就有10多萬。抗日期間,八路軍積極發動群眾抗日,這民間的槍支武器自然也派上了用處。比如冀東大暴動參加起義的人民群眾多達20餘萬,他們所用的武器大多就是散落民間的武器。

國民政府調撥

抗戰時期由於蔣介石對於八路軍一直有提防之心,因此雖然下發了一些軍餉和服裝,但是在武器方面一直卡的很緊。不過閻錫山、衛立煌等人因為和八路軍聯合抗戰需要,還是調撥了一些武器給八路軍。比如像太原失守前夕,閻錫山就把太原兵工廠裡一些來不及運走的物資移交給了八路軍,還有1938年春,衛立煌撥給八路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顆。

八路軍自造

由於抗戰時期武器彈藥一直緊缺,八路軍也是一直非常重視軍工建設,想方設法生產武器。儘管邊區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八路軍的軍工人員還是利用一切條件展開生產,除了修復損壞的槍支、復裝子彈外,也生產了少量的槍支、火炮、擲彈筒和彈藥,為八路軍的壯大發揮了作用。

所以從數量上來說,繳獲無疑是八路軍最重要的武器來源。


不沉的經遠


從紅軍時期開始,共軍的武器就主要依靠繳獲來補給。槍,炮,子彈,都是這樣。但是,根據地時期、抗戰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又有些不同。

紅軍時期,各個根據地的武器都依賴繳獲,不僅是槍炮,而且包括子彈。基本上沒有自給能力。

抗戰時期,有些根據地有自己的兵工廠,也能造一點槍支和子彈,但後來也基本上轉為主要造子彈了。

解放戰爭時期,前期也和抗戰時期一樣,自己能造的很少,但到後期,自己造的就比較多一些了。但即便是到後期,自己造的武器彈藥也仍然是少數,大部分還是靠繳獲。

一直到抗美援朝已經開始,第一批入朝的部隊中,武器也還是萬國博覽會,各種武器都有。從最古老的漢陽造,到比較新式的美製武器和蘇制武器,都有。

這三個時期,唯一比較例外的,就是手榴彈。從紅軍時期開始,到解放戰爭結束,手榴彈始終以自己造的為主。

原因也不難理解。相對而言,製造槍炮、子彈所需要的工業基礎和精密程度更高,而當時中國的工業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共軍各個時期都處於被包圍的狀態,根據地都以農村為主,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

從北洋時期開始,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兵工廠。

比如從吳佩孚時期開始,鞏義就是主要的軍工基地。漢陽鐵廠也是一個重要的兵工廠,後來使用很廣的漢陽造,就是漢陽兵工廠出產的。

東北軍的瀋陽兵工廠更是一度號稱亞洲最大兵工廠,具備組裝戰鬥機的能力。長三角地區,上海的江南造船廠也具備造槍炮的能力。甚至連馬家軍,都在青海化隆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

但共軍始終沒有這樣的能力。只是在抗戰時期,一度發展了一些小規模的兵工廠,可以造槍,但是很快也放棄了。因為沒有配套設施,原材料比較短缺,划不來,不如繳獲來得快。

而共軍之所以能造手榴彈,也就是因為手榴彈的工藝相對比較簡單。不過,各個根據地所造的手榴彈的形制都不一樣,規格也不一樣。

比如四方面軍自己造的手榴彈,在當時被稱為馬尾手榴彈。在鄂豫皖地區的鬥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到了川西北之後,這種手榴彈就不好用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川西北密林地區作戰時,經常會手榴彈扔出去了,結果掛在樹上,掉不下來的情況,在空中爆炸了。

武器彈藥的缺乏是始終存在的。比如紅軍時期,在中央蘇區,剛從地方部隊升為野戰部隊的部隊中,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差不多隻有一半人有槍,而且每個人只配發五發子彈。其他人都是拿著大刀長矛和手榴彈,就直接上戰場了。

這種武器狀況也決定了共軍的作戰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共軍作戰時特別注重在運動戰中伏擊敵人,利用敵人行軍隊列轉換為戰鬥隊形之間的時間差,突然發起進攻,而且是儘量靠近敵人再開始進攻。

一方面是因為子彈珍貴,越靠近越有可能做到“每一顆子彈都消滅一個敵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越是靠近,越是有利於通過投擲手榴彈來造成敵人的殺傷。

同樣是因此,共軍在伏擊戰中,往往是在完成戰術包圍之後,通過手榴彈對敵人造成一些殺傷之後,就開始吹衝鋒號,向敵人衝鋒,開始進入肉搏戰階段。

這也是共軍的作戰特點中特別突出近戰、夜戰和山地戰的原因。槍炮少,重武器少,更多的依賴手榴彈和肉搏戰,所以一旦敵人已經擺開架勢,構築好陣地,共軍打起來就會特別費勁。

抗戰初期,共軍和日軍作戰總感覺比較費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軍不僅在行進中遇到伏擊時就地轉入防禦的速度很快,單兵作戰能力更強,更是因為,日軍在撤退時有破壞武器的傳統,所以共軍無法通過作戰來繳獲槍支彈藥來補充。

西路軍失敗,也有這方面的原因。馬家軍的槍支彈藥也是比較緊張的,而且騎兵為主。所以每次出戰,馬家軍士兵基本上只帶很少的子彈,所以撤離戰場也比較快,即便能夠消滅敵人,也很難繳獲比較多的武器彈藥來補充。


蕭武


1944年6月22日,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在延安對中外記者批露,我黨領導的八路軍主力部隊(不含地方武裝和群眾武裝) 已發展到474000人,而自抗戰爆發以後,重慶政府只在頭兩年提供了三個師45000人部隊的部分彈藥補充,更沒有成規模撥發槍械。因此隊伍不斷擴大的八路軍,其武器裝備只能通過生產自造、繳獲敵人、收編武裝而來。

其中最大的一筆武器獲得來自於“山西新軍”,在1939年的“12月事變”後,山西新軍大部加入八路軍,根據史料記載,共得:“槍95000支,輕重機槍1500挺、晉造山炮36門、迫擊炮150門”。



一,自產武器遠遠不能滿足軍需。

八路軍在挺進華北抗日後,雖然總部和各大軍區都建立了兵工廠,但由於技術有限和材料匱乏,根據數據統計,整個抗戰八年生產出來的步槍和擲彈筒等武器不過數萬支(件),顯然遠不能滿足八路軍日益擴大的需要。延安曾經提出每年造槍10000支的要求,但就當時的條件來說,這一任務基本無實現的可能。

比如1940年7月定型的“八一式”馬步槍,全槍重3.36公斤,口徑7.9毫米,雖然性能尚可,但產量十分有限,一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前總共才生產了9000支,這簡直是杯水車薪。因此在1941年前後,延安命令各兵工廠將主要精力用於翻造子彈,從而使子彈的年產量達到68萬發,手榴彈月產量15000顆。



二、戰場繳獲才是主要武器來源。

根據八路軍第129師的一份抗戰前四年的報表,在對日偽軍和對頑軍的作戰中,武器繳獲的數量一直大於損失,但彈藥的繳獲卻遠遠跟不上戰場消耗,這也是各兵工廠轉變重點翻造子彈的原因,但進一步影響了武器的生產數量。

比如由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和山東抗日武裝合編建立的山東軍區,在八年抗戰期間共繳獲:步騎手槍207000支、各種炮955門、輕重機槍1106挺,炮彈16800發、子彈和手榴彈越370萬粒(顆),需要指出的是,這裡面繳獲自偽軍和頑軍的數量佔據很大成分。



三、收編武裝獲得一定數量武器。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隊在華北地區迅速潰敗,留下大批散兵遊勇和武器彈藥,因此在抗戰初期,收編地方和雜牌武裝曾一度是八路軍擴軍的主要方式之一,當然也包括他們所攜帶的武器裝備。比如在冀魯豫邊區,八路軍的作法是將各種形式的抗日隊伍先改編成脫離生產但不脫離地方的游擊隊,再逐步升級為正規團隊。

再比如冀東地區兵員數量很龐大的“平西抗日遊擊隊”,原非我黨領導的地方武裝,但是在地下黨及其領導下的青年學生打進去後,便牢牢地掌握了營連兩級部隊,最終迫使其總隊長趙侗放棄了前往太原投奔閻錫山的計劃,接受了到抗日根據地整編的方案,這些部隊的武器裝備則基本來自於原國民黨地方保安團、警察局等系統,以及潰敗時遺棄的大批槍械彈藥。



四、戰區撥付只佔其中很小的比例。

重慶軍政部對八路軍的武器彈藥撥付是通過閻錫山第二戰區進行的,主要集中在1937到1940年期間,皖南事變後所有的武器、彈藥、糧餉全部停發。同時也與閻錫山的抗日態度也是息息相關的,1937年日軍初犯山西時,閻錫山急需八路軍開赴前線助戰,因此撥發了一批晉造湯姆遜衝鋒槍、迫擊炮等武器,但1939年以後抗日態度轉為消級,自然也就不再給八路軍提供武器彈藥。

除此之外,蘇聯政府確實在抗戰初期秘密提供了一些武器,比如八路軍長沙通訊處就轉運了120支蘇制轉盤機槍到延安,主要負責此項工作的則是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因為在1937到1939年間,從新疆到蘭州的公路基本掌握在蘇聯手中,以便給國民政府運輸援助物資。但受限於當時的政治形勢,蘇聯援助的武器雖然沒有準確的數字,但數量肯定不會很大,從1938年底開始,國民黨開始監控新蘭公路上的蘇聯車隊。



季米特洛夫當時的回應是:“假若援助了,這可能不是幫了你們,而是害了你們”,1939年後蘇聯與日本簽定所謂和平條約,中斷了對重慶政府的軍援,自然也更無法援助八路軍,之後國民黨軍隊加強了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蘇聯軍援更無可能。

正是主要依靠消滅敵人來武裝自己的方式,以及艱苦奮鬥的自力更生精神,八路軍堅持了八年抗日戰爭,並在戰爭中逐步發展壯大,當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時,八路軍和新四軍正規部隊已達120萬人,武器裝備水平也得到較大改善。


度度狼gg


八路軍在1937年成軍之時,總人數不超過5萬了,然次年初就發展到了十萬之眾,到了1941年,八路軍的總人數是成軍時的十倍,這得益於“群眾路線”、“分散兵力”等方針的實施。眾所周知,抗戰時期我軍掌握的資源少之又少,但八路軍卻發展的如此迅速,武器裝備是從哪裡來的呢?

抗戰初期,國府給八路軍撥付了一些裝備,不過這些裝備主要以輕武器為主。當時八路軍隸屬閻錫山的二戰區,閻錫山為了讓我軍更有效的襲擾日軍,減輕其正面戰場的壓力,也撥付了我軍一些武器彈藥。隨著我軍不斷髮展,引起了老蔣的恐慌,於是當時就有了一次次的反共高潮,再加上日軍侵佔了大量國土,老蔣的日子也不好過,很多雜牌軍都養不起了,所以此時的八路軍只好找其他途徑弄到武器。

繳獲和購買是我軍獲得武器裝備的主要方式,繳獲就不用多說了,我軍在敵後作戰,襲擾和伏擊日軍是常有的事,雖然每次戰役規模不大,但總是能繳獲一些裝備。而有些偽軍和國軍,因為軍紀渙散,經常做出一些倒賣武器的事情,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很多私有槍械,這些裝備都成為了我軍採購的重要來源。不過靠這些途徑獲得武器並不是長久之計,我軍其實經常繳獲一些小口徑火炮,不過每次炮彈一打完,火炮就無用武之地了,所以我軍在抗戰時期還自己研發生產過武器。

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抗戰形勢,解決裝備匱乏的問題,八路軍一開始在總部設立了機械維修所,這個維修所在修理裝備的同時還能生產少量的步槍和手榴彈,到了1939年5月,這個維修所已經發展成了黃崖洞兵工廠,此兵工廠不僅為八路軍提供了大量武器,如步槍、擲彈筒、地雷等,還生產出了大量炮彈,僅1942年到1944年之間,它共生產出50毫米炮彈76000多發,82毫米炮彈5800多發,結束了我軍“有炮沒彈”的尷尬處境。


兵說


影視劇裡,日本軍隊經常貶稱八路軍為“土八路”,一個土字,就知道八路打仗有多苦。

李雲龍之前接手的新一團,最老式的漢陽造還只能2個人分一把,最後硬是用繳獲,花了一年的時間,把裝備換了一茬,終於成了129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但就這樣,相對日軍,還是差了很多。

這個新一團還算是碰上了能力強的軍事主官,大多數軍事主官治下的部隊,裝備那就更加原始,如果和日軍硬碰硬的幹,那就是送人頭。

所以,八路軍各部大多數時候,對日軍主要採取游擊戰、襲擾戰、奇襲戰等方式,一點一點地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以逐漸的量變促成質變,到了抗戰後期,廣大的北方敵後方,日軍也只能佔據一些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廣大的鄉村地區,已經成了八路軍的天下。

而八路軍從創立之初的幾萬人,在抗戰中越打越強,最後發展成為一支上百萬人的武裝,這武器來源自然五花八門,總之,搞到槍就行。

首先在八路軍創立之初,是國共合作的“蜜月期”,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國民政府一開始,按照八路軍的現有編制,向八路軍撥付了大量的軍事裝備,此外,閻錫山也向八路軍提供過不少槍支彈藥,當初八路軍剛東渡黃河的時候,閻錫山就送去了幾百支衝鋒槍和機槍,還有100萬發子彈,此外,閻錫山還為八路軍提供了一些汽車作為運輸使用。

當然,這些支援也就是剛開始一兩年有,往後也就沒有了。

平時,八路軍自己也組織軍火生產,但是苦於沒有技術,原材料和資源也很少,只能儘量仿造,雖然質量不算好,但好歹能用,不過因為八路軍的規模擴張的比較快,八路軍的諸多兵工廠只能滿足一部分軍隊需要,許多部隊還是得主動出去撈繳獲來補充裝備的不足。

八路軍武器來源還有個大頭就是繳獲,繳獲的主要來源是偽軍,畢竟日本軍隊戰鬥力是比較強的,八路軍要從日軍裡奪武器,付出的代價非常大,偽軍手裡的武器雖然不如日軍,但總歸比八路要好得多,而偽軍的戰鬥力又渣的很,自然也就成了八路軍主要的繳獲來源,他們也成了八路軍最優質的“武器運輸大隊”。

以上三個途徑是八路軍獲得裝備的主要來源,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方式,雖然不多,但也好過沒有。

比如購買,民國時期,政局混亂,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的地盤主要在華東幾省,廣大的內陸地區被各種軍閥勢力佔據,除了省一級的軍閥,下面的地方還有大大小小的軍閥、民團、甚至土匪等武裝勢力,這其中一部分有“生意頭腦”的人,就會把五花八門的武器賣給八路軍,賺取外快,甚至包括一部分偽軍也經常幹這種倒賣裝備的生意。

還有收編各種武裝力量,下到土匪,上到國民軍、晉綏軍等武裝,經常會有各種部隊來投奔八路軍,自然也就帶來了大量的裝備,山西新軍起義,就帶過來25000條槍,幾乎是當時八路軍槍支總數的四分之一。

總體來說,八路軍抗戰的條件是相當艱苦的,但是他們憑藉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斷與敵人抗爭,在戰爭中不斷壯大自己,最終為打敗日本鬼子做出了中流砥柱的貢獻。

向這些中華民族的脊樑致敬(下圖為一名在衝鋒時倒下的八路軍戰士)。


雲中史記


八路軍,全程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來又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是八路軍的稱號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都還有人叫。八路軍也就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解放軍的前身。

八路軍一開始改編建立的時候,只有三個師,是由原來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937年8月25日宣佈改編的,也是在日軍發動全面侵華之後才改編的,當時朱德是總指揮,彭德懷是副總指揮,下轄第115師,120師,129師還以個總部特務團,115師的師長就是林彪,120師的師長是賀龍,129師的師長是劉伯承。

八路軍一開始改編的時候就三個師,4萬多人,可見一開始八路軍的人數還是非常少的,其實當時不管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來說八路軍確實是太差了,人數也少,武器裝備更是差的不能太差了,別說和日軍相比了,就是和國民黨的地方部隊都是沒法比的,當時的八路軍有些部隊三四個人一把槍,而且很多都是漢陽造,有些槍的膛線都磨平了。準星也沒有,甚至是有些槍炸膛的都有。八路軍當時領導的縣大隊,區小隊這些就更不用說了,很多人都還是拿著大刀長矛的都有。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人數和武器裝備的劣勢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依然是在堅持在敵後作戰,毛澤東的游擊戰也是讓八路軍一次次的取得了勝利。

一開始改編的時候,國民黨承認的還是很好的,因為當時八路軍一改編就屬於國軍序列了,所以按道理來說蔣介石肯定是要給八路軍武器彈藥糧食的,但是其實蔣介石在八路軍改編之後基本上沒有給八路軍任何補給,即使八路軍打了勝仗,最多也就是一封電報表揚一下。

八路軍的武器彈藥基本上都是從日軍,偽軍手裡奪回來的,這個不是電視劇裡才有的,歷史上也確實是如此的,一開始的紅軍本來武器裝備就很差,改編了之後蔣介石也沒有給武器裝備,所以只能是從日軍,偽軍這些人手裡奪了,不過一開始的八路軍武器太差,所以一般都是打偽軍這些戰鬥力弱的部隊,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和日軍交火,八路軍採取的就是毛澤東的游擊戰,襲擾戰,看見人少就打,搶了東西就跑,所以說八路軍的武器裝備,部隊也就這樣慢慢發展起來的。

八路軍最困難的時候就是1941年到1942年這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也是中日僵持的一段時間,八路軍也是遭到了日軍瘋狂的圍剿,其實在1939年的時候,當時八路軍已經從最開始的4萬多人,發展到至少有40萬人以上,1939年八路軍整編的時候就有一百多個團40萬多人了,但是到了1942年的時候經過日軍的瘋狂圍剿之後,八路軍至少減少了十幾萬人,根據地,人口等等都是嚴重縮小,到了1943年的時候,八路軍開始大生產,逐漸克服了困難。走出了困境,這個時候日軍也是因為戰線太長,給了八路軍發展的機會。

之後的八路軍迅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已經是發展到100多萬人了。八路軍作為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抗戰八年裡也是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那些為國家,為民族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永遠銘記那些犧牲在抗日戰爭中的烈士。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三個來源:1.國民政府發的,2.八路軍自己兵工廠生產,3.繳獲。

1937年國民黨和共產黨達成共同抗戰的協定,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接受國民黨的指揮。

從編制上,八路軍是國民黨的軍隊,軍餉和裝備自然要由國民黨提供。在抗戰前期,由於合作剛開始,國民黨在物資供應上還算比較積極。然而自1939年開始,面對快速擴張的八路軍,國民黨開始限制八路軍的發展,武器供應幾乎是可有可無的狀態。

2.八路軍自己的兵工廠生產

八路軍在自己的根據地腹地有設立自己的兵工廠,比如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為八路軍提供了大量的子彈、炮彈、手榴彈以及其他物資設備,佔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全部產量的35%。

不過,由於技術、人才、材料、經費的短缺,八路軍的兵工廠只能生產一些技術含量不高,製作簡單的武器,比如手榴彈、炮彈。另外對武器如槍支、火炮也只能做一些修理,沒有製造新槍新炮的能力。

比如李雲龍就對著張萬和抱怨過,你造的手榴彈真不怎麼樣,一炸兩半,戰鬥中經常誤事。但是不管怎樣,有總比沒有強嘛。

而且八路軍的根據地通常會遭到侵華日軍和國民黨雙重封鎖,原材料經常奇缺,武器的產量通常難以保證。於是八路軍時不時就對日軍的鐵路交通線來一次破襲戰,目的就是把鐵軌扒走。


3.繳獲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自紅軍時期開始,武器就很依賴於繳獲。由於日軍武器性能比中國軍隊自己用的要好太多,因此八路軍很重視繳獲。三八步槍、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擲彈筒,這都都是讓八路軍垂涎的好東西。

要是一不小心繳獲一門92步兵炮,那是要記大功的。在重武器奇缺的八路軍中,這可是師一級才能指揮的武器。像亮劍中李雲龍的二營繳獲的山炮,在現實中早就被上級調走了,怎麼可能輪的到獨立團用。


林哥講武堂


一是繳獲!

八路軍作戰都是精打細算,精挑細選,絕不打虧本戰鬥。每次戰鬥前都要詳細計劃,能繳獲多少子彈,槍支,甚至水壺,鋼盔,皮靴,鋼筆都不放過!因為八路軍窮啊,是真的窮!許多戰士都是拿著大刀長矛與鬼子拼命,槍都是發給槍法好的老兵用,而且只發3顆子彈,等鬼子靠近再打,打完三槍就看緊衝鋒,衝進鬼子群裡肉搏,這樣,鬼子的飛機大炮就失去作用了。所以,鬼子都稱八路軍為莽三槍!狡猾的鬼子在後來作戰中,都少帶彈藥,就是防止八路軍繳獲!


第二呢,就是自己造啦!但是呢,八路軍沒有設備,缺乏原料,更缺少技術人才,造出的東西質量可想而知。唯一能敞開供應的就是邊區造手榴彈了!這種手榴彈一炸2半,一股黑煙,沒多大威力,連李雲龍都嫌棄。子彈呢,都是二次復裝的,打完仗彈殼撿回來,裝上黑火藥繼續用,當然,射程與精度都打了折。就是這樣,也得節省著用。所以,我們不要被神劇忽悠了,我們抗日武器裝備是很低劣的,完全是憑一腔熱血與不屈的意志與鬼子搏鬥,犧牲了無數烈士才贏得了戰爭!


第三呢,就是買了,八路軍窮,沒有錢,即便是有錢也因為敵人封鎖而買不到。國軍情況比八路軍好,能買到,也能造武器彈藥!畢竟國民政府掌握全國絕大部分資源!這是我們八路軍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