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动防御系统的成熟,未来坦克是否会撇弃厚重装甲设计?

魑魅涅槃


从俄罗斯T95、T14等“下一代坦克”的设计模式来看,减重将可能是下一代坦克的主要改进方式。一方面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将车组成员集中到同一个乘员舱内。同时配备自动装弹机、遥控武器站,通过先进的观瞄系统将炮塔无人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厚重的装甲主要布置在乘员舱周围——至于其它地方,就“皮薄馅大”吧:反正有主动防御系统。

主动防御系统

主动防御系统这类概念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苏联诞生的。而首次使用,是在1980年代时的阿富汗战场上:尽管拥有T-72、T-64等先进主战坦克的陆军没有看上主动防御系统,但前苏联海军步兵采购了250套“德洛兹德”(苏联第一套实用化的主动防御系统),将其装备到T55D主战坦克上。在实战中,这些加装了主动防御系统的T55D在合适的战场条件下成功拦截了80%的火箭弹。

“德洛兹德”主动防御系统的套路已经成了当今世界上所有“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的拦截模式:炮塔两侧安装的毫米波探测器捕捉到目标后,控制系统解算目标弹道,继而由拦截弹发射器发射107mm拦截弹在离坦克7-10米的距离上引爆来袭目标。不过这套主动防御系统明显具有很大缺陷:只能防御炮塔正面60°区域射来的火箭弹,而对炮塔脆弱的侧后方根本无法兼顾。

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前苏联第二代主动防御系统“竞技场”迅速成型。俄军发现,在“竞技场”主动防御系统与“窗帘”光电防御系统搭配使用时,坦克的战场生还率提高了3.5倍。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也凸显出主动防御系统的前景!在“竞技场”成功量产后,它迅速被推广到了俄军大多数新生产的BMP-3、T-72、T-80UM1、T-90等步战车、主战坦克上。

而在此处出现的“窗帘”光电防御系统,实际上采用是另一种主动防御系统的套路了。它系软杀伤主动防御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使用激光制导的反坦克武器。在探测器检测到照射坦克的激光束之后,炮塔正面转向激光来袭方向。同时,炮塔正面的光电致盲仪开始通过大功率的爆闪将敌方的反坦克导弹发射手致盲,两侧的烟雾弹发射器将会投掷烟雾弹以屏蔽激光束。即便导弹成功发射,失去了激光束的制导后会造成失的。

当今世界上的主动防御系统,其采用的杀伤方式无非三类:硬杀伤防御、软杀伤防御和综合性防御。综合性防御便是将硬杀伤、软杀伤综合到一起,俄军将“窗帘”和“竞技场”两套主动防御系统叠加使用,便成了一套软硬皆备的综合性主动防御系统。

美军也计划在现有M1系列主战坦克和M2系列步兵战车身上加装主动防御系统

总体来说,加装各种主动防御系统是未来坦克的设计趋势。除了俄罗斯以外,美国、以色列和中国等国同样为各自的坦克研制、装备了主动防御系统。而下一代坦克,显然是离不开这些东西了。不过主动防御系统同样有很大的缺陷难以弥补:难以防御动能穿甲弹、俯冲攻击状态的反坦克导弹等。它的防御同样有盲区。


主动防御系统的优化方向

现役主动防御系统,主要是针对水平发射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中低速杀伤弹使用。这类反坦克弹药不太依靠速度进行杀伤,而是依靠战斗部及战斗部前端的金属药罩对坦克进行破甲。金属药罩在战斗部爆炸后会迅速形成金属射流刺入坦克装甲,这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反坦克导弹的杀伤方式。

而难以防御的反坦克弹种有两种:一是速度动辄数马赫的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这样的弹药存在目标小、速度快等防御难点,这让雷达系统难以发现、及时做出反应。

二是攻顶的反坦克导弹、航弹以及榴弹,这样的弹药来袭方向近乎垂直,攻击的是坦克最为薄弱的顶部装甲。不过与其说这些弹种难以防御,不如说现有坦克主动防御系统难以兼顾到顶部装甲的主动防护——这是全世界坦克主动防御系统的通病。

因此在日后的主动防御系统优化性设计中,将会重点对这两个弹种及顶部装甲的主动防御进行优化。同时,再进一步增加探测系统的精度、适当延长作用距离和拦截弹的精度、威力;以及在强电磁干扰条件下提升主动防御系统工作的稳定性。这是相当有必要的。


现有装甲防护设计体系应用在坦克上的结果


不过就现代坦克的设计来看,主装甲的日渐增厚是难免的。破甲弹能打出破甲深度1000mm+RHA的成绩,脱壳穿甲弹也因为加工工艺、弹芯材质和设计的变化,拥有了2000米距离上击穿800mm+RHA的优秀成绩。现代坦克采用的多为复合装甲,但这仍然需要添加防崩落衬层、间隙装甲、爆炸反应装甲等防御手段。有人甚至认为,在材料工程学未能突破现有瓶颈前,坦克的防御手段只能如此。

现有材料的抗穿系数图

同时,现代坦克对于机动性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的。因此现代坦克的发动机功率逐渐提高,同时动力包体积减小;手动变速箱更换为自动变速器;传统的操纵杆驾驶更换为方向盘甚至是将履带更换为适合公路行军的双销挂胶履带等等,这都是弥补装甲厚重造成重量变大、进而造成机动性下降的方式。

尽管倾斜设计、复合装甲让坦克的防御性能上升, 但坦克的装甲设计还是越来越厚

减小坦克装甲的重量有多种道路。一种是降低坦克的被弹面积。比如瑞典的S型主战坦克,无炮塔的设计让它的装甲得以集中布置。减少了被弹面积的同时,还将正面装甲给增厚了。又比如俄罗斯的T-14主战坦克,通过无人炮塔的设计,它的炮塔正面投影面积较以往的俄系坦克还略有下降。第二种是采用新型材料的装甲,比如目前新兴的石墨烯。

其实降低装甲总重量、却提升防御能力的方式并不止使用主动防御系统这一条道。而在主动防御系统完全成熟、可以为坦克提供无死角的防护后,坦克设计师确实可以减少坦克的装甲布置。不过保留一定量的装甲,仍然是有必要的。即便是再高端的主动防御系统,同样存在着不足。


主动防御系统全面代替厚重装甲的可行性

若要将主动防御系统安装在坦克上,从而将装甲控制在一定量范围内,这在目前显然并不是一条正经的道路:反坦克弹种的日趋丰富、主动防御系统的缺陷和现有材料工程技术瓶颈就摆在这。

反应装甲一直在进步,图为乌克兰新型反应装甲的防御原理剖面图

说到底,只有在主动防御系统保证百分之百拦截来袭弹、无死角确保拦截来袭弹之后,坦克装甲的设计才有可能作出让步。未来的世界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主动防御系统,坦克是否能真正卸下厚重的装甲呢?

也许未来的坦克,还真的可能将石墨烯等新型防弹材料作为主装甲,将格栅装甲布置在发动机舱、车体等周围以拦截破甲弹等武器。而传统的爆炸反应装甲,或许会被电磁装甲所替代——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主动防御系统的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不过坦克的装甲,同样会存在——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坦克防护系统性能的提升会引起反坦克手段的进步。至于摈弃传统的厚重装甲,也说不定。没准到了那会坦克的重甲并不能卸下,随着装甲材料、发动机的更新,坦克的装甲还将会越来越厚。


堑壕中的大游民


主动防御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型导弹类反坦克武器,时速大约在400~600公里左右,飞行速度较慢,载具从单兵、汽车到武装直升机不等。如果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足矣普及,只代表威胁坦克的武器少了一部分,反坦克火炮类的武器依然有效,坦克上的装甲会以防备炮弹类武器的威胁为主。


笔不意驰


重甲依然会存在,只不过会转换形式,复合装甲必然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未来坦克发展火力,机动,防护,信息将是未来发展重点。其中防护依然会以主装甲+附加装甲+主被动防护系统的三重防护,其中主被动防护无异于最亮眼的,但是目前技术来看仍然有不足,目前主流防御系统的防御方向仅仅只有车体周围,而底部与顶部依然存在防御盲点,而且由于防御弹在单方向上其实很少,面对多批次的攻击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巷战的突然性也对防御系统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反应速度,反应灵敏度,以及抗饱和攻击度都需要提高。

同时作为做后一道防线的主装甲同样重要,毕竟主动防御都有用尽的时候,这时候主装甲将是车体成员的最后保障。同时主装甲的发展将必然向复合装甲方向前进,以最轻的重量取得最佳的防御效果,从而取得防护与机动的平衡。


随风入夜暗影无形


我觉得主动防御形式应该成为主流,皮。并且轮式战车在数量上和品质上有可能超过现在的坦克,首先是大型汽车的轮胎防爆胎的发展和技术一旦突破,大型汽车的感觉就是陆地巨兽的可能,现在自动防御体系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全地形的通过,一定安全的防御,子防御系统。抛弃护甲的未来战车,就是那种陆地巡洋舰,或一系列大小各一的产品,分门别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