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劉英:中國經濟會因新冠疫情而停擺嗎?

本文大概5600字,讀完共需

7分鐘

「解局」刘英:中国经济会因新冠疫情而停摆吗?

作者劉英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刊於2月4日FT中文網。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月就經歷了美伊衝突、英國脫歐,更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衝擊。截止2月2日,有20多個國家近400個城市確診了新冠肺炎患者。中國內地確診17205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疑似病例21558個。從確診病例數及其增速看,新冠比非典的傳播面更廣、應對更復雜,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當前防控疫情成為全國工作重點,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而封城和自我隔離也會直接影響中國的消費、出口和投資,疫情會抑制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但不會令中國經濟停擺。在全面對抗疫情的同時,正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正在重啟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

史上最長2020年春節假期顯得有些漫長,由於新冠病毒與SARS屬於同一類,而戰疫的力度更強,全國應對更早,總體預計疫情會比SARS更早收斂於五一節前。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疫情持續時間的長短正相關關係。無論是一季度還是到五一節,但疫情終究是暫時的,而戰勝疫情是必然,在戰疫的同時推動經濟增長。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首先要衡量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然後加大逆週期調節的力度,最後危中有機,還要抓住和催生新業態新模式。

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超過非典。但應對新冠疫情的逆週期調節更及時而且更加強有力,2月1日,央行、財政部五部委出臺30條金融支持抗擊疫情的文件,2月3日,央行逆回購1.2萬億,並下調7天和14天逆回購利率各10個BP。新冠疫情將拉低中國經濟增速,對一季度GDP影響超過1個百分點,一季度GDP增速將跌穿5%,但伴隨疫情的好轉以及消滅,而三四季度經濟會出現恢復性拉昇。

特別是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各種逆週期調節協調發力和加力提效推動下,疫情對GDP全年的影響僅為0.5%,全年GDP增長依會保持在5.7%左右。

「解局」刘英:中国经济会因新冠疫情而停摆吗?

圖1:1998-2019年中國GDP增長速度變化情況

新冠病毒與SARS和MERS屬於同一類,標誌傳播力的R0大於1,非典共確診病例5327人,新冠確診病例至今超過非典的三倍。從總量看,非典拖累2003年二季度從11%降到9%,收窄2個百分點,但三、四季度回升至10%,全年GDP依然增長10%。從國際看,本世紀從美國流感、巴西賽卡病毒到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抑制經濟增長之後又恢復增長。從需求側看,疫情直接拉低需求,拖累消費、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從供給側看,疫情可望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

從物價看,CPI通脹壓力仍要嚴控,但疫情導致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續通縮,而傳導至CPI有助於控制通脹水平。疫情發生在春節假期,伴隨復工復產PPI有待好轉。從就業看,一季度中國經濟下滑受衝擊最大的是服務業,而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佔比超過50%,疫情會導致摩擦性失業率上升,伴隨疫情解除失業率會緩解。

從股市看,新冠疫情會導致股市震盪,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資本市場仍然不會過多偏離基本面,資本市場的韌性也會由於過度下跌而報復性反彈。從政策看,為解決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國家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財政部撥付財政資金戰疫情,央行降準逆回購等舉措支持抗擊疫情,確保市場流動性,預計今年還將進一步降準降息,加強信貸及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在消費、投資和產業上加力提效,而各級政府也會繼續推進減稅降費財政支持。

「解局」刘英:中国经济会因新冠疫情而停摆吗?

圖2:2000-2019年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變化

疫情從需求側的出口、消費和投資三駕馬車來影響中國經濟。

從進出口看,新冠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喜憂參半,總體上對出口的影響超過進口,對服務貿易的影響或超過貨物貿易。

疫情拖累一季度出口。新冠疫情雪上加霜會進一步拖累一季度出口,其中對食品、玩具等出口影響更大。從2003年非典對進出口影響看,WHO將廣東、北京等十個省市列為疫區,對出口的影響超過了進口。但當時中國剛剛入世兩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依然保持超過30%的增速。此次疫情出口影響最大是湖北,但湖北不是出口的大省,2019年從全國來看,湖北佔總出口不到1.5%,而廣東則超過25%。疫情對中國出口有影響但是總體影響可控。主要是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出口基數本來就不高,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和外需疲弱影響,中國出口增長0.5%,對美出口下降12.5%。因此,與2003年非典導致廣東、北京等十大省市被劃為疫區來相比,出口形勢總體可控,但各國對來自中國的人員物資可能增加檢測,增加時間而影響出口,但伴隨疫情轉好出口將會加速回升。

全年進口將會增加。儘管疫情一季度會抑制出口,但是全年反而會拉動進口的增長。一是中美剛剛簽署貿易協定,今明兩年中國將從美國增加進口1000億美元的農產品、食品等產品,二是由於疫情影響需要大量進口藥品等醫療用品等各種產品,三是今年下半年將照常舉辦進口博覽會,這也會增加進口產品數量,四是跨境貿易也會增加進口貨物的數量。跨境電商有望超過10萬億。

疫情影響服務貿易。疫情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分兩部分,涉及人的服務貿易如旅遊和交通會大幅走低,其他服務貿易則不受影響,如跨境支付、軟件服務等反而大幅走高。比如中國2019年進出境旅遊累計達3億人次,由於WHO宣佈新冠病毒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有些國家對中國居民加強監測、暫停免籤、關閉邊境等,美國、新加坡2月2號起限制過去14天過境中國的外國人入境。但是WHO在宣佈新型冠狀病毒為PHEIC的同時也強調不限制中國產品和人員。這些限制會影響旅遊等服務貿易,進出境人數一二季度會出現下降,全年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增有減,根據疫情發展變化情況,綜合起來看疫情總體對服務貿易影響可控。

疫情直接抑制消費。從需求側三駕馬車來看,2019年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分別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的57%、32%和11%。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來看,無論如何佔比也是最小的馬車,而消費這駕馬車則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疫情讓大家深居簡出,直接抑制了消費,一季度的消費會大幅消減,而主要依靠春節盈利的餐飲業更是備受打擊,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服務業還包括旅遊、電影票房等。此外,從2003年非典來看,備受打擊的還包括房地產銷售、汽車業、珠寶業等。雖然在疫情控制住以後消費會出現報復性反彈,但並不能覆蓋和彌補春節消費。而疫情也迫使很多人網上購物,有些企業員工在家辦公,這將催生新的業態以及新的消費模式和商業模式。

疫情會推遲投資,但抑制不了投資。疫情對消費和出口的影響也會波及投資。受到疫情預期影響,一些投資會推遲或舉棋不定。受返城滯後影響,建築業投資或延遲。但是原定的投資不會因為疫情而取消,好轉就會加速推進來完成投資。尤其由於抗擊疫情的需要,一些醫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反而在提速,比如武漢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北京小湯山醫院改造等。而為加強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會持續加強,財政等金融支持資金也會更加迅速到位,拉動投資。而包括5G在全國地級市建設儘管推遲但是會全面鋪開。而逆週期調節也會加大投資力度,投資會受到影響但是增速不會下降。

從供給側來看,疫情則會有助於數字經濟發展,拉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最直接的一是拉動醫療產品的供給,加強醫療系統的改革,增加供給提高效率。不僅包括戰疫所需醫療用品等生產,還包括一些中西醫藥品的生產。二是數字產品供應和電子產品的供應會增加,而居家學習、辦公和休閒帶動網上教育、網上辦公和網上休閒供給增加。三是與網上辦公、網絡消費相應的現代物流、現代配送的供給增加。四是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增長,視頻的供給和需求也會進一步增加,可以斷定,遍及全國地級市的5G網絡會伴隨疫情結束而迅速推開。五是催生智能製造,更多利用科技而非勞動密集性的企業留存下來,無人工廠不受疫情影響,疫情將迫使中國製造加速向中國智造轉變。六是疫情催生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伴隨中國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和00後步入消費主流,適合新消費、新常態的新供給層出不窮,由此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而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會突飛猛進,當前中國數字經濟佔比為33%,相比美國的58%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可以預見,中國經濟更綠色、更高質量、更高科技含量、更快轉型的時代將加速到來。

總之,從需求側三駕馬車來看,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會有所下降,投資對GDP的貢獻率會繼續攀升,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會有所下降,總體上三駕馬車有快有慢。從供給側來看,新冠疫情會增加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因此,從數量上看,疫情對2020年GDP的增速總體影響在0.5個百分點左右,從質量上看,2020年在完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會獲得顯著提升。

「解局」刘英:中国经济会因新冠疫情而停摆吗?

圖4:2015-2019年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為戰勝疫情提質增效的中國經濟應對之策。為應對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既要加大逆週期調節的力度,更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既要拉動消費、投資和出口,還要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既要從產業層面加強智能製造業發展,更要加強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既要加強需求側管理,更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加強醫療衛生治理體系改革,更要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是財政政策上更加加力提效支持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為支持消費、投資和出口增長,需要財政發揮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不僅包括增加政府支出,而且要增加對疫情相關的財政支持力度,特別是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為此,財政赤字率可以適度放寬,今年可以考慮從2.8%增加到3%。同時要進一步提高地方專項債規模,推動疫情嚴重地區的恢復建設。

二是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的同時,要適當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不斷改革LPR的基礎上,切實降低實際利率水平。

要發揮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作用,落實數字普惠金融。加強對疫情地區的信貸支持,做到不抽貸、不斷貸,而且敢貸和願貸,落實“一二五”目標。加強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適當提高容忍度,提高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穩妥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吸引更多資金,加強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金融供給效率。日前一行兩會財政部五部委聯合政策加強金融支持戰疫,出臺超過30條務實的舉措,加強受疫情影響的地區、產業和企業。

三是產業政策上要加強對智能製造的支持力度。要加強對5G技術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支持力度,並以此為契機,協調發展,提升中國數字經濟。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加強對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與保護公共衛生及應急設備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數字產業,要推動企業加快發展和抓住數字機遇,鼓勵和支持數字經濟發展,推動企業加快發展和抓住數字機遇,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切實的支撐,為數字產業和數字貿易的發展提供支持,特別是支持數字金融的發展,推進數字貨幣的研發,打造數字中國,高質量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天基絲綢之路、網上絲綢之路。以5G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為契機,實現創新發展和協調發展,提升中國數字經濟。

四是多措並舉拉動消費、投資和出口。伴隨疫情的逐步好轉,需要通過進一步減稅降費來拉動消費,同時鼓勵各種形式的消費,在汽車限購上和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限購上適當放鬆,必要時通過政府財政補貼方式來強力拉動消費,進而帶動消費增長。從投資上,加強包括醫療在內的服務業的投資,加強政府投資支持,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加強財稅金融支持投資。在出口方面,加強對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對美國的以進口帶動的出口力度。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強雙多邊FTA的建設,推動RCEP15國的簽字和落實,加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歐盟、東盟、非盟等貿易。

五是加強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醫療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超過2%,醫療投入佔比也在快速攀升。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後健康更成為剛需,提升對醫療供給高質量需求。針對爆發的新冠肺炎甚至傷醫生的事件,亟待深化和完善醫改,做好醫療衛生事業。一是適度增加預算,在GDP超過一百萬億後,醫療衛生資金佔比需要適度逐年提升。

二是增加有效供給和高質量供給,完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三是擴大醫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加強政府與社會合作辦醫,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四是利用互聯網加強醫療衛生基礎教育,防患於未然。五是改革醫保制度,協調醫患關係,打造醫患命運共同體。在尊重患者的同時,加強醫務人員安全保障,加強醫生職業身份強化。六是加強公共衛生系統建設,強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對公共衛生事業的迅速反應機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區別在軟件、在穩定、在軟實力上,在硬件基礎設施穩步提升的背景下,需要加強和提升醫療軟實力。加強推進醫療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保障公共衛生與安全在內的公共產品的供給,完善應急體系的建設。

總之,2020年新冠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的經濟基礎相比發生根本變化,2002年中國人均GDP 9506元,2019年人均GDP達70892元,2002年中國GDP總量12萬億,2019年則超過99萬億。與非典時期相比,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都提高了七八倍。戰勝疫情的經濟基礎是強勁的,儘管新冠疫情超過非典疫情,但全國防控力度遠超非典。儘管新冠疫情到處肆虐,但網格化人人防控戰疫更強,相信疫情也會比非典更短時間控制住。加上中國有防控非典的豐富經驗,有舉國上下的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戰鬥一定取得勝利。新冠疫情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次壓力測試,我國應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治理能力及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

恢復和發展經濟需要堅定信念,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儘管疫情短期影響經濟,但是全國恢復經濟增長的信心更加堅定。我國也要苦練內功、提質增效,加強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穩健高質量發展。

【獨家】這不是一場殲滅戰

【關注】王鵬:中國有必要設立防疫常備軍

【品味圖書】疫情期宅家攻略——那些不能錯過的智庫好書

【獨家】恐慌、行為與工具——基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金融視角觀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