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折戟沉沙铁未销”名句,诗人当时是什么心情?见到了什么?

野骆驼9005184025938


“折戟沉沙铁未销”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全诗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一生多次咏怀赤壁之战,而其中数这首《赤壁》最为著名。

《孟子》中曾谈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因而,接下来我们便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杜牧的身世经历来聊一聊这首诗。

一:诗人见到了什么?

此诗,名为《赤壁》,是诗人39岁被外放至黄州时所作。首先,我们要了解的一点是赤壁是个山名,在湖北省内共有五处,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是当今的蒲圻县赤壁乡,一是黄岗县的赤壁矶,其中,史学家多认为前者为真正的赤壁古战场,而杜牧当时到达的地方是后者。

当然,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哪一处才是真正的古战场了,因为,对于彼时的杜牧来说,他所到达的赤壁就是他心中的赤壁古战场。


诗人当时会见到什么?有两种场面。

一是正如诗中的描述,诗人见到了沉沙中的一把断戟,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诗人开始追忆起三国时的那场大战。

除此之外,便是根本没有那把断戟,有的只是翻涌的江水和安静的沉沙?

诗人被外放至黄州,看到江边沉沙,再望向奔涌的江水,难免不会想到三国时的那场大战?

当然,对于此诗来讲,诗人见到了什么,不重要,诗人想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二:诗人想到了什么?

清代吴景旭说:“余以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于是,人们开始去赞扬周瑜的智慧:“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历史总是这样,人们都习惯去赞扬胜者。而杜牧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假设的形式写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在杜牧的想象当中,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便是曹操取胜,东吴灭亡了。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在《赤壁》中,周瑜是英雄,曹操是英雄,二乔是美人,而东风则是一种“运气”,没了这个运气,英雄辞世,美人香陨,国家灭亡。

所以,彼时的杜牧所想的,所期盼的就是自己的“运气”何时而至。

三:诗人的悲之心情!

在《赤壁》中,诗人表达了三种悲情,一是为曹操而悲,一是为自己而悲,一是为国家而悲。

第一悲:悲曹操

杜牧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的同时,也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上李中丞书》中提到,自己非常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此外,他还曾为《孙子》做过注。

因而,杜牧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之人,而曹操可以说是他的“偶像”,他曾说过“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甚至来说,在他自己的《自撰墓志铭》中特意提到过曹操。

可以说,他对曹操时非常推崇的。

而在《赤壁》一诗中,他以假设的写法写出曹操获胜,东吴大败,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了对曹操之败的一种悲叹。

第二悲:悲自己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周瑜是英雄,而东风是“运气”,周瑜因为东风而成为了英雄,而自己却一直没有等来自己的东风。

杜牧,作为宰相杜佑之孙,才华出众,23岁写出《阿房宫赋》,26岁举进士,然而却一直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的幕僚,等到三十六岁迁为京官,但是没多久,便又外放黄州、池州等地。

一身才华,却终究没有得到重用。

在杜牧的心中,自己比之周瑜,也是丝毫不差的,但是自己的东风却迟迟不到,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悲哀。

第三:悲国家

杜牧出生于晚唐时期,彼时的大唐早已不是那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大唐,彼时的晚唐已经陷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局面。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面对如此的大唐,诗人难免会想到,如果没有东吴“东风”的“运气”,那么,大唐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因而,在《赤壁》一诗中也难免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一种悲痛。

四:总结

拾铁戟、磨铁锈、洗沙土、作鉴定;想东风、思周郎,念铜雀、叹二乔。

总的来说,《赤壁》是彼时诗人内心的悲鸣,他希望自己的“东风”可以早点来到,也希望大唐的“东风”也可以早点来到。


世间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砺认前朝。东风不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杜牧著名的一首七绝。

杜牧生于內忧外患日益加重的中晚唐之际,从小就有拯危济弱,济世报国的志向。杜牧的诗歌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感情深切而激愤。特别是七绝,更是优美隽永,立意新奇,情致顿挫,议论精辟,声律拗峭,不落窠臼。《赤壁》一诗,便可佐证。

诗人在古战场捡取一截还没锈蚀完的断戟,认清是前朝的遗物,因遗物连想到了当时战场的情况,所以,下面说出了自已对这一战役的看法。

‘东风不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是赤壁之战的主角,仗打胜了,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骄人的光环。可在诗人看来,周郎的胜利,是很侥幸的:如果不是东风帮了你的忙,你老婆和她的姐姐早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了。

诗人认为,仅凭一次战役,说明不了指挥者的才能。这里有对周郎的轻蔑,更重要的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




yangyucheng这就是我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知道,作者看到的是赤壁古战场。面对遗迹,对统治者的成败发出了独特的感慨和议论。假想如果没有东风帮助孙权火烧赤壁,孙刘联军也不一定能取胜,那么,历史有可能改写,东吴的二乔就有可能被深锁铜雀台。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发动战争,但战争将会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这首诗从侧面满含着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痛斥和对劳动人民遭受战争之苦的同情。在作者看来,曹操讨伐东吴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其中也有想得到二乔这个目的。因此作者对曹操的目的没有实现,反被东吴打败发出慨叹。


渔樵之人W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认前朝"。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断戟沉没在泥沙里,成了废铁,形容失败,十分惨重。

译诗,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主题却是通过“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内江黄大姐


“折戟沉沙铁未销”作为杜牧凭吊古战场赤壁时写下的千古名篇《赤壁》中的第一句,开门见山地描写了所见之景物,又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沉郁的感情基调。



江水涛涛,倾泻千古。赤壁无声,俯视古今。当年曹操集结二十万大军南下讨伐,铁索连横。孙刘联合抗击,火烧战船。江面成火海,绝壁也被映照得通红。正是这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

今人来到赤壁之下,俯视江流,仰观山壁,似乎看到泥沙中赤壁之战遗留的断折的兵器,时隔几百年还是能够感受到当时战况的惨烈。杜牧不禁想象到:如果当时的东风不给予周瑜方便,那就没有这旷古流传的战役了,而二乔大概也会被深锁铜雀台了。



联系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黑暗、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兵乱四起,泱泱大唐已在倾倒边缘。杜牧26岁高中进士。他心中所想是救国安民,匡扶盛世,然而其并不受重用,无法舒展抱负。

由此可知《赤壁》一诗虽没直言作者的政治抱负,但却隐含着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沉郁。

“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既可看作是写实又可看作是写虚:极有可能是杜牧确实看到了折戟断剑并拿在手中磨洗,也很有可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任何的事物都该被涛涛江水冲洗掉了。若是折戟为实则为杜牧写情之缘由,若是折戟为虚则是杜牧写志之缘由。



“折戟”这个意象首先就带有折断、摧折的含义,尤其是一把曾经锋利的兵器被折断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饱经风霜与壮志难酬。

“沉沙”是这把兵器目前所处的环境:被淹没、被埋没,这也隐约意味着不被认可、不被重用,作者处在人生晦暗迷茫的阶段。

“铁未销”表示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冲击,但这把冷铁仍然有一份难以摧折的傲气、意气、意志、不甘,因而得以饱经洗练而没有被完全销蚀掉。

因此,首联七个字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暗合杜牧的处境。景中有情,景由心生,因此“折戟沉沙铁未销”既是写景物又是写杜牧的情与志。


胡椒王


“折戟沈沙铁未销”这首名句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赤壁”一诗中的第一句。整首诗是这样写的: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予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句开篇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感叹。“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捡起磨洗后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实为不平凡。沙里沉埋着断了的战戟,点出了此地曾经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沉在沙里历经岁月流水的不断磨蚀,锈迹斑斑,却仍然没有销蚀干净,表达了诗人此刻思绪万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叹。作者此刻甚至开始浮想联翩,因为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可以看出。

此两句是作者对著名的赤壁之战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如果没有东方帮助周郎,那么曹军也不会因为被火烧连营,而一路败北,从此三分天下。还有就是如果没有东风吹来,那么大乔小乔两位绝色佳人恐怕要沦为曹操铜雀台里面的歌妓舞姬、任由曹操玩弄了!更重要的是作者想以此来展示自己也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安邦之策。只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抱负而无处施展的无奈和感叹。

但通过折戟沉沙数百年、而铁任然未销这句,也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学富五车,对朝代更迭,历史实事了如指掌,也暗示了作者志向远大,静心等待,希望有朝一日机会来临,也可以像周郎那样厉兵秣马,建功立业。


龙虎山健康风水研究所


天时地利与人和,

天道遵循来治国。

倘若违天命运改,

史书改写命蹉跎。








费玉山905


这句话出自杜牧的《赤壁》,全文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个人觉得要把“折戟沉沙铁未销”这句诗词放进诗中才能体会出意境: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

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佛系运营


唐代诗人杜牧,在一次经过赤壁古战场时,回想起三国时代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写了下面这首著名的七绝: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的意思是:在水底沙中沉埋了六百多年的一支断铁戟,还没有完全销蚀掉。我拿它来磨洗一番,认出了这是赤壁之战的遗物。当年若没有东风助周瑜火攻成功,那大乔和小乔就不免被掳,关到曹操建来享乐的铜雀台上了。

宋代人许彦周在他著的诗话中,评论杜牧这首《赤壁》说,杜牧眼光太短浅,他只看到如果当时没有东风,周瑜火攻不能成功,大乔小乔将被曹操掳去,却没有考虑到吴国会灭亡这样的大事。其实,许彦周这样说,正好表明他没有懂得《赤壁》一诗写得委婉的妙处。


三河愚翁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目“赤壁”,虽是地名,但联系诗中提到的人物“周郎”来看,应该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今湖北武汉赤矶山,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大败曹军的著名战役。东吴都督周瑜率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之一。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被完全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有洗,确认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之所以是名句,是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折戟”虽小,却可见当时战争之惨烈,使作者仿佛又看见到了那场火光滔天的战役和英姿飒爽的吴军统帅周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指铜雀台,在河北邺县(今临漳县),曹操击败袁绍后在邺都修建的。“二乔”,即大乔小乔,大乔,东吴前国主孙策夫人,也就是现国主孙权的嫂子,小乔,东吴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这次战争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抢去,关在铜雀台上。大乔小乔,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归于曹操,说明东吴已灭亡。言下之意,如果没有东风,周瑜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周瑜取得胜利纯属侥幸!

作者认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机遇。“我”有同周瑜一样的政治军事才能,因为没有“东风”相助而不得施展,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如果“我”有良好的机遇,也可以建立像周瑜那样的丰功伟绩!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豪迈英雄之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