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黑熊精偷袈裟分明是错误行为,为何还会被观音菩萨收作守山大神?

黑暗骑士驾到


嘿嘿,首先,大家都知道佛家普渡众生,对万事万物都有一颗慈悲之心。黑熊精偷了唐僧的袈裟固然不对,但是佛家也就是菩萨认为黑熊精并没有到罪大恶极无可救药的地步,自然是愿意给黑熊精一个机会,让黑熊精受到一些惩罚,之后洗心革面,除恶扬善。这类对黑熊精类似的惩罚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可是数不胜数,比如悟空的紧箍咒,让悟空的恶性魔性得到抑制,发挥自身力量保护唐僧。又比如红孩儿虽然顽劣不堪,但是并没有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所以菩萨收他为善财童子,守在身边,普渡佛家禅年,扬其善性。

其次,让黑熊精守山,可是需要黑熊精能够耐下性子来,甘于寂寞奉献的活,并且不会让黑熊精对人造成伤害,这对黑熊精历练有大大的好处,这样的举动我觉得很🉑️

不过,书中所写举动的合理性分析完全是基于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观念,比如“人之初,性本善”万物以善为本,所以以善待人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个基础概念,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书中为何会描写唐僧对三个徒儿净心从善的期望。

这种思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世世代代的处理方式,比如小孩子一开始偷东西犯错,父母都会打骂批评,而不会认为孩子罪应致死;比如违法犯罪的人都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却应视情况量刑。[思考][思考][思考][思考]





Molly的悦读时间


《西游记》第十七回,孙悟空听闻观音禅院附近的黑风山上有妖怪,断定是妖怪将袈裟盗走了,赶到那里,果然不出所料,盗走袈裟的是个黑熊精,武艺与孙悟空不相上下,悟空无计可施,只得到南海找来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用禁箍套在黑熊精头上,将其降服,悟空夺回了袈裟,观音菩萨把黑熊精带回普陀山做了守山大神。

熟悉《西游记》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梗,就是在西游中凡是没有背景的妖精都被打死了,凡是有背景的妖精都活下来被带走了,这个梗对众多妖精命运的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黑熊精,它盗走了唐僧的袈裟,还意欲对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动手,但观音菩萨却只是把它制服而已,之后还让它做了自己的守山大神。

黑熊精为什么会这么幸运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熊崇拜和中国源远流长的熊文化。

熊,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各种类的通称。据调查,熊崇拜遗迹大量存在于北半球,在辽阔的北方普遍存在着大量有关熊崇拜的遗存,其中可以见到的“熊祭仪”和与熊有关的习俗禁忌。中国的“熊祭祀”最早出现在红山文化的祭祀仪式里,牛梁河遗址的女神庙中,考古人员曾发现真熊的下颌骨和泥塑的熊头、熊爪。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出处

熊的神化来自于古人对熊的生活习性的观察,《山海经》中记载:“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冬闭”!古代先民认为,熊是能够像昆虫一样冬眠夏出的动物,给人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熊在冬眠期依然能孕育新生命的特性,被上古先民视为一种神奇的力量,加以顶礼膜拜,熊图腾因此应运而生,并诞生了中国熊文化。

熊的图腾崇拜

千百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精神图腾,其实,早在8000年前,中华龙文化尚未诞生之时,熊文化早以蓬勃发展。

熊最早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黄帝所在部落的姓氏,还是传说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信仰物。《史记》载: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继承父亲少典有熊国氏族部落首领职位后,以熊作为图腾,号轩辕氏,并自称熊的孩子。至于夏,据《史记·夏本纪》,原本就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且文献中多有鲧、禹死后化熊的记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容成氏》篇讲禹听政三年后“始为之号旗”,制作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旗,其中将熊作为最重要的“中正之旗”的标志;还有目前被认为是夏文化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牌上的饕餮纹,也有学者认为就是熊,这些都暗示了熊在夏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各式各样的图腾,纷纷出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璀璨画卷中。

熊在代表我们祖先精神信仰的图腾动物园中绝对是举重若轻的角色,它和其它图腾一起扮演民族心灵慰藉的角色,持续不断地承载着历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

熊的寓意

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征着勇气和力量;也有学者认为熊的季节性活动规则,尤其是冬眠的习性,给原始人造成一种死而复活的印象,因此熊被视作大自然力量重生的体现受到崇拜。

文学作品中的熊

《西游记》第十七回,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用禁箍降服偷袈裟的黑熊精,并把黑熊精带回普陀山做了守山大神的故事。

《庄子·刻意》文中写道:“吹呼吸,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模仿熊、鸟的活动形态,伸展肢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孟子》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今人多误解为“鱼与熊掌皆为珍馐美食,二者不可同时获得。进而演绎成二者皆为所欲,难于取舍。”

《左传》等史书中也有楚成王、晋灵公食用熊圣餐的记载。“图腾圣餐”是广泛流行的圣餐仪式的原始形式,在原始人看来,用图腾的血和肉作为圣餐厅,能够巩固他们与图腾的亲密关系,重新获得图腾的灵威。

诗词中的熊意象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冬十月》—魏晋·曹操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公无出门》—唐·李贺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杂曲歌辞•秦女卷衣》—唐·李白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熊耳应初到,牛头始去登。《上冯使君渡水僧障子》—唐·贯休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宋·梅尧臣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宋·苏轼

熊的雅称

子路:《续搜神记》 云∶熊居树孔中,东土人击树,呼为“子路”则起,不呼则不动也。

能:《述异记》云∶在陆曰熊,在水曰能(即鲧所化者)。故熊字从能。

熊的成语

梦熊之喜:梦熊,指生男孩。祝贺生男孩之语。

熊熊大火:常用成语,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

虎背熊腰: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鱼与熊掌: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熊心豹胆:比喻非常胆大。

熊经鸟申: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

飞熊入梦: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

熊罴之士:比喻勇士。

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熊韬豹略: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熊据虎跱:比喻群雄割据的形势。

画荻丸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熊的歇后语

北极熊打呵欠——尽吹冷风

掉进陷阱里的狗熊——熊到底了

狗熊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

狗熊拜年——不敢受这个礼

狗熊变黑瞎子——骗(变)自己

狗熊穿衣服——装人样

狗熊戴手表——假装体面

狗熊弹琴——没音

狗熊爬树——上劲

狗熊耍把戏——装人样

狗熊捉麻雀——瞎扑打

黑狗熊耍扁担——胡抡

黑瞎子(狗熊)挨鞭子——耍坏啦

黑瞎子打花脸——熊样

黑瞎子叫门——熊到家了

黑瞎子敲门——熊到家了

黑瞎子上房脊——熊到顶了

黑瞎子耍门扇——人熊家伙笨

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

黑瞎子头上长犄角——还是那个熊样子

黑瞎子照镜子——熊样

熊姓起源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部落姓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黄帝的后代中便有人以地名为姓,称熊氏。熊氏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

熊姓名人

熊侣,谥号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汉族,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侣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熊赐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累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化思想领域的统治。有《经义斋集》等。

熊十力——湖北省黄冈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在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熊向晖(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汇荃,安徽凤阳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申健和和和陈忠经是另二杰)。

熊耀华(1938.6.7—1985.9.21),笔名古龙,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熊欣欣,中国著名导演,演员、武术指导。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亚洲动作导演,熊欣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涉足电影行业,经过20多年的执着与努力,终于成功转型为“导演”。代表作品有:《黄飞鸿》《光辉岁月》等。

熊在代表我们祖先精神信仰的诸多图腾动物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因为如此,熊在《西游记》中就受到了非同一般的礼遇。

黑熊精虽然是个妖怪,但它所居住的地方清幽别致,它的谈吐温文尔雅,处处透露出一种高人逸士的风范,连孙悟空也不无感慨的说:“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观音菩萨接受悟空的请求,前来降妖,一踏上黑熊精的洞府也竟然心中暗喜说:“这业畜占了这处山洞却也是有些道分”。

结语:《西游记》中黑熊精的形象基本还是比较正面的,能有个好的结果并不是偶然,使得作者做出这种处理,应该是潜意识受到中国文化中对熊的尊崇的影响。


晋唐风骨


这要看从那个角度理解了,如果您站在黑熊精的角度,就会觉得,偷袈裟,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呐?

这个还是要从观音院说起!

黑熊精和观音院是啥关系?

观音院是供奉观音的寺院,是观音接受人间香火的地方,说白了,这个地方,就是观音在这里的地盘,肯定和观音脱不了干系。

那个觊觎唐僧袈裟的院长,叫金池长老。

这个老头也不是一个凡人,他活了270岁了,显然是在观音院,学习观音的经文有关系,虽然书里面没有明说,但是我猜,金池长老肯定是见过观音的。

他在观音院,一个是收集香火,给观音“效劳”,二是听观音讲法,自己修炼。

在原著里面,他看见唐僧的袈裟是这样说的:

老僧道:“看的不长久。我今年二百七十岁,空挣了几百件袈裟,怎么得有他这一件?怎么得做个唐僧?”

可见金池长老,一生“挣”了几百件袈裟,那么他是从那里“挣”的,肯定是从观音那里挣的,给观音打工,挣观音袈裟,可见金池长老和观音的关系不一般。

既然说黑熊精,为啥要说金池长老?

大家别忘记了,这个黑熊精可是经常找金池长老谈论佛法的,这可不是谈一年两年,而是几百年,说白了,黑熊精也是听着观音的佛法长大的,也算观音的半个“徒弟”了。

这些年,黑熊精肯定也是勤修佛法,在他的“人生理想”中,自然也是“成佛”。

因为唐僧的这件袈裟不是凡物,原著里面写到:

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 ,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袕,便是好处。

不入轮回,不入地狱,说的直白一点,其实穿上这件袈裟,就基本是个“佛”了。

所以黑熊精和金池长老这几百年,见过的袈裟无数,可以说是“研究”袈裟的高手,所以他们一眼就看出了这件袈裟的妙处。

所以黑熊精对唐僧肉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取这件袈裟,也是为了成佛。

这样虔诚的“徒弟”,观音自然不会惩罚,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黑熊精没有错。

第二个原因是,黑熊精并不是普通的妖怪

黑熊精这么说,也是听着观音的佛法“长大”的熊,所以他的能耐,其实并不比孙悟空小。

孙悟空自报家门的时候,黑熊精嘲笑他说:

那怪闻言笑道:“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

要知道,这可是五百年前的事情,黑熊精怎么一清二楚,可见,黑熊精至少修炼了五百多年吧。

还有一个就是,孙悟空打不过黑熊精,只能打一个平手,看原著如下:

那怪与行者斗了十数回合,不分胜负。渐渐红日当午,那黑汉举槍架住铁棒道:“孙行者,我两个且收兵,等我进了膳来,再与你赌斗。”

可见黑熊精还是很有“个性”的人,既然你打不过俺,俺可是要“用膳”了,这对曾经大闹天空的孙悟空来说,简直就是“耻辱”。

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你打不过人家啊。

而且看黑熊精这个口气,压根没把孙悟空放在眼里,反正“俺老熊”有的是时间,吃饱了咱们再“打”,要是愿意,在这里打五百年又如何。

但是孙悟空等不及啊,猴子的脾气,一向是速战速决,但是真心打不过,也没办法,估计猴哥气得够呛。

观音这样对孙悟空这样说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看来这黑熊精武力高强,不亚于孙悟空。

否则观音也不必化作妖怪,用计谋收服黑熊精。

总结:

黑熊精“偷”袈裟其实并没有错,人家其实也是“佛道中人”,自然觊觎这件宝贝袈裟。

二是,黑熊精法力高强,是难得的“人才”,对观音来说,收来做守山大神,其实并不“亏”!


太行山下小小强


观音菩萨收服黑熊怪,让他做了守山大神。既是菩萨慈悲,也是因为黑熊怪自身因素。

  表现在:

  一.菩萨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黑熊怪也是生灵,最大的错误是偷袈裟,犯了贪念,并没有伤害唐僧之心,罪不至死,有能改恶从善的可能,因而菩萨收服黑熊怪,给予它菩落伽山的后山做守山大神的职位。

  二.菩萨心存仁慈,又有无边法力支撑。

  收黑熊怪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黑熊怪野性难驯,逞强反抗。

  菩萨心知肚明,给他戴上与孙悟空一样的紧箍,使其反抗的时候疼痛难忍,满地打滚。只能跪地求饶,诚心服软,彻底丢下反抗人之心,接受菩萨的安排。

  菩萨这才给他摩顶受戒,让他手持长枪跟随左右。

  三.黑熊怪所住黑风山与观音院正南只有20里路程,又与观音院的主持金池长老是朋友,经常在一起讲经论道。

  黑熊怪赠之以丹药,授以养道之法,助金池长老延年益寿,活了270岁,当然若不是金池长老起贪念,应该还能活得更久一点。

  最开始黑熊怪见观音院着火,最开始打算是去救人,由此可见他还是很讲义气,本性善良。

  只是看到锦斓袈裟太过光彩夺目,这才起了贪念,拿走了袈裟。

  第四.黑熊怪准备炫耀袈裟的时间是在他母亲的生日,并称之为母难日,可见他很有孝心。

  在和孙悟空打斗的过程中和孙悟空不相上下,可见其本领高超。

  五.黑熊怪居住的山,树木苍翠,流水潺潺。很适合修道。

  文中说:“行者看时,果然是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崖有鹿,林有鹤,幽曲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无边垂恻隐。菩萨看了,心中暗喜道:

  “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

  孙悟空,看到黑熊怪所居住的山洞洞门上的对子: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认为这妖怪能脱垢离尘。

  而菩萨看到它这安身立命之所,也认为它有缘法。因此存了慈悲之心,收服他做守山大神。


语凝ly


观音菩萨为什么要收熊罴精(也就是题目中的黑熊精)做守山大神?其实这是观音菩萨早就给这黑熊精安排好的果位。

首先,观音菩萨不但知道而且一直在关注熊罴精的动向。

熊罴精的黑风山在哪里?就在观音禅院的正南二十里处。观音禅院是观音菩萨的留云下院,是菩萨经常前来光顾、显灵的地方,自己禅院附近有一个战斗力超强的妖怪她会不知道吗?并且她对于老金池贪财好利、与妖怪暗中往来的情况也是知之甚详。观音菩萨之所以一直没有出手干预,只是时机不到而已。

孙悟空因袈裟被熊罴精偷走,自己又一时打不败他,所以一溜小跟头翻到南洋苦海,恶人先告状找观音菩萨质问,结果菩萨怎么说的?

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

也就是说,观音菩萨对金池长老早就厌恶至极,所以张口就称他“小人”。那么她为什么还要留老金池活到二百七十岁?其实就是故意让他跟熊罴精私通,借此培养熊罴精的佛性而已。熊罴精偷了袈裟后,要召集狐朋狗友们开佛衣会,说明他识宝,并对佛门之物很感兴趣,已经有了向佛之心。

而观音菩萨对熊罴精的评价如何?观音对悟空说:“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这句话充分说明,观音菩萨对熊罴精的情况也是一直关注的。观音为什么能容忍一个妖怪在自己留云下院附近存在,并对自己禅院的老院主与妖怪暗通款曲不闻不问,又为什么要一直关注这个妖怪?只有一个原因,即使没有偷佛衣这档子事,观音也早晚要收了他!

其次,还有如来给菩萨的三个箍。

如来给的宝贝当然是好东西了。当初如来交代: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带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如来说的是,把这三个箍用来给取经人找神通广大的徒弟用。但是呢?取经路上那么多神通广大的妖怪,观音偏偏找了孙悟空和八戒、沙僧三个。孙悟空勉强说得过去,八戒和沙僧一路上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

开始的时候,观音一个箍都没舍得用,后来看猴王实在难以管理,才赠给了他一个。那么她留着箍干什么呢?其实就是留给熊罴精和红孩儿的。如果不是美猴王顽劣浪费了一个,观音菩萨保不住把那紧箍送给谁呢。

至于题目中所提黑熊精偷袈裟是犯错,为什么还被封守山大神,这根本就不值一提。红孩儿还要吃唐僧肉呢?并且烧的猴哥死去活来,还假扮观音诱捕猪八戒,观音菩萨还不照旧拽着他到珞珈山做了善财童子?


我是头条号:勇评书话,欢迎关注。精读名著,一起探讨书中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勇评书话


记住!这是神话故事,当你有任何想不通的问题的时候,只要记住这是佛祖安排好的就可以了,哪那么多为什么?


谢谢46297430


《西游记》是最具一格的古典寓言小说,唐三藏师徒四人所经历的磨难,正是如来考验取经人所设下的魔难。《西游记》中提到,”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随即又给师徒四人加了一难,凑够九九八十一难归真之数。换句话说,阻挡唐三藏取经之路上的妖魔鬼怪,都是奉命行事,这也是天道轮回各安其命。

观音院是观音菩萨的直属单位,黑熊精在观音院附近活动,定不能逃过观音的法眼。《西游记》中也提到,观音院二百七十岁的老主持金池长老,常与黑熊精讲道传经,黑熊精早已对佛法耳濡目染,皈依佛门多时。

实则这金池长老就是观音本人,早已观察留意黑熊精多时,所以黑熊精早已是落伽山守山大神的最佳人选。

观音早已摸清黑熊精的脾性,知道此妖定会对唐三藏的锦澜袈裟感兴趣。所以才故意一睹宝石袈裟,引起黑熊精的注意。观音院那场大火,其实也是观音故意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引来黑熊精,盗取唐三藏的宝石袈裟。

一切就绪,只欠东风,观音早知道孙悟空不是那黑熊精的对手,定来央求自己出马解难。那么收服黑熊精,并委以落伽山守山大神的重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实《西游记》整个寓意,就和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晶晶大叔聊文学


【熊图腾 西游记中的两只熊精都吃素 熊比猴子更像人类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71022100648952331/?app=news_article×tamp=1580881730&req_id=202002051348500100140470322B55C211&group_id=6771022100648952331&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我的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个问题


超哥侃古今


在世德堂版《西游记》成书前,黑熊精所在位置是孙悟空被花果山压的所在地,黑熊精偷袈裟事件原来是孙悟空偷白纱衣事件,这个事件在杂剧《西游平话》可以看到,在当前市面上流行的世德堂版《西游记》成书发行前,在当时的中国民间文学里南方(特别是福建,浙江)流行着很多大圣故事,北方则是流行着孙行者唐玄奘取经故事,不知道是哪位读书人把南北方流行的故事进行整理交给世德堂书商进行刊印发行,就出现了现在的《西游记》。

观音菩萨收黑熊精为守山大神就是代表原来的孙悟空在这里进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是李天飞教授的解读


蓝莓汁423


佛经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黑熊怪虽然以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但经过观音菩萨的点化,愿意去恶扬善,观音菩萨又为何不给他这次机会呢?!

换言之,我们不能拿别人的过去来衡量他的现在!佛家讲究大慈悲心,愿度尽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菩萨和佛的胸怀远非凡人所能理解!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多做善事,远离一切恶,为社会多做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