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是一颗气态星球,如果宇航员条件充足,降落在木星上会不会穿过去?为什么?

西门吹头


木星的环境十分恶劣,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保证宇航员在木星上存活;木星主要由气体组成,但是也有液态和固态的内核,所以在木星上不会一直降落下去。

木星的环境

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号称太阳系的巨无霸,它的质量是其它7个行星加在一起的2.5倍,直径是地球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木星的主要组成是氢和氦,是一颗气态行星,有几千千米厚的大气层。

木星不仅仅只有气体,越深入木星的内部,温度、压力会逐渐变大。木星的气体下方是一片由液态氢组成的海洋,液态氢的内部还有岩石,行星的内核不是气体,而是由液体和固态物质所组成的。这里的压强与温度远超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具体的物质组成还有待研究。

宇航员无法访问木星

木星的环境与地球差异非常大,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航天员进入木星的范围内就意味着接近死亡。主要的危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木星的引力非常大。进入木星范围内后,宇航员头部和脚部所受到的引力不同,可能会把宇航员撕成碎片。其次,木星上的气温非常低,大约在-139摄氏度,宇航员很有可能会被冻死。再次,木星上面刮着超强的飓风,风速可达每秒1公里,宇航员很有可能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被吹的七零八落。此外,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摩擦和压缩,温度上升,燃烧殆尽,有时还会发光;同理,宇航员在木星大气中降落时也会发生大气的压缩与摩擦,造成温度上升,高温会把宇航员连同宇航服一同烧成灰烬。

即使宇航员能够渡过上述难关,坠落至木星内部的液态氢海洋的时候也会丧命。此时宇航员的速度已经超过5000公里/小时了,超高的速度让宇航员被直接拍成肉饼。木星的核心有着超高的温度和超高的压强,任何地球上的物体都无法承受这样的环境,因此,坠落木星的宇航员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木星并不是一颗完全的气态行星,它有液态和固态内核,降落在木星不仅无法从中穿过,而且很有可能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旅行。


疯狂知识点


答案是不行,首先木星是一颗气态的行星,这颗行星的外层有着浓密的大气层,且大气层内的环境极为的恶劣,不是闪电就是各种风暴。

就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人类一旦卷入木星大气层内,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生还的可能性,所以木星的大气层是第一道拦路虎。

其次在木星浓密的大气层之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液态氢海洋,我想你我都知道氢如果要变成液体,需要极强的压力和极低的温度(-252.87℃)。

所以就算宇航员可以安全的穿过木星大气层,也会直接掉进液态的氢海洋当中,结果就是直接被冻死。

当然了,如果人类真的有什么黑科技,可以承受-252.87℃的温度,宇航员恐怕仍然会死,因为木星的大气压远超地球。

那么在极端低温和极端气压的环境下,几乎没有生命可以在木星上生存,所以木星看起来很漂亮,但这是一颗名副其实的死亡星球。

最后还有一点,科学家们认为木星虽然是一颗气态行星,但这颗行星的内部应该有一个固态的核,木星的核就和地球的核一样,温度至少超过5000摄氏度以上,所以穿过木星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能办到.......


种植恒星


都知道木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而气态巨行星指的是不以岩石或其他固体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它并不就全是一团气体,所以想穿过去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想在上面多待下都不太可能。我们来简单了解下木星的恐怖。



没能成为恒星的木星很郁闷

我们都认为木星是太阳系里的老大哥,作为最大的一颗行星,木星能一口吞下1321个地球,其构成成分大致与太阳相同:75%的氢和24%的氦。但在我看来,木星这个老大哥当得并不开心,因为它本是想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恒星啊。

当年,分子云和尘埃积聚产生太阳系时,本来也应该像宇宙中大多数星系一样形成双星系统的,奈何太阳系地处银河系的偏远小山村,物质匮乏无法造就二颗恒星。

于是,有两方势力开始争抢物资,以求“恒星”封号光宗耀祖。最后一方做大,强者越强成为了太阳,另一方即便吸收的绝大部分太阳所遗漏的物资,然而还是实力不够无法点燃热核聚变,只得落得成为行星的下场,这就是木星。

不过木星内部的温度仍然很高,它辐射出来的能量是从太阳处获得能量的两倍,如果只看光谱的红外波段的话,把木星当做一颗恒星对待也不为过。

20世纪50年代,射电天文学(射电是比红外线更长的波段,习惯用于探测生命的废热)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木星是一颗强射电发射源。

郁闷的木星感觉压力很大

其实,木星极具艺术气质,它模仿梵高《星空》的笔触,为自己勾勒出了华丽而壮观的云层。这些云如带状,与木星自转相反,暗的地方称“区”,亮的地方称“带”。



在美丽的云层下是比地球任何一处都要恐怖的大气压。在这种高压下,氢原子的电子会被挤压出去,形成一种液态金属氢,这是在地球上不曾有过的东西。如果地球上能制造这东西,绝对是一场电子学的革命,因为在地球的常温下,液态氢可能是一种超导体。

往木星的内部走,压强大约可以增长到地表大气压的300万倍,黑色且粘稠的金属氢海洋可能包裹着一个致密的内核,当然没人敢去确认。

但目前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赞同这种假设,所以木星不仅是气体,在极端的物理环境下,这里可能一样有液体,有固体。

重压下的木星,总是雷霆万钧

木星,有点像火影里与千手竞争失败了的斑,一气之下孕育出了红色血轮眼一般的大红斑。这也是木星最出名的反气旋风暴,这个气旋至少存在了100万年,不过它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小,而它减小的原因和成因一样还是一个秘。



我们姑且当它与太阳的竞争失利后急红了眼,现在终于慢慢平复下心情了吧。但木星狂暴的天气系统,还是让木星俨然像一个雷霆之地。肆虐的闪电至少比地球强1000倍。

考察木星的朱诺号,曾监察了木星377次闪电,频率范围在兆赫兹到千兆赫兹。但不像地球的闪电多集中在赤道及两侧热带亚热带的区域,木星的超级闪电多发生在极地区域,而且大部分都发生在木星的北极。

在地球上,赤道由于接收辐射最多,所以温暖的湿气在赤道更易上升,气流上升会助长大量雷暴产生。而在木星,来自太阳的辐射只是起了稳定木星赤道上层温度的作用,反而阻止了气流的上升。而在两极没有稳定的辐射,木星内部的热空气更易上升形成超雷暴。

然而,为什么大量的闪电更多出现在北极,科学家们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我觉得与木星强大的磁场有关。

木星巨大磁场有点诡异

不可否认,木星的磁场是太阳系中除太阳以外最强大的。木星的地磁场还能捕获以太阳风形式从太阳逃逸出来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被束缚在云层上,只能在木星的两极之间跳跃。

关于木星的磁场,直到现在其实我们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朱诺号曾发回大量可供研究木星磁场的新数据,研究人员以此绘制了深度达10000公里详细磁场图。然而随着数据的丰富,似乎只会造成对磁场描述的更多混乱。

一般正常来说,磁力线从北极区域出来,然后再从南极区域重新进入。但哈佛大学的Kimberly Moore及同事绘制并分析了木星不同深度的磁场,发现木星大部分磁通量却通过北半球的一个狭窄地带(上图红色)离开带电效应区域,并在赤道附近靠南的高度集中区域(上图蓝色)重新进入木星,这个区域研究小组称为“大蓝斑”,而在其他地方磁场明显较弱。

结印总结

基于对木星奇异的环境的推测,如果真有人想穿过它,请做好被“斑爷的豪火灭却”热死、“超重云之术”压死、或被“雷切”劈死的准备。

至于结果,请各位看官自行参悟!

欢迎关注@想法捕手,探知科学,畅游宇宙汪洋。

想法捕手


答案是:不会,而且宇航员会死的很惨烈。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木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而且是最大的那个。

太阳占据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而木星占据剩余的质量中的40%。所以,它不仅仅是个头大,质量也很大。

虽然我们管木星叫做气态行星。但是这不代表着木星的内部也是气态的。我们都知道木星大部分的元素都是氢和氦,还有少量的其他元素。在木星大气层下面,随着越往木星内部深入,大气压会越来越大,气态在这里不断地被压缩,形成了液态金属氢。

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想要形成液态金属氢,所需要的压力至少在25万个地球大气压上下。而且科学家推测木星虽然是一颗气态行星,但是内核其实是岩石核心,主要是由大质量的元素,诸如:硅酸盐和铁来组成。并且内核的温度和压强都应该特别大。

所以,如果要穿越木星,刚刚进入在大气层时,就会产生极其剧烈的摩擦,很有可能会引起燃烧,而随着往内部掉落,致密的大气层就足够让我们现在所有的材料都无法承受。所以,基本上,还不需要达到液态金属氢的那一层,就飞灰湮灭了。

所以,想要穿越整个木星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


钟铭聊科学


不会。

呵呵,木星既不像有人想的那样遍布木头,也不像有人想的那样都是红木家具,更不像科幻作家渲染的“气态巨星”。

它是一颗被氢、氦气体包裹的气态星球,气体只占整个星球质量的25%,它的总质量有1900亿亿亿kg(是其它八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



有人好奇心泛滥,向科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宇航员掉入木星并不会死,那他会不会穿过木星?


如果真有一个宇航员降落到了木星,他的经历会和地球上有天壤之别。

首先他会经历恐怖的500米/秒的下落速度。

或许他会来到木星上恐怖的大红斑气旋。到了这里他的时速会达到几百千米。

如果这时他还存活,他就会被这些气体冲击,他会发生严重脑震荡,但这只是他受到最小的损伤。

如果他成功的冲破木星大气层这个大难关,他会受到巨大的压力以及看到一片漆黑,还有零下一百多度的极寒。

如果这样他还能幸存下来,将会幸运的看到茫茫无际的海洋,这些都是液态氢,压强有几十帕,跨度有5000千米。

穿过液态氢层就来到了固态金属氢层。这是氢的相变区,温度是9700℃,压强有200G帕。

如果他连在这液态金属氢都能抵抗过去,那么他就来到了木星中心石质的内核(主要是硅酸盐和铁),这里的温度有35700℃,压强有4500GPa。

如果他连这个木星最大Boss内核也能穿过去,那恭喜他在木星的重重难关下已经通关(此处应有掌声!)



梦做完了,回到现实中来。

根据资料记录:1995年12月,美国发射的伽利略探测器进入木星大气层58分后,就被蒸发一尽。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一个人来到木星,活不过三秒。

越往木星内部,密度越大,人是不可能穿过去的。不过还有个结果,就是宇航员在没到达木星表面时,就让木星的引力俘获成为它的人体卫星,并永远围绕木星旋转。


弄潮科学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老大哥,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上面并没有木头,主要由氢氦等轻元素组成。虽然被称为气态巨行星,但并不意味着木星是单纯的气态星球,木星中心有地球大小的固态内核,主要有沉积到中心的重元素组成。

即使宇航员和飞船进入木星,也不能像穿透气球一样穿过去,先不用说木星的固态内核,仅仅木星的大气都在数万千米的厚度。

不要以为气态行星就是疏松绵软的,木星大气的内部压力惊人,在深度约10000千米的位置,温度可以达到6000度,而压强到了可怕的100万个大气压,使得内部的氢都处在液态金属氢状态,比大地更加坚硬。

人类曾经释放过多个探测器进入木星大气,这些探测器经历了与木星大气摩擦的高温,后消失在木星大气的中层,被木星大气内部的高温高压给汽化掉了。同时木星大气还有太阳系最狂暴的大气风暴,从木星上的大气条纹就能看出,著名的大红斑就是可以容纳几个地球大小的巨型风暴。

所以题目中的宇航员穿越木星的计划,基本不可能实现。


量子实验室


任何一个星球都不是我们现在的科技能够征服的,更别说质量是地球318倍,体积是地球1300倍的木星了。首先木星的引力就是地球的1300倍,行星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起内部巨大的压力和超高的温度。别看我们地球表面似乎温度适宜,但是如果我们尝试钻地就会发现,随着深度的增加,其温度和压力逐渐加大。基本上每100米温度增加一度,那么达到万米的时候温度就可以达到100℃,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无异于地狱般的环境。而1万米仅仅之占地球半径的千分之2而已,可知地心的温度有多高了。

作为比地球大的多的巨无霸行星木星,其表面虽然看上去和地球一样人畜无害,基本上都是浓浓的氢气,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木星的温度和压力也是逐渐增加的。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氢气直接液化。而继续深入快达到木星中心的时候,这里的压力已经达到上千万大气压,很多重金属元素沉积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高温高压的固态内核。

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宇航员降落在木星上面,如果不预见风暴,初始感觉还不错,就是感觉到了2g的重力加速度,有点超重。然后由于木星最表面的气体密度较低,所以宇航员会慢慢往下沉,下沉的过程中该宇航员会逐渐感觉温度上升压力变大,当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巨大的压力和高温已经彻底杀死了该宇航员。等下潜到木星液态层的时候,这里的温度和压力已经极大了。巨大的压力会把宇航员压成肉泥,然后漂浮于液态层之上。

这样根本就无法穿越木星,而宇航员也将经历最残酷的自杀过程。


科学探秘频道


有一个成语叫“吉星高照”,这里的“吉星”指的就是木星。在所有行星中,木星是第二亮的(第一亮的是金星)。希腊人由于木星移动的速度很慢,颇有王者风范,因而称之为天神宙斯。木星绕太阳一周为12年,中国人也称之为岁星,又称福星,所说的福星高照,指的就是木星。

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但是气态行星并不意味着一定疏松绵软。气态行星指的是不以固态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行星,所有的气体星球都有坚硬的固体核心部分。

比如太阳系内的四颗外行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土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质量和体积都很大,这四颗行星都在地球外的轨道运行。都有坚硬的内核。所以,宇航员即使有充足的条件降落到像木星这样的气体星球,也无法穿过整个木星的星体。

而木星可以说是“气态巨行”,是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除了太阳,木星最大。占所有太阳系行星质量的70%,是地球质量的318倍,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它的吸引力特别大,甚至影响着其他的天体。

木星的主要成分由氢组成,占其质量的75%,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4%,木星的成分和太阳的成分惊人的相似。在通常人们的认识中,行星是不发光的,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才发光。经过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的研究,发现木星正把巨大的能量向周围的宇宙太空释放,而且它所释放的能量,是它自身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的2倍,由此可见木星释放的能量有一半来源自身内部。

这样一个即能不断吸收太阳能量,自身又能产生能量的星球,不知道宇航员要做何种准备,才能平安到达木星的大气表层?

再看看木星的大致结构,相信再勇敢的宇航员也会挂了。

木星的结构从外往內可以分为三层,最外层为液态分子氢层,液态金属氢层,内核层。

液态分子氢层温度很高,大约有5000摄氏度。仅比太阳表面温度低1000度,表面压力高达几千个大气压,木星的大气层有5000公里的厚度,所以说木星就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而且木星的表面经常伴随着闪电和风暴。

接下来是液态金属层,在高温高压下形成。这层的温度高达11000-20000摄氏度,压力高达300-1000万个大气压,

木星内核是铁,镍和硅酸盐组成的,温度高达20000-30000摄氏度,压力则达1000万-1亿个大气压。

这样恶劣的环境,木星的大气就是一个阻碍,当人类卷入大气内部,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这样的液态海洋,还没彻底进入,就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宇航员奔向木星,简直就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所以目前情况下,还无法有充足的条件,让宇航员到达木星的表层,更别说去穿过坚硬的金属层和内核了。

但是人类对于木星依旧非常关注。人类对于木星依旧寄予厚望。木星虽然可以发光,但是它和恒星相比,仅仅是能发光。而且体积也不够大,最起码还没有太阳大,也许木星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恒星。而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木星又不能算行星,它只是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一种特俗的天体。

30亿年后,当太阳寿终正寝时,木星也许会取代太阳的老大地位,如果人类的繁衍生息的时间能超过太阳,木星一定是人类最关注的星球。

虽然无法预知这30亿年会发生什么,但是从现在关注木星,未雨绸缪,研究木星,到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更高的水平,也算是对人类未来人类的一份贡献。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木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相信许多人在观看《流浪地球》后都知道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90%是由氢气组成。但气态行星并不意味着它就像一个气球,中间除了气体什么都没有。实际上,中心内部有一个液态金属氢海洋,还有一个尚不确定的固态内核。因此我给出的答案是不能穿过。下面,我邀请了木星来作详细的解答。

首先了解一下我的个“人”资料

我(木星)主要是由大量氢气与氦气组成。但气体总质量只有我“体重”的25%。这些气体至少有5千米厚。在这些气体之下,有一个液态金属氢海洋,并且有一个固态内核。(具体成分尚不明确)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恐怖,从我表面著名的大红斑就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一个值得亲近的行星。我的内部到处是狂风和闪电,一般航天器只要进入我的体内就会粉身碎骨。

回到问题上,宇航员进入我的体内后会感受到什么?若宇航员进入我的体内,起初他会感受到2个大气压和150度的高温并且会以2g加速度下降(他会感觉自己的体重增加了一倍)随着它不断深入我的体内,当他到达液态金属海洋时,他将感受到接近太阳表面的温度(约6000摄氏度)及200万个大气压。不仅如此,在下落过程中,随着速度的加快,宇航服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可能他还没有到达液态金属氢海洋,已经被大气压压扁了。

那么假设宇航员不死,他能穿过我吗?

现在假设一下他穿着能抵挡约200万的大气压且极耐热的宇航服,到达了液态金属氢海洋。这已经十分厉害了。如果他继续深入,将会到达我的内核(那里的大气压是地球上的上千万倍,许多重金属在高温高压下聚成一个固态的核),由于我的质量大,他受到的引力很大,所以他无法离开。这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等死。他也无法联系地球,因为我的大气能将无线电波吸收。他只有看着自己的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最终窒息而死。

小结

宇航员进入木星后,将会经历最残酷的死法。他也许能看到许多从未有人看过的场景(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但遗憾的是,他无法将自己的所见告诉其他人。因此,宇航员跳入木星是毫无意义的。

1.维基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Colonies in Space, Chapter 1: Other Life in Space.National Space Society

我是喝茶谈科学,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喝茶谈科学


虽然木星是一颗气态星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木星完全由气体组成,实际上宇宙间也不可能会有一个完全由气体组成的星球。


木星之所以被归为气态星球,是因为木星几乎全部由气体组成,木星的大气中,氢气的含量占据了绝大多数部分,我们通常看到的木星就是木星的高层大气。木星的高层大气气压比地球略高,大约由体积分数88%~92%的氢以及8%~12%的氦组成。大气层中的氢和氦分别占据了75%和24%的质量,其余1%为其它元素。

木星是一个体积巨大的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其它的其质量大约是其它行星质量和的2.5倍,其体积巨大,但是因为主要由气体组成,所以密度相对很小。木星没有实体表面,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其气体密度会逐渐增大,会慢慢从气态变成液态乃至固态,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是不断升高。


很多人认为木星就是一个完全由气体组成的星球,认为其不存在固态物质,但是这是错误的看法。因为无论是木星也好还是所有的行星也好,都会有一个固态的内核,而固态内核一般认为是石质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宇航员能够掉进木星并且顺利穿过木星表层大气的话,那么他也不会从另一头出来,只会掉进液态气体的下方,连固态的内核也到不了,因为在石质固态内核的外部,还会有一层固态的金属氢。

所以,宇航员最多会掉进一种充满液体的海洋底下,但是事实上可能还到不了液态海洋的底部,因为随着深度的增加,暂且不考虑液体的压强和温度是否在宇航服承受范围之内,液体密度会越来越大,最后无论如何也不会进一步下落。况且由于木星自转速度很快,导致其表面有很多巨大的风暴,所以如果宇航员掉进木星的话,很有可能直接被木星风暴卷起来。木星上的显著标志大红斑就是木星上的巨大风暴。


木星像太阳一样也是气态星球,但是木星却没有能够成为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这主要与木星的质量有关,木星的半径约为太阳的1/10,质量约为太阳的1/1000,所以木星和太阳的密度是相似的,但是因为质量太小,所以也成不了恒星。木星的大气层有1000公里厚,但是大气层的下面,却是处于液态的氢,再往下大约2万5000公里,氢就成了固态,也就是常说的金属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