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嗎?

凱樂讀書


朱元璋沒有授意殺死小明王。

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聰明而做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讓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韓林兒,結果在快要到達南京的時候,船出現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韓林兒掉到水裡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興,責怪了廖永忠。

為什麼要責怪廖永忠呢?

韓林兒是朱元璋名義上的領導,朱元璋此時基本平定天下,要稱帝建國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領導還在,他就沒有辦法稱帝,只有韓林兒死了,朱元璋才沒有了障礙,估計當時廖永忠就是這麼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這麼勸他的,於是他就擅自做主,殺了韓林兒,以為幫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礙,朱元璋肯定會表揚他的,但是錯了,朱元璋很生氣。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時候,說出了原因,你們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為侯爵,國公就不要想了。

韓林兒這件事情對於朱元璋來說,本來很好解決,卻讓廖永忠給辦砸了,一個水軍大將,船翻了,說不過去啊。此時的韓林兒已經不構成威脅了,朱元璋有很多辦法讓韓林兒不死,也能承認他這個皇帝的。但現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殺死小明王的道德罵名,並且永遠也無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一共封了6位國公,28位侯爵,2個伯爵,同時也解釋了湯和、趙庸、廖永忠、郭興四位將領存在的過錯,說了他們四位只能封侯爵。為什麼朱元璋要特別說他們四個呢?我覺得朱元璋有兩個目的,其一、湯和沒有封國公的問題,湯和是最接近和應該封國公的,但是因為嗜酒妄殺、不由法度的原因,這次沒有封上,這麼解釋一下也算是給湯和一個交代。其二、解釋廖永忠殺韓林兒問題,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張殺的,要是沒有這件事,還可以考慮考慮封國公,但是你殺了韓林兒,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國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備封國公的資格麼?

我覺得沒有,他一直是湯和的部下,沒有理由封賞反超上級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說過“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時候,湯和與傅友德都進封為國公了。另外朱元璋經過兩年考慮的封賞和排名是非常嚴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後面的,沒有特殊功勞是無法越過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說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釋韓林兒的事情。雖然解釋不清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害了韓林兒,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峰哥在看


朱元璋沒有授意殺死小明王。

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聰明而做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讓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韓林兒,結果在快要到達南京的時候,船出現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韓林兒掉到水裡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興,責怪了廖永忠。

為什麼要責怪廖永忠呢?

韓林兒是朱元璋名義上的領導,朱元璋此時基本平定天下,要稱帝建國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領導還在,他就沒有辦法稱帝,只有韓林兒死了,朱元璋才沒有了障礙,估計當時廖永忠就是這麼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這麼勸他的,於是他就擅自做主,殺了韓林兒,以為幫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礙,朱元璋肯定會表揚他的,但是錯了,朱元璋很生氣。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時候,說出了原因,你們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為侯爵,國公就不要想了。

韓林兒這件事情對於朱元璋來說,本來很好解決,卻讓廖永忠給辦砸了,一個水軍大將,船翻了,說不過去啊。此時的韓林兒已經不構成威脅了,朱元璋有很多辦法讓韓林兒不死,也能承認他這個皇帝的。但現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殺死小明王的道德罵名,並且永遠也無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一共封了6位國公,28位侯爵,2個伯爵,同時也解釋了湯和、趙庸、廖永忠、郭興四位將領存在的過錯,說了他們四位只能封侯爵。為什麼朱元璋要特別說他們四個呢?我覺得朱元璋有兩個目的,其一、湯和沒有封國公的問題,湯和是最接近和應該封國公的,但是因為嗜酒妄殺、不由法度的原因,這次沒有封上,這麼解釋一下也算是給湯和一個交代。其二、解釋廖永忠殺韓林兒問題,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張殺的,要是沒有這件事,還可以考慮考慮封國公,但是你殺了韓林兒,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國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備封國公的資格麼?

我覺得沒有,他一直是湯和的部下,沒有理由封賞反超上級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說過“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時候,湯和與傅友德都進封為國公了。另外朱元璋經過兩年考慮的封賞和排名是非常嚴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後面的,沒有特殊功勞是無法越過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說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釋韓林兒的事情。雖然解釋不清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害了韓林兒,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一杯清茶飲江湖


韓林兒是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沉入江中。

1、人物生平:

摺疊反元復宋:韓林兒,有人說他是李氏之子。他的祖先利用白蓮教燒香惑眾,被流放到永年。

元朝末年,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傳言,說:"天下正當大亂之時,彌勒佛將降臨於世。"黃河以南、江、淮之間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話。潁州人劉福通與其同夥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也宣揚":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應當掌管中原。"於是殺白馬黑牛,對天地發誓,圖謀起兵,並決定以紅巾為號。

2、歷史評價:李文鳳:"秦氏暴虐,陳勝、吳廣斬竿揭木以為天下先。雖尋就覆亡,後之議者猶曰秦民之湯、武也。胡元非我族類,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韓氏父子、君臣起義,號召天下,天下雲合響應。群雄並爭,不謀而同。


w流浪的石頭


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小明王(即韓林兒)的死是歷史上的一樁懸案,說法各異,不一而終。那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認為是朱元璋授意的呢?這隻能說小明王死的時間、地點、節點與朱元璋關切度極高。這個鍋誰也不會背,倒是朱元璋不背也得背,因為誰也沒有證據證明小明王的死不是朱元璋授意的。

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一、意外沉船事故概率幾乎為零,即是意外事故,也沒有多少說服力,誰信呢?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月,朱元璋派大將廖永忠前往滁州,迎小明王回應天府。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小明王任命的左副元帥 ,而是朱元璋自稱的“吳王”,雖然仍尊小明王為君主。

迎接聖駕,隊伍應該是浩浩蕩蕩的,不可能就一隻小船,應該有一支船隊。但只有小明王及他的嬪妃、侍女、太監所乘的大船沉江,而廖永忠及其部下乘坐的小船並無一隻遇險。再者,皇帝出行,要事先擇“吉日”,不可能是氣候或者江上的風浪而導致翻船。

二、接駕的廖永忠從主觀和客觀上也沒有弒小明王的企圖,因為與己無益。

試想,如果是廖永忠私自決定弒小明王,那麼他回到應天府後如何向朱元璋交代,如何向忠於小明王的重臣交代,如何向其他大臣交代。不管怎麼說,現在小明王名義上還是朱元璋的君主。如果廖永忠真的犯下如此大錯,哪怕不是故意的,只是護送出現重大失誤,那也是必死無疑。但實際朱元璋並未處置廖永忠,仕途上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如果是廖永忠私自決定弒小明王,他一生要揹負弒君惡名,影響子孫,遺臭千代;再者,如果是廖永忠私自決定弒小明王,小明王的黨羽豈能放過他,也不見得他能在朱元璋那裡能獲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好處。

三、朱元璋從勢力上具備弒小明王的企圖,條件成熟,蓄謀已久。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小明王在安豐危機時刻,朱元璋親率大軍成功救出小明王。隨後,朱元璋就把小明王安排在了滁州,不僅為他修建了豪華宮寢,還更換宦侍,名曰“保護聖駕”。但自此以後,朱元璋實際完全控制了小明王,大有取而代之之勢,只是等待東風。

朱元璋營救小明王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朱元璋正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如果讓張士誠輕易拿下安豐,甚至俘虜了小明王,那麼對朱元璋是十分不利的,他不能任由張士誠勢力發展壯大。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小明王才是起義軍裡的“正統”,朱元璋必須藉助小明王的聲望號令天下。

試想一下,如果小明王回到應天府,依當時的勢力,“吳王”還要對小明王俯首稱臣,那能心甘,他的皇帝夢就會成為泡影,但在應天府對小明王動手,顯得赤裸裸,又會招來千古罵名,還不如趁迎駕時機借他人之手消除這一後顧之憂。

小明王被弒前,朱元璋已經自立山頭為“吳王”,小明王的一部分勢力被擊垮,朱元璋已經具備弒小明王的客觀條件,只能說小明王少了一手防備之策,這也是小明王一失足而失天下。

看看歷史上的帝王,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至偉無邊的霸業和永世傳承的江山,父子之間、母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可不念骨肉至親,打開殺戒,何況君臣之間呢。


文史料理4022


不管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或者是下屬自己做的事情,又或者就是天災。小明王韓林兒的死,這個鍋必須朱元璋來背!

一、韓林兒雖是傀儡,但其家族就是為了造反而活

韓林兒,欒城人,或言李氏子也。其先世以白蓮會燒香惑眾

自從南宋茅子元在白蓮社的基礎上,創立了白蓮宗(教門)後,白蓮教就不再是一個鬆散的民間信佛團體。由於白蓮宗的特性,使得它很快就與“邪教”摩尼教(又稱明教、彌勒教,歷來皆稱為魔教)融合起來。因此在白蓮宗一經創立,就被南宋朝廷列為了“食菜事魔”、“燒香拜魔”的魔教分支,並進行了打壓。

到了元朝,由於白蓮宗的前身白蓮社是一個鬆散的社團,依舊還有一些民間支持者,尤其是有部分高僧也是白蓮社成員之一(注意是白蓮社,而非教門),因此在這部分白蓮社的高僧運作之下,很快就獲得了元廷的認可,白蓮社獲得了一小段時間的合法身份。

但是,早在南宋時期的打壓時,白蓮宗的教門早已經與摩尼教融合了。因此很快白蓮宗也滲透到合法的寺院之中,並對元朝的統治進行了抵抗。

尤其是融合後的白蓮社,很容易獲得民間的支持,並且在貧困人群中不斷宣揚各種“反政府”、“輪迴”、“反賦稅”等等,使得元廷政府很快就將白蓮社和白蓮宗全部列為“魔教”。

從此,白蓮教就成為了“魔教”代名詞之一,也成為了元明清專門的造反專業戶。

元末時,北有白蓮教、南有摩尼派——也可以說為,北有韓家香,南有彭和尚!

彭和尚:

彭瑩玉,元末南派紅巾軍開山始祖,幼年為僧學習佛法。成年後,一面以傳佛法為名,實為白蓮教教首,蠱惑民間;一面又以醫術懸壺於民間,救治百姓。不久在其身邊就聚集了一群信徒,並以此為根基,宣揚“彌勒佛下世,改換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彌勒教的教義。至元四年(1338)正月,聚眾舉事,組建“佛軍”,其軍卒胸、背各寫一個“佛”字。信徒皆稱其為彭祖師。

北方韓家:

韓家祖籍南方,因祖上皆為白蓮教教首,受朝廷鎮壓,被判徙遷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於趙州欒城生韓山童。韓家明為農家,暗依舊行“食菜事魔”之事。韓山童後機緣巧合,與時任朱皋鎮巡檢、且同為教門的劉福通皆為異性兄弟,在河北一帶傳教。

後元廷修繕黃河,徵調北地各省15萬人口,而主修欽差,橫行暴斂、假公濟私,致使15萬河工怨聲載道。韓山童與劉福通認為,造反時機成熟,先編造民謠,讓信徒們去傳播造勢,隨後在河道中埋入單眼石人,誘騙河工造反。

但因起事時,人數雖眾,卻為烏合,在縣官及地方達魯花赤的進攻之下, 韓山童被俘梟首。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山避難,劉福通則率部輾轉,直至四年後,“香軍”燎原,北元政權無暇之故時,劉福通才於碭山夾河找到韓林兒。

而此時的“香軍”內部早已經物是人非,各部教首自立為王,互不統信。劉福通立孤兒韓林兒為帝,其實只不過是讓各部有一個名義上的傀儡而已——“事權一歸福通”。

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兒,得諸碭山夾河;迎至亳,僭稱皇帝,又號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尊楊氏為皇太后,遵道、文鬱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劉六知樞密院事。劉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寵用事。福通嫉之,陰命甲士撾殺遵道,自為丞相,加太保,事權一歸福通。

末路的北方義軍

回過神來,且清除內部之後的元廷反撲,兵圍劉福通於汴梁城內,“香軍”連戰連敗,福通無計可施,守城百日,城中糧盡,只能攜“幼帝”棄城而逃至安豐:

出戰輒敗,嬰城守百餘日,食將盡。福通計無所出,挾林兒從百騎開東門遁還安豐,後宮官屬子女及符璽印章寶貨盡沒於察罕。——《元史》

“香軍”其他各部,圍魏救趙,行軍遊擊北方,圍上都,一時間天下震動,也使得劉福通與韓林兒獲得了喘息機會。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夏,北上游擊的“香軍”戰敗,李喜喜、關先生等只能轉戰高麗,後兵敗皆降。隨後察罕帖木兒乘勝平定山東,北方“義軍”只餘“益都”、“安豐”兩城。

時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餘黨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復擊降之。而察罕既取汴梁,遂遣子擴廓討東平,脅降田豐、王士誠,乘勝定山東。惟陳猱頭者,獨守益都不下,與福通遙為聲援。

至正二十二年,元廷大將察罕帖木兒被“香軍”用計刺殺,其子王保保接管軍權,破益都,挫“香軍”援軍,致使整個北地“香軍”之餘“安豐”一城。

而南方張士誠早已經接受元廷“詔安”,領平章一職,趁機攻打“安豐”,想奪取北方義軍之傀儡韓林兒。

明年,張士誠將呂珍圍安豐,林兒告急於太祖。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剛剛擊退陳友諒的朱元璋,敏銳發現了機遇,不顧剛結束的戰事,親帥大軍救援安豐,在城破之際,救出韓林兒。

無兵無權的傀儡帝王韓林兒與“緩稱王”的小勢力朱元璋

為什麼韓林兒向朱元璋求援,而非其他南方“義軍”勢力?

陳友諒已經稱帝,張士誠雖未成王道寡,但早已經接受元廷的詔安,成為一方霸主,且又攻打安豐。

唯有朱元璋可以求援,也唯有朱元璋這一脈還是北方“香軍”!此時的朱元璋所部還未脫離北方“香軍”序列,名義上還是濠州郭子興的部眾。而郭子興還“聽從”韓林兒這個“宋帝”的“旨意”。

寧為太平犬,勿做亂世傀儡王

有時候讀史,真的為這個孤兒感到可憐,父舉事之時戰死,逃亡山野多年,等到叔輩找到之時,天下早已經物是人非,連個嫡系都沒有。

可他卻又有點蠢!

朱元璋出走濠州時,只帶了十來人,憑藉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很快就構建了一支自己的軍隊來,並打下和縣這個根基(那時候還是至正十五年時,還未攻佔應天府)。

此時的北方“香軍”內部依舊拼資質、講舊話。郭子興內部爭鬥失敗,投靠舊部女婿朱元璋。當郭子興病逝後,北方"香軍統帥”韓林兒沒有封朱元璋為這支軍隊之首,反而是封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這不是想奪權嗎?天下未定,內部已經卑陋齷齪……

朱元璋必須要背這個鍋的原因

南方義軍彭和尚與徐壽輝舉事,徐壽輝為帝,可彭和尚戰死不久,徐壽輝就被陳友諒給殺之取代。

北方義軍,韓林兒傀儡,義軍內部比南方還亂,劉福通雖“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不過控一城一地而已,劉福通死於戰場。北方義軍在元廷的反撲中只餘朱元璋一部。

韓林兒歸朱元璋後,兩年裡,朱元璋戰陳友諒、兵圍張士誠,統一江南指日可待。

韓林兒必死,但不應該是這個時候死掉,所以朱元璋確有背鍋的表現:

只要攻下平江城,朱元璋的勢力就掌控了南宋最精華的地區,雖然川蜀還有其他“義軍”,可元廷內部也在紛爭奪權之時,根本無暇南顧。朱元璋這個時候只要繼續沿著歷史的進程,佔據粵地,攻打雲南,佔領川蜀,即可。

若是這個時候朱元璋想稱王,也完全不可,整個南方最大的勢力就是他了,元廷都排第二。這個時候他只要求韓林兒下個旨意即可。為什麼一定要殺掉韓林兒,才去稱王?

怕軍心不穩?有人想投靠韓林兒?

得了吧,明軍早期都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

怕文官集團投附?

比軍心不穩還要搞笑。

怕韓林兒阻擋在前?

他一個孤兒,有什麼能力可以阻擋,再說了此時的朱元璋天天讓劉基和李善長給他讀史,難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做禪讓?

明史中有一段話記載得很是惟妙惟肖: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楊憲為相,永忠與相比。憲誅,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僣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

朱元璋是誰?自己下的旨意說自己是淮西布衣出身。就連封賞時,都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你,廖永忠所善儒生窺朕意,就封個候,不封公了。”

這句話有意思的,什麼叫做“窺朕意”,這不是告訴天下人,韓林兒確實該死的。但是不應該死那麼快……

若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只是個“將帥”的話,還可以用心直口快來圓,問題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稱帝多年了。有必要這麼直說嗎?有必要告訴天下人,他朱元璋想殺了韓林兒,想坐這個皇位……

縱觀歷史,有那個大一統的皇帝會這麼說話?

但!朱元璋就這麼說了,為什麼?因為朱元璋知道這個鍋,他背定了……

若是那個時候韓林兒不沉湖而死,他有一百種上千種方法,讓韓林兒死掉的,而且還不需要背鍋,讓天下人罵。就好像劉琦的死那樣,朱元璋只需要跪兩三年,讓韓林兒住在深宮裡面,天天送美酒、送美女、讓韓林兒年紀輕輕死於酒色,不更好……為什麼一定做出天下人都能看出來的黑鍋來背?

雖然連正史中都特意去指向,韓林兒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但個人更傾向於只是一群手下想爭功。尤其是那個時代環境,多少稱帝的死於非命,而做事的部下獲得主子的青睞最後榮華富貴的。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史之為用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回答《小明王的死是否是朱元璋授意的?》

小明王韓林兒,生逢亂世,父親韓山童早逝,只是紅巾軍的一面旗子,他無兵無權,卻還要享受他人的擁戴和侍奉,所以命運註定悲慘。小明王韓林兒在被朱元璋接到滁州後,一直在朱元璋的保護之下,如果韓林兒不是病逝的,那他的死肯定跟朱元璋有關,朱元璋稱帝,在其之上的韓林兒必須死。

韓林兒,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父親韓山童曾組織黃河河工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被韓山童部下劉福通等人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擁立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史稱小明王。之後,四方群起而響應,朱元璋便也是用其名號來號令義軍。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江浙地區的義軍領袖張士誠派兵攻打在安豐的劉福通,小明王也在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親自率軍救援,將小明王救出,讓他住在滁州。元至正二十六年,小明王離奇死去。

小明王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韓林兒回應天(南京),在返回途中,韓林兒因船翻沉入江中而死,但此事是否為朱元璋所策劃,至今仍未有確切的定論;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直接派人謀殺了韓林兒。

小明王韓林兒,生逢亂世,父親韓山童早逝,只是紅巾軍的一面旗子,他無兵無權,卻還要享受他人的擁戴和侍奉,所以命運註定悲慘。小明王韓林兒在被朱元璋接到滁州後,一直在朱元璋的保護之下,如果韓林兒不是病逝的,那他的死肯定跟朱元璋有關,朱元璋稱帝,在其之上的韓林兒必須死。



讀史如品茶


小明王是韓林兒(?-1366年),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

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韓林兒,韓林兒離奇的沉入江中,至於是不是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論。

後人論史,每提及“小明王”韓林兒之死,大多認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論。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韓林兒應朱元璋之請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處有相關記載,如《明史·韓林兒傳》說:“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聯繫朱元璋後來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殘忍,如此推論看來也順理成章,夏《明通鑑》就是如是判斷的,也不無道理。




星星伴月亮


說起小明王的死,首先要介紹一下小明王,小明王一般指韓林兒。韓林兒是元末紅巾軍領袖,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涼,改元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沉入江中,偽宋亡。\r

小明王究竟是意外死亡還是被朱元璋授意所害?其實這個問題爭論了很久,小編不妨從利益的角度分析下。小明王的死肯定是對朱元璋最有利的,這樣他在名義上就擺脫了小明王的節制,自己可以順理成章的做皇帝了。\r

其實從朱元璋登基後做的一件事也能得出答案,那就是大殺功臣。功臣朱元璋都可以隨意殺掉,何況是一個名義上的領導,只要是影響到朱元璋利益之人,只有死路一條,這也註定了小明王的結局。

所以說小明王的死其實就是朱元璋所授意的,不然朱元璋怎麼當上皇帝呢。




寧哥說事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歷史懸案小明王韓林兒之死,就讓我名偵探南嶺說史來解開,真相只有一個。。。。

首先我認為小明王韓林兒的死和朱元璋沒有關係。

讓我們請出兩位嫌疑人朱元璋和廖永忠自述原因。

朱元璋:

我大宋小明王駕崩好像我很得益,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事情我完全沒有必要做的這麼明顯,反而會使我背上“弒帝”罵名。

歷史上有西楚霸王項羽不就是那麼做的嗎?

秦末項羽以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義帝,但很快將義帝徙遷至長沙郴縣,又暗中命英布將其弒殺。

此後,漢高祖劉邦與項羽開戰,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因為弒殺義帝。

我朱元璋雖然受教育程度低,但成為一方勢力之後多多少少也讀了不少書了,西楚霸王的故事我當然還知道的。

想當初我我岳父郭子興被孫德崖等人排擠,我不就是收留了他還把統帥和指揮權都交給他嗎?(雖然是面上工作)

我大宋小明王妻兒都被元朝庭俘虜慘遭殺害,他駕崩我當然是高興(奸笑)。

但我並非只有要人命的辦法。

隋末,唐高祖李淵稱帝前擁立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王世充洛陽稱帝前擁立隋煬帝之孫楊侗為帝,最後他們都再通過禪讓得到帝位。

這雖然很作秀,但不失為一個最好的辦法。

我完全可以可以模仿啊,迎小明王到應天后找個機會讓韓林兒禪讓自己。我想他也是懂得在應天我手底下這班人沒人會聽他的,不如得到一個和後周恭帝柴宗訓封個王世代榮華富貴的好。(雖然可能還是會死,死的方式可以不用那麼明顯了)

所以我不是兇手。(怒)

(陛下息怒。)

最後有請另外一個嫌疑人廖永忠(戰戰兢兢):

我。。。皇帝陛下是明主,跟著他能夠名垂史冊他,他要做的事情我願意赴湯蹈火,馬首是瞻。(獲事明主,掃除寇亂,垂名竹帛,是所願耳。)

我為陛下打過陳友諒(從下南昌,援安豐,戰鄱陽湖,決圍殊死戰。敵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飛舸追且射,定邊被百餘矢,漢卒多死傷。)又和湯和討方國珍,陳友定(帥舟師自海道會湯和,討降方國珍,進克福州),又平定兩廣,還為滅明玉珍明升父子立下汗馬功勞(以徵西副將軍從湯和帥舟師伐蜀。和駐大溪口,永忠先發。及舊夔府,破守將鄒興等兵)。

我立了那麼多戰功,我想陛下應該會給我封個公爵吧。(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所以我想幫皇帝陛下直接去掉阻礙純擺設小明王韓林兒,我不就立下更大的功嗎?我得封王吧。(忍不住笑)

真相只有一個了,呼之欲出了。

以上引用來自《明史》,觀點系本人猜想。

大明王朝建立後,廖永忠找人探聽朱元璋意思,我懷疑可能是因為他私自弒殺小明王的事情讓他有些擔心。


南嶺說史


如何處置小明王,於朱元璋來說,果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大敵陳友諒已逝,蘇州城指日可下,朱元璋霸業可期,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此時的小明王對朱元璋的價值顯然已趨近於零。

原來把小明王放在滁州,朱元璋突然命大將廖永忠迎歸南京,船走到江蘇一個叫瓜步的地方,突然翻了,小明王“沉於江”。

小明王之死,是否出於朱元璋的授意,《明史》和其他史籍閃爍其詞。朱元璋即帝位之後的第8年,廖永忠被賜死.

《明史》記載:

原因之一,在於朱元璋對廖永忠當初的私弒小明王不滿。

除非朱元璋準備把即將到手的帝位讓給小明王,否則小明王不明不白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就是一件遲早要發生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