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坏家长”有转变成“好家长”的可能吗?

蓝颜刺骨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联想到我的咨询经历中,也接触到了许多被家长认为是“问题少年”的孩子。家长会将这些孩子描述为爱打架、不合群、不愿学习,希望通过咨询来改变孩子的行为问题。

到底是什么使得孩子成为“问题少年”,摧毁一个孩子又有多简单?

摧毁的方式有这两类:1、忽视孩子的需求,放任不管;2、控制孩子的一切,全权为他安排。

第一类忽视孩子的需求,放任不管

被如此对待的孩子,会对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不安全感,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难以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不信任人,以自我为中心。

我的一位来访在学校经常打架,有人说不,他便以拳脚来回应他的不满。经过我和他以及家长的沟通发现,孩子父母由于做生意很忙,孩子由奶奶带大。父母从来没有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基本与孩子没有沟通,也不了解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才使得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只能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类控制孩子的一切,全权为他安排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抗压能力差。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是依照父母的安排过完自己的人生。许多因为受挫选择自伤或者伤人的孩子就是在这类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但由于孩子还处在心智发展的阶段,及时通过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可以挽救的。

我接触的案例中,通过合理的沟通方式引导出孩子内心的想法,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来应对遇到问题,很多孩子恢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小龟家庭观察室


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坏家长”有变成“好家长”的可能吗?

一、家长摧毁孩子易如反掌

孩子处于一个由无知到懵懂,再到知道的过程。而前两个过程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培养。 常听家长,尤其是处于入学前年龄段的孩子(2-5岁)的家长说,孩子还小,啥也不懂,说他有什么用?语气中带有漫漫的对孩子的怜爱。言外之意,孩子现在不能管理,应该吸着孩子的性子来。因为毕竟孩子还小嘛! 可是,几岁的孩子是大孩子呢?这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五六十的老人,在他的父母眼中,还有可能是一个孩子呢? 另外,观念是慢慢形成,习惯也是从小培养。一旦到了上学的年龄,进入学校,不良习惯将是摧毁孩子的定时炸弹。以下是几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一年级入学前,家长对孩子照顾的相当周到,并且从来不要求孩子整理个人物品。结果,入学以后,孩子无法整理自己的书包,放学带什么作业回家,明天需要准备什么手工课的材料,孩子全部不知道。这给学习带来极大困扰。



案例二:某学生一直处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中,入学后,这个学生一旦和同学有一点点摩擦,家长就发疯似的攻击学生、家长和老师。久而久之,大家都避之不及,这个学生成了学校里一个“孤独者”。 类似案例很多,都是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行为造成的。所以家长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从本身做起。那么“坏家长”有变成“好家长”的可能吗?

二、“坏家长”如何成为“好家长”

对于家长而言,不是所有的“出于好心”都是有益处的。不是一句“我是为了你好”,就真的对孩子好。我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坏家长”,但是现实社会中,很多家长却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坏家长”! 好心办坏事,真的是一件令人懊恼的事!现在不用懊恼了,只要您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认真调整自己,相信“好家长”很快会回来!

(一)爱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

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顺从孩子的任何想法。当这一切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习惯时,一个经不起打击,听不得批评,受不了挫折的孩子就被家长培养成了。所以!家长们一定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制止,学会批评。 我们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商场里某玩具店门口,地上,一个小孩儿,满地打滚,痛哭流涕,非要买那个玩具。作为家长此时确实很尴尬,但是真的是没有办法。然后多数家长可能会选择向孩子妥协!满足他!顺从他!而忘记了刚才为什么不给孩子买,可能是因为家中已经有类似的玩具。觉得不用再买了。但是现在,作为成年人的理性选择已经在孩子的哭闹年前大乱方寸,被孩子的“泪弹”打击得溃不成军! 事实上,当家长妥协的那一刻,“坏家长”就已经出现了。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下一次斗争。长此以往,形成一种定势,就是家长会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无理要求,因为孩子知道哭闹是达成目的的法宝。而一旦孩子进入了学校,同学和老师不会像家长一样对待他。他会出现很多很多问题。 家长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狠下心来对孩子说不!那么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自己也会慢慢学会调整这种不是时刻被满足的生活。


(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言传身教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而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教育中的“身教”更能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真实案例:宝宝上幼儿园了,很少没有配合老师的教育,宝宝最抵触的是看书!虽然只是简单而有趣的画册。当这位家长向我倾诉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您在家看书吗?他的回答令我惊愕——他家根本没有书!家长没有书,也从来没给宝宝买过书。他一直认为,看书,那是上学以后的事,孩子在家,玩就够了!只管好好玩! 确实,如今很多成人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再普遍压缩。但是!也不至于家中不放书啊!

(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家庭能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提供最好的环境。好家长一般要注重以下习惯的培养。

1.生活习惯

包括讲究卫生;整理物品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按时起床睡觉的起居习惯等。

2.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一岁左右就要给孩子买一些识字卡、绘本、故事书等等。常有人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买书没什么用!全给撕坏了,还往用嘴咬!诸如此类很多不给孩子买书的理由,想要等孩子大了再买。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观念,孩子只有从小接触书,才会对书由习惯到喜欢。 至于那些理由,只要管理得当,都不成问题。

3.热爱劳动

一个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交织在一起,而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劳动。所以家庭教育中就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做起。家务劳动、整理自己的物品等事务,都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做法。

4.品德习惯

张嘴就骂人的孩子我也见过,这种孩子的恶习多半是来源于家庭。这种孩子入学后和未来生活,必定不受欢迎。所以“好家长”应当从小就教给孩子文明礼貌。并在行为训练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比如,小孩子不懂事,见到年长的男性,脱口而出“老头儿”,此时父母应该积极制止,并告诉孩子,应该叫“老爷爷”!诸如此类的行为训练都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加强!

三、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目标

我们追求进步的脚步不能停止。但是可以停歇。我们攀登高峰的勇气不能没有,但是不一定非要到达最高峰。 人生!都是在这无穷的追求与适度的目标之间寻找平衡。 很多家长之所以成为“坏家长”,有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制定了过高的目标,从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最后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不断激化! 所以,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要不断调整目标,制定适当的目标。比如,学习倒数的孩子,目标可以一点一点进步,而且多与自己对比!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有很多,试着一步步解决问题,因为一味的惩罚已经很难奏效,一步步的小进步才是适当的目标。

四、建立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机制

好心却成了“坏家长”,其主要原因是沟通不畅。亲子间的沟通关乎着家庭教育目的的有效落实,更将一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好家长除了拥有一颗关爱之心外,还要学会用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这份关心有效地传达给孩子。最少可以缓解亲子矛盾,创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沟通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孩子,学会倾听

沟通是双向的交流,不可只是家长滔滔不绝,通常这样做的结果是子女的充耳不门。

2.言简意赅,言出必行

很多“坏家长”常常被带上“唠叨”的帽子,因为家长总以为自己多说两次,孩子就会重视,而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应该更加关注自己表达的内容,一定要清晰准确,而且言简意赅,言出必行。比如,对孩子不写作业的行为,不必过多说不写作业的坏处,直接告知怎样惩罚,而且说到做到就可以了。

3.学会惩戒与奖励

(1)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惩罚。如今学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已经对惩戒权避而远之了,家长如果再任由孩子犯错,孩子很容易陷入一个无法无天的状态。最后会不服从任何管教。在与家长沟通中,本人了解到,现在很不少孩子对于家长的教育是抵制,狡辩,甚至谩骂家长的,甚至有的孩子开始训斥家长,这使家长却常常陷入窘境。也说明了家庭惩戒的缺失后,孩子处于失控状态。所以,无论家长多么爱孩子,在孩子尚未明礼时,一定不能扔掉惩戒的家法。



(2)奖励孩子要注意奖励不是只有奖品。语言的赞美,行为的认可都是一种奖励。简单的奖品奖励,容易让孩子形成功利心,目光短浅,甚至慢慢养成了和家长谈条件的毛病。

五、心里话



一个小孩犹如一张白纸,家庭教育会给这张白纸打下厚重的底色。这底色是阴郁还是明朗,取决于家长的教育。 好心教育,却成了“坏家长”,家长心里一定五味杂陈。所以,家长朋友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重视一下方式方法。 最后,希望本文能给各位家长一些触动。欢迎各位指正!期待您的点赞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