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講的是衛青,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指的是李廣?

煙火裡的男孩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單以王昌齡這首詩而言,“龍城飛將”指的無疑是李廣。

在古代,尤其是文人的眼中,李廣的地位遠勝衛青,描寫李廣的詩文比比皆是。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你能找到古代歌頌衛青的詩句嗎?沒有,古人根本就看不起這個奴隸出身的名將。最有名的便是蘇軾評價衛青的那句“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蘇軾看不上七戰七捷的衛青,是因為覺得衛青出身卑微,之所以飛黃騰達完全是靠他姐姐衛子夫上位,同時古代的文人和司馬遷一樣,都同情金牌配角迷路將軍——李廣。

王維也說: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文人們將衛青的赫赫戰功歸因於運氣好,而李廣卻成了鬱郁不得志的代表。

歷史上的衛青,除了出身外戚外,一生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大敗伊稚斜單于,戰功赫赫。同時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堪稱完美人臣的化身。

衛青的首戰匈奴便是龍城大捷,而李廣從未到過龍城,“龍城飛將”按理只能是衛青,可是按古代文人的秉性,這裡歌頌的就是李廣——這個箭術高超的飛將軍。


心向青山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近日有網友提問,記得上學讀此詩時,老師說這裡的“龍城飛將”是指漢將軍李廣,聯想到另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是說的李廣。

但是後來讀史發現,李廣老打敗仗,怎麼還會如此誇他?對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讚的是誰,歷來是有爭議的。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


在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記載,元光六年獲取併為車騎將軍,出上古,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龍與籠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此處讚的是大將軍衛青。在漢匈持續百年大戰中,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首戰也是成名戰就是奇襲龍城。匈奴的龍城本是祭天之城,《漢書》記載,“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衛青攻打匈奴宗教聖地,對匈奴一族的震懾力巨大。


衛青一生對匈奴作戰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橫掃匈奴王廷,戰績遠非李廣能比。衛青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龍城之城則是漢軍對匈奴作戰由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的轉折點。“龍城飛將”中的“飛將”是特指衛青用兵如飛一般神速。

此處讚的是飛將軍李廣。作為西漢抗匈名將,李廣在對匈奴作戰中立下大功,此後連年戍邊。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任太守。漢武帝時駐守右北平,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這是“龍城飛將”為李廣的最好說明。


李廣有射殺“射鵰手”經歷,數次匈奴圍困,都憑精湛射術死裡逃生。“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是對他射術的註解。雖最終因迷路,未完成戰略任務而自殺,但李廣威名遠播大漠,“龍城飛將”中的“飛將”是指他的箭術,並非指他的戰績。

那麼王昌齡心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呢?大家應該可能都會想到是衛青。但是為什麼還會有人認為是李廣呢?因為李廣的傳奇經歷和強悍的人際射能力讓很多人都對他有了崇拜之心。而且李廣在防守匈奴方面是大有功勞的。


“漢之飛將軍”稱號,並不足以說明李廣就是“龍城飛將”。為何?因為在歷史上,“飛將”並非固定特指某人。打開史書,叫“飛將”的人有很多,除了李廣,還有呂布、單雄信、李克用、向寶……

這些飛將或用兵神速,或箭術高超。由此可知,“飛將”並非李廣專有,只是漢朝對匈奴作戰的“飛將”是李廣。最重的是,縱觀李廣戍邊和作戰經歷,他從沒有到過龍城。又何來他是“龍城飛將”一說呢?


江水趣談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品味一下,還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這個“龍城飛將”到底指的誰呢?不把王昌齡本人喊出來,估計是不會有定論了。

前面一句說的是“萬里長征人未還”,指的是“進攻”,形容遠征的將士們還沒回來,作者感嘆的也是戰士出征之苦。可後面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似乎又有點“防守”的意思,只要有“龍城飛將”在,胡人的馬又怎可能吃到陰山以南的草呢?

如果單純指的當年漢武帝時期彪炳的戰績,突入匈奴龍城的自然是大將軍衛青無疑了;可是後一句似乎又完全不同的意味了,頗有些坐鎮一方,守一方百姓,胡馬不敢前行的那種震懾力,這與一直主動尋找匈奴主力作戰的衛青便完全不同了。反而與曾經做過太守的飛將軍李廣頗為契合。

更重要的是“飛將軍”這個稱呼歷來用得最多的也是李廣,卻極少用在衛青的身上,所以,在水一白來看,也認為《出塞》詩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而不是衛青。


水一白聊歷史


“龍城飛將”所指對象,歷來存在爭議,有的說是衛青,有的說是李廣,也有的說指的是衛青和李廣兩個人,能給出準確答案的恐怕只有作者王昌齡一個人。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最擅長七絕,被稱為“七絕聖手”,他的這首《出塞》藝術成就極高,被後人評價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也是唐詩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尤其“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兼具深沉和豪邁之情,歷來為人稱頌。

龍城飛將=李廣

很多人從小就知道這首詩,詩中的“龍城飛將”一般被理解為李廣。

李廣是西漢名將,以抗擊匈奴著稱,被譽為“飛將軍”,他知名度極高,在唐代文學作品中的出鏡率很高,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高適的《燕歌行並序》中有“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說的就是李廣;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講的就是李廣射虎的故事。

正因為如此,“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解。

龍城飛將=衛青

但也有人提出,“龍城飛將”指的是另一位西漢名將——衛青。

衛青與李廣生活在同一時代,即西漢最強盛的漢武帝時期,他是漢武帝的小舅子,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受到漢武帝格外信任,多次率軍遠征大漠,出擊匈奴,為西漢開疆拓土做出了突出貢獻,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與同時期的霍去病並稱“帝國雙璧”。

衛青對匈奴的首次出擊是奇襲龍城,龍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和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但歷史學家尚不明確龍城是現在的哪一處地方,但衛青帶兵深入險境,直搗龍城,取得對匈奴作戰首勝是有史料明確記載的,後人提起龍城,往往會聯想到衛青的戰功。

不論是李廣,還是衛青,都是西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匈奴對兩人十分敬畏,王昌齡感慨說如果“龍城飛將”至今猶在,一定可以擋住胡人的進攻,不教他們度過陰山。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李廣、衛青的知名度和戰績,都符合“龍城飛將”的威名。

由於“飛將軍”的綽號太過響亮,大多數人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少數人則認為李廣沒有奇襲“龍城”的戰功,既然提到“龍城”,說的應該就是衛青。

實際上,如今語文教科書對“龍城飛將”的註釋是最合理的:“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李廣兩個人。


從更廣泛的涵義來理解,“龍城飛將”是借代漢朝眾多抗匈名將,並不特指哪一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龍城飛將到底講的誰,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而且也根本沒有辦法考證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不論你說是誰,都有能夠讓人信服的理由,我們也沒辦法把王昌齡叫出來讓他告訴正確答案。

所以,在這裡我只分別舉例,不能給出答案,老規矩,先看下全詩。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

認為“龍城飛將”是指李廣,理由很簡單,司馬公在《史記》中為李廣冠以“飛將軍”的稱號: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李將軍列傳》

後來在流傳過程中,飛將軍就逐漸簡化成飛將,這裡就不細表了。

再加上李廣難封的悲催境遇,和後世文人懷才不遇產生了共鳴,以至於古詩詞中,凡是要抒發懷才不遇等心情的時候,大家都會用上李廣的典故,特別是在唐朝,幾乎所有詩中,飛將、飛將軍,都是專指李廣的。

如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六》的末句:“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這就等於是指名道姓說李廣了,白居易後來也在《白氏六帖》中對此作注,說“李廣驍勇,匈奴號曰飛將”。

捎帶一提,飛將通常指李廣,但並非只有李廣是飛將,三國呂布、隋末單雄信、唐末李克用等人,都被稱作過飛將。

衛青

認為是指衛青的,原因就更簡單了,因為龍城之戰。

這一戰由漢武帝親自部署作戰計劃,兵分四路出擊匈奴,其中就包括了衛青和李廣兩位,但李廣兵敗被俘,最後逃回,而衛青就比較牛了,直搗龍城,斬敵700餘人。

你可能會說,戰場上動不動就是幾萬十幾萬大軍,這才斬首700餘人而已,但你要知道,這一戰真不是那麼容易的,否則漢武帝也不會親自部署,而且四路大軍中,其他三路都是經歷過很多戰爭的大將了,衛青確實第一次率軍出征。

龍城之戰,可以看做是衛青的成名之戰,當然,也多虧了同行的襯托。

因此,以龍城代指衛青,似乎說得過去。


龍城

龍城在哪裡?

歷史上(唐朝以前),叫龍城的地方海了去了,如南北朝詩人劉孝綽《奉和湘東王應令詩》一詩中,寫道:

“寄語龍城下,詎知書信難。”

這是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者的家鄉是彭城(徐州),所以龍城應當是代指家鄉彭城。

再如唐朝柳宗元作《柳州寄京中親故》一詩,同樣是寫家鄉親人的詩,題目中就點明瞭柳州,但詩中也有龍城:

“勞君遠問龍城地,正北三千到錦州。”

但更多時候,龍城是指胡人的都城,如唐朝沈佺期《雜詩三首》中寫道: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這裡就明顯是指胡人都城了。

如果你查閱百科,會發現龍城還有更多所指,如匈奴祭天之處、也可以代指帝都、甚至可以直接代指匈奴。

而宋朝王安石所編撰的《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中,把“龍城”作“盧城”,清朝閻若璩考證李廣當年鎮守的右北平,就是盧龍,因此盧城+飛將,理所應當指李廣。

這咋說呢,反正除了這兩個版本,我沒見過其他作“盧城”的說法,也沒辦法考證,只能說如果真是盧城,那就可以拍板認定是李廣了。

龍城飛將

還有一種觀點,說龍城、飛將是共用了衛青、李廣的典,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但不值一提。

地名+人物連用是沒有問題的,你可以說常山趙子龍、美國特朗普,但這都是指一個人,拆開來指兩個人,沒有這種用法,這就好比把諸葛亮和梅西放在一起,正確說法是琅琊諸葛亮,阿根廷梅西,但你要說琅琊梅西,就顯得很傻了。

所以,龍城飛將只能是一個人,不能是衛青+李廣。

小結

龍城飛將到底指誰,沒有定論。

但我個人認為是李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無論龍城還是飛將,都跟李廣扯得上關係,衛青卻只有一個“龍城之戰”。而這一戰雖然是衛青成名之戰,但並非他職業生涯中最光輝的戰役,歷史上更沒有將衛青稱為飛將的習慣。




也可自話



李廣的戰績確實不如衛青、霍去病。但後世文人皆歌頌李廣,卻沒有人歌頌衛霍。尤其是唐宋時期。

唐朝詩人王昌齡詩中有云: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詩人盧綸詩中有云: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唐詩宋詞中,不但沒有一首歌頌衛青。相反,衛青被文人鄙視👎

大文豪蘇軾評價衛青“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認為依靠裙帶關係上位的衛青,嗜好是舔人痔瘡。唐代詩人王維認為: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文人們將衛青的赫赫戰功歸於受天子的寵幸——衛青是劉徹的小舅子,劉徹又是衛青的小舅子。

而沒有裙帶關係的李廣,年少時萬夫莫當:漢文帝時,擊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平定七國之亂時奪得敵人軍旗,立下頭功。

漢武帝時,李廣只能幹苦活、累活,充當炮灰。

能立下戰功的活,全交給衛青。衛青第一次上戰場。以李廣軍為誘餌,吸引匈奴主力。而衛青乘虛而入,直搗匈奴老巢。

李廣全軍覆沒,被判死刑。贖為庶人,若無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衛青怎能立下奇功?

這是李廣一生唯一一場敗仗。也是衛青第一場勝仗。

假如是衛青吸引匈奴主力,李廣直搗黃龍。全軍覆沒的就是衛青。立下奇功的就是李廣。若衛青被追究責任時,李廣一定會言明,是衛將軍吸引敵人主力。自己才能趁虛而入。衛青雖然全軍覆沒,依然功不可沒。

但衛青卻把功勞全部據為己有。

唐詩中的龍城是指盧龍城,李廣曾鎮守的右北平以內,現今河北省盧龍縣。飛將就是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肯定是指飛將軍李廣!


楊朱學派


唐代詩人王昌齡詩歌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一是被認為是李廣,但是現在卻有人認為說的是衛青。究竟是李廣還是衛青呢?

第一,“龍城飛將”絕對不是指衛青

持衛青說的人認為,李廣是沒有到過龍城,而衛青則有過龍城之戰。

我簡單說一下衛青的龍城之戰。

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漢武帝發動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匈反擊戰,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各率一萬騎兵,深入匈奴腹地,意圖尋殲匈奴主力。在這次反擊戰中,三路無功,只有衛青小有斬獲,奇襲龍城,殲敵七百餘人。龍城是匈奴人的祭祀之地,每年五月,這裡都舉行盛大的集會,祭祀祖先、天地、鬼神。

然而,因為衛青有過龍城之戰,而認為“龍城飛將”是衛青則大謬不然。為什麼呢?首先,衛青從來沒有過“飛將”的稱呼或綽號;其次,龍城之戰,在衛青所指揮的戰役中,是最不起眼的一次,不具有代表性。後來衛青發動的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戰役規模及戰果均遠遠超過龍城之戰。用一個毫無代表性、且戰績甚微的龍城之戰,來稱呼衛青為“龍城飛將”顯然是荒謬的。

第二,李廣才有“飛將軍”的綽號

《史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為什麼李廣會被稱為“飛將軍”呢?主要是因為他作戰勇猛兇悍,剽掠如飛。在擔任邊關守將時,李廣有許多故事廣為流傳。

比如有一次李廣率一百名騎兵,遭遇數千匈奴兵,他沉著冷靜,下令下馬故意休閒狀,匈奴人以為漢軍有埋伏,不敢輕舉妄動。李廣趁敵不備,策馬閃電出擊,射斃一匈奴頭目。匈奴人懾於李廣之勇,終究不敢進攻,最後引兵而去。

再比如李廣射石的故事,這是老幼皆知了。石頭都能射穿,何況區區肉身呢?因此,李廣的名聲,有一部分原因是匈奴人吹出來的,因為匈奴是一個極度崇尚勇士的民族,而李廣之勇,蓋世無雙,因而才獲得“飛將軍”的綽號。在戰場上,他騎著馬就像一陣風飛過,他發的射一飛出就百發百中,“飛將軍”的名號,當之無愧。

第三,“龍城”是從盧龍城演化而來

我前面引用《史記》,李廣是在鎮守右北平時,被匈奴稱為“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共計五年,在這五年時間裡,匈奴人不敢前來騷擾,邊關烽燧不驚。那麼右北平是在哪呢?

西漢時的右北平,轄地大致是唐代的營州,治地為盧龍。數千年來,盧龍一直是個重要的軍事重地,最初稱為盧龍塞。《三國魏志武帝紀》記:建安十一年,曹操徵烏桓,出盧龍塞。《方輿紀要》記:“自盧龍塞至軍都關,皆置兵守險,高齊天保四年,自將伐契丹,至平安,從西趙趣長塹。隋開皇三年,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擊高保寧於營州。宋宣和五年,遼蕭幹出盧龍塞,攻破景州。”

唐代天寶年間設有十大節度使,在北平及東部有范陽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後來范陽節度使領龍盧軍,稱為盧龍節度使,從這裡可以看出盧龍戰略上的重要性。

因此,王昌齡詩中的“龍城”,並非匈奴的龍城,而是源於盧龍。因此,在宋代王安石編的《百家詩選》中,王昌齡的這句詩是:“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四,唐代“龍城”一詞,有時泛指邊關

王昌齡詩中的“龍城”一詞,本是源自“盧龍”,但也不是全特指盧龍,有時泛指邊關。在唐代詩歌裡,“龍城”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不能將其認為是特定的某個城。不過,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東北部的邊關,大致是唐代“盧龍節度使”的轄區,包括北平一帶及遼西,漢代李廣守衛的右北平也是屬於這一範圍。

唐代王績的詩《在邊》:“雁城霜雪苦,龍城冠蓋稀。”長孫無忌的“鳴鑾出雁塞,疊鼓入龍城。”可以看到,雁門關與龍城對應,都是重要邊塞。所以把王昌齡詩中的“龍城”理解為衛青所攻打的匈奴人的祭祀地,這是經不過推敲的。

第五,把龍城與李廣聯繫在一起,不止王昌齡的詩

為什麼說“龍城飛將”不是衛青而是李廣呢?因為把龍城與李廣聯繫在一起的,絕不只有王昌齡這首詩,我們可以從別的詩找到例證。

比較早的一首是南北朝時吳均的《戰城南》:“忽值胡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唐代溫庭筠《傷將軍》:“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

唐代幽州,或盧龍是一個外患比較深重的地區,契丹、奚等胡患甚重。因而王昌齡的龍城飛將,就是希望能有李廣這樣的名將,守衛這塊漢代為右北平的地區,也守衛整個大唐的疆域。李廣雖然在開疆拓土上功績不如衛青,但是在悍衛疆土仍是功勞巨大。從王昌齡的詩中“不教胡馬度陰山”看,側重點在於守,而不在於攻,這更證明“龍城飛將”是指讓匈奴人“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的李廣李將軍。


君山話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王昌齡的《出塞》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邊塞詩代表作之一,這裡面的“龍城飛將”普通大眾一般認為是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但是其實“龍城飛將”究竟是誰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

1、“龍城飛將”的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李廣,根據《史記》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漢之飛將軍,避之。”。李廣被匈奴稱為飛將軍,說詩中的“飛將”指李廣顯然是成立的,問題就是龍城這個地方了,因為史書上匈奴的龍城李廣根本沒有去過,龍城飛將從何談起。有人認為,李廣任職的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所以龍城是盧城的誤寫,這點不大能夠服眾人。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衛青,因為根據漢書記載龍城是匈奴的一個地方,《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而在這個龍城留下功勳的是衛青,同樣是《漢書》記載衛青:“元光六年獲取併為車騎將軍,出上古,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也就是龍城。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衛青可沒有飛將軍的稱號,“飛將”從何而來,雖然歷史上確實有不少人號稱“飛將”,但是卻沒有確實的史料證實衛青被稱為飛將,所以也難以服眾。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是分別指衛青和李廣,“龍城”指衛青,“飛將”指李廣。既然兩個人都不能同時滿足條件,乾脆加到一塊算了,這個想起來好像也符合詩的意思,腦洞不可謂不大,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飛將”指李廣沒問題,“龍城”指衛青未免有些勉強,衛青雖然在龍城大捷,但是用“龍城”來指衛青也太牽強了,這並不是他最大的功績,並不足以指代他,而且也沒有這種用法。

2、“龍城”到底是哪個城

從以上三種說法,我們其實可以用來反推,衛青肯定不符合,因為他就沒有飛將這個稱呼,衛青李廣被並列稱為為“龍城飛將”顯然也很牽強。那麼只有兩個可能,要麼王昌齡用錯了典故,要麼就是龍城另有所指,是一個和李廣有關係的城市。

事實上“龍城”和李廣確實很有淵源,李廣其實就出生在“龍城”,如果是這樣“龍城飛將”就能說得通了,因為古代把姓氏和出生地同時用來指代一個人很常見,比如柳下惠就是柳下人、段合肥就是合肥人。

那麼為什麼說李廣出生在“龍城”呢,《史記》和《漢書》均記載李“李廣,隴西成紀人也 ”,而唐代的筆記記載“成紀,縣名,故城在今秦州隴城縣西北”。也就是說漢代的時候李廣從行政區域劃分應該是成紀縣的人,但是到了唐代行政區域已經發生了變化,李廣的出生地,在唐代已經屬於隴城縣,而隴城縣又叫龍城縣,所以“龍城飛將”連起來就是龍城縣的飛將軍之意,很明顯說的就是李廣。

綜上所述,龍城飛將本來說的就是李廣,根本和衛青沒有任何關係。


長安西北夜讀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唐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的第一首詩,語言平凡,通俗易懂,悲涼又不乏磅礴大氣,表達了作者和平的願望。

詩裡“龍城飛將”歷來有爭議,有說是衛青,有說是李廣,到底是說誰一直也沒有個定論。

衛青論:衛青的首戰就是出擊匈奴的龍城之戰,當時總共有四路大軍出擊,只有衛青的那一路人馬直搗龍城,取得勝利。

之所以說衛青就是“龍城飛將”的,也就是這個原因。

李廣論:李廣有“飛將軍”的稱號,說“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


另外他李廣曾經在盧龍城練過兵,就更加坐實了李廣就是“龍城飛將”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龍城”指的是衛青,“飛將”指的是李廣,畢竟兩個人都是漢代的名將,這種說法也說得過去。

之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龍城飛將”是李廣而不是衛青,是因為李廣的“飛將軍”的名號知道的人多,而“龍城之戰”知道的人少,就算是知道了也不一定會聯想到衛青。

“龍城飛將”,一看上去就知道這裡側重的不是“龍城”,而是後面的這個“飛將”,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飛將軍”李廣。

不過我認為這裡說的“龍城飛將”是衛青。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西域歷來戰火不斷,“萬里長征人未還”就是表明了朝廷要征服西域又有多少好男兒喪生沙場,這不是作者想看到的。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作者認為朝廷應該重用良將,借古頌今是詩人慣用的手法,作者很自然地就想到漢朝反抗匈奴秦漢時期的名將。

“龍城之戰”之戰,只有衛青那一路人馬取勝,李廣還被匈奴俘虜過,算是敗軍之將了,身處異域,王昌齡應該是想看到故國強大,怎麼會想到一個敗軍之將呢?

另外,王昌齡是一個仕途失意之人,李廣一輩子都沒有封侯,也算是一個失意的人,相反衛青在仕途上平步青雲,深得漢武帝的重用。

終上所述,“龍城飛將”還是指的衛青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不知道大家怎麼認為呢,歡迎在下方評論。



碧海梵天


個人認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指的是李廣。

第一,飛將之稱號始於李廣。

《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李廣贏得“漢之飛將軍”之號在於其擊退匈奴,令匈奴聞之膽寒,避之數歲,不與其戰,為邊境贏得了數年的安寧。

還有其為上谷太守時,天天與匈奴打仗,公孫昆邪曾說其才氣天下無雙。

《史記》中又載有他因為追擊射殺漢宦官之射鵰人,領一百騎兵深入匈奴險地,又將計就計,解鞍以待匈奴,令對方真疑為誘敵之兵而不敢輕舉妄動,從而脫離險境。

其勇猛卓絕令當世之人敬佩不已,如漢文帝曾嘆其生不逢時,如生於漢高祖劉邦之時,定是封侯之人。

而後世文人亦多有以詩歌頌其高超武藝者。如陳陶《塞下曲》“邊頭能走馬,猿臂李將軍。射虎群胡伏,開弓絕塞聞。”崔道融《題李將軍傳》“猿臂將軍去似飛,彎弓百步虜無遺”;明代的盧楠《贈李金吾口號》“漢家飛將李將軍,三十承恩靖虜氛。馬蹀金微橫朔氣,箭傳青海動燕雲。”等等,熱情讚美其射術本領的高強,

當然也有詩人以李廣之典來比擬彼時友人從武職者,如唐代的郎士元有詩《送李將軍赴定州》“雙旌漢飛將,萬里授橫戈”首句即用了李廣典來指代所送之人李將軍。取得二人同為李姓,因而有此聯想。

又如上文提到的盧楠,其詩即贈一位李金吾的皇家侍衛,這類情況在古詩中屢見不鮮。其中我們看到盧楠在詩中點出了“飛將”李將軍。

將李廣與“飛將”聯繫在一起的詩句還有如宋代的李鎮《詠古》詩中所云“翩翩李將軍,鳴弦壓由基。餘威震戎虜,談笑靜邊陲。……目視漢飛將,棄棄輕如遺。”又如宋代的劉克莊在詠李廣詩中卻雲:“飛將無時命,庸奴有戰勳。誰憐老衛尉,身屬大將軍。”其他如“生希李廣名飛將,死慕劉伶贈醉侯。”“古來李飛將,命也誰怨尤。”“弧矢威盈塞北屯,漢家飛將氣如神”(《讀李廣傳》),

可見,飛將與李廣幾乎屬一體(古詩中也有稱李陵為飛將的)。

更有一些詩歌中把飛將軍與衛青做比較,如清代的洪亮吉有詩《楊無敵》:“李無雙,楊無敵,兩名將,光簡策。君不見,一既值衛青,一復逢王詵。陳家谷,遂殺身,數奇亦似飛將軍。”詩中將宋代名將楊業與李廣並提,即是肯定了二人的本領高強與同情二人遭遇的不幸。詩中提到了衛青,是作為李廣的比對對象出現的,而飛將軍卻指命途多舛的李廣。

又有詩句如“君不見飛將不侯終已矣,古今人惜李將軍”,這是明代的高源《燕歌行次唐人高適韻》一詩中的詩句,而高適在其《燕歌行》末句雲“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源感嘆李廣戰功赫不得封侯的不幸,高適感嘆徵人守邊之苦而思及體恤兵卒的李將軍。

由此,我們也可從文人於詩中用李廣之典與衛青之典看其寄予心志情感的區別。

正如上述所言,提到李廣,或讚歎他的戰功武藝,或感嘆其有功不得封賞的命運,或肯定他體恤兵卒的行為等等。

而衛青出現在詩歌中,從未指向他是飛將這一稱號,除有讚揚他的戰功外,又多與帝王恩遇聯繫,如“誰道古來多簡冊,功臣唯有衛將軍。”“可憐衛霍大將軍,提師十萬淨邊塵。出塞陰山系驕予,歸朝原廟薦高勳。”“漢家衛霍論功日,令人卻憶李將軍。”“望中車馬多如雲,衛青新拜大將軍。”“麒麟高閣標名,大將軍衛青”等等。

李白對其功績似乎並不高看,甚或有諷刺之意,如其在《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一詩中雲“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顯然,在李白看來,衛青大將軍的名頭有欺騙的成份。

而對於李廣,李白則是充滿同情的,在他的《古風》詩中雲“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又有“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之詩句點出了李廣不被重用的委屈。

那麼在本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來看,指向李廣的可能性更高。

首先是《出塞》的前二句體現了深沉的歷史厚重感,作者寫秦漢時邊地多被侵擾,致使徵人守邊長年不得歸鄉,表達了其深切的同情之感。由此而發抒後二句的感慨。

後二句含義複雜, 即有對統治者將非其人,致使邊患難定,而真正有才之將卻不能鎮守邊疆,平邊靖國的批判之情;

也表達了作者希望有像李廣這樣的將領出現,震攝外敵,靖邊守土的愛國企盼;

更是照應首二句,如有李廣這樣的飛將讓敵人膽懾心驚,兵卒們想來也就可以歸鄉團聚了,表現了作者體恤民生的政治家情懷。

因此,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以王昌齡為代表的盛唐詩人,他們渴望立功邊塞,封侯濟世,他們關切民生,體恤民情,卻多數在政治仕途上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也就生髮出與李廣一樣“難封”的懷才不遇之感。

至於“龍城”一詞在詩歌當中則多泛指敵方城池,加之古詩中龍城一詞與衛青同時出現甚少,可見古代詩人並不以此為懷古故實。

 要之,本詩之飛將當指李廣,即使被理解為泛指善戰的將領也是由李廣的原義延伸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