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赵孟頫的书法?

苟琴儿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非常高!

尽管赵孟頫在书法的高端认知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可是,他只是高端的不足,是相对于王羲之,颜真卿等站在书法最顶尖人物的不足!然而,对于董其昌,文征明之流,赵孟頫的书法比他们要好很多。

所以,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行书,学习赵孟頫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赵孟頫在书法上的不足,无外乎有几点,一,章法过于规矩。二,写熟不写生。三,缺乏对方笔的理解。四,笔力不足。五,单个字的纵逸不够。

虽说罗列的挺多,可是,真正能把上述问题解决的人是谁呢?除了二王,好像没有人能做到了!


一笑貫长天


我是一直很喜欢赵孟頫书法的,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我都建议从赵孟頫入门,然后再去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然后再去学习王羲之的尺牍,最后再去学习兰亭序。

我们知道王羲之是帖学书法的正统,而赵孟頫又是一个很好的继承者,赵孟頫为我们诠释了王羲之,并且留下了大量的墨迹,从赵孟頫入手学习行书,进而学习王羲之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赵孟頫本人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提出的复古主义思潮。

南宋末年,由北宋以来的的“尚意”书风由于过度的强调“性情”,书写变得空洞无物,尚意书风日渐萎靡。

而赵孟頫正是此时发起了一场复古运动,这次复古运动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回归,它完全以晋唐书法为宗旨,使书法又恢复到既有丰富的情感,又有高度规范的技巧上来,对于当时的书法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

赵孟頫的复古是全面的,囊括了真草篆隶行等五种书体以及章草,同时他也非常的强调用笔的重要性,使晋唐法度再一次深入人心。

后人对于赵孟頫的书法,评价褒贬不一

批评他的声音以清朝人最甚,说他变尚意为尚态,开一代媚俗书风。


l清代的著名书法家王文志也批评他的书法太甜,他曾作一首论书诗中写道:狂怪余风待一砭,子昂标格故矜严。凭君瞰尽红蕉蜜,无奈中边只有甜”。

历代书家评论赵孟頫都不能免俗,但是在复古书风前提下形成这种书法风格,完全属于正常,应该去辩证的看待。

不管俗也好,甜也罢,赵孟頫书法无意是书法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赵孟頫书法理论,古篆,小篆,隶书,大楷,小楷,行书,草书几体全能,无盲点,集大成。

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 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 也。”辩证的指出学习书法的关键和核心是笔法和结构法。这是对古书论一味强调笔法的驳正,也为后人学习书法指了应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去努力的方向。

一、赵孟頫书论:“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以古人成功的经验,点明学习书法要专心,要深入,堪称金玉良言。

赵孟頫的书法,不止六体皆精。大楷,小楷,行书,草书风格多样,创作上无盲点,集大成,不事标新立异,但为旷世标杆。赵孟頫的后学陈琳、唐 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是元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二、学习独辟蹊径,名学二王,实学李邕

赵孟頫学习书法,取法路径宽阔,眼界独特。其代表书体不取欧阳询的“寒俭(米芾,康有为皆有此说)”,柳公权的“笔匀”(米芾语),颜真卿的“粗俗”(李煜,米芾,康有为皆有此论),而取法李邕,是极其高明的。行草书方面,以古奥的章草为基,以二王一系的精雅流美为调,楷书和行草相互摩荡,融会百家,形成精微优雅,华滋雍容的个人风格。

三、把汉字优美的一面表现到极致者

在书法史上,把汉字优美的一面表现到极致者,赵孟頫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二王父子的书法,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赵孟頫的书法,删繁就简,舍弃二王过于繁复的笔法和字法上多余的表现,只表现汉字优美的一面,反而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追捧和喜爱。

赵孟頫的书法,曾有“万字一同”之嫌。进而有人对他的作品有不少贬斥之词。如帖学最后一位大师董其昌,青年时说不把赵孟頫挂在眼角,到了老年,真正参透了人生和书法的真谛,才改口说自己一生都没有达到赵孟頫的水平高境。

赵孟頫的大楷书吸取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代表作《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志铭稿》。其小楷极具特色,用笔极为娴熟,结体妍丽飘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其行草书被世上称作成就最大者,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以行草书的影响最大。传世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既严守古法,又纵横飘逸。











美术家张峥梁


谢谢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赵孟頫是元代冠绝一朝的大书法家。在元代没有人比得上赵孟頫的书法成就。

他的成绩不仅仅的书法,经济上文化上的贡献尤其突出,是一位济世俊才。


赵孟頫的书法主要在楷书和行书。尽管他是少有的诸体皆善的大书法家,据说有一个《四体千字文》的书法作品出自赵孟頫之手,那是伪托,但是,赵孟頫诸体皆善的书名也是众所周知的。

唐代以后,就没有产生过楷书大师,赵孟頫是一个特例。

但是,赵孟頫的楷书,已经没有唐楷的那种森严法度了,而是轻快自由的气息比较浓厚。


赵孟頫创造出这种“行意楷书”是有一定历史必然的。

我们常说“唐人尚法”,说是其实就是楷书的森严法度。唐人的行书草书,不必魏晋书法尚韵气质逊色。

但是楷书的森严法度,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唐楷的严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说法的精妙。


法度的严谨虽然是一种规范,但是写字也是一种劳动,劳动的法则就是效率法则。

你要把唐楷想写得快一点,这几乎没有可能。

所以,唐代最流行的书法,其实就是行书。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比较容易辨认,书写速度也比较快。

但是,行书书写公文,也不太严谨。

赵孟頫把行书的意和楷书的法巧妙结合起来了。

所以,赵孟頫的楷书,就不像唐楷那样又拘谨又不能快,而是即可以工整漂亮,也可以轻松快速。


赵孟頫的楷书有这样一些好处,所以,也非常流行。清代学习赵孟頫书法的人非常多。

他的书法特色就是楷书的体没有改变,而行书的意多了,写起来也比唐楷要快一些。

这是赵孟頫在书法史上巨大的贡献。

汉字从秦汉时代发生“隶变”以来,书写速度的优劣,一直是支持书法变革的主导因素。王羲之的书法,第一次创造和推动了书法的书写速度,所以,能够最终成为唐代统一书法书写的样板。

赵孟頫继承和发展了王羲之的书法创新的优秀品质,创造了赵体楷书,与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我“楷书四大家”。从元代到今天,没有第四个楷书大师,这足以说明赵孟頫在唐代以后为书法做出的巨大贡献。


千千千里马


赵孟頫书法为历代书法家中争议最多的一位。而争议的焦点,不是技能,而是人的气节。赵孟頫为宋代八贤王赴德芳后裔。以王室血统入仕元朝,被人视为“二臣”。把他的书法和身份牵强的混为一谈。说他书法“温柔闲雅,好像是从王羲之书法上得到了真传,而实际上属于妍媚纤柔,缺乏大节不夺的气节”。康有为则批赵孟頫书法为“闺房女子,拈花斗草的玩意。没有力量。举个石臼的话,不是赵孟頫书法能承受得起的”。

赵孟頫书法称雄于世,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落笔如风,席卷而过。能日书万字,而且是楷书。这个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史上能书万字的人,传言王羲之写《道德经》用了一个上午。《道德经》五千余字,如此看来,王羲之一天写万字不成问题。还有一人是文征明。学习书法的时候,每天练习千字文十遍。再有一个更牛,日书三万字的康里夔夔。不过他的是草书。不能与之并论。
赵孟頫书法妍丽多姿,体势劲朗。而其笔法承袭右军一脉。若以其气节而论其书,又岂是现代倚门卖笑之辈可论!现代学书之人,在气节方面就不要去和古人去较高低。差不多就行了。


子衿书法


赵孟頫楷书《读书乐》欣赏

一一兼谈赵孟頫书法艺术魅力

潘茂生/原著

我收藏的这本赵孟頫《读书乐》,是早年岳父留下来的。 这本《读书乐》是民国版本,折页式印刷品。除封面、封底以外,主页共计26页,每页两行,八个字。单页幅面尺寸为: 高26厘米,宽14.7厘米。字体大小约5.5厘米,相对古代其他名家碑帖、字帖来讲,这是比较大的字体了。 我将此帖文字内容,与元•翁森撰写的《四时读书乐》原作校对,帖中缺少16个字: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 。(不知道那位朋友手中能有全字善本,可以交流)

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善诗文、工书画。尤其是篆、隶、楷、行、草诸体皆能。他传世的名帖很多,可谓风格迥异,一帖一貌,百态千姿,处处体现出崇尚传统、熔古铸今的学习理念,和十分清晰的书法脉络。 赵孟頫书法艺术,取自历代书法精华,融汇贯通,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派,并自成体系。

赵孟頫的书法,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取法秦、汉、魏、晋、唐,走的是一条复古求新之路。例如《福神观》有《郑文公》的影子;《崇福寺》有李邕《李思训》的痕迹。特别是他写的《圣教序》,宗法二王一丝不苟。不仅如此,他所有字帖,无论是笔法、字法,都有明确的出处和来路。充分说明,赵孟頫在学习书法道路上,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传统忠实者。他非常善于潜心研究古法,善于将诸家之长熔为一炉,建树自己的艺术个性,这给我们今人学习书法一个很好的启迪,那就是,想学到书法正宗的真功夫必须尚古。

赵孟頫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他在书法上的杰出贡献是:化解了魏碑张扬个性的刚猛与夸张,剔除了唐楷宫阁体惯有的规矩与习气,独树一帜,自创流派。这一点在《读书乐》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单就《读书乐》而言,艺术特色:委婉清秀、遒劲峻峭、圆润款卓、舒展豪放、平心静气、温和虔诚。给人悠闲自得、禅心如水之感。 《读书乐》最突出的笔法特点: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气韵流畅、收放自如、酣畅自然。律动舒缓,不急不慢,宛若曲水流觞,神似闲庭信步。

细心品读赵孟頫书法,不论是楷书、行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风格各异,法度自然,刚柔相济。 由于赵孟頫画工深厚,又擅长小楷,他将精细与简洁巧妙契合、变通,书、画技法并用,而且以小楷笔法写大楷,故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魅力风韵。与《胆巴碑》、《三门记》、《福神观》等诸帖相比 ,《读书乐》是赵孟頫楷书中最有鲜明特色的一件上乘佳作,线条韧性十足,质感温润如玉,神采气韵天成,结体姿态自若。媚而不轻佻,柔而不软弱,刚而不生硬。 赵孟頫的楷书多数带有行书笔意,多近似于行楷一路。

尤其是《读书乐》,给人整体感是动作简约干练,笔势承接自然,隐去了“逆入、藏锋、回锋”之类的滞涩动作,使得线条圆润、自然、流畅。不拘泥、不做作、不呆板。

《读书乐》与《寿春堂》可称作是姊妹篇。初学者若是从《读书乐》入手,然后再学《五柳传》或者《寿春堂》,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会觉得非常顺畅。 尤其是喜欢赵体书法的中老年朋友,从《读书乐》起步是最佳的选择,容易上手,感觉难度低、见效快。

练习赵体最大的好处是:笔法兼容性极强。无论是轻盈、精到的小楷,还是浑厚、雄强的榜书,都可以任意贯通,挥洒自如。只要注意行笔节奏,不会滋生怪癖、毛病。练好赵体,即可上溯篆、隶;涉猎魏碑、晋楷、唐楷;还可以顺利过渡行书、草书。关键是,学赵体《读书乐》,最大的益处是,没有副作用,不留后遗症。所以,学书法,如果不学赵体,是一大憾事!

2014年2月上传·于北京 (信息源‘自,潘茂生新浪博客)

附:《读书乐》选页,如图:




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1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朝皇室后裔。元朝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2赵孟頫,元朝初年著名的书法家,所创的赵体字,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点画生动活泼,结体严谨,颇受世人所推崇,历来是学习书法的经典法帖。赵孟頫在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皆知,无可非议,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前后五百年,无出其右者”,对他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赞美!



3但是后人对赵孟頫的书法有看法的人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傅山和董其昌,康有为。董其昌认为赵孟頫的字“俗不可耐”,康有为说赵字“流糜之辈”,傅山评价“浅俗无骨”。之所以会有人这么贬低赵孟頫,我认为和他的人品有关系。


4赵孟頫作为宋朝皇室后裔,却曲身侍奉自己的仇人元朝的皇帝,首先在气节风骨上就有问题,古代文人是非常注重气节的,一个人没有了气节,那么他的人品就有问题。再者字因人贵,人品直接影响他的书品,所以也就有人对他的书法有看法。不管怎么说,赵孟頫的字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在书法界站住了脚,他的书法成就终归还是被世人所认可的!!!


清涵书法


有人说初学者不宜学赵孟頫。这句话我还是赞同的。因为赵孟頫的楷书要比欧楷用笔要快。初学者是很难掌握的。你看欧楷写起是非常缓慢的。赵孟頫一天要练万字,你要是用欧楷一天写一万字,你可能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都写不了一万字。这足以说明赵孟頫用笔的确很快。你知道吗?用笔快是需要有功力的。并不是你想快就能快的起来的。欧楷写习惯了,你再写赵孟頫楷书你会感觉不习惯。有人说赵孟頫楷书比欧楷俗。以我看并不俗,也许每个人审美不同吧!

赵孟頫对书法的感知能力非常强。知道书法必须走古人路线才有出路。你越是仔细看越像王羲之笔法。你看我们今天的书法搞成这样子!书法不走古人路线就是死路一条没有出路。还什么丑到极处便是美。自欺欺人呀!我们现在的书法一定还会走古人路线的。我坚信!这是唯一的选择。要不然就死路一条。因为书法叫书法脱离了法就不叫书法了。那就叫艺术了。艺术不等于书法。除了完蛋还是完蛋。所以我还是非常佩服赵孟頫的眼光,有先见之明!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与他的眼光是对等的。没有高的眼光就不会取得这么高成就。我是江上人再次感谢您的关注!共同学习共同学进步!谢谢!




传承文化继承传统


赵孟頫是晋、唐,宋书法之后集大成的,具有划时代影响的 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一、书画,理论,全知全能。

赵孟頫书法理论,古篆,小篆,隶书,大楷,小楷,行书,草书几体全能,无盲点,集大成。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局部

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 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 也。”辩证的指出学习书法的关键和核心是笔法和结构法。这是对古书论一味强调笔法的驳正,也为后人学习书法指了应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去努力的方向。

赵孟頫书论:“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以古人成功的经验,点明学习书法要专心,要深入,堪称金玉良言。

赵孟頫的书法,不止六体皆精。大楷,小楷,行书,草书风格多样,创作上无盲点,集大成,不事标新立异,但为旷世标杆。

赵孟頫的后学陈琳、唐 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是元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二、学习独辟蹊径,名学二王,实学李邕

赵孟頫学习书法,取法路径宽阔,眼界独特。其代表书体不取欧阳询的“寒俭(米芾,康有为皆有此说)”,柳公权的“笔匀”(米芾语),颜真卿的“粗俗”(李煜,米芾,康有为皆有此论),而取法李邕,是极其高明的。行草书方面,以古奥的章草为基,以二王一系的精雅流美为调,楷书和行草相互摩荡,融会百家,形成精微优雅,华滋雍容的个人风格。

<strong>李邕行楷《出师表》局部

赵孟頫楷书《妙严寺》局部

三、把汉字优美的一面表现到极致者

在书法史上,把汉字优美的一面表现到极致者,赵孟頫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二王父子的书法,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赵孟頫的书法,删繁就简,舍弃二王过于繁复的笔法和字法上多余的表现,只表现汉字优美的一面,反而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追捧和喜爱。


赵孟頫的书法,曾有“万字一同”之嫌。进而有人对他的作品有不少贬斥之词。如帖学最后一位大师董其昌,青年时说不把赵孟頫挂在眼角,到了老年,真正参透了人生和书法的真谛,才改口说自己一生都没有达到赵孟頫的水平高境。

赵孟頫证明了书法的真谛,一切的纷变,都不如平淡。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在世时是一峰独秀,在身后至今的数百年里,也保持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当时人说他的书法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

后人说他是“超宋迈唐,直接右军”。

赵孟頫的书法诸体兼善,尤以楷(大、小)、行书最为著名。《元史.赵孟頫本传》中说:“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

赵孟頫的书学见解体现着他的审美理想。针对宋人的纵肆躁露和轻视古法,他力主学习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他曾告诉袁桷:“米襄阳书,政如黄太史作诗之变,芒角刷掠,求于匵(椟)韫川媚,则蔑有矣。”是说米书过分刻露而缺乏蕴藉。

赵孟頫的书法分为几个时期:

(1)37岁之前

赵孟頫在37岁前的作品,最能体现他的师承。其跋自书《千字文》时说:“当时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字规模八分。”比如赵孟頫存世最早的墨迹杜甫诗《秋兴四首》,可以看出,其用笔古拙、结体方阔,是学钟繇、学褚遂良;其肥厚圆劲、捺笔特重,是受智永、徐浩的影响。

(2)37—45岁

赵孟頫在37岁—45岁之间,赵孟頫主要学习“二王”,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仇远说:“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从其传世的作品来看,赵孟頫还受到颜真卿、柳公权书风的影响。

(3)45—54岁

赵孟頫在45岁之后,经过长期的荟萃众长、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以“二王”为范的“赵体”。其书骨肉匀停、轻灵婉转、珠圆玉润,给人以姿韵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代表作有《洛神赋》、《赤壁赋》、《吴兴赋》、《纨扇赋》、《玄都坛歌》等书。

(4)54—60岁

赵孟頫54岁后,其书法风格发生变化,其书日趋刚健挺拔,遒劲超过了姿媚,字形也由方阔化为颀长。最明显的作品是《兰亭十三跋》、《昆山淮云院记》、《湖州妙严寺记》、《珊竹公碑》等。

(5)60岁之后

赵孟頫60岁后,虽然依旧保持着精致的用笔、严谨的结体,却更富于变化。其笔力更加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但虽然以雄放为主,其姿致依然洒脱,这正是“二王”书法的特点。《帝师胆巴碑》、《酒德颂》、《烟江叠嶂图诗》、《久不上状帖》、《光福寺塔铭》、《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等均能看出这个特点。

赵孟頫主张师法晋唐,创造出自己姿媚遒劲的书法风格,兼擅众体而又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影响了一代书风及后世明清众多书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