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長街71號——昭顯廟(紫禁城外八廟之一)

北長街71號——昭顯廟

昭顯廟,俗稱雷神廟。位於北京西城區北長街71號。故宮外八廟之一。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是祭祀雷神的地方。現僅存大殿。廟坐北朝南,外垣門東向。是一座皇家道教廟宇,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北長街小學佔用。


奉旨到昭顯廟祈雨的奕誴簡介。愛新覺羅奕誴(1831年-1889年),道光帝五子,母祥妃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過繼敦恪親王綿愷為嗣,降襲為多羅敦恪郡王,咸豐十年(1860)正月晉封和碩敦恪親王。光緒十五年正月十九卒,諡曰勤。


惇親王的傳說: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得過一場大病,初愈的時候,為了替她遣悶,內務府曾經傳喚了“落子館”的幾個姑娘,在長春宮演唱“八角鼓”。為此惹得惇王大為不滿,一天在內務府朝房午飯喝了酒,正好奉懿旨召見,便穿一件葛布小褂,將辮子盤在頂上,口中哼著“什不閒”小調,徜徉入殿。李蓮英大驚失色,慈禧太后卻無可奈何,說得一聲:“五爺醉了!”命太監將他扶了出去。心知惇王譎諫之意,從此不再“聽人演說蔡中郎”了。一次惇王進獻黃花魚,而敬事房的太監有所需索,他便在召見時,親自端了一盤魚,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詫異相問,惇王答道:“敬事房的太監要紅包,不給不讓送進來。臣沒有錢,有錢也不能給他們,只好自己端了來。”慈禧太后大怒,將敬事房的太監,交付內務府杖責。


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現在僅存影壁及後殿,影壁長約22米,高約3.5米,厚約2米,綠琉璃瓦硬山調大脊,建築面積約154平方米。到今天已經285年了。明代以及清順治、康熙年間,每年祭祀雲雨風雷四神都在天壇祈年殿一併舉行。雍正年間,為了表示更大的誠心舉行更隆重的祭祀,朝廷又修建了宣仁廟、昭顯廟、凝和廟、福佑寺分別用來專門祭祀風、雷、雲、雨四神。據史書記載,明代所建紫禁城,永樂、正統、景泰、弘治、正德、嘉靖、萬曆、崇禎八位皇帝在位期間共遭十四次雷擊,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奉先殿、建極殿、奉天門、西華門、承天門(天安門)以及太廟(今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均曾因雷擊起火而被毀。明代及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祭祀雲雨風雷四神統一在天壇祈年殿舉行。雍正年間,雷擊頻發於內城,皇帝遂下詔在皇城附近擇地修建雷神廟,以防不測。工部與禮部司其事者經縝密分析並勘察,認為京城雷電多發自西北方向,而位於宮廷西北方的北長街又系京城之龍脈,龍生水而水克火,故啟奏皇帝擬在北長街修建雷神廟,雍正皇帝以為有理遂准奏,命撥帑銀限期落成,屆期接引雷神,開光焚香膜拜,四季鮮花供養。

北京的紫禁城外八廟裡,有四座廟分別供奉著風、雨、雲、雷四位神仙,用來保佑北京城的風調雨順。這其中最有地位的,當屬昭顯廟的雷神了。


據記載:雷神廟座北朝南,外垣門東向。垣門外砌綠琉璃筒瓦硬山調大脊影壁;山門三間,綠琉璃筒瓦歇山調大脊,石券門,其額刻“敕建昭顯廟”楷書字;鐘鼓二樓,歇山重簷黃琉璃瓦綠剪邊,鏇子彩畫,上簷交麻葉頭,下簷單昂斗拱;前殿三間,綠琉璃瓦歇山調大脊頂,三踩單昂斗拱;中殿三間,歇山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五彩重昂斗拱,和璽彩畫,前有五級踏步帶御路,上雕二龍戲珠;後殿五間,歇山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三踩單昂斗拱,和璽彩畫;另有配殿若干。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前殿、中殿、後殿。山門三間,券門石額書楷書大字“敕建昭顯廟”,兩旁有八字牆;門內有鐘鼓樓;前殿三間,綠琉璃瓦歇山大脊頂;中殿三間,歇山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前有踏步帶御路五級,上雕飾二龍戲珠;後殿五間,歇山調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有配殿。原建築僅存影壁和後殿。那道“砌綠琉璃筒瓦硬山調大脊影壁”,在古昭顯廟精美建築群體中原本極具特色。民國時期曾在這裡建立北京教育會。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在此召開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1937年1月在昭顯廟建立學校,原名為北平市教育會附屬小學,至今也有80年的歷史了。據老人回憶,解放前在南、北長街上只有一座這麼一座公立小學,也叫北長街小學, 1954年改稱西單區第二中心小學。1958年後改稱北長街小學一直使用到今天。1984年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包括北長街小學的使用範圍,東至規劃紅線,南、西、北至學校圍牆。1984年昭顯廟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長街71號——昭顯廟(紫禁城外八廟之一)

文物保護碑


北長街71號——昭顯廟(紫禁城外八廟之一)

正門


北長街71號——昭顯廟(紫禁城外八廟之一)

正殿


北長街71號——昭顯廟(紫禁城外八廟之一)


北長街71號——昭顯廟(紫禁城外八廟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