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主要關卡函谷關,為什麼到唐末後就基本喪失作用了?

史之為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搞清楚函谷關的興衰。此外,糾正一點,黃巢攻破的並非函谷關,而是潼關。

函谷關,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東大門,是秦國抵禦山東六國進攻的重要關隘,而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天下一統,函谷關的戰略地位實際上便已經開始下降。漢武帝時雖然新建了函谷關,卻並非在秦國關隘舊址上興建,而是東移了150公里。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防止關西兵亂,又興建潼關,並廢棄函谷關,函谷關此後便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秦函谷關:關中與關東的咽喉要道,秦國抵禦山東六國的重要關隘

所謂函古,其實只是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縫而已。稠桑原乃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形,頂部雖然平坦如原,但高度卻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流過,緊貼著原壁,因而關中與關東之間想要來往,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通過這道裂縫。

此路雖然被稱為函穀道,實際上寬不過數米,乃是真正的“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當真可謂“泥丸可塞”,而函谷關便位於這道裂縫的開口處,即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王垛村。

函谷關的東面,即函谷關的關前,則是弘農河,這條河在古代的水量並不像今天這麼小,而這條河則形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敵人想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大軍根本排布不開。

那麼古代行軍打仗,有沒有可能繞過函谷關呢?實際上並不可能。原因就在於古代的稠桑原上乃是森林密佈(從稠桑原這個名字也不難看出森林的密集程度),從崤山到潼津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稱為“桃林之塞”、“松柏之塞”。由於森林太過密集,行人都難以通過,更何況是軍隊。因此,只要守住了這條裂縫,便等於斷絕了東西交通。

正是佔據了這種天然的地利,使得山東六國多次合兵進攻秦國,卻往往只能望關興嘆。例如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又如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正是由於函谷關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導致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裡便已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晉國曾派軍駐守此地遏制秦國東進,晉國衰落之後此地又被秦國所奪,最終成為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漢函谷關: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300裡,實際上已經喪失了作用

關於漢武帝為何要將函谷關東移,目前仍無準確說法。傳統說法認為,是樓船將軍楊僕雖然因功封侯,但由於關內已經沒有封地,便被封為了關外侯。楊僕為了免於他人恥笑,便上書漢武帝,要求將函谷關東移至今新安境內,不僅可以擴大關中地盤,而且可以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最終取得了漢武帝的同意,而如此一來,他的封地便也被包含在了函谷關以內,他也就成了關內侯。

無論如何,漢武帝之所以會同意遷徙函谷關,主要還是源於函谷關的戰略地位下降。自秦漢以來,天下已然一統,關中與關東再無對立必要,如此一來函谷關的戰略地位必然下降。雖然當時山東地區存在大量藩王,但歷經“七國之亂”,藩王實力已經大損,且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後,中央朝廷管轄的區域必然要走出關中,深入山東各地,東移函谷關、加強對關東控制,也的確符合朝廷戰略。

此外,由於黃河河道的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不斷降低,而原本貼著稠桑原的河道則裸露出來形成了河灘,而關東的軍隊完全可以走河灘繞過稠桑原,而不必再走函穀道。再加上稠桑原上的樹木由於砍伐過度,早已失去了天然屏障作用,關東的軍隊也完全可以走稠桑原上面。這些,都使得秦函谷關的戰略作用下降。

然而,東移之後的函谷關,卻也就此失去了扼守關中東大門的作用。從地圖上不難看出,從洛陽到關中,實際上有北崤道和南崤道兩條路可走,而漢函谷關則設在北崤道上。如此一來,叛軍想要進入關中,完全可以走南崤道,如此一來便繞過了漢函谷關。例如新莽末年,赤眉軍攻入關中,便是兵分兩路直接繞過漢函谷關,會師於弘農縣(即秦函谷關),而此時的秦函谷關已經廢棄,結果赤眉軍輕而易舉的便攻入了關中。

潼關:三國以後函谷關戰略作用消失,潼關開始成為戰略要地

赤壁之戰後,曹操眼看南下無望,於是開始將戰略重心轉至西涼,為了防止關西兵亂,再加上秦函谷關戰略作用降低,曹操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秦函谷關至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至於曹操令許褚在黃河河灘上營建運糧道、弘農太守孟康於運糧道修建“魏函谷關”則是後話。

潼關位於渭河和黃河交匯處,對面便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也是極為險要之地。在黃河的南面,有兩條河流,即西邊的潼水和東邊的遠望溝,在兩條河水中間有一道山塬,寬有兩公里,高七百米,由於兩側常年被水流沖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險峻。

在塬的北面就是黃河,和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向西行進的人,都必須通過原上,而再無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叫做黃巷坂。黃巷坂和函穀道一樣,寬僅數米,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而沿著黃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關。

不過,潼關遇到了和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地形的改變。初建潼關時,潼關北面的黃河也是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就只能登上高原過關。但隨著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使得潼關北面的黃河河床不斷下降。到唐朝時期,潼關也出現了一片裸露出來的黃河河灘,結果導致潼關的天險不再存在,唐朝只得將潼關從塬上移出,搬到了河灘上。

當唐朝將潼關從山塬上搬到了河灘後,舊潼關就廢了。轉而代之的是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平時由官兵駐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過。但是唐朝後期,制度腐敗,居然不在十二連城處設防,導致黃巢的起義軍直接從舊潼關的塬上繞到了設在河灘上的潼關的背後,前後夾擊攻破了潼關。

總的來說,函谷關和潼關是繼承關係。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以關中為根基,對關東六國進行攻伐,因此函谷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那時還沒有潼關。到了希漢武帝時期,舊函谷關被新函谷關取代,但效果並不明顯,此後又開始修建潼關,結果潼關又因地形改變而喪失作用。

當然,關隘是否險要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得看國家的實力,如果一個國家腐朽的不成樣子,那麼就算關隘再怎麼險要,也很難守得住。


香茗史館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此空。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
謾持白馬先生論,未抵鳴雞下客功。符命已歸如掌地,一丸曾誤隗王東。
——唐.胡宿《函谷關》

函谷關,中國十大關隘之一。先秦時期最為主要的關隘。扼守中原進入關中的大門。它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僅僅可容一車一馬通過,所謂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開始說的正是函谷關。它是關中地區抵禦東面敵人的主要關隘。

正是因為函谷關地勢重要,先秦到秦漢時期,歷朝歷代都歷朝歷代都在函谷關重兵把守,也因此,在函谷關,誕生許許多多的膾炙人口的故事,爆發多場你死我活的爭奪戰。比如老子駕鶴西去,五國攻秦,孟嘗君雞鳴狗盜,等等。

但是,這個在歷史上著名的函谷關,卻在秦漢之後就逐漸失去作用,在唐末基本喪失作用,淹沒於歷史的黃沙之中。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函谷關成也黃河,敗也黃河。

大家可以看看這地圖。函谷關正處於黃河幾字形的最後一個大拐彎之處。古代由關東想要進入關中,大規模渡過滔滔黃河然後翻越崇山峻嶺是不可能的。而黃河幾字形的南面,是高峻的秦嶺。中間只有一條由黃河沖刷出來的狹窄的崤函古道。函谷關扼守其中。黃河,成就了函谷關。也成就了秦國的輝煌。

但是,黃河的不斷沖刷,使得河床不斷變寬變深,到東漢末期,已經沖刷出了一片沙灘。加上函谷關南面的森林不斷遭到砍伐,已經裸露。人們不必在通過函谷關,直接通過灘塗地帶就可以了。所以東漢末年,直接在崤函古道,原來函谷關的西段,設立一座新的關卡,叫做潼關。潼關的設立,已經逐漸取代原來的函谷關的作用。

到了隋朝,原先的潼關面臨著和函谷關一樣的問題。原先的崤函古道被雨水沖刷出另外一條深溝,為了控制深溝,隋朝又新建了一座潼關。與稱為潼關南城,而原先漢代的潼關被稱為潼關北城。但是到了唐代,因為雨水和黃河的沖刷,隋的潼關也面臨秦漢函谷關一樣的問題。所以唐代又修建一座新的潼關。

於是,函谷關和潼關,特別是潼關,又成為隋唐政府保衛長安的關卡。

關於這兩座關卡,在唐末之後基本喪失作用,填哥認為,主要的原因是關中喪失了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的職能造成的。

無論是函谷關,還是潼關,其設立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保衛關中。因為從炎黃兩帝以來,一直到隋唐時期,關中地區,一直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泱泱中華五千年,在關中地區建都時間超過一千三百年。強漢盛唐,大秦帝國,都建都於此。而在唐末之後,關中地區除了喪失全國經濟重心的職能之外,連同最為重要的政治中心的職能也失去了。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在關中定都了。因此,函谷關和潼關也就基本失去了作用了。

那麼。為什麼關中的作用,在唐朝末年之後會迅速失去呢?
主要這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關中地區的環境惡化。

在隋唐之前,關中地區可是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的宜居置地。加上首都的效應,於是,迎來大規模的開發。墾林開荒,雖然一時使得糧食產量增加。但是也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環境迅速惡化。耕地面積減少。地力下降。糧食不足。在唐朝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相當的突出了。長安地區的糧食,經常要靠大運河從江淮地區運來供給。唐朝皇帝經常因為長安缺乏糧食而前往洛陽“就食”。到了唐末,環境更為惡化了。甚至到了今天,關中地區成了全國有名的貧困的地區。

老子出關

二、戰略重心的變化。

在隋唐之前,中國的人口重心,經濟重心,政治重心都在北方。以長安地區的雄厚的經濟實力,控制東方的華北和華南尚有餘力。

但是在隋唐時期以後,中國的人口重心、政治重心逐漸的東移和南移。特別是經濟重心,在兩宋時代,就已經轉移到南方。以環境惡化的關中地區,控制經濟實力雄厚,人口集中的華北和華南地區。顯然力有不逮了。因為太過偏西了。

三、戰略防禦的需要

國都的建立,和國防戰略的需要是分不開的。一個成熟的國家的國都的建立,既要有利於防衛,不能一攻就破,也要有利於迅速調動大軍,打擊敵人。這就要求國都離主要的威脅方向不能太遠。

《大秦帝國》函谷關之戰劇照

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統一的中央王朝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偏西北的匈奴和突厥,國都建在關中,有函谷關和潼關遏制東面的威脅,也可以究竟調動大軍,抵禦西北的少數民族。而隋唐之後,中原地區面對的威脅,主要是來自契丹、蒙古和女真。這些少數民族的主力,一個比一個向東。定都北京是最為合適的。定都長安,等他們打到函谷關和潼關,天下大半已經淪陷,再來抵抗,黃花菜都涼了。

本來在漢末到隋唐時期,函谷關就由於黃河河道的變化和潼關的興建,重要性下降了。在唐末,由於關中在全國政治中心地位的喪失,函谷關了基本喪失了作用。

破落古關城,猶能扼帝京。今朝行客過,不待曉雞鳴。——唐.皮日休《古函關》

抗擊日軍(可能並非靈寶戰役)

不過可喜的是,到了抗日戰爭,這座曾經顯赫一時的古關重新煥發出銅牆鐵壁的作用。在1944年的靈寶戰役中,國民黨守軍依託函谷關,潼關等等險要關隘,節節抗擊日寇,粉碎了日軍通過函谷關佔領關中的企圖,保衛了整個大西北免遭日軍的蹂躪。函谷關和潼關,在抵日寇的戰爭中,也立不朽的戰功!

今天的函谷,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靜靜的古關隘。任人民懷念,驚歎......


填哥講史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了解新舊函谷關和潼關的區別。

1,先秦的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函谷關與崤山並稱,崤山是秦嶺山脈的東段,也位於靈寶市內。


函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函谷關和崤山在古代合稱"崤函"之塞,是這裡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

函谷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所以,無論秦伐六國還是六國聯合攻秦,函谷關之戰都在所難免。

2,漢武帝建新函谷關

漢朝建立後,由於天下一統,大漢皇帝首先考慮的便不再是“守”,而是如何更有利的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於是,漢武帝把函谷關向東挪動了300多里,挪到了今天洛陽的新安縣,原來的函谷關則廢棄了。

如此以來,便大大擴大了關中的領地,然而,與此同時函谷關的戰略價值也大大降低了。


因此,函谷關其實有兩座,一座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河南靈寶,另一座則在漢武帝之後的河南新安。

河南靈寶的舊函谷關可以說攻守兼備守,而河南新安的函谷關實際上已經沒有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價值。

3,漢末潼關崛起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這裡是關中平原的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修建於漢朝末年。

潼關與最早的函谷關之間有140裡,古稱“函穀道”,其東端是函谷關,西端便是潼關。



當舊函谷關被廢棄,新函谷關不再具有戰略價值後,潼關便成為了關中的門戶,直至解放後修建三門峽,潼關遂變成了斷壁殘垣。

綜上,從關中到中原,潼關――舊函谷關――新函谷關一字排開。

潼關和舊函谷關之間便是險要的“崤函古道”。對於關中而言,舊函谷關背後仍有崤函古道,所體現的是攻守兼備;而由於過了潼關便是關中平原,潼關便只剩下守勢,只有守門的作用。

自關中平定天下,出函谷關則可以與天下群雄爭鋒。

當天下一統,潼關便是關中帝都的最後一道屏障。


所以,不是函谷關後來沒有作用,而且由於天下一統,原來的函谷關已經廢棄,代之以新函谷關和潼關。

新函谷關更靠東,除了增加關中領地外沒有更多的作用。而潼關僅僅是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並不能起到原來的函谷關的作用。

這並非後人不懂函谷關的價值,而且由於大一統時代不允許畫地為牢。


心向青山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併轡”之稱。

《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週迴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

唐未以後,說函谷關失去作用,也不盡然。因為,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包括後來的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甚至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那麼,函谷關到了什麼時候,不怎麼重要的?

大家看下戰國史,這函谷關是很重要的,秦朝就是靠這起的家。

只所以在戰國時代函谷關對於秦國重要,是因為戰國時代函谷關是中原如秦的必經之路。函谷關當年在今河南靈寶境內,查查地圖就知道,那個地方北面有呂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嶺,想進入今天陝西地區,以當時的交通技術水平,怕是不走函谷關得大費周章。這就是為什麼秦國喜歡向西面、北面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到重要原因,而不是像諸如齊國那樣整體想著攻下宋國之類的吞併小國的行動。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函谷關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為這時候整個中原都是秦國的,再也不用老惦著佔領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了。但是,說函谷關一點重要作用都沒有,那是瞎說。因為秦國都城咸陽在函谷關內,函谷關是捍衛秦國首都的重要防線。果不其然,秦國暴政猛於虎,最終讓陳勝、吳廣起義軍攻破了函谷關,皇帝聞之起義軍攻下函谷關,打到離咸陽只有百里的路途,皇帝驚慌失措,幸好,在秦陵有幾十萬民工搞建設,秦國調動這篇人員,進行反擊,起義軍被弄了個措手不及,但是秦國統治被極大的動搖了。後來漢朝的都城也在陝西,而漢朝統治下也發生過黃巾起義這樣的事情,所以說,直到東漢末年,函谷關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保衛皇帝統治的屏障。但是因為秦漢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社會,比起對於以前戰國時候的秦的重要性,無疑大大下降了!

後來,潼關興起,函谷關廢除。 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 。因為,當時曹操都城在河南,潼關比起函谷關,靠近黃河,更加有利於防守,否則如果一直憑山險拒守函谷關,那麼一旦被攻破,那就無險可守了!而潼關興起後,函谷關就再也沒有復建。


超凡博弈


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關中地區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秦漢、隋唐就建都與此,但後來逐漸衰落了,其原因有:

1、政治中心的東移,導致其地的衰落。唐以後的宋朝建都於開封,元明清都城在北京。

2、經濟中心的南移,唐朝後期起南方經濟水平逐漸超過了北方,關中地區經濟落後於南方。

3、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北方戰亂較多,尤其是戰略地位重要的關中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導致該地經濟破壞嚴重。

4、關中地區開發時間較早,水土流失嚴重,經濟壞境逐漸惡劣,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薄荷紅茶007


應該去過,河南位居中原,兵家必爭之地再說十三棍僧救唐王就是發生在出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