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香莲一定要让陈世美死?

对坐调笙


朋友们好,我是试说红楼,致于原创答题,希望朋友们关注支持。

为什么秦香莲一定要让陈世美死?

秦香莲和陈世美的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的故事得以完善,后来就有了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陈世美,这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没有定论。那我们探讨的只能是古典小说的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故事。

即便是故事,那也应该纠正一下:并不是秦香莲一定要让陈世美死。你想啊,秦香莲,只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乡间民女,她一没权没势,二没背景靠山的,有什么能耐可以让陈世美必须死呢?

陈世美之所以被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铡死在虎头铡之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作死的。其次,从是大宋的律法所不容,再者是包拯不畏强权,维护律法的尊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铡美案》的故事大概吧。

陈世美和妻子秦香莲一直生活在乡下,家境贫寒,却和谐幸福。陈世美经过十年寒窗,决定进京赶考,而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爷。他一去三年不和家里联系,将年迈的父母置之不理,而是和公主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秦香莲拖儿带女的服侍公婆,不料家乡连年遭灾,公婆相继饿死,秦香莲埋葬公婆,带着儿女进京寻夫。通过多方打听,得知陈世美高中状元,成为了驸马爷。她带孩子去驸马府找陈世美,哪知陈世美拒认他们母子三人,秦香莲绝望之下状告陈世美。陈世美最终痛下杀手,派韩琦追杀秦香莲母子,哪知韩琦心软,放过秦香莲母子三人。

包拯掌握了陈世美的所有罪证,依据大宋律法,判处陈世美铡刀之刑。

陈世美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通晓大宋律法之严明,却抱着侥幸心理而以身试法,他的死是罪有应得,他“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他杀妻灭子良心丧,他逼死韩琪在庙堂。”

这种种罪过加起来,注定陈世美难逃一死。所以说,不是秦香莲一定要让陈世美死,而是陈世美必须得死!


试说红楼


不是秦香莲让陈世美死,而是陈世美的发小让陈世美死。陈世美乃世间少见的真君子,真朋友。陈世美乾隆年间的进官居当朝三品大员,为官清廉,作风正派。是当时罕见的青官,他和妻子秦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二人夫唱妇随。二人对父母极其孝顺,而且对朋友也十分仗义,凡是有事求到他们夫妻头上时,他们竭尽所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二人的口碑在朋友圈中是数一数二的。陈世美有位发小,从小一起读书,无奈他时运不济,屡次科考,屡次名落孙山,这年又是科考之年,他又进京赶考,借宿在陈家,陈世美对他热情招待,不但好吃好喝,还带他游玩京城,发小对他感激不尽,谁料想这次他又落榜k了。他求陈世美为他弄个一官半职的,因为现在陈世美的地位在那里摆的,只要他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是陈世美劝他在这里安心住的,别的事不用管。于是发小就在陈世美家中住下,等待消息,这一等就是半年,结果陈世美根本没有跟他弄个一官半职。把发小气坏了,他是个文人,于是就编出了这样一则铡美案来,只是把日期提前到了宋朝,那时的公众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听说有这样一出戏 都来围观把陈世美夫妻气得直接把发小赶走,发小还气哼哼的说他交错朋友了,要和陈世美划地绝交,然后他气鼓鼓的走了,一路上他编排陈世美的故事,走到哪里,他说到哪里,越编这出戏越精彩,等他风尘仆仆的回到家中,他傻了只见一座高楼大厦出现在他面前,他以为家人把房子卖了,转身刚要走,他的老母亲从里面出来了,他忙问这是咋回事,他母亲对他说,这是你的好友陈世美给你盖的,他还说你不是当官的料,为你卖下了二十亩田地,让你在家中好好耕种,做个田舍翁,好好孝顺父母。听完这些发小流下了悔恨的泪他想把剧本该了,不料此时的剧本经过多人之手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包公铡陈世美这一出,引起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共鸣,想改是不可能了,到了晚年,他拿出一部分金银,修了一座谢罪塔,以弥补对陈世美的亏欠。





约定9521


如果指的是影视剧中或者戏剧中的故事,那么我觉得并不是秦香莲非要让陈世美死,是陈世美一直在作死。

1. 攀附权贵,喜新厌旧

陈世美与秦香莲十年夫妻,红袖添香,他埋头读书的时候都是秦香莲操持家中事务,在他无权无势的时候在背后支持他,一朝中得状元,宋仁宗见陈世美不但学问好,而且人长的仪表堂堂,所以将公主许配给他,陈世美为当驸马,欺骗皇帝说并未娶妻生子,一口答应。这就相当于现在男人没钱的时候,老婆砸锅卖铁帮扶他,一旦成功了,就把老婆踹了娶了个年轻漂亮有钱的,搁谁谁不想弄死他。但是对于秦香莲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的正面女性形象来说,单单这一件事还不足以让秦香莲去告状。

2. 杀妻灭嗣,挑战人伦

当时陈世美的父母刚刚离世,按照当时的律法来说,丧期三年内不能娶妻,而且欺骗皇帝并未娶妻那是欺君之罪,秦香莲又是在他落魄的时候嫁给他,从唐代开始便有“七去三不去”的规定,糟糠之妻休不得。所以在陈世美打算当驸马的时候,他已经犯了这三条律法了。

秦香莲见陈世美毫无音讯,便携子寻夫,陈世美怕秦香莲与他们孩子的出现会使事情暴露,于是便派韩祺去杀秦香莲与其子,但是韩祺此人正直不阿,不忍心下手,于是被逼自杀,陈世美便诬陷秦香莲杀死韩祺,秦香莲被发配边疆,陈派杀手在中途欲杀秦香莲,被人所救。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陈世美是犯法了被判刑,并不是秦香莲想不想让他死的问题,是法律让他死。

况且,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秦香莲还留着陈世美这种人过年吗?

3. 滥杀人命,累及无辜

为了掩盖曾经与秦香莲曾经为夫妻的事实,他买凶杀人,连累无辜的人惨死。

所以真不是秦香莲非要告状他,而是他非要作死。

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杜撰而来的,根据当地的陈世美的碑文和当地流传的传说,陈世美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但是因为同乡来找他,索要官职被拒绝,因此怀恨在心,将陈世美塑造成一个抛弃妻子,攀附权贵的小人形象,并编成戏剧流传下来,相传清朝末期,曾经有陈世美后人看到此戏剧,气到吐血,召集了家族成员殴打演员,演出被迫停止。而且当地也曾经流传过“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说法。


历史红颜说


秦香莲就是一个普通的民女,陈世美死不死哪是她能够决定的,说到陈世美该不该死,那我们要先来看看宋朝的法律。


戏曲《铡美案》包青天口中秦香莲的状词是这样的:“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他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他杀妻灭子良心丧,他逼死韩琪在庙堂。”


从状纸来看,陈世美涉及的罪名有好几个,第一是欺骗皇上、停妻再娶;第二是杀妻灭子;第三是逼死韩琪。


首先我们来说说停妻再娶。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本来有老婆又再娶了一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婚罪。重婚罪搁在现代不是什么重罪,属于不告不理的罪行,在宋朝也差不多。


按照宋朝的法律,“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从这里看来,停妻再娶地处罚和现在也差不多,处罚并不重。


秦香莲携儿带女背井离乡来找陈世美,只是因为家乡遭灾活不下去了,所以在知道陈世美另娶了公主之时,她的要求也只是想让陈世美认下他们。陈世美要是个聪明人,出点银子把秦香莲母子生活安排好,把自己的难处跟秦香莲好好说说,秦香莲母子如果衣食无忧,以她对陈世美的感情怎么可能会去告他。如果没人告,包青天再铁面无私也不会主动去管这些闲事吧,陈世美照样可以做他的驸马。


可陈世美呢,不仅不认秦香莲母子,还把他们赶走了,赶走也就罢了,他还派家将韩琪去追杀他们母子,这就涉及了第二个罪名杀妻灭子。


说到杀妻灭子,就这个故事来说,买凶杀人可能更为准确一些。


按照宋朝法律,买凶杀人的,按照谋杀罪处罚,只要起意并派遣了不管杀没杀得了人,都要判徒三年;因此导致受害人受伤的,主谋者要判处绞刑;受害人死亡的,要判处斩首。


这跟现在的法律也差不多,跟停妻再娶相比,这个罪名就重多了。好在陈世美的家将韩琪是个有良心的人,他知道真相后不忍心杀秦香莲母子,这也无形中减轻了陈世美的罪名。因为秦香莲母子也就是受害人没有死,所以,陈世美的罪也够不上死刑,刑罚大约也就是判几年有期徒刑,罪不致死。



逼死韩琪这到底是个什么罪名?


《铡美案》里韩琪的死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因为他的死坚定了秦香莲状告陈世美的决心,也最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认为陈世美该死。


可我们仔细想想,韩琪是自杀的,能把他的死完全算在陈世美头上嘛?我一直觉得韩琪在这出戏里死的很不值,不忍心杀秦香莲母子也就罢了,大可以一走了之,为什么一定要自杀呢。后来想明白了,这是剧情需要,并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如果他不死,后面包青天怎么好铡陈世美呢。


所以说,民间传说的《铡美案》并不一定符合历史,我们看看就好别太当真。它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老百姓心里的一种愿望,希望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把铡刀,惩恶扬善还世间一个公道。


疯小鸟


在那个时代,女子是讲三从四德,终身侍一夫的。那个时代,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所谓夫为妻纲,一切都要听丈夫的,像还珠格格里演的尔康对紫薇,五阿哥对小燕子式的爱情基本是不存在的,所以那样的爱情才弥足珍贵,那样的电视剧一经播出才能万人空巷。

但人都是有底线的,人的自尊心也是有底线的,人对忠贞、爱情、责任的理解也有是有底线的,人对不公平的社会关系的容忍也是有底线的,虽然那个时代赋予了男子可以在不经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纳妾、休妻的权力,但为了荣华富贵抛妻弃子、背信弃义、六亲不认甚至欲杀人灭口已经严重超出了秦香莲的底线甚至已经超出了任何人的底线,如果说抛妻弃子六亲不认还可以背一个忘恩负义无情无义的罪名了事的话,那派杀手杀人灭口就已经彻底泯灭人性了,更何况在秦香莲赶赴京城的途中家中老人去世,客观上也是因为陈世美的无情无义引起的,即使为告慰逝者,也必要杀之。

另外,宋朝虽然黑暗,但天理人伦犹在,举例子,武松杀嫂杀西门庆只判流放,而王婆只是给西门庆和潘金莲牵线搭桥却被判死刑,就是因为社会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所致。武松本质上是为社会除害,即使连杀二命也仅流放,王婆本质是祸害社会,败坏伦理道德,并间接导致武大郎被杀,其危害更大,所以被判死刑。像陈世美这样的人严重败坏天理人伦,忘恩负义,在秦香莲的价值观伦理观里,是必须被判死刑的!


我为何人


我非常喜欢秦香莲这个人物,就因为她要陈世美必须死。

她是戏曲故事里少有的决绝的人物。

其实戏曲故事像陈世美这样负心薄幸的男子多得是。

还有一个故事叫做《花枪缘》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另一个遭抛弃的女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姜桂芝。是南阳地的大家闺秀,不仅家财万贯,更是武艺高强。

其父救了上京赶考的举子罗艺,姜桂芝看中罗艺,两人在姜家结为夫妻。

罗艺在姜家学会了花枪,再次上京,从此再无音讯。

四十年后,从征叛的官兵空中得知,燕山有一个名叫罗艺的人造反,姜桂芝当即反出南阳,千里寻夫。

可是当姜桂芝举家找到罗艺的时候,罗艺的表现却连陈世美都不如,如果说陈世美当年仅仅因为皇家威势所逼,不得不为,还情有可原的话,罗艺的行为就是彻底无耻地,因为他已经造反,已经自立山头,没有人可以威逼他,他仅仅为了颜面而彻底抹杀自己的历史,不加相认。

陈世美还只是派人暗杀,罗艺却是摆兵布阵,亲自相应,用自己在姜家所学的花枪来应战自己曾经的爱人和师父,甚至使出绝招“回马三枪”。

和秦香莲依靠清官包拯不一样,姜桂芝依靠的是自己的本领,当年她并未将枪法全部传给老罗艺,依靠自己的本领将这个负心的男人打落马下。可是当看到自己的曾经的男人由强势变为弱势的时候,姜桂芝竟然选择原谅这个背叛自己四十年的男人。

整个故事得到了大团圆的结局。

但是这么一个绝情的男人,你怎么就这么绕过了他。

我就想,倘若姜桂芝是秦香莲怎么办?那他直接被罗艺杀死了,从此没有人记得他的冤屈。

秦香莲就是这样的命运啊,她完全没有能力反抗。

她依托的不过就是包青天。

但是皇帝都下圣旨了要他活,包拯都动摇了,要不就让他活吧。

但是秦香莲魅力的一面就露了出来:我不原谅,必须死。

看见自己仰仗的包青天如此退缩,秦香莲却报之以不屑,她说包拯也不过是徒有虚名,责其官官相护。最终使得包拯动容,置上级指令于不顾,斩杀了驸马陈世美。

这才是女性应该有的态度。


锦翼


在戏曲《铡美案》中杀妻灭子、逼死韩琪、欺君犯上的陈世美最终被包拯在开封府付之铡刀之刑,其本身的教育意义一直警醒着后人。



说秦香莲要陈世美死,在封建男权社会,显然是不成立的,在古代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是非常低的,其受封建礼教“夫为妻纲”的桎酷和束缚,秦香莲是大多数任劳任怨,忍气吞声的女性当中之一,她无权无势,面对权欲熏天的陈世美,她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更谈不上让他死了。


其实陈世美的死可以说是其咎由自取,首先最大的罪状在于违反“君为臣纲”的封建礼教思想,但是重婚驸马这一欺君大罪就已经够满门抄斩的了,更何况还有其他的事情。

要说陈世美当时不管怎么样已经是当朝驸马了,皇上怎么的也看在公主的面子上不会把陈世美怎么样。但是俗话说的好“无情最是帝王家”,面对陈世美贪图名利,欺君犯上扰乱朝纲、挑战皇家尊严的的罪行,皇上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是不会顾及那么多的儿女情长的,因此上作为此案的主审官包拯是深谙此道理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拯才能理直气壮的说“宋王爷到来也不容”,包拯知道宋王不会因为一个陈世美而拿自家的江山社稷做赌注的。


故事开始是因为秦香莲日子难以为继,到州县衙门告状没人敢理,故而逃荒来到京城,被当朝宰相王彦林碰见,了解其不幸的遭遇,遂给秦香莲出主意,才有了后续的故事冲突,在这里王彦林面对秦香莲的不幸遭遇,除了人性正义的使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陈世美的所做所为违背了读书人“治家齐国平天下”的真理,是读书人的败类,必须要清除出去,杀一儆百以肃清这股流毒,而包拯做为王彦林的得意门生,对这一点显然是心领神会的,因此上他不惜得罪权贵,也要将此办成铁案,以正视听。


其实就剧中的设定而言,陈世美是可以不用死的,但是不用死的前提肯定是要放弃眼前的权利富贵的,当时王彦林是愿意保陈世美一命的,但陈世美怕失去他的荣华富贵,所以断然拒绝,并且起下歹心,命韩琪到土地庙杀妻灭子,以绝后患。奈何韩琪乃正人君子,被逼无奈自杀身亡,陈世美自己除了多了一个雇凶杀人的罪状外,又加上了一个逼死义士的罪名。

因此上说,并不是秦香莲要陈世美死,而是社会的公序良俗要他必须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良好的统治秩序要他死;文化阶层为了清楚文化的毒瘤要他死;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正义感让他死。因此上说,陈世美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必须为,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他不死,不足以正视听。


秦腔须生


对于这个问题,先不考虑历史上陈世美的原型问题,我们就戏曲内容讨论。

若说负心汉的代表人物,陈世美绝对首当其冲,这都取决于戏曲《铡美案》的广泛传唱,陈世美抛妻弃子、阴险狠毒的形象令人愤恨不已,其最后被包青天送上龙头铡的下场更让人拍手称快。而非要问陈世美为何会死,实在怪不得秦香莲,只因为陈世美一直在自作孽,故而不可活。

首先:抛妻弃子,背信弃义



陈世美与秦香莲原育有两个子女,两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日子虽不宽裕但家庭和睦温馨。陈世美在寒窗苦读时,秦香莲是其背后的坚盾,秦香莲一边照顾一对子女,一边夜织日耕,另一面还得恪守古代女子的封建礼教,孝顺公婆。陈世美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世美终于考取了状元,金銮殿上,宋仁宗因见陈世美举止不凡,气宇轩昂,鸾章凤姿,意欲将公主指婚与陈世美,便问其婚姻状况,古话说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此时的陈世美完全被利欲冲昏了头脑,登时把家中妻儿父母抛诸脑后,谎称自己未婚,如愿当了驸马爷。

其次,欲杀妻子,罔顾人伦



在家中苦等未见夫君归家的秦香莲,便携子进京寻夫,在京中听到了夫君高中状元喜当驸马的得意事,秦香莲上门欲与夫君相认,不想陈世美不仅拒绝相认妻子,还暗中派韩琪追杀妻子儿女,其心之毒非常人能忍。韩琪在追杀这一母二子时,明白真相后不忍下手,又不敢回去复命,只能自尽谢罪。陈世美知道后反而诬赖秦香莲杀害韩琪,意欲至秦香莲于死地。秦香莲在被判处发配边疆时,被人救下。

在这一节,陈世美犯的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了,而是杀人未遂,视法律于儿戏,意欲只手遮天,为法律所不容。

最后,后人改变结局,以快慰人心



《铡美案》的原型《包公案》中,陈世美最后的结局是发配边疆充军,清人觉得陈世美所作所为罪大恶极,不可原谅,便将其结局改为命丧龙头铡下。更加彰显一种恶有恶报,天理昭昭的正义感,引导善恶有报的价值观。

故而,陈世美不是被秦香莲告死的,一切皆由他自作孽罢了。


微影悼红


为什么秦香莲一定要让陈世美死?因为陈世美罪该万死啊!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从底层艰难爬出来的陈世美刚摸到富贵荣华的边沿就彻彻底底忘了这句古话。

秦香莲是陈世美的合法妻子,贤德善良且性情刚烈,想自已为陈家上敬公婆,下养儿女,最后卖青丝换芦席埋葬双亲。当她带着儿女千里赶赴京城,要和陈世美团聚共享幸福生活时,却发现陈已变心,拒不认妻儿,秦香莲当然不能接受被遗弃的命运。


于是她奋力抗争,捍卫正妻的合法权益。最后终于正义战胜邪恶,将负心郎铡于铜铡之下。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带青山烂。水面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三更见日头。”

这首名为《菩萨蛮》的词,是陈世美出门前,写给妻子秦香莲的。而在戏中这首诗成了必铡陈世美的重要证据。

那么当时陈世美是爱着秦香莲的。


是什么让一位受尽屈辱、历经磨难、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驸马,狠心要杀害自己的骨肉与妻子?是什么让一位淳朴善良、尽忠尽孝的贤妻,狠心到要把自己深爱的丈夫送上断头台?是什么让这一对曾经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成为了虎头铡两边的原告与被告?

陈世美死了,秦香莲一解心头之恨。只是一双儿女自此失去亲生父亲,若干年长大成人,听秦香莲说:孩子啊,娘亲我当年是怎么样怎么样将你们的亲爹送上断头台?


看来陈世美能中状元,智商可以,情商差点,好象不太会来事儿。毕竟是几百年前的人了,可以理解。

其实秦香莲要是放在今天,以她的智商,她根本就不会和陈世美死磕,陈世美变心了,秦香莲也会痛苦,但是她不会到处喊冤,引人同情,她会收下陈世美的经济补偿,带着儿女重新生活,凭自已的聪明才智过上幸福生活,说不定遇到一位胜于陈世美的如意夫君,恩恩爱爱羡慕死那陈世美。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秦香莲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口才和策略都非常了得。若在今天,当情感专家营销专家皆妥妥的。

当香莲对陈世美深深绝望,决计要以牙还牙取负心人的性命时,她的聪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封府的包青天,是传说中理想的执法者——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其实,人,总会有弱点,没有谁真正做到威逼利诱面前不动心。包公接到这起案子,起初也想两全,于是先劝说陈世美接纳秦香莲,他推心置腹,甚至以头上乌纱作保,保证替陈在皇帝面前说和。怎奈陈世美是一个死要面子、不识时务的主儿,不仅不下这个搭好的台阶,反而辱骂包公,致使事情陷入绝望境地,逼得包公不得不按国法论他之罪。


危急时刻,皇后公主出场了,要赦免陈世美。包公自然是陷入两难之境。他也不愿去得罪皇帝,就取出自己的俸禄银子300两送给秦香莲,让她回老家过日子去。


但香莲不是一般女子,怎肯轻易罢休?她似乎深谙包公心理,步步为营,以退为进,仅凭一张利口,促使包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拼着乌纱不要,把陈世美送进了铡刀下。


且看香莲表现如下:

将300两纹银掷于地上,痛斥官官相卫,指天发誓以后屈死也不再喊冤。使包公重新审视面前的她,暗暗敬佩;使包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脸上发烧,深怕辜负了黎民百姓的信任;

眼看包公意志摇动,陈世美性命难保,在场的公主娘俩惊慌失措,不由得也失了态,拿了圣旨跑到包公面前要挟:“圣旨在此,你敢吗?”包公一愣神,香莲反应敏捷、抓紧时机、言简意赅拍了包公马屁一句:“万民称你包青天!!”

斩?还是放?圣旨难违,又想做万民心中的偶像。在包公思来想去、难下决断之际,香莲恰如其分地使用了激将法:“驸马官大你不敢斩,那请你先斩了我吧,我是个小百姓。”包公被她此言激得“一腔热血往上翻”,终于下定决心违旨开铡,陈世美身首异地!


陈世美和秦香莲做了夫妻,生了儿女,其实他是没有深刻地了解自已的妻子。秦香莲绝非普通女子绝非普通角色,否则怎会培养出状元夫君,又怎会成功地挫败皇家权威,把负心夫君送上断头台?


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千万别负聪明智慧的女子,也别和高智商的女子斗法,赢不了,输不起。


太湖梅子


“驸马爷,进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嗣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铡美案》这出戏是我少年时代除了《女驸马》之外我觉得最好听的一场了,这是综合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的《三侠五义》所改编的一个作品。

写了书生陈世美家境贫寒,寒窗苦读十几载,和妻子秦香莲也是恩爱有加,后进京赶考,留秦香莲在家照顾公婆和孩子。陈世美一朝的中头名状元,宋仁宗看他仪表堂堂还是个才子,就问他可曾娶妻,谁知他欺君罔上,说自己不曾娶妻,于是宋仁宗就把公主许配给他,让他当了驸马。谁知一朝得势之后,就把秦香莲母子抛于脑后。男的都是大猪蹄子,一旦得势之后就忘了当年在默默为家里操劳,默默支持他的糟糠之妻。但是就这一点来说,秦香莲倒是不至于去告状。

但是按照规定,父母去世之后三年之内是不允许有喜事的,到了明朝甚至还存在丁忧,就是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另外他还犯了欺君之罪,隐瞒皇帝娶妻的事实。

丈夫几年了都杳无音讯,秦香莲于是决定去京城千里寻夫,但是陈世美怕他们母子暴露了他已经娶妻的秘密,就派韩琪去杀他们母子,而韩琪却知道了陈世美的丑恶嘴脸,不忍心对秦香莲母子下手,但是又无法回去和陈世美交差,于是就在庙堂之上自尽。陈世美不要脸到如此程度,陷害秦香莲杀了韩琪,又将她发配边疆,想在去边疆的路上杀了他。幸运的是秦香莲为人所救。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这样的衣冠禽兽,真是死不足惜,不是秦香莲一定要让陈世美死,而是他本身就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死了活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