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为什么?

清岫秀水


小城庸人趣聊历史为您回答,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看到的背水一战只是战略、战术和取得的战争结果。

我们完全可以抛去这些层面不谈,因为很多优秀的将领都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不是所有人能都把握好分寸。

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运用的,只有面对必死的情况,这招才有用,而韩信正是看透了人性,抓住了这点。

<strong>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看透人性,抓住这点的:

第一:人数对比,差距悬殊

正史记载背水一战,韩信当时只有一万两千余人,而且大部分是临时征召的民兵,赵国方面统帅陈余统兵二十万迎战,而且赵国当时还有井径口这样的天险。

从人数对比来看,韩信简直就是找死,赵军只要把韩信这一万多人包围起来,什么都不用干,这些人早晚饿死。

第二:人员素质不高,军心不稳

像这种临时招募的民兵,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可以说根本不具备作战能力。而赵国军的20万大军可都是赵国常年作战的正规军,如果一对一单挑的话,韩信的民兵肯定是要被KO.

跟人员素质相比,更让韩信头疼的是这帮人根本就没有军心,被征兵都是强行拉过来的,能跑就跑了谁能真心打仗啊,更何况面对的是20万人,还没开打就吓死了。

第三:作战地形不利

在一场战役中,谁先抢占有利地形,那就等于胜利了一半。可是韩信根本没有任何地形优势,反而还别困在狭小的井径口,如果赵军在出口等着,估计出来一个死一个。就算大军过了井径口以后,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很有可能被20万大军包围到死,后面就是水流湍急的大河,连逃跑都没地方跑。

为了让这些民兵一点念头都没有,他最后一步棋居然背水列阵,摆在大家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拼命还有一会活下来;一条就是直接跳到河里淹死自己,这个时候人的求生欲完全被激发出来了。

只要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都会成为大家的救命稻草,然后死死的抓住,最终不出韩信所料,在强烈的求生欲下,战斗力疯狂爆发以一当二十,一万多人居然打赢了二十多万人。

其实在历史的众多战役中,和背水一战运用相同战术的战役还是不少的,只不过背景不同而已,也从来没有人遇到过韩信这种情况,估计真的遇到了也没人取得韩信的战绩,当年的彭城之战不也有一条大河吗,刘邦50万人,项羽只有3万人,结果刘邦大败,死伤无数竟然导致睢水为之不流。

所以如果我们这么来看待这场战役的话,我们会发现背水一战根本没有被复制的可能性。


小城庸人趣聊历史


很多人在说起韩信的背水一战时,都觉得它的核心要素就是置军死地而后生。但其实呢?事情根本没有这样简单。因为,如果置军死地就可以产生如果巨大的效力,那后来的将领,干嘛不直接寻找驻扎军队?

所以,真实的军事史,显然不是这么简单。韩信在与陈馀的对决中,他背水一战能够获胜,是众多客观因素联合在一起促成的。首先,韩信本身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将领,他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开始,到后来的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再到平定魏国,拿下代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且都完成得非常漂亮。

所以,韩信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对韩信都有着充足的信心,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即便看到韩信违背军事常理背水结阵,他们也不会对韩信产生怀疑。相反,如果换成是其他将领来这样做,他下面的将士恐怕早就炸了窝。因为,这哪是打仗啊?这纯粹就是去自杀。

在这种情形下,要是主帅镇不住场子,恐怕当场就被下面的人给砍了,比如项羽砍死宋义。而即便主帅能够镇住场子,大家勉为其难的遵循军令,但大家心里恐怕都会是惴惴不安,而恐惧的气氛,很容易在关键时刻让军队不战自溃。

或者,主帅想让大家真正安心,就只能把所有的战略意图讲解清楚,但这又会导致战略中的某些机关泄露出去,这样一来,如果被对方的探子打探到,那在交战中,这条战略肯定就会很难产生效果,甚至而言,全军覆灭都是有可能的。



这正是韩信能够背水一战能够获胜的第一条关键因素。至于第二条因素,则是韩信手上有张耳这张王牌,在韩信攻打赵国时,张耳也跟着韩信一同过来,张耳在刘邦、项羽还没有起兵时,就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大佬,还曾在这片土地上当过国王,有着非常强大的号召力。

所以,陈馀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韩信不和他直接正面交战,而是选择打游击,同时利用张耳的影响力在赵国四处招募军队,扩张地盘,那用不了多久,陈馀对韩信的兵力优势,就无法再保持,甚至赵国被和平演变,都是有可能发生。

当时,陈馀兵力处于绝对优势,所以自然非常想和韩信尽快正面交锋,从而快速将韩信大军歼灭,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军事常理。因为,你在人多的时候不想法设法去歼灭对方,难道要等到对方在你的地盘上发展壮大后,再去歼灭?

在加上韩信手中又有张耳这种王牌,陈馀就更不敢放任韩信在赵国境内四处晃悠。韩信正是洞悉了陈馀的心思,所以才主动跑来和陈馀决战,而陈馀一看韩信的军事主力就在自己眼前,自然觉得机会难得,更想着要趁机将其一口全力吃掉,于是陈馀倾巢而出,结果被韩信的小分队夺了营寨。



当然,营寨丢失本身,并不会对陈馀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陈馀的军事主力,并没有损伤,而且依然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他想要重新夺回营寨,也不是不可能。但问题是,韩信并不是孤立的,他有张耳协助,所以当赵军突然看到营寨遍插汉军旗帜,就会无限的放任想象力,觉得可能是赵国后方已经全部归降张耳。

这样一来,陈馀的部队自然没有在坚持下去的动力,因为赵国后方已经全线归降,他们即便获取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改变不了结局。在这种背景下,陈馀大军瞬间崩溃,四处逃散,而韩信以弱势兵力,仅仅只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把赵军主力歼灭,把陈馀杀死,把赵歇俘虏。

试想,如果韩信手上没有张耳这种王牌,陈馀根本就不会着急和韩信决战,因为韩信作为一支客军,在赵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很难翻起大浪,而即便陈馀与韩信决战,他也不会着急想要把他一口吃掉,后面更不会因为营寨被丢而无限放大想象。



最后,韩信能够背水一战获取胜利的第三条因素,就是韩信的履历太简单,因为,他一直都是不为人注意的小角色;韩信真正走上军事舞台,也就一年多点时间;而真正独当一面,更是不过短短的两个多月。

在那种媒介落后的年代里,敌方对韩信的背景资料,肯定掌握的非常有限。再加上韩信会故意误导别人,敌方在分析韩信从前的战例时,自然无法真正了解韩信这个人,更无法真正了解韩信指挥过的战役。所以,韩信的对手,都一度认为韩信只是个走了狗屎运。

甚至到最后韩信和项羽账下第一名将龙且决战时,韩信已经是名扬天下,但龙且根据所掌握的情报分析,仍然觉得韩信就是个走了狗屎运的二傻子,结果最后被韩信一仗打得全军覆没。


我是赵帅锅


打仗是大事,自古以来,有无数次的战争形式都是借鉴了之前经典的战役。

井陉之战前,除了项羽,从没有人打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只有韩信偷偷从兵书里面不起眼的角落上发现了这一神奇战法,配合着韩信独一无二的统帅能力,才能将这种战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看看后世其中一位模仿过韩信“背水一战”战法的将军—徐晃。东汉末年,曹操派徐晃将军在汉水附近攻打蜀军,徐晃想起韩信,他便一字排开背水之阵,和黄忠军队对峙着。黄忠自然也知道徐晃的用兵之道,于是当徐晃率少许部队来佯攻黄忠时,黄忠并不恼火,而是按兵不动,先把徐晃留在汉水附近军队的意志磨灭干净。待到晚上,黄忠忽然派遣左右两支军队抄两边攻击徐晃的后排军队,等到徐晃后部被扫干净,徐晃率领的前排军队也被包围,曹军全军覆没。



从这个例子就能解答本题的问题。在韩信以后,为什么没人打得出背水一战的效果?

一,敌军有前车之鉴,不会轻易上当。

二,统兵主帅能力有限,没有韩信擅长调兵。井陉之战的时候,韩信考虑得很周到,比如他会安排两千骑兵去敌营换帅旗,徐晃呢,没考虑到。

三,主攻军队有退路,曹军是有留一手的,因为有曹老板大批的军队在汉水后面做支援。这一点徐晃的军队心知肚明,逃了可能有退路,所以他们无法打出背水一战的士气。



综上所述,所以后世很难再有人成功打出背水一战的效果,韩信更是一位天纵奇才。


如史如画


【井陉之战是“以多打少”,韩信背水列阵是为掩护张耳十几万汉军主力渡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军事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彭城之败后,楚汉相争的战略形势。】

前205年3月底,刘邦彭城之败后,汉军败兵迅速回撤荥阳布防。同年4月,韩信所率联军主力30万会兵夹击项羽来迟,刘邦VS项羽的彭城之战已经结束。赵王歇、陈余所率10万赵、代之兵自行撤回赵代之地,韩信率10余万汉军主力撤退,到荥阳和刘邦会合,在京索之间(荥阳东南100公里)阻击了一下楚军追兵,楚军追击作战结束,韩信和刘邦终于在荥阳会合。

彭城之败后,刘邦主导的反楚联盟解体破产,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赵王歇、代王陈余,加入项羽反汉联盟;齐王田广、西魏王魏豹脱离刘邦反楚集团,在自己的封地做“壁上观”;庸王章邯再次反叛刘邦,樊哙、周勃、曹参等人率军征讨,樊哙灌废丘章邯自杀。随后,刘邦重新布置荥阳防线,项羽也在整军备战。

反楚同盟解体之后,刘邦重新制定战略方针,刘邦亲率10余万汉军守卫荥阳,韩王信率数万守卫成皋,荥阳、成皋形成掎角之势,吸引项羽楚军主力30万来攻。张耳、韩信率10余万汉军精锐开辟第二战场,对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各个击破。荥阳战场是楚汉相争的主战场,楚强汉弱刘邦采取守势;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魏、赵、代是杂牌军较弱,张耳、韩信所率为汉军精锐采取进攻之势。

彭城之败后,西魏王魏豹错误估计形势,率领自己的3万魏兵撤回了西魏国,屯兵在夏阳(运城)防范汉军。前205年秋9月,韩信、张耳、曹参、周勃、灌婴等率汉军10余万,木罂为船偷渡夏阳,迅速包围了安邑。围城之后,魏王豹一看大势已去,就举城投降了,曹参、灌婴活捉了魏王豹,并把他送往荥阳。刘邦觉得魏王豹是个勇士,没有杀他留在了荥阳守城,把西魏国属地设置为郡县,韩信收编了魏王豹的3、4万魏军。

【以强示弱和以弱示强,才是用兵的至理名言。】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用兵之法,是诡异而狡诈的艺术。兵强则要向对方显示兵弱,兵弱则要向对方显示兵强,目的都是迷惑敌人。战祸很近了,则要向敌人显示战火还很远:战火还很遥远,则要向敌人显示战祸已经迫在眉睫。用唾手可得的利益引诱敌人;敌人容易发怒,则要激怒敌人出战;敌人很自卑不想打,就要骄纵敌人来战;敌人很亲密很团结,就要离间敌人。攻打敌人所没有防备的地方,出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张耳、韩信率10多万兵,于205年10月搞定魏国52个城池,收编魏王豹三四万人马,韩信、张耳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七八万。之后半年时间,汉军和赵、代一直在进行政治、外交的斡旋,张耳、韩信多次向赵、代派遣特使,其中就有很多张耳的劝降信。张耳在赵、代经营多年,在燕赵大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以前张耳是常山王。赵王歇、代王陈余自从击败张耳就合流了,赵代之兵有十五六万,号称二十万。半年的政治外交攻势,赵代军队中的四五万常山兵,就陆续投降了张耳汉军,汉军总人数上升到20多万,赵代兵下降到10多万,井陉大战前汉军已经占据明显的优势。

韩信、张耳进攻井陉前,对外一直在示弱,就是隐瞒汉军的强大,这样可以让赵代放松警惕,兵法云:“强而示之弱”。赵代兵弱所以号称20万,在给韩信示强,兵法云:“弱而示之强”。井陉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假如,韩信兵强更要示强,赵代兵就会坚守不出战,那么张耳、韩信一年半载也攻不下来。韩信是懂兵法的人,向赵王歇、陈余示弱,就是要对方放松警惕,觉得对方很弱走出井陉关决战,汉军的优势就可以发挥了。

司马迁不懂军事,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战役,司马迁自己都弄不清楚。但是,司马迁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二次拔高重塑。司马迁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不真实的,比如:牧野之战、钜鹿之战、彭城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这些战役都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司马迁因为喜欢就刻意的拔高,手法就是春秋笔法,拔高自己所喜欢的一方,只讲喜欢一方的先锋部队,隐瞒喜欢一方的总兵力;刻意扩大不喜欢一方的总兵力,弱势的一方按照兵法,总会夸大自己的总兵力,司马迁就当实际兵力而记载。

这样就造成错觉,牧野之战周武王仅5万人;钜鹿之战,项羽仅5万人;彭城之战,项羽3万。井陉之战,韩信仅3万人;潍水之战,韩信5万人。而实际情况是:牧野之战,周武王总兵力67万,殷纣王总兵力70万;巨鹿之战,项羽楚军兵力15、6万,各诸侯的军队25万以上,诸侯联军总兵力40多万,章邯、王离秦军40万;彭城之战,刘邦和韩信分兵,韩信合齐赵代兵30万,刘邦合五路诸侯兵26万,项羽楚军30万,司马迁只写楚军骑兵3万;井陉之战,张耳韩信总兵力20多万,赵代之兵10万多一点,为了吓唬韩信号称20万;潍水之战,韩信汉军20多万,龙且楚军仅10万多点,为了吓唬敌人号称20万。

【井陉之战并非“以少胜多”,背水列阵为掩护汉军主力渡河。】

前204年5月,井陉大战开始后,韩信是这样部署的:“曹参率数万兵围困东邬,一则围歼代将夏说,阻止夏说和燕王臧荼向赵代增兵,解除井陉之战的后顾之忧。”韩信先率3万汉军精锐先锋挺进,渡过了绵蔓水(一条小河),然后在河岸边背水列阵。历代的历史研究者,都认为韩信背水扎阵的目的,是要和赵代兵死拼曰“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并非这个样子的,韩信背水扎营的目的:其一是要保护登陆场,等待张耳的十几万汉军主力过河;其二,是向赵代兵示弱,3万人就敢攻打井陉关,诱骗赵代10万主力出关决战,好乘机夺取井陉关。

看到韩信背水扎营,赵代兵都笑了,真个不知死活的韩信。井陉关里的赵王歇、代王陈余、李左车,看到眼前的情景,就被韩信给彻底迷惑了,忘记自己只有10万兵力,号称20万的目的,是要迷惑韩信的汉军,其实赵代兵和汉军不对称。赵王歇、陈余主张乘机出关攻打韩信,李左车对此看得比较清楚,贬低汉军人数和战斗力,要求给他3万兵马袭击汉军的后方,如此一来汉军可破。当然,李左车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赵王歇、代王陈余力主全军出战,则井陉关就空虚了。

《淮阴侯列传》如实记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成安君于泜水上,禽赵王歇。”

这段文字,多次提到汉军的“水上军”,这个“水上军”就是张耳率领的十几万汉军主力,十几万人渡河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汉军主力昼夜渡河集结,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力挽狂澜而击败赵代兵。陈余、李左车率赵代军10万主力倾巢而出,赵代兵发起攻击后,韩信、张耳的3万先头部队支撑不住,向后退却进入“水上兵”,在“水上兵”的推动下,汉军再次发动进攻冲杀,赵代兵支撑不住,汉军2000骑兵乘机偷袭井陉关得手,赵代兵被全歼,陈余被杀,赵王歇、李左车被浮,井陉之战结束。

在军事战争原理上来讲,假如没有外援和后续部队跟进,“背水一战”是不成立的,如果一支军队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低于敌军的情况下,以劣势兵力背水列阵而战,这支军队的命运只能是灭亡,“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不成立的。一支军队置之死地后,可能会激发将士拼死的决心,但是人的体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二战,德军把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假如,不是英国组织船队跨海峡营救,40万英法联军只有覆灭的下场。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冷清先生


在战争中韩信能屡次出奇制胜,演绎了一场场匪夷所思的传奇捷战,每场战役都让后世津乐道和回味无穷!很多后世的兵家都一直在模仿,但却很少有人成功,甚至是败得一蹋糊涂!

只有细品韩信的精典战术,才能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为什么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首先韩信善于攻心,善于揣摩敌方主帅的心理,能通过敌方的一举一动来准确无误的判断他们的计划和企图,从而让敌人总是被他牵着鼻子走,待时机成熟而攻其不备。还总能找出不同主帅的个性缺点,然后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击对手的致命缺陷!

背水一战主要的成功要点不止是单一的背水布阵,而是靠多重组合拳配合发力。第一、背水布阵起到的作用是激发士兵只有奋勇杀敌才有活路,后退逃跑无门。第二、背水布阵让敌人瞠目结舌到怀疑韩信的智商,从而麻痹大意,自以为胜券在握,韩信已经是他们砧板上的肉了!第三、拔旗易帜,韩信在还没开战之前就命五千精兵,带上军旗埋伏到敌后山头,待战争打响,敌军倾巢而出时,迅速攻战敌城,拔下敌旗,换上自己的军旗。当前方战斗正酣,敌军突然看到自家城头插满了汉家军旗,最终致使人数几倍于韩信军的联军四散而逃!

在看 后世都是照猫画虎的表相模仿,虽有其貌,但无虎的神威!要想完全复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瑞气冲霄


都别抢,我来答。

韩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成功,是有先决条件的,没有这些条件,那么韩信的部队肯定会一窝蜂掉进水里淹死。马谡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思想,舍弃水源,占据制高点,妄图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但是条件不成熟,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 知己知彼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韩信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背水一战”的,这里有两个条件:

  1. 先是广武君李左车“轻兵袭取韩信辎重”的建议被陈余否决;

  2. 陈余急着要和韩信打“闪电战”;

当时陈余率领的赵军驻防在井陉口,这个地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位置,非要不好打。李左车认为虽然韩信远道而来,但刚刚击败魏王豹、夏说,士气很旺,应该暂时避免和韩信作战,采取坚壁不出的方式消耗韩信。

另外再由自己率领3万人的部队去袭击韩信的粮道,如此一来韩信要不了多久便会不攻自溃。但陈余认为韩信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应该趁势攻击。当韩信得知陈余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决定以后,这才决定通过“背水一战”的方式诱导陈余主动攻击。

为什么说是在“诱导”陈余呢?因为一般来说,把军队驻扎在河边是非常危险的,等于是自断退路,一旦前面的军队被打败,后面的军队就只能跳进河里被淹死,完全丧失战斗力。所以韩信准确把握了陈余“急于求战”的心理,故意把军队驻扎在河边。

这个举动果然招来赵军的嘲笑,大家都认为韩信不懂兵法,哪里会想到韩信正在憋坏招。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史记·淮阴侯传》
  • 士气正盛

但实际上,并不能够说韩信的这一招就是万无一失,不管如何,把军队驻扎在河边肯定就增添了自己的风险,所以韩信的这一手实际上是一招险棋。因为他并不能够确保陈余真的无法打败自己,万一人家战斗力爆棚,创造一个奇迹,就是把你给打败了呢?

所以赵军和汉军的交战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赵军真的击败了汉军,那最后面的汉军只能跳进水里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有两个操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不确定性。

第一就是汉军刚刚打赢了胜仗,士气是比较高昂的,大家都知道士气这个东西对于军队来说太重要了,它往往能够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当然,士气更多只是军队的一种自信,并不能够真的决定汉军就能打赢。

第二就是韩信和张耳率领的先头部队实际上是去诱导陈余的部队,也就是说韩信和张耳是故意先要打败,不能打胜,打胜就完了,陈余退回关隘里,那就前功尽弃。所以是抱着主动失败的心思去的,先和陈余打了一会儿,然后命令部队后撤回到大营里。

也就是说后面驻防的部队是没有损失的,而且虽然先头部队被打败了,但韩信还在,他依然掌控着大局。于是又带着河边的大部队继续和陈余激战,而后面这些并没有遭受损失的军队为了活命,自然要和陈余的军队死战了。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史记·淮阴侯传》
  • 袭击赵军大本营

但以上的操作都不是韩信的主要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引蛇出洞”,把陈余的部队引出关隘,因为他还另外安排了一支两千人的骑兵,等陈余的大部队一离开关隘,就给他来一个抄家。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可见这才是韩信致胜的法宝,如果没有这一手安排,那么韩信的背水一战就失去了意义。就算陈余被打败了,但他们依然可以退回关隘里休整,然后继续发动下一轮攻击,因此倘若韩信没有这一手安排,那么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后面又没有退路,时间一长,士兵们就会出现恐惧心理,最后被击败是必然的结果。但韩信安排一支骑兵抄了对方的大本营以后,基本上杜绝了陈余发起的第二次攻击,而陈余也不会想到发起第二次攻击,毕竟自己首尾被夹击,肯定只想着先跑路再说。

综上所述,可见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一个骗局,在这个骗局中唯一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陈余和韩信在河边交战的时候,韩信并不能够保证自己100%的就能抵挡住陈余的进攻,万一人家陈余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把你韩信击败了,那么韩信也就功亏一篑了。

而打了胜仗之后的陈余折返回去,即便关隘被夺了,但他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攻打关隘。但关隘里汉军不多,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这是“背水一战”中可能出现的一个变数。而反观韩信,他把自己这个策略安排的明明白白,就是专门为陈余制定的。

当他知道陈余没有采取李左车的建议后,就抓着赵军急于求战、麻痹大意的弱点,故意把军营驻扎在河道边,这就是把自己置于死地了。但他真正得目的却是为了夺取关隘,而不是击败陈余,所以他另外派出2000人的队伍抄陈余的大本营。

这就像当初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抓住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前期先是佯败,把赵军的主力都给吸引出大本营,然后派出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包抄,截断了赵军和后方大本营的联系,又派出五千人的骑兵把首尾拉长的赵军切成两段。

所以韩信最初和陈余交战的时候,也是佯败,不同的是白起佯败退回了堡垒里防守,而韩信是退回河边,士兵们看没有了退路,自然就会拼死一战了。但是这种手段只能用个一两次,假如陈余当时大本营没有被抄家的话,那么陈余只要继续发起几轮攻击,韩信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可见韩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成功,是符合客观条件的,而且后世并非不可模仿,但要符合现实条件,譬如敌人比较浮躁,基于求胜,像赵括、陈余这样。此外自己还要有后一手准备,军队要有一定的士气,假如你带着一支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的军队这样操作,大家一听前面败了,估计哗啦啦一群就往河里跳逃命去了。

而像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只想着“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生的地方在哪里呢?他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这就是无视客观现实,理论倒是没错,说的通,但是魏兵一来就给他围了起来,顿时就傻眼了,渴的这群士兵一点力气都没有,那真的是要死了。

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围炉谈史


背水一战其实是无把握之战,尽量不要去打无把握之战,这应该是作为指挥官的一个基本要求。或者说,后来尝试背水一战的都被消灭光了,所以才没有流传下来。

世人称道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牌时有一回抓满了大小鬼,津津乐道,孰不知,多少回一个鬼都没抓。多少以弱战强,都死光了,留下一个就被世人传颂。

这样世人贪巧求速,寻求出个奇谋智计解决问题。而真正的兵法反而讲的是实力,靠实力决胜。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靠实力取胜,平淡无奇,故不被人称道。

比如,世人求的是百步或几百步穿杨,也这个技艺津津乐道,但是百步穿杨的难度太大了,很容易出现问题,一场战争决定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应该这样逞能冒险。

所以真实的状况是一步穿杨,以实力取胜,毫无悬念,但这样太平淡了,不被世人称道。

再比如,世人称道百战百胜,这个太难得了,事实上一战而定,一战把对方打残废了,没有后面的那么多战了,反而是上策。

指挥官一定要冷静求实惠,不要去求名,求名的代价是大家跟着你倒霉,同时什么名也求不到。


槛内小红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场教科书似的的经典战役。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史上教案之一。背水一战是韩信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举行的一场奠基礼经过此战,项羽分封的诸侯基本上被刘邦消灭,战争的天平倒向刘邦一方,最终韩信十面埋伏,乌江边一代霸王自刎而死,刘邦登基坐殿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陈余本有一手好牌,结果被他自己打烂了,论兵力陈余有二十万。论地利陈余扼守井陉口完全占据上风,由于陈余志大才疏,又过于自负,不但被仅有两万人吗的韩信打败,还丢了自己的性命,韩信刚出兵时,谋士李左车曾经建议,让陈余给他三万人马截断韩信的粮道,然后与韩信打持久战,韩信必败,陈余太迂腐也太要面子了,说韩信兵少,又是长途跋涉来的我们的军队足以碾压韩信何必搞这阴谋诡计,胜者不武,唉,兵者诡道也,陈余连这也不懂,倒霉蠢得,

韩信得到密报十分高兴,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我韩信要的速战速胜我引蛇出洞,请君入瓮,韩信在离井陉三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等待陈余的军队倾巢而出时,拔下他们的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韩信接着又派一万人马做先头部队,沿着河岸一字排开







陈余一见韩信把兵马置于背水之处,不由得哈哈大笑,老天帮我,韩信茹毛小子用兵不过如此来呀,打开营门,全部出动,消灭韩信在此一举,韩信的军队一见陈余的部队攻击,自己没有后路,转身猛地扑向敌人,个个以一当百与敌人展开血战,这时埋伏的汉军轻骑兵冲入敌人营中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到了中午,赵军要回去吃饭还没到营前,就看到汉军红旗迎风飘扬,军心大乱四处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活捉赵王歇,陈余被杀,韩信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这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之所以不能被复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韩信的背水一战,名为背水一战,实则不然,韩信背水一战是有计划的谋略的积极有被动变主动的战术。它是韩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具体体现,韩信有充裕的时间,安排与此相关的策略是背水一战在实质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是谋定而后动的经典案例。后来蜀汉的马谡想套现背水一战,成就自己的功名,马谡就是书呆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战场情况讯息万变,马谡不明白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是蜀汉再无机会统一天下。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一个系统的谋略这不但表现在拔旗易帜动摇赵军的军心上,还表现在韩信算出敌人中午要回去吃饭只要自己坚持到中午,敌人见关口被夺,就会不战自乱,韩信可谓眼光独到做到了成竹在胸。三背水一战不是一招险棋,而是万全之策,韩信一路奔袭而来,粮草辎重跟不上不能打持久战,只能速战速胜,这样自己的劣势就转化为优势陈余则恰恰相反,只要陈余卡住井陉关口,和韩信打持久战,韩信必败而已。韩信还怕陈余封锁井陉口来个瓮中捉鳖,所以韩信才引蛇出洞夺取至关重要的井陉口,这样韩信进可攻退可守,没有了后顾之忧,四韩信的军队是得胜之师锐气十足可以以一当百,适合速战速决,最怕的是陈余闭门不战,拖延时间消耗韩信军队的锐气陈余就是看不出来,结果贪功冒进,正中韩信心怀,所以背水一战是智者所为绝对不是以卵击石的莽夫所为。








约定9521


这个问题我认为不难理解,韩信背水一战之时,因为没有先例,所以猪对手上当,成就了韩信的名声。

韩信,本来是一个小人物,机遇巧合之下,崛起于行伍。古代,山河相阻,音讯传递教为缓慢,韩信出山之后,平定三秦,外面的人只知道汉军打胜了,但是韩信的名声在当时,并不是如雷贯耳,这就给了敌人轻视的可能。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没有退路,不是生就只有死,充分运用了人类求生的本能,来激发了巨大的潜力。

项羽,韩信成名之后,后世兵家不可能不去阅读这些大人物的军事战例。即使有将军不研究的,那他一定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人物,而且早早的死掉了,因此他就没有名气,传不到今天。

那些大一点的战役,能够传到今天的,都是重要的将军来作战。他们在其军事生涯中,不可能不去参考韩信。因此,他们均明白网开一面的道理,杜绝狗急跳墙的情况发生,大家都聪明了一些,因此,再来设置背水一战,敌人显然不会上套。要么就肯定一定吃的下你,老早的将你团团围住,围点打援,要么肯定就是围三年开一面,让你有路可逃,形成击溃战。

另外,军事战例更重要的是提取其中军事思想,实际情况那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基本无法生搬硬套,如若生搬硬套军事战例,对手察觉了,一定会有反制措施,因为敌方将军肯定也研究过这些例。

我是川东陈员外,期待你的关注,如有疏漏,敬请斧正。





司徒少雄


背水一战是韩信一生最经典、最危险的战役,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一场战场的豪赌,赌得是全军将士以及自己的身家性命。

韩信也是迫不得已才使用此战术,在使用背水一战前,韩信情报工作做得详细,对敌方主帅进行过详细的了解,知道陈余没有采纳副本李左车的计谋:“坚守军营不与汉军交战,派奇兵截断汉军后,断汉军粮道”后,才敢摆下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阵势。

可见,韩信在使用背水一战的战术前,所需了解与明确的敌情有很多,其次,韩信战术的布置得当,还得抓住主帅急于决战、打败韩信一战成名的求功心理,详装不敌败退,退无可退之际,还得算准将士心理,退必死,奋勇拼杀还有生的希望。

后人也有成功运用韩信背水一战的战术,只是很少主帅敢冒然使用此战术,这无异于一场赌搏,拿全军覆灭的风险在赌,战场瞬息万变,万一哪个环节出现纰漏,代价太大,有可能会因此付出全军将士性命,致使国破家亡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