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个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位?

猫眼观史


古代科举考试,状元就相当于是获得了全国第一的成绩,直接可以入朝当官,从此改变命运。现代我们会把高考第一名叫做状元,但古代的状元肯定不只是大学学历,如果做一个对比的话状元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呢?在古代,全国书生都会以考取状元为目标,寒窗苦读就为了能够光宗耀祖,实现人生的逆袭之路。高考也是多出家庭改变命运的方式,而且也被称为是最公平的方式,因为只看你的分数,不会管其他方面。只是古人的选择除了读书还有很多,而现代似乎是把读书当做唯一出路,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需要先把书读好。从这点来看古代行行能够出状元,现代的状元只有一行了。

唐高宗李治发明了科举制度,唐宋元明清也一直有延续这个制度。一般来说科举是三年举办一次,不像我们高考年年都有,而且是全国统一卷。考生的题目以文科为主,基本上都是看写作水平,当然从难度上来说,比我们写作文要难上太多了。其实只有通过殿试取得第一成绩的才能被称为状元,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一段,由皇帝亲自选定。所以这个含金量才是最高的,不过后来有些朝代进行了改进,不一定是由皇帝亲自选了。

其实古代考试也分很多级别,有童子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很显然殿试不等于高考,而是高于高考。应该是能达到博士生或者超越博士的水平,毕竟是从全国最有文采的人里选出部分参加殿试,还由皇帝亲自选拔。这种级别和分量的考试,也只有在古代才能实现了,这都不是什么名牌大学能够比拟的。当然现代规则同古代不一样,我们最好的学生也都是在大学里,但规格和影响力不同。

每位状元基本上都会被天下人所熟知,而且直接从六品管开始做起,晋升的渠道和工作内容也都和其他官员不同。这也是跟现代最大的不同,可能现代的博士生没几个是为了当官才去读博士,首先理想上的选择就不同。但古人也没其他的选择,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权利在他们心中才是最值得向往的东西。状元都是一群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也能帮助一个国家更进一步。要是遇到人才,也是当朝皇帝的幸事,起码能多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朝中的活力。

其实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争取把握住每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科举和高考虽然已经大不相同,但其中的意义还是一样的,不管做什么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进步和提升自己。






V587累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一去马如飞。”

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社会下所有学子的最终梦想。古代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方为"元",而殿试第一名才能称为"状元",能够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么就相当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这在封建社会无疑是最高的荣耀。状元一直都是所有读书人追寻的目标。

随着时代变迁,科举制的废除,“状元”也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现代社会总喜欢将各地高考的第一名称呼为"状元",每年也因此诞生了各种省份地区的文理高考状元,但是封建社会的状元若是在今日,相当于什么学历呢?

这个说实在的没有啥可比性,二者学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我们如今的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们现在的学科,就单单拿出数学这一项而言,我相信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的水平可能就要生生碾碎古时候大部分状元。

而古代科举制度考的什么呢?虽然各朝各代的政策不一样,但是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儒家经典(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阅读理解加古文背诵)和诗词歌赋,这个对我们而言有点困难了(背诗我们还凑合,写诗相信没几个人会),最后就是治理政事了,就是考你一个地区发生了大事小情你会怎么处理。这个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毕竟科举的目的都是为了当个官员,需要治理一方。所以二者不是学的一个东西,有点难以比较,若是非要比较的话,就只能够从侧面来试试。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而科举制度自隋唐而起至清末而灭,期间总共有状元六七百余人,具体数目不可考证。一千多年来状元就这么些,可见其获取程度之难,而反观我国目前最高学府清华北大每年招生人都要万八千人,难易程度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硕士博士研究生近些年来也是特别的多。以2015年为例,博士生总数73100人,硕士生总数574300人。数量远远多于当年的状元。

博士后?2010年年度统计每年已经招收已经过万,咱不要说状元了,清朝每年大约产生一百余名进士,以此为比较,考上进士的难度要大于现代的博士后100倍之多。更不用说什么拔得头筹的状元郎了。而从进士到状元,难度又远大于百里挑一。

由此可见,硬要做比,博士后已是现在的最高学历,但考上博士后的概率仍然是古代高中状元难度的一万倍以上。


历来现实


要问中国古代状元相当于什么学历,要看看中国古代读书人的金字塔结构。

这里先驳斥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童生=小学生,秀才=初中生,举人=高中生,进士=大学生。这么一算,状元就是现在的高考全国状元,也没什么了不起。实际上,这个对比拿到建国初期可能还比较合理,那时候读书人金贵。放到21世纪绝对是大大低估古代科举知识分子的能量了。


先说童生。童生在古代是最入门的读书人,不限名额。但是古代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并非人人可行。而现代我国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初中毕业。所以,古代的童生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或普通大学生水平。


再说秀才。古代的秀才拥有很多特权。经济上,一个秀才可以免除家里3个人的劳役,还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粮食和副食品。政治上,秀才可以不受地方官的刑责,进衙门可以和县太爷拱手。这在县令百里侯,破家县令灭门府尹的年代是极为厉害的。所以,秀才至少相当于985硕士生,或者普通博士生的水平。


而举人,是三年一考才能考中的。举人理论上如果不继续考,是可以立刻去吏部报道做官的。虽然是从八九品的小官做起,但那是官,不是吏。所以举人至少也相当于现在985或者211博士的水平。

进士是三年录取三百个,所有进士都能直接被皇帝面试。进士中水平差的会被安排当县令,水平高的进入翰林院,直接奔着中央领导培训。所以,进士中能入翰林院的,基本上相当于中央党校高才班的级别,这已经不是“学历”能够涵盖的了。

当然,进士中的状元,其实未必比其他一甲二甲进士要牛多少。比如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是李春芳,他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但他的同学二甲十二名张居正显然成就比他大得多。


巴山夜雨涮锅


溥仪在退位之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上户口时他只填了初中,但他的这个初中和咱们现在的初中概念可大不一样,毕竟人家受的是皇家八股文的教育,放到现在大概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吧。溥仪不用像部分平民百姓一样整日以考取功名为目标实属难得,既然一个初中秀才的含金量都如此之高,那状元的含金量,着实会更高。

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到了明清时期各项体系都很成熟了。童试即童生试对应到现在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你要想往上爬,无论年龄多大,都得先参加童试,所以有时间我们看到一群孩子在陪一个老大爷一起考试也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了。那么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再想上高中可就不是学区房的问题了,你得参加中考,按成绩上学校,所以考上重点高中,你算当上了秀才。

秀才参加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通过的便是举人,想当年范进就是如此,乡试考中的举人就有就机会当县令、县丞等小官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接着举人参加全国考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老范进又中了),放在现代,这就是大学生的水平了。

进士考试的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为状元,二三名就是榜眼和探花了。状元并不能与学历来沦为一谈,状元更多意义代表着考试成绩,毕竟仅此一人亿分之一的概率。你说他是硕士学历也可以,说博士或者是博士后也没问题。


逻辑文史游


状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求取功名的终极目标,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状元者,又称“大魁天下”,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那么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呢?


要想高中状元,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过五关斩六将”,全国无数的读书人,要经过童试、府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多达十几二十万的读书人在争抢这份荣耀,其过程之激烈可想而知,有些人,从青春少年一直考成白发老翁。状元之路漫漫长,犹如蜀道之难。



“状元”这个称谓,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确定下来,在这之前状元也叫“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也叫状元。经过了乡试,省试的层层选拔,最后成功突围进京参加殿试的这些人已是凤毛麟角,可谓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大臣监考,决出殿试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成为状元,就等于拿到了功名利禄的入场券,从此以后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所谓“学而优则仕”,古代大部分的读书人,其实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取功名,登堂入室成为高人一等的官宦人家。


要想进击状元之路,其过程既漫长又艰辛。需要先经过童试(县级)、府试(州级)、院试(省级),在院试脱颖而出者,才有资格进京赶考,然后再经过一轮残酷的会试,胜出者才能参加最为重要的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因其常在秋天考试,故又称为“秋闱科考”,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各省的自主高考。考上了,就叫举人,就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考试合格者,就叫做贡士或贡生,贡士的人数有着严格的控制,名额少到一届只有300名左右,“僧多粥少”,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贡士虽然不如进士,但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进士的功名,只是这个功名,他们还需要参加殿试这一场终极考试来获得。



殿试的考试地点在京城皇宫的太和殿,也叫御前考试,考场戒备森严,一般很难作弊,监考的都是三品以上大员。经过前几轮残酷的淘汰考试,能够跻身最高殿堂参加考试的学子们,只需在殿试正常发挥,一般都能获得进士功名。当然了,大家最想获得的,自然就是状元这一最高荣誉。殿试也是要排坐次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总称“鼎甲”。取得进士资格后,大部分的进士都可以由吏部安排做官,算是正式准入了官场。

古代的状元还分文状元、武状元。文状元用的是脑,武状元则是脑手并用。经过上文陈述,我们知道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其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采用八股文的科举考试毕竟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有巨大区别的,二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如果非要与之对应,或许状元和过去我们的全国高考“状元”相类似。但是以状元饱读诗书,实际水平应该类同于我们今天的博士,榜眼类同于我们今天的硕士,探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学士。


大国布衣


中国古代(清朝及之前),考上状元,是非常困难的,程度不压于获得博士后称谓。

我们来看看:

古代科学考试分为六等,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第一,凡是读书的人,自动被人称为童生,童生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前半段。

第二,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差别不大,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成绩合格者,就是秀才了。

到这一阶段,就可以当开私塾,教书育人了。

这个相当于全市中考。

第三,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连考三天。考中者,就是举人了。考中举人,就能够当官作老爷了。不过都是县长以下(不含县长)的职位。

这个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第四,会试。全国性的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中者,就是贡士了。贡士就了不得了,起码一放官,就是副县长、县长级别。

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考。

第五,殿试。会试考中者,一月后可参加殿试。考中者,统称进士。但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

武考,也大同小异,只是称谓不同。

进士就不得了了,以后几乎个个是朝廷重臣。

这个相当于研究生毕业考试了。前三名者,那自然是博士后了。

古代说,寒窗十年苦读,一朝考中,说的是中举人。那就得十年,看看后边,还得六年,才有机会中状元,十六年,那得多幸运。因此,最终中进士的,五六十岁的人,几乎占一半。

所以,古时候的科举,比现在考试,艰难太多了。


董江波


这个还真不好比,首先古代的状元是整个国家唯一一个,分武状元和文状元,也就是说要“过五关、斩六将”成为NO.1的人,也就是说文状元在全国每次考试只有一个;

然而现在不同,现在的教育制度,每个学位有很多人可以获得,并不是说只有一人可以获得,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仅仅只有一人。

如果真的要比的话,只能勉强做个比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强制性比较应该是以下对等关系

秀才——高中毕业,称得上有些学问的人;

举人——大学生或研究生,毕竟是在高中生以上的人群;

进士——算是一种类似职称,姑且算是教授级别;

状元——有人说是博士,可是现如今博士多如牛毛,倒不如将状元比作是院士;

其实这种很多人认为的划分方式有缺陷,毕竟比较方式不同,所需要考量的方面也不同,比如教育、选拔制度、地位、名声、才能都有关联。

按照现如今的比较,人们习惯性的将高考第一名称之为状元,所以认为古代的状元应该就等同于现在的高考第一名,也就是说某某省份的榜首。

说实话,因为国家每个省的高考不一样,考题也不同,如果说是全国性质的高考,那么肯定就会有第一名,甚至和古代一样出现多名并列。

最后由皇帝亲自出题选拔唯一的状元,可是现如今我们国家并没有这种从全国选拔一个NO.1的考生。

(皇帝钦定状元)

以上都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欢迎讨论!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猫眼观史


状元并不能与学历来沦为一谈,状元更多意义代表着考试成绩,而中状元者也不代表学业就此终结,还有诸如翰林院大学士等具备“学术研究”性质的官职,与“学历”有些相通的地方。而在科举考试中以名次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次考试皆为第一叫连中三元。



状元的阶梯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苏洵

古代读书人并不是谁都有参加乡试资格的,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还要经过两次考试才行,代表着受过初级和中级教育,与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有着相似的地方。读书人在经过私塾或者地方官办书院学习后,要参加人生中第一次晋级考试,即童试。这种考试就是获取进入地方官办大书院继续学习的资格,也是为了获取日后参加更高级别考试的资格,就好比如今的学生需要从小学开始就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童试后的读书人被称为童生或儒童。


通过童试之后,儒生基本上就会进入地方的大书院继续深造,为人生中第二次重要的考试做准备,这里的第二场考试就是为了获取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院试,也叫做府试,院试就只有获取儒生资格的人才能参与,而通过院试的儒生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即“秀才”,也叫“生员”,相当于如今考上了高中。但不同的是“秀才”已经算是功名在身了,也已经进入士大夫阶层,享受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轻易用刑的特权,也算是国家为了保护这些人才储备,“秀才”中成绩最好的“廪生”还按月发给粮食补贴。


“秀才”可以赶巧在当年就参与乡试,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等个几年。乡试一般三年举办一次,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在科考的第一次考试乡试中,如果通过便成为了“举人”,也就是意味着被荐举之人。乡试里边的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亚元,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

中举之后,便可以参加会试,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省考,这里就不单单的是学历了,而是要进入更高仕途的考试,通过会试后便成为贡士,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第一名则是会元。贡士的名额很少,一般一年年只有300名左右,这就是全国最出类拔萃的300多人,并且算是已经获得了进士的功名,但是,他们还要参加殿试才能够最后得到这个功名。

状元的诞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到了这里就会出现一个我们常见的词“进京赶考”,也就是参加皇帝亲自举办的殿试,这就相当于国考中报考央部级单位,但还要高出太多规格,都是朝廷重臣甚至是皇帝亲自阅卷。殿试成绩一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也叫传胪;中此三甲的贡生通称为进士。在进士评选出来后,会用黄纸书写下来,称作黄甲,也叫金榜,因此中进士也被称为是“金榜题名”。这些取得进士功名的人,朝廷会直接授官,但要根据职官的空缺情况来定,所以,有些进士一生都没做官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进士科考试在不同朝代均有变化差异,但大致主要有三场。以唐制为例,第一场是贴经,内容大致就是诸子百家经典中词句的填空题,这种填空直到今天的高考都还保留着形式;第二场是诗赋,是由考生自己作诗、赋各一首,相当于如今的作文题,这也是展现考生文采的重要环节,有些喜欢诗赋的皇帝会因为考生的文采调整最后考试的排名,如唐开元二年的李昂,就是以诗赋争得了状元;第三场是试策,以时务为题,考察考生治国之才,这种考试也是相当重要,特别在于明君圣主面前,能够陈明时弊,提出对策的考生最受青睐。



这三场考试在唐朝时都是一场定去留,实行淘汰制度,有一场考砸了,就排除在状元之外,而坚持到最后一场的基本上都能中甲。到宋仁宗时期,殿试则以策、赋、贴经、墨义这四场并试的方式进行,待四场考试的总成绩下来后才定下最终排名,显得更为公平。而在殿试中,皇帝会设置专门的“读卷大臣”来排出前十名,皇帝再由这前十名中亲点出“第一甲第一名”,也就产生出了状元,这里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子弟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状元的名分

现今根据史料可查证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经历了千年之久才记录下了五百多人状元及第,所以说能考上状元是相当了不起的,在民间还将状元比作“文曲星”下凡,科举也成为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最佳途径。


古代状元起初代表着学识和能力,也是朝廷选贤任能的途径,能考取状元基本上也就会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如唐代的状元中有5位官至宰相、8位官至尚书。而清代,状元中官至一品尚书的有20多人,左宗棠曾经因科举未中还被李鸿章等人拿作排挤他的说辞。明朝的官员阶层里,还会以进士考取的年份来划分档次和辈分,可以说是相当看中科考出身的。



历史上有有诸多有名的状元,比如文天祥、谭翤同等,但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文豪难中状元,唐宋两代共产生了265名状元中,虽有王维、贺知章这样的大文人中第,但冠名唐宋八大家的李白、杜甫等文豪无一人中状元,还有诸如明朝的唐伯虎等,成为历史上独特又奇怪的现象。这也说明了状元的意义更倾向于政治人才的选拔,除非在皇帝喜欢文学的时代,否则文人挂冠就显得难度很大。

综上所述,状元并非是学历的象征,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状元饱读诗书,通晓古今,是知识渊博的代表,但更多的意义在于朝廷的政治官员的选拔,而非学术人才的选拔。而在历史上也不乏一些草包状元,特别是“八股取士”的阶段,形成了“状元不如进士,进士不如落第举子”的尴尬局面,而又因为皇帝根据喜好钦点状元,也包含太多主观因素在里面。


棍哥观史


古代状元的价值是现在任何学位都比不了的,博士学位很牛吗?这都9102年,还有谁家小区里没住着博士,还有谁家村子里没出过博士?都这种普及率了,还有什么好牛的?

但是古代的状元就不同了,有许多州府县在1300年的科举历史上都没出过一个状元,其数量上的稀有程度直逼今日的大熊猫,一千多年里的累积状元数量只有700多人。

在古代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社会各阶层之间几乎是不流动、不变化的,周代礼制基本上把下层进入上层的通道锁死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完全是这样。天子是老大,下面是诸侯阶层,再下面是卿阶层,再再下面是士阶层,最后是平民和奴隶。

各阶层之间原则上只允许横向流动,下级阶层向上级阶层的跃迁最好想都别想。平民和奴隶要想改变命运只有一个办法,祈祷吧,祈祷彩票开奖时能选择你投注的号码。

这种状况直到汉朝时期才有所改变,从民间底层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开始实行,举孝廉、举秀才这样的上升通道开始运转,虽然其公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差的,但聊胜于无吧。

可是就这也好景不长,魏文帝曹丕搞出了一个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名堂,把人的家世背景作为首要的选拔标准,由此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品压一品,阶层上升的通道又被锁定了。

这种局面直到隋朝建立才得到改变,皇帝为了加强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入囊中,用“科举制”替代“九品中正制”,考试这种唯成绩论、无差别对待、至今广泛沿用的极端公平的方式,才第一次在古代全面确立了起来。

科举制度中的秀才、举人、进士,都有各种名堂的特权。

秀才、举人可以免交税粮、免服徭役,犯了罪还享有豁免权,要到省里请学政把他革除功名才能进行刑罚。现在数以千万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拥有者,如果给他们这些特权,社会就乱套了。

进士的特权就更大了,一般是正县级(县令)起步,二甲进士大部分留京做官。一甲状元、榜眼、探花铁定进翰林院,将来的上限是宰相、首辅、大学士,最差也是侍郎、巡抚一级的大员。

这么来比并不是讲现在的学位没有意义,只是说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人才成长的路径越来越多元,像状元这种集大成者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读历见闻


古代的状元并非学位,如果硬要跟现代比的话,我认为类似于今天中央机关面向全国公务员考试,第一名就相当于古代的状元!那如果换个角度来想的话,以学位来算,那古代的状元跟现今的博士后等同,具体原因如下:

古代科举与现代教育的区别


不同之处:


古代科举是国家面向全国学子公开选拔入仕的一项制度,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治理天下的人才,所以能高中的就直接可以作官,而其他没有高中的呢?就接着考试或半工半读,反正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作官。

现代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普及全天下,让大家都能够认识字,明道理,古代讲究愚民,现代讲究开明智,所以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作官,而是为了普及教育。所以有9年义务教育,后面还会有12年义务教育!


相同之处:


无论是古代科举还是现代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殊途同归,都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只不过科举是直接选拔有用人才,而现代教育则是一个基础,步入社会之后还会有职业相关选拔,现代把人才选拔分成了两步,而古代就是一条道。

还有同样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是在古代人才的唯一去处就是“入仕”,而现代讲究360行,行行都能为国家创造价值,所以现代教育打基础,后面根据自己擅长可以去任何行业深造、磨炼!


古代科举与现代教育的学位类比


那言归正传,既然是学位,现代教育学位通常是学士、硕士、博士,甚至以后到院士,学位相当于一个人在该领域积累的学识深度和广度的一个体现。那古代科举也是一样,古代科举从童生秀才到解元、进士、状元等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样代表他在该领域积累的深厚程度。

古代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先贤典籍,像很多中了状元的往往都会进入翰林院任编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状元对经史子集等学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了。所以如果要对比,状元是科举制度的顶点,也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巅峰天花板了,那同理博士后也是如此,也是在学校做到了顶点了。所以他们的学位应该是等同的。

当出了校园,步入工作,在实践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最终成为了院士,这就跟古代清朝一样,成为状元之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最终成为“大学士”,名满天下,这就等同于现在的院士了。


总结一下


不要说含金量的问题,也不要说古代科举难考,三年出一个状元之类的,因为古今不一样,不能用人数去对比,如果非要对比的话,不如说古代状元是古代科举第一名,那现代你也找个第一名对比就OK了,比如现代公务员考试第一名,高考考试第一名等等,都可以做对比,但这也不够准确,所以主要就在于你看问题的角度了,没有对错!


我是爱文史的李夫子,如果感觉我说的有道理,欢迎大家关注我,转发、收藏、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