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古代行兵打仗,讲究阵法。两军相接,产生伤亡无法避免。而无论是什么阵法,一定会有人充当第一排。

怎么会有人愿意暴露在敌军面前呢?他们难道不怕死吗?是什么支撑他们站在了第一排?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谈及这个问题,笔者首先想从客观因素来说。第一点原因就是古代指挥官为了鼓舞斗志,打仗都会论功行赏。站在第一排,虽然看上去挺危险的,但却也是渴望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名誉双收的勇士最好的展示舞台。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越靠前,立功机会就越大,也能最早的搜刮战利品。

第二,作为第一排,他们一般都会装备有盔甲和盾牌,而后面的将士则不一定有。所以他们的防御措施其实是比较完备的。再有,倘若第一排士兵很轻易就被敌军攻陷了,那这个阵势就破了。阵势一破,军心就散了,再精锐的士兵也会瞬间变成待宰的羔羊,因此除了第一排的士兵会依靠物理装备保护自己,后面的士兵也会注意保护他们。

第三,古代两军开始肉搏战之前,一般都会先让弓箭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看起来似乎首当其冲。但其实当万箭齐发时,为了追求最大的杀伤量,他们一般都会把重心对准方阵这个整体。而不是仅仅去射第一排的,所以第一排有时毫发无损,但后排士兵伤亡惨重。

第四,第一排也不是谁想站就能站的。毕竟站第一排,后面都瞧着呢,特别是那些新来的,还没经历过几次战役,估计已经害怕的不行了。倘若第一排再出个什么幺蛾子,比如畏缩不前或者临阵脱逃,那对士气是很不利的。临阵脱逃,其罪当斩。所以站在第一排的要么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要么就是非常勇敢和忠诚的人。他们的胆量早已在鲜血中锻炼出来了,即使直面死亡也不会畏惧。选他们站在第一排,其实也是稳定军心。

第五,所谓的第一排第二排第几排,还是两兵列阵对垒时候明显些。等双方真正厮杀在一起了,其实就混在一起,不存在靠前靠后的区别了。

第六,除了这种比较自愿的站在第一排的,确实也存在被强迫站在第一排当“炮灰”的情况,比如拿平民当挡箭牌,自己的军队却缩在后面以图减少伤亡的打法,当然这种手段是很卑劣的,也是为兵家不耻的。

综上所述,面对可能的死亡,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会恐惧的。尽管上面列举了一些第一排不容易战死的理由,但其实站在第一排,确实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但高风险是和高收益相联系的,只有在战争中敢拼、敢打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的平台。而且,只要是战争,就会有流血牺牲,不论站在第几排,差别都不会太大。想想那个靠着冷兵器搏杀的时代,想想那些浴血疆场的兵卒,不由叫人感慨。


邓海春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夏目历史君


古代王朝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战争。除了内部争夺统治权,还有对外敌的用兵。自从夏商朝以来,就出现很多的战乱,而且很多战争的规模很大,就比如秦末大乱的时候,秦国就调集了70万刑徒上战场来镇压项羽等起义军。又如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双方共计投入超过80万兵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打起仗来必定是有死亡的。三国时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根据《帝王世纪》,在汉桓帝期间全国将近七百万户,五千万人口。但到了公元263年的时候,魏蜀吴最终只有不到800万人口。人口急剧的减少,除了天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是由于战乱所带来的,因此可以看出打起仗来是多么要命的!

后来就出现很多人害怕参军,为了避免征兵,就专门请人砸断一只手或一条腿。即使参军了的人,也会没人想轻易的死掉,甚至会出现一些临阵脱逃的情况。那么每次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第一,被上级安排的,只有执行。古代士兵入军营的时候,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服从命令,如果不服从,轻则杖打几十大板,重则小命不保。若在开战时第一排士兵退缩不前,直接会被杀。若是假装战死呢,结果将会更惨,会被后面冲锋的战友活活踩死。

第二,捷足先登。站在第一排有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先获取战利品,同时也最容易成为登上城楼的人。因为自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有军功制,后来历朝一直沿用。最先缴获战利品或登上城楼的,一般都有重赏,而且记的功劳比较大,是非常有利于日后升职的。

第三,第一排战死率极低。很多人或有疑问,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怎么会反而不容易死呢?其实我们要从古代打仗的方式说起,一般古代第一排的士兵是有盾牌的,后面的士兵则有弓箭手,两翼一般布置骑兵。因此即使敌军远程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直接拿盾牌挡住了。再者为了增加命中概率,敌军肯定不会瞄准前排射箭,而是朝士兵最集中的地方射击,这样一来就不会放空箭了。

因此,综合看来,古代第一排的士兵,不仅不会最容易战死,反而还是最好的一个位置,而且还容易建功!


惊亦寒


当然怕,别说第一排,最后一排都怕,就说换了你,把你放最后一排,你都怕的要命。

但是打仗,排在哪一排,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是有技巧和各种考量的,毕竟打仗非同儿戏呀。

一、强制安排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句话不仅仅是现代发明的,在古代也是适用的。

打仗的时候,顶头上司安排你在哪里,你就得在哪里,不服从命令,小命儿就没啦。

打仗的时候如果被安排在第一行,不冲锋反而畏畏缩缩,会直接被第二排的士兵杀掉。

有的天才儿童说,他们可真傻,如果是我的话,我就躺在地上装死。

你要这么想,那只能说明你自作聪明,那是战场,不是你家炕上,敢躺在地上,分分钟给你踩成肉泥。

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为了刺激大家的神经,将军一般都会发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第一个登上城楼的或者第一个斩杀对方将领的,赏黄金千量,或者官升三级,要么就是进城之后,容许自由抢劫三日这种激励措施。

一般来说,能来参军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他们渴望见建立军功,所以会直接选择第一排冲锋,增大自己建立军功的机率。

显然,第一个人,无论是做到什么程度,都会直接引起将帅甚至皇帝的重视,这也是他们选择第一排的直接原因。

三、阵亡率第一排并不高

有经验的士兵是知道的,第一排的阵亡率反而没有后门的高,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排士兵是由盾牌的,这可以大幅度抵消对方射来的弓箭,以及刀刃砍来的伤害,而后排的士兵是没有盾牌的。

其次,第一排士兵可是作战之后,后排的士兵冲过去了,所以这个时候第一排的反而成了后排的,甚至最后一排了,哈哈。

等到解决了对手,冲上去的后排士兵也抵消了大部分地方有生力量,这个时候第一排的士兵再次冲击,前面的阻挡力量就以及很弱了。

总结

经过分析,第一排士兵不但死亡几率小于后排,反而更加容易建立功业,是有经验和有野心的士兵,最佳的选择。


历史小迷糊虫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死亡率最高,为何他们还不要命的往前冲?

在观看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时,不知大家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两军交战时,第一排士兵死亡率最高,为何他们冲的却最厉害?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揭露一下其中的奥秘。

首先,军法森严,不得不冲。古代军队中实行的是连坐制度,如果在冲锋时,别人前进你后退。那即使你活下来了,也会被军法处置。而且受处罚的还不是你一个人,是整个小团队,比如一伍中的五个人,或一什中的十个人。所以,即使你不冲,队伍中的人也会拖着你往前走。除此之外,一些统兵极严的将军还在军中设有刀斧手。有畏敌不前者,后队斩前队,士兵斩军官。与其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战死战场更光荣些。

其次,风险与机遇并存,他们愿意冲。在前排虽然看起来死伤的概率比较大,但立功的机会也比较多。从商鞅实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后,中国历代王朝便开始沿用这一制度。只有杀的敌人多,那你才能立功、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而前排士兵的机会,无疑比后排士兵更多些。如汉初的开国将领周勃,就因为在攻打下邑的时候,他率先登上城墙,所以被刘邦封为“五大夫”。

除了官爵外,站前排还可以拿丰厚的赏银。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掉脑袋的活,所以奖赏不丰厚些,是没人愿意干的。将军们为了鼓励士卒冲锋,前排士兵的饷银通常是后排的五六倍。所谓“富贵险中求”,反正都是打仗,还不如拼一把。没死的话,还能逍遥快活一阵子。

然后,装备比后面的人要好,可以增加战场存活率。在大多数的人印象中,前排的士兵都是必死无疑。但事实上,前排士兵的伤亡率不一定会比中间士兵的伤亡率高。因为军队也知道他们承担的压力最大,所以在同等情况下,军队中最好的装备都先给第一排。如东汉末年,吕布手下有一支特种部队,人称陷阵营。陷阵营由大将高顺指挥,“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故称“陷阵营”。而高顺的陷阵营就相当于吕布军中的排头兵,因为装备好,所以攻无不克,伤亡率也比较低。

最后,第一排大多都是精锐,他们敢冲。大家都知道,士气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一排放一堆炮灰,还没跟敌军接触便死一片,那对于士气将会产生特别沉重的打击。为了开个好头,将军们也会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士兵充当排头兵。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只有足够优秀,才有站在前面的资格。除此之外,如果士兵阵亡后,朝廷还有优待阵亡将士的家属。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也愿意冲锋。


送历史个救生圈


实际上大家都被影视剧欺骗了,影视剧中为了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攻城战中头排的士兵被乱箭射死,石头砸死,野战中头排士兵被对方士兵乱刀砍死,或者被对方骑兵撞死。而事实上头排士兵死亡率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
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战场作战之时,并不是将领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往上冲,实际上是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型和列队。
当双方部队相遇之时,如果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并不会迅速展开攻击,而是选择列阵,以精锐士兵排头,然后双方互相冲击对方阵型。
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之中,实际上死亡率并不高,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轮换士兵上战场作战。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厄运。
垓下之战时,韩信以60万大军围困项羽以10万军队,但是因为项羽布阵得当,韩信一时无法战胜项羽。这期间,双方的阵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心溃散,四散逃跑。这时才是损失惨重的时候。
头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当然如果碰到坚固的城池,急于攻下,无法智取。只能选择强攻,这时会选择督战队在后督战,但凡后退的人都会被督战队处死,登上城头的士兵相对应的会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不过这属于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

我本落魄小书童




这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是让谁先死的问题。

总有人要在第一排,总有人会死在战场。但,第一排的士兵死的概率会高于后面几排。

那么,明明知道第一排死的概率更高,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往前站,难道不怕死吗?

1、不是不怕,怕了也没用,往前可能会生,后退一定会死



对于死,谁不怕?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是,军人的天职是什么?是服从。

有些时候,军人是没有权利选择活着还是死去的,命令一下,哪怕前面是地雷阵,也得用自己的肉身往前冲去。如果胆敢私自后退,后面督战人员就要杀人了,哪怕杀的是自己人。

这种军队文化和制度,导致第一排的士兵必须往上冲。

2、军队大多会塑造“奋勇争先”的氛围



人活着在世间,有时候需要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军队里最值得称道和尊重的是什么人?战斗英雄。

一个战斗英雄会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以其为榜样。诺诺弱弱的人,在军队里不会有好前程。

于是,军队里的男子常常充满血性,悍不畏死。

在军队各种文化和氛围塑造下,敢死队,冲锋队,人人抢着进,只是为了获得那种认可和尊重。

话说过来,既然生死不有自己掌控,那还不如勇敢一点,潇洒一点,没死就成为了英雄,死了成为了英勇烈士。

3、对第一排人员的奖赏要更好



无须质疑,各个军队对第一排士兵提供的防护要更强,对第一排士兵的奖赏要更多。这让那些要当炮灰的士兵,心理上多少是个安慰。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个基层队伍的负责人都会抢任务,都想当排头兵,一旦成功,这些负责人军功就上升了,职位也可能上升了。

一个优秀的军官,会激起士兵的士气,让他们生死置之度外,让他们勇敢作战。当然,最后获益最多的就是那些军官,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另外,第一排人往前冲过去,表现优异时,会建立军功,会被封官加爵,会获得金银钞票的赏赐。表现不佳,一不小心挂了时,也是个值得敬重的英雄,其家人会被地方尊重、认可和照顾。

基于各种认可和奖赏的机制,第一排士兵们也就拼了,要么给自己拼一个未来,要么给家人拼来一些福利和照顾。



回过头来再说,战争时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有这么三个原因:一是不冲就会死,二是军队文化和氛围让士兵悍不畏死,三是有奖赏机制。


蓝风破晓


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死亡率最高的,士兵并不是不怕,而是不得不顶在最前方。

在冷兵器时代,很多时候,一开始的交锋,很可能决定战争走向,所以在前排的一定是最英勇的士兵,他们的目的一是顶着攻击,二是打开缺口,然后后续部队冲垮敌人。

古时候士气是很重要的事请,这就是士气,如果在战争初始,一方一下子就干掉对面前锋,后面的士兵完全可能掉头就跑,这也是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例子,一可能是先期谋划更深,二则是士气被夺。

同样,在承担风险的时候,顶在前面的士兵也能获的更多的奖赏和战利品,尤其时能够活到战斗结束后。


爱的王二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两种情况:

第一,为了争取战功。

秦军有一些士兵,列队的时候在最前方。

这些人不但在最前面,也没有衣甲,不带头盔。不穿衣甲是因为这样速度快,减少暴露在敌人阵前的时间,避免遭到弓箭杀伤。

只要一开打,开始两军肉搏,他们立即会高速冲入敌人阵营中砍杀、刺杀,伤亡率非常高,基本等于送死。

这些人傻了?

当然不是了。

他们的身份特殊,只要杀入敌阵就算一个人没杀,也可以立功。自然,如果杀了敌人,功劳就更大。

这些战功不是针对士兵一个人,是可以留给他们的孩子的,比如一次性给多少土地,给多少粮食,若干年免除赋税等等。

士兵们是用命为孩子换好生活,就算死了也值得。

所以,他们站在第一排,第一波冲锋,都是有意义的。

第二,最前面的士兵危险性只是略高。

如果是骑兵,冲在第一排的最危险,是步兵弓箭的靶子。

但步兵方阵第一排的危险性只是略高。

在两军远距离时,双方主要依靠弓箭。

然而,既然在第一排,士兵都是穿着厚重的铠甲,还有大型盾牌,所以是可以对付弓箭的。

相反,步兵方阵对抗,弓箭都是面覆盖,主要是射纵深,而不是射第一排。

面对弓箭,第一排不是很危险。

如果真正双方肉搏了,第一排的首当其冲,会和敌人拼命。不过,既然是肉搏了,最终就是大家杀成一片,哪里还有什么第一排第几排,都混成一团了。


这种肉搏,一分靠技术九分靠运气,因为到处都是枪矛刀剑,你分秒就可能死,谈不上哪里最危险。


萨沙


一般情况下,站在第一排的都是以下几种情况:1.传统,比如在实行公民兵制度且具有尚武传统精神的罗马军队中,罗马公民视参军为一种莫大的荣誉,所以新兵都站第一排直接接受战斗的考验,只有经历过一场战斗后活下来的士兵才有资格往后站。这是传统,没人可以打破。2.有额外的激励,比如秦国的轻兵部位,冲锋时打头阵,撤退时负责殿后,都是明摆着的玩命的活儿,但商鞅变法不欺负老实人,高风险就是有高收益,轻兵部位的伙食和装备是全军最好的,而且得到的赏赐加倍,战场上斩获的人头一个可以顶两个用等等,想想反正打仗就会死人,到时候运气不好的话死就死了,但运气好的话一仗下来财富、爵位、老婆、仆人就都有了,或者是家里为奴的亲人就能转变成自由人了,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生死就看得轻了,就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3.后面有督战队,让你站哪里就站哪里。军队里有规矩,列队完成后,有胆敢东张西望或是向后看、转、走的,一律以扰乱军心论处,斩立决。到时候向前走去打仗还有活的希望,往后走必死无疑,自己掂量着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