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

寅春树


其实说实话我挺不喜欢这种说法的。


就是无论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有没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好处。


总觉得像是几十年前的宣传标语,时刻透露着一种无处安放的革命热情。


看电影确实可以提升文化修养,可是这个世界上比看一部电影更能提升文化修养的事情多了去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本辞海从头到尾背下去,我保证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保证能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看电影而不是背辞海,原因并不是看电影更能提升文化修养,而是这件事情足够有趣。


是的,有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那么多作家可以足不出户,十几年如一日的完善一部作品,我想支撑他们的,除了能够得到养家糊口的金钱外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对这件事情有足够大的兴趣,他们能从这件事情上获得快乐,能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满足感,所以才能耗费自己人生中大半的精力来谱写一出不朽的名著。


而电影真正能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化修养的提升,你看再多电影也不如关掉手机亲自走出去收获的多。


它能给我们的是精神世界的扩展,如果你不看电影,不关心任何文艺产品的话,你永远也想象不到在这个世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会有这么美丽的故事发生,有那么多奇异诡谲的人生粉墨登场,徜徉在人类文明的海洋里,放下成见,或许你会收获更多。


而想通过看电影来提升文化修养的话,也有很多种具体情况。


如果你想看一个好故事的话,建议选择剧情片,例如《肖申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等影视经典就完美的契合这个主题。如果你想通过看电影励志的话,看过《风雨哈佛路》、《百万美元宝贝》等经典励志电影一定激励你的人生。


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看这些电影的前提永远都是你“喜欢”看这些电影,而不是你“必须”看这些电影,希望题主可以分清其中的区别。



芝士说电影


这个问题提的好,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这一很大的课题。

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日益繁荣,就在于观众喜欢,而喜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电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

看看我国一代代人不正是在电影及其他文化产品的熏陶下,提高了文化修养,从而使中国文化延绵不断吗?

50年代的生人是看着《英雄儿女》、《青春之歌》等老电影成长的一代人,革命前辈的精神通过电影,很形象、很生动地渗透到他们内心,提高了他们使命意识和文化修养,坚定了他们的人生观,使他们尽管艰难还是坚定地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60后、70后生人,是看着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电影长大的一代人,《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电影补充了他们在阅历上的缺失,增强了他们对人生、对苦难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文化修养,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也是今天肩负着抚养老人、培养孩子的坚韧的一代人。

以80后、90后、乃至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是享受中国电影繁荣的一代人。接受电影的影响很大,更丰富,既有娱乐至上的观念崇尚,也有正能量文化的理解与包容。随着主旋律电影的更新与调整,生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逐步渗透到他们内心,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认知,人格成熟等人生最主要的素养,从而使他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的骨干力量。

自然,人在接受电影影响,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给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中国电影的空前繁荣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形成的。


大树作笔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娱乐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一个真实的故事,只记得大概:一个男子在卢浮宫里正欣赏名作《蒙娜丽莎》,突然就在画前晕倒。后来前来救治的医生解释,这类现象很正常:一般,对这样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对画作了解愈多,也就愈能全情投入进去,甚至于最终产生晕眩感。而一般游客,看了也没多大感觉,只是拍拍照。

电影也类似。

这是文化积淀。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专业知识,单就电影这门学科而言,你得知道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你不了解电影发展历史,不知道巴赞的长镜头美学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之争,你就不会理解让·雷诺阿以及《公民凯恩》景深镜头的革命意义。

不仅限于电影史,也包括文学史,哲学史,音乐史,绘画史等等。整个“史”就相当于一个XY的坐标系。一个作品,则相当于一个符号,它本身不能单独产生意义,它的意义只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才可能产生。只有在与前后左右的作品相比较中才能定出它的地位。

这是结构主义的看法,可能有些极端(可哪一个开创性的理论不极端),但大致来讲是不错的。就电影来说,格里菲斯的电影作品会在爱森斯坦之后产生它之前没有过的意义。美术史也是这样,达芬奇的美术作品会随着拉斐尔的出现展现出拉斐尔未出现时的新的意义。文学史也类似,杜甫的诗会在晋人南渡以后产生出它潜在的并未显现的新意义,并且其地位也会得到提高。

所以无论你要学习什么,“史”是很重要的。再说电影理论,除了经典电影理论之外,到了现代,你还需要了解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这些现代理论,如此,才能更好的解读园子温,李安,阿巴斯,希区柯克他们的作品。

这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电影其内部的。

还有是其他学科的,比如懂得弗洛伊德(心理学)和拉康(哲学),你才能深刻理解希区柯克和大卫·林奇,才能懂得为什么2012年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会打败《公民凯恩》位列英国《视与听》的排行榜第一。这是文化研究性质的。

有人会有疑问,懂了这么多,还能单纯的欣赏电影吗?是不是会反而变得没趣味了。

不会。

在懂得更多之后,反而能更加深刻地、细腻地、多层次地体味到之前未曾察觉到的地方,真正体味到经典的精华所在。在真正理解之后,你所得到的“快感”,只会更加深刻,而不再是从前那种“浮泛”的观影快感。

至于另一方面,相对于“现实性”的文化知识积累,则需要有某种形而上的“领悟力”。

禅宗自达摩东渡以后一直传到五祖弘忍,然后产生了分歧,分为南宗北宗,北宗神秀主张渐悟,南宗慧能则主张顿悟,

这里说得领悟力类似于慧能的顿悟。它不需要你专门学习记诵许多知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它是直达本心的。

这样的,像蔡明亮的电影,它不需要你有多高深的专业见解,学科知识积累,它甚至不需要你去“理解”,你只需要去“看”、去“感受”,就对了。蔡明亮说,我的观众看电影可以很自由,他看困了想睡为什么不能睡一会。去年他把他的电影搬进美术馆,然后收集树枝,废纸在室内布置起来,整个其实已经是一件装置艺术,观众在其中自由行走,画幕前有靠枕,人们或者坐在地上,或者躺卧,很自由。

从上面两点来看,其实看电影大多数时候更接近于一项娱乐。你一没文化积淀,二没领悟力,对这样的艺术电影,当然感到乏味无聊,看不进去了。

甚至可以说,单纯地仅仅只是看电影,就是一种娱乐。如果想要真正从中学到些什么知识,必须看书不可。

拼阅片量,就像拼阅读量那样傻。要的是质量,而不单单是数量。有人说我一年能读1000本书,这样的人不用看就是欺世盗名之徒。真正的读书人不会特别在意这个,更不会扛着旗子到处标榜。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真正地有万卷书的积淀,不然行了万里路也只是邮差。类似地,所谓阅片量,你要没有大量的电影专业方面的阅读以及记诵,没有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积累旁通,那即使看了一万部片子也只是个影迷,终究成不了电影学者。

这样你看电影其实就是娱乐,不算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要看懂昆汀的《pulp fiction》(打个岔,林少华老师,把这个翻译成《纸浆故事》:),你自己在那面壁思考有什么用,你以为自己是达摩老祖,能想出个花?最顶用的,就是去知网,键入关键词,按相关性排序,把前三页有引用量的都下载打印装订好,然后仔细阅读。阅读过后,再进行自己的思考,重要的是,把它写出来,把你自己的思考成果写下来。

看一部《钢的琴》,感觉“诶,好像有点意思,不过有些说不出来”。那正好,去看戴锦华老师的讲座——《阶级,或因父之名》,专门讲这个电影。其中又提到了一篇论文,戴爷主要参考的就是这个,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戴爷很幽默,说,幸好是我的学生。

这样听过讲座,看过几篇论文,才算把电影的作为“娱乐”的这样一个最主要的属性转化为“学习”。

我们上面讨论的当然还都是“有可能向学习属性转化”的艺术电影,爆米花电影顾名思义就不用讨论了。

较电影而言——如果要学习知识,追求智慧——读书,甚至到了现在的21世纪,我觉得依然比看电影重要。我在这头,智慧在那头,而读书是一座桥,而且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介质中,最稳定以及最有可能到达的那一座。

而且最重要的,很多东西电影是拍不出来的。在文字帝国里,诗是最高的,其次是文章(学术论文又是其中最严谨的),再次是戏剧,再次是小说,再次是散文。电影初诞生时,被看做小说和戏剧的附庸(所以到后来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那电影为什么不被看做诗和文章的替代或附庸?

小说和戏剧相比较诗、以及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而言,是一直不被人看得起的,《汉书·艺文志》小说类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所谓“稗”,它是低一级的,次一品的。而电影它的作为基础的剧本,就是小说和戏剧样式的,其实可以看做是小说和戏剧的另一层媒介的转换。因此可以说,电影是小说和戏剧的隔世转化。

它不是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更不是诗。

所以转化进文字帝国,也注定达不到诗的高度。而能够予以说理,分析透彻精辟的文章,以及包含人生智慧的诸多文字(如佛经,以及儒道基督),他们所表达论述出的东西,电影永远也拍不出来。甚至于比起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大段议论,卡夫卡小说里几乎不能够被读解的寓意,电影终究要差一截。

所以如果真的要追求智慧,还是去读书。

20世纪电影刚产生的时候,真正的文化精英是不看电影的,闲的时候,胡适喜欢跟朋友们谈话,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读书,周天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和傅斯年,蒋廷黻他们聊天,这种方式其实也算是一座桥。钱锺书则纯粹是读书,闲暇就逗女儿玩,给她肚子上画圈圈:)。因为那个时候,电影是纯粹作为娱乐手段的,它并不会给你带来知识,也并不被人看做是艺术。

这个情况,随着电影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影史上众多杰出影人的不断涌现而有所改变。21世纪的诸多文化精英开始正式承认电影的重要性。有的甚至直接投入到电影创作之中,比如塔尔科夫斯基,如果没有电影,老塔其实是个诗人。还有被王小波大力赞颂的那个写了《情人》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也拍了影史的杰作。

而其他哲人如德勒兹,则分别于1973和1975年写出了《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德勒兹研究的其实不是电影,电影只是他进行哲学思考的一种手段。

以及我前几天看的刘小枫,他写作《沉重的肉身》,其中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解析——直让人击节赞叹。也就是说,到今天,电影已经作为文化研究的一种土壤,其价值几乎可以赶上书籍了。

但是,作为这一切的基础,在对电影进行专业解析之前,必然要进行相关的数十本书籍的专业积累,以及其他更多“无关”书籍的积累(就刘小枫而言,这样的“无关”则是文学、美学、哲学、神学以及伦理学的深厚积淀)。这样,你才能完成对电影的“文化研究”,否则就只是在花费两个小时进行一场娱乐,在没有充足知识储备及专业积累的前提下,看电影,哪怕是经典,也是娱乐。

所以最近感到犹豫,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应不应该把太多时间放在阅片上),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尤其对于立志读书,追求智慧的人而言。有时极端一点会想,必须要具备充足的文化积淀,不然看电影就是浪费时间,看了也白看,也忘掉——这种反思起来,其实也是另外一种的功利主义,可人生是有大限的,人生是有一件主要的事要干的。

但另外一点,电影与单纯游戏不同的是,作为不理解的当下是娱乐,但它有向学习方向转化的潜在,某些东西会留存下来,日后随着知识的增多,某天再回想起,这个时候,电影作为娱乐的属性就开始向学习属性转化。所以重要的,是去完成这个“转化”的过程。而对诸多学科经典的阅读才是完成这一项转化的重要条件。

当然如果单纯把电影当作纯娱乐,那当然也没什么问题。这篇文字不作为正式的“文章”,只是散碎的一些个人性质的思考。


影视界G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娱乐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东北先生讲故事



我认为看电影提高文化水平有一定道理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提高文化素养。有的电影你看完了会很有感触,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这样的电影你看完了会想去多了解一些德国纳粹时期的那些事儿,在查找资料的同时你就学习了历史,很轻松~的就提高了文化素养

还有那种非现实、魔幻类、励志类的,电影可能有些理想主义,不现实,但是影片的主旨逃不脱真 善 美,无意中观者就会被打动,被暖意感染,从而被熏陶,素养的分子就会渗透在你心里。我不相信我们在看某些电影情感高潮部分的时候没有被震撼过~比如《穿普拉达的女王》《饥饿游戏》《纳尼亚传奇》《潘神的迷宫》《红磨坊》(妮可基德曼主演的)这类的电影

还有一种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看这样电影的时候,你也许读过原著,也许没有读过。总之 这种电影将你与原著联系起来,看电影的过程中,你也许对原著产生了兴趣,也许会看不下去或看不懂,这时候你也许会查一下相关资料,也许不会,但就像读过的书一样,也许你不记得,但今后它再次出现的时候,你会发觉你识得它,像见了久不联系的老友。

然后举一个自身的例子,记得自己在中学(高一吧)时候看的《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那时候三观还未完全形成,但是心里面有一种自觉意识想做一个高素质有修养,举止行为得体规范的女孩子,而且那时候很羡慕跳舞的女孩觉得可有气质了,然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觉得妈呀这公主也太厉害了,腰那么直,走路还好看,然后第二天就坐板凳都下意识的坐直腰,保持自己不驼背,所以这也算是电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像《美人鱼》等这类的纯喜剧或者《小时代》这种电影......我真不觉得能提高啥文学水平...(个人观点)

例子中中国电影少,因为自己看的中国经典电影确实不多,正在补看..想有时间多看些经典呢~

经纬电影剪辑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波妞的日常影视


1、开拓视野。人文历史,外景环境、科幻未来等等,都可以以如此栩栩如生地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无以伦比的细节描述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且真实。

2、丰富情感。情节,台词,画面,我们通过感官所感受到的电影带来的一切,在内心深处形成感情的共鸣。

3、消磨时间。空闲下来的时候,一部开心的电影就可以带来好心情。在电影中体会人生百态,在电影中感受奇思妙想。两个小时的娓娓道来,足够打发一个下午的无聊了。

4、带来灵感。你是否也曾经看到电影中的各种浪漫情节,而试图在现实生活中重现那经典的一幕。求爱,感恩,悲伤,愤怒,激情,颓废等等。

5、提高品味。


冲天飞牛


算的

看电影其实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开阔我们的眼界的!

影视电影的类型有很多种,有历史类型,有纪录片类型,而优秀的很多电影能够给予我们历史知识,还有智慧的启迪启发,还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比如像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就很能够给予人启发,所以好的有益的电影,优秀的电影是可以给我们提高文化修养的!

再比如《我不是药神》

这部电影就带我们一起深刻的反思了医药的这个问题,并且促使政府进行改革。

所以不要怀疑电影能不能带给我们好的东西,优秀的电影,真的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可以让我们去吸收很多有益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

我是90后刘大妈,更多影视信息可以关注我哦~

爱看片的老刘


看电影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当你有意识的进行时,它可以帮你更快速的提高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简单理解为学识。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这个人学历高,文化水平高”,在我们的思维里,会默认这种表述,因为这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么这里的“文化修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学识。

提高文化修养,是为了提高思辨能力及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的爷爷奶奶在大学以前会常常说,“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后,他们又会说,“可以可以,考上大学了,有出息了”。在他们的理解下,考上大学,有一个高的学历(文化修养),就不要像他们那样在农田里干活,能在城市里工作,活得更体面。其实本质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个行为背后的主体是人,我相信只要你有这个意愿,看电影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的。一部剧本能被拍成电影,相信都会有其价值性。电影中的人物、情景或者一句话都有可能打动我们的感知,使我们思考以前未关注过的事物。电影想表达主题内容,也能很好的将我们带入思考中。观影后,写影评,看影评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行为。

欢迎评论交流


Boy先生


看电影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这要看你喜欢看的是什么样的影片,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喜欢看那些低俗搞笑的烂片,或者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神剧”的话,这类毫无“营养的东西怎能助你提高文化修养?只会让你的素质、品味越来越低下。

如果你喜欢看的是经典的艺术片之类的话,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有一定文化修养,有较高品味的人。这类影片能够让你了解许多普世的价值观;能够艺术地展示故事情节;能够真实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你在观赏这类影片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高级的美的享受,并且你的文化修养水平、艺术品味等都能不断得到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