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謝小樓


這首詩和王勃那篇氣貫千古的《滕王閣序》一樣,註定會在文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要知道,初唐時期的送別詩,才剛剛形成一個正式題材,從酒宴形式到真正的臨景送別,卻脫不開悲哀愁苦的心緒。而王勃以他純熟的詩藝,昂揚的氣魄和撥打的胸襟,大筆一揮留下這首別開生面的送別作品,實在令人耳目一新。

一、改造送別詩:變淒涼為奮發,盡顯初唐昂揚之氣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他們以豪傑之氣開有唐一代昂揚詩風,掃去宮體詩的流弊,給詩文領域帶來了希望。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這樣評價四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王勃作為四傑的代表,其詩文氣勢不可謂不恢弘。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以積極的態度取代送別的傷感悽楚,典型地體現了四傑於詩文創作的豪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的意思是: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雲煙霧,可以遠遠看到蜀川。我再次與你離別,心中無限感慨,我們都是宦海中人啊!彼此情意相通,命途相似。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同近在比鄰。且放開胸懷!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可不要像小兒女那樣悲傷灑淚溼了佩巾!
這首詩是王勃供職長安的時候寫的,他的朋友——一位姓杜的少府要到蜀地四川去任縣尉了,臨別之際,王勃就做了這首詩為他送別。

首先,首聯第一句是倒裝,實際應該是三秦輔城闕,指關中地護衛著長安。"輔"用得比較妙,一個擬人化的手法,寫出長安的固若金湯,和三秦護衛長安的氣勢雄偉。"望"也是氣勢恢宏,似乎目的地就在眼前,不過隔了一層風霧罷了。開端就氣勢闊大,為全詩昂揚的情感基調奠定了基礎。

頷聯則與朋友共情,既然同是宦遊人,自然心緒相同:我與你是真正的心意相通,是知心朋友,你莫要感到孤獨,還有同是宦遊人的我和你一起體味這種種心情啊。

頸聯這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最為人所稱道的,王勃的意氣風發,少年心性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非唐代詩人難有如此胸襟。而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緊隨其後,將詩境定格在這積極的送別態度中。

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好就好在這般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是弄虛作假為了寬慰朋友而故意說出的,而是的確真切展現了作者王勃的博大胸襟。就像他寫《滕王閣序》時的風流瀟灑一樣,這首送別詩也由於出自他之手,而多了以往送別詩所沒有的高格。

王勃一生與儒釋道都有不解之緣,但在寫這首詩時,他還未被逐出沛王府,也未經歷什麼大挫折,因此彼時的他與佛還未解下太多緣分,但儒家和道家思想已經對他產生了影響。從這首詩裡就可以看出來,儒家的經世致用思想使得他不願以悽悽傷感看待離別,而改以積極地態度對待人生的坎坷;而詩中的開闊與樂觀,又不乏道家的超然態度與逍遙自適。

二、詩風轉變,前詩成絕響

但可惜的是,王勃後來被逐出沛王府,一生諸多坎坷。許多詩人都由於人生經歷的坎坷而導致了前後詩風的不同,王勃就是如此。少年的意氣風發消退之後,同樣的送別作也沒有了這樣的豪情,而也添了悽楚和蕭瑟,如這首《秋日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雖也是佳作,但那種昂揚的氣概,卻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去不復返了,念及此,不免令人喟嘆。(一往文學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學


在初唐詩壇中,王勃是當時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為“初唐四傑”之首。《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最經典的詩篇之一,此詩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與於王勃在長安任職期間(666-668),詩題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少府,不詳何人,有猜是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之任,即赴任。蜀州,垂拱二年(686)才設置,其時王勃已死多年,故以“蜀川”為是,蜀川即西川,在今四川岷江流域。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指都城長安,宮門前的望樓為闕。輔,夾輔,拱衛。

三秦,陝西關中一帶。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封給秦降將,合稱“三秦”。

五津,指岷江自灌縣至彭山的五個渡口。津,渡口。

遼闊的三秦原野,拱衛著都城長安,從長安城的望樓上遙望蜀中,風煙茫茫,千里相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宦遊人,在外求官之人。

今天我們在這裡分別,但不要太過感傷,因為我們都是背井離鄉,在外求官的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曹植《贈白馬王彪》有云:“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王勃的這兩句詩,化用了曹植的詩意。

比鄰,近鄰,古代五家相邊為比。

男兒志在四方,只要你要內心相知,即使天涯相隔,亦如比鄰而居。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不要。歧路,岔路,分別之處。

《孔叢子·儒服篇》載:魯人子高遊趙,及返,其友鄒文、季節淚流滿面。子高說:“始吾謂此二子丈夫爾,今乃知其婦人也,人生則有四方之志,豈鹿豕也哉而常聚乎?”王詩暗用此典。

大丈夫志在四方,因此我們不要像小兒女一樣,在分別的路口哭哭啼啼。



此詩名句在頸聯,妙處卻在首聯。

首聯起興,“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闕,是詩人與杜少府的分別之地,五津,是友人杜少府赴任之地,兩個地名便暗點了離別之意。

以此遼闊的山川起興,暗含了頸聯“天涯海內”之意。兩地雖遠,卻以一“望”字勾連,又暗含了"天涯若比鄰"的意思。

首聯的妙處,在還於它營造了一個壯闊蒼茫的意境,奠定了激昂豪邁的情感基調。


當然,此詩能夠千古傳誦,還在於它激昂向上的精神內核。

江淹《別賦》有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卻一改送別詩黯然憂傷的情調,變得豪邁激昂。

讀王勃此詩,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與杜少府互相激勵的真摯情感,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博大胸懷,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所以,王勃的這首詩,成為了送別詩中千古傳誦的名篇,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一提起王勃,人們首先想到就是這首詩和滕王閣序,再就是那定格在26歲的青春年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詩:城闕補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送別詩一洗千古悲酸之態,思想開闊,感情爽朗,可謂獨標高格。

這首詩企改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用語淺直,故而語句無須太多解釋。第一句寫長安的城闕為三秦之地拱衛,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點明杜少府將宦遊之地蜀川,用“風煙"“望”把秦蜀兩地相連。第三.四句欲吐還吞:跟你離別的意緒啊!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客中之別,何必感傷?三聯為千古名句,雖有曹植詩化用痕跡,卻遠超曹詩,可謂高度概括之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尾聯緊接三聯語意:只要兩心知,即使天涯海角,不就跟鄰居一樣嗎?就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了,象個小兒女一樣。

王勃的詩雖多寫個人生活,且流於華豔,但在初唐詩人中,其才華卻是與世共睹的。


原卉詩詞


王勃(650一676)字子安,絳州龍門 (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人稱"初唐四傑"。初唐五律發展到"四傑"其中,王勃的成就最高,今存《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在長安就職時寫的一首送別詩。當時就廣泛傳誦,是首很得盛名的詩。王勃反對六朝

(即南北朝)時那種藻 繪辭豔的風習,顯示出了詩歌創作中的一種健康傾向,這首詩是很有典型意義的。


陳年往事1222


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名作。此詩不同於普通的送別詩,普通的送別詩給人一種“斷腸”、“黯然銷魂”的悲傷情調。這首詩卻哀而不傷。這是一首勸慰朋友的詩,告訴朋友,不要在離別的時候感到悲傷。

下面我們就看看王勃是如何安慰好友的。

詩的原文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聯表明分別地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工整,給人一種氣勢宏偉的壯闊感覺。這兩句說的是,長安城的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被三秦護持。透過風雲煙霧遙望蜀川之地,也就是杜少府要去任職的地方。從長安遙望蜀川,視線被迷濛的,風煙所遮擋。

煙霧給人迷茫的感覺,這正是王勃對自己前途的迷茫困惑的外在表現。詩人通過可以撲捉到的自然現象表達出來,令讀者心領神會。

詩人就是在這樣的心裡狀況下與好友作別。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我們倆同事離鄉背井,在外做官之人,本來都是客居在外,今天你又要去另外一個陌生地方上任,這一次你我又要分離……詩人說到這裡,卻再也說不下去了,欲吐又吞,這樣的表達,讓詩人與朋友之間有了共鳴,和惺惺相惜之情。分別的悲傷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同時,這兩句詩也寫出了兩種情緒一個是兩個人都是背井離鄉之人,另一個是客居他鄉又要分開。這雙重的情緒換上別人,此時此刻,恐怕早已淚沾衣了。

可見,王博和杜少甫二人之間的感情真摯,“與君離別意”兩人之間的感情從這字裡行間流露出來。這句詩寫出了當時兩個人複雜不可言表的內心,讀起來很是感動人,表現了詩人體貼和關注朋友細膩的內心。有即將遠離此刻,詩人內心悲傷悽惻的心情可想而知,境界似乎很小,可是接下來後緊著卻突然反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人一下子有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馬上就要沉浸在分離的悲傷的狹小的境界時,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氣勢也轉為恢弘,情調也從悲傷悽惻轉為樂觀豪邁。真正的知己不會因為距離而分開。即使一個在天涯,一個在海角,也會如同鄰居那樣的近。任何時間空間都不會讓彼此分開。友誼地久天長,無所不在。

在這裡抒發了一種積極樂觀而又豁達的情感。可以說是滿滿的正能量,這樣一句話,讓朋友孤獨的旅途上有了溫暖。

王勃寫這首詩時,才20歲,竟是一個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暖男。文學修養又極高的人。

他雖然只在人世間27年,但卻留下很多名篇佳句,比如《滕王閣序》。

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成為遠隔千山萬水,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句是詩人在勸慰朋友杜少甫:我們就在這個岔路口分手吧比我彼此瞭解,心心相通即使你在天涯我在海角,中間雖然有萬水千山的阻隔我們依舊可以交流和在一起,根本就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可不要在臨別的時候哭鼻子,抹眼淚讓小女兒一般。

整首詩雖然沒有明顯的悲痛,卻有淡淡的傷感,樂觀的王勃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他擔心朋友會傷感,所以不停的叮囑、勸慰朋友,友誼無處不在,友誼地久天長。同時也是在安慰自己,也是自己內心的吐露。

雖然是送別,但是卻是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詩人寬廣的胸襟,以及對友人的真摯情義,感受到與好友依依不捨的心情,博大的胸懷,令人感動,受到巨大的鼓舞。這種心態和境界是很難得的,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志向高遠,和豁達的心胸和情懷,王勃不愧為“初唐四傑”之首。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王勃,唐代初期的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千古佳作,詩中最為人所傳誦的是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全詩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的大意是:

長安城有三秦防衛,風煙霧靄中遙望蜀州。

與君離別意味作何,我們都是外出為官之人。

四海之內有知己共存,天涯之地宛若近鄰。

無須像大路分岔口的少男少女,揮淚告別,沾溼衣襟。

詩意賞析: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代指唐代都城長安;“三秦”:長安城周圍的關中一帶;“風煙”指空中的霧靄;“五津”代指蜀州。此兩句寫出了詩人王勃與杜少府的離別之地和杜少府將要前往的目的地。長安城被三秦環繞,一眼望不到邊。而蜀州與長安相隔數遠,在煙霧的籠罩裡更是看不到盡頭。這裡含有詩人與杜少府之間的離別情意,只是沒有直接點明。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君”是“您”之意,此處代指杜少府;“宦遊人”在外做官的人。詩人與杜少府的離別意味著什麼呢?兩人皆是在外做官,如今又是在外離別,此時的離別意味也就複雜地難說清楚了。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四海之內。雖是離別,詩人與杜少府卻都在這四海之內,兩人仍然是彼此的知己。即使是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鄰一般。這兩句是詩人的勉勵之語,豪邁樂觀。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無須,沒必要;“歧路”指道路分岔口;“沾巾”指淚水沾溼衣服和腰帶。此兩句詩的意思是沒必要像在分岔路離別的少男少女,揮淚告別,沾溼衣襟。此兩句是詩人對杜少府的勸勉。

文字的二三事


這是史上最豪放的送別詩,全篇不作一句憂愁,頸聯更是流傳千古,我們都很熟悉,不得不感慨,天才就是天才。

關於送別,一直是人類一個亙古的話題,尤其是在古代,由於交通及溝通不便,一次離別很可能意味著再也難相見。而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送別詩這一題材同樣佔了很大比例。“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是王維對友人的對友人的無限深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友人別離後,王昌齡帶信給親友的囑託。別離往往是憂愁的,而意氣風發的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卻不這麼認為,他一改傳統送別詩哀愁低沉的格調,以明朗態度、高遠志向和曠達胸懷,為後人留下了史上最豪放的送別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少年天才王勃劈頭一副工整漂亮的對仗,讓人眼前一亮。長安帝京雄偉的城牆、城樓,在廣袤無際的關中平原拱衛下,顯得更加巍峨雄壯,站在上面,彷彿能看到遙遠的巴山蜀水。雖是煙霧濛濛,像離別的心情一樣有些迷茫,但是,它不同於天涯送孤舟,也不是長亭折楊柳,它的取點是大場面,大取景,透著雄渾,透著豪氣。同時,送別的地點,方向,目的地清晰顯見。一個“望”字,拉近了秦蜀的距離,拓寬了詩的意境,開創出雄渾壯闊的氣象,為這首豪壯詩奠定了基調。

在首聯對仗後,頷聯由散句承接,自然而不呆板。從上聯的實寫轉為虛寫。此處開始表露詩的宗旨。縱然我們情意深厚,但是作為宦海中人,萬里飄蓬、背井離鄉,這本就是平常之事。寬慰中滿含著深情。縱有傷感,也不悲涼。絕不是李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悲慼、傷感。然後自然引出傳唱千年的警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境瞬間得到昇華。只要能心意相通,心靈共鳴,那麼天涯海角勝過終日廝守。樂觀向上,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相比與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王勃以齊整和遣詞更勝一籌。王勃就是王勃,一改六朝以來的浮華綺麗之風,傳承且發揚了魏晉風骨。斷腸的離別變成了壯別,胸襟寬廣,豁達灑脫。

有了上面的開闊胸襟,接著又很有人情味的勸慰朋友:所以我們在岔路口分手時,可不要像少男少女們一樣哭哭啼啼,淚溼衣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些兒女情長的表現,我們“宦遊”之人的所為。“在歧路”呼應了詩題“送”。由剛轉柔,剛柔相濟,收放自如。

一改傳統送別詩傷感的情調,清新高遠,獨樹一幟,成了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而送別詩必須以情動人,王勃就是用豪情打動了人心。


每天讀宋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不同於以往的送別詩哀傷、悲苦的基調,這首詞開拓了一種新的意境,一種積極昂揚的豪情。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極其工整,開篇氣勢雄渾無比,但是卻是送別詩的標準套路,說明了地點和緣由。“城闕輔三秦”這是送別之地,在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友人,他要去蜀州任少府之職,所以“風煙望五津”寫的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從我們站立的地方到你要去的遠方,我的目光從秦川大地上會一直追隨著你的身影,隨著你漸行漸遠,這就是友人之間的送別,路途雖遠,情意悠長!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說我和你一樣,因為離別心中懷著無限的情義,同在宦海中浮沉,有著同樣的命運,這句話表明了相互理解的寬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傳誦至今的名句,也將整首詩的境界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情調也轉向豪邁。只要在這世上還有你這樣的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這是何等的格局與胸懷呀!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這是樂觀豁達的情感。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年僅19歲的王勃能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一種超出年齡的氣勢和格局,這種氣勢徹底開拓了盛唐氣象,從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後湧現了越來越多的唐詩經典,此後有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也有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與友人共勉,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學那小兒女悲傷流淚,我們要以人生的志向相互期許,在“天涯若比鄰”的人生裡書寫各自的輝煌!這不僅僅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吐露自己的心聲。

王勃出身世家望族,六歲便能詩文被稱為“神童”。王勃14歲的時候,即上書朝廷抨擊窮兵黷武的朝政,連唐高宗都稱讚他。後來破格錄用,拜為“朝散郎”。從十四到十九歲的王勃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但是後來他因為一篇《鬥雞賦》被逐長安,後來又因為殺死罪犯而獲罪入獄,這次遇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26歲時的王勃已滄桑滿面,卻依然寫下名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多麼美的詩句,正像王勃的生命一樣。不過,此時再美的詩句也已經無法挽回他多舛的命運。王勃的生命定格在他寫下《滕王閣序》的第二年秋天,王勃由廣州渡海遠赴交趾,途中遭遇不幸,落水後驚悸而卒,年僅二十七歲,從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了千古絕唱,成了我們思念王勃的唯一寄託。

王勃的命運真讓人扼腕嘆息!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如果沒有命運的捉弄,沒有恃才傲物而遭人嫉妒,沒有那篇鬥雞文,沒有殺官奴,以王勃的才情應該還會有更多的詩篇,更大的成就吧!生命有時候就是具有這樣的不確定性,昨天寫蘇軾,一場雨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而王勃也因為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轉折點而隕落。也許如果沒有不幸落水,沒有英年早逝,憑藉王勃的豪情和鬥志,還能重新站起來,還能有一個新的人生,還能走出一條新的境界吧。多少年後,我們一起跨過時空和王勃以詩相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許這就是一種相知吧。




草夕寸品文史


問題:怎樣欣賞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偷春格的名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老街詩詞閒話04-什麼是偷春格 ?》偷春格”是格律詩的一種特殊格式。五七言律中間的二聯必須對仗,但有的作品第一聯就對仗了,那麼第二聯就可以不用對仗。這種格律詩的對仗方式被比喻梅花在初春前率先開放,所以叫做“偷春格”。

王勃的這首詩是偷春格的名篇,第一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反而第二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不對仗。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對仗也要注意不是嚴格的對仗,秦和津的平仄不相對。這種方式老杜也有:

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也是第一聯就對仗,同樣是最後一個字平仄不相對。杜甫的這首詩常常被人作為四聯都對仗的代表作。

二、句法的變化

讀這首詩一定要學習句法的變化。

1、城闕輔三秦,不是城闕輔佐著三秦,而是城闕被三秦輔佐(輔:環繞的意思),這是省略加倒裝。

2、風煙望五津,好像風煙是主語,望是謂語,五津是賓語,但實際上,風煙被前置了。這兩句詩家語都不能機械的翻譯,風煙怎麼會望五津呢?

王勃看到三秦大地環繞著城闕,同時王勃遙望五津的風煙,或者透過風煙遙望五津。

3、兒女共沾巾,意思是,像年輕的孩子那樣哭泣,省略了“像...那樣”。

4、天涯若比鄰 ,(我們)遠隔天涯猶似比鄰,天涯也不是主語,真正的主語被省略了。

這幾句詩的句法,很多現代人寫詩是不會用或者不太敢用的,如果你這樣用的話,可能會有半瓶水的“槓精”來指點你語法有問題,道理講不通。

所以說閱讀古詩,一定要有代入感,假設如果是自己作詩,能不能熟練使用這種句法而不自我懷疑呢?古人雖然沒有主謂賓的說法,但是非常注意句法的變化。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其實是對於具有一定功底的人說的,讀的詩多了,遇到一些句法的使用就不會犯疑了。對於“小白”來說,這句話其實擔當不起。

三、格律詩句式的變體

無為在歧路,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變體,是最常用的拗救變格句式,在唐詩中非常非常多見,幾乎不當做拗體看。這種句式一般用在倒數第二句居多,但是也不絕對,有不少用在第二第三聯。

三、簡析與流水對

第一聯三秦和五津都是用典,有出處,顯得文雅和厚重。城闕高大,五津遙遠,意象氣魄宏大,雖是初唐作品,比肩盛唐氣象。

第二聯直抒離別之情,言外之意有一別再難相見的悲哀。

第三聯一轉,雖是遠別,此心相同,天涯猶似比鄰。如今電話微信如此方便,當年的人可能只有心靈相通、夢中相會了。另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聯上下連貫語意相通,是難得的“流水對”。

第四聯,是一個十字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後面五個字上面說了,當作十字句來看,這一句的句法也不同尋常, 整個句子詩歌複雜的否定句, 在歧路,是地點狀語,lingwai另外省略了“我們”和“像...那樣。即:(我們倆)不要在歧路(像)孩子(那樣)哭哭啼啼。

結語

這是王勃最著名的五律,有句有篇,有感發有氣象,句法多變,主題向上。對於作詩而言,其句法的變化也很有學習的價值。所以學詩僅僅多寫不行,還一定要多讀。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王勃的這首詩膾炙人口。特別是頸聯,只要是中國人,基本上都能順口背出來。像這種大流行又確實高妙的詩其實賞析很多,我們必須找準自己的欣賞角度,加上分析出來對人有幫助,才不是廢話。

仔細看這首五律,發現挺奇特。這首詩使用了很多五律中特有的技法。

我們知道王勃在676年,27歲上就死了。那一年,杜審言(杜甫爺爺)29歲。沈佺期只有20來歲。宋之問20歲,還和劉希夷一邊在桃林飲酒,一邊偷偷記下了大侄兒的《代悲白頭翁》,後來說是自己寫的,造成唐詩上的一樁疑案。也就是說,王勃死的那年,格律體的三大創始人都還都是小哥,也許詩名少年早成,但是整理創造格律體的規制應該還要二三十年之後。

而王勃的這首詩不但平仄嚴整,還包含了律詩的變格,對仗變體。可以作為格律體的標準例子來研究,這也側面說明了初唐四傑不但在詩風上對齊梁體進行了改革,也影響了宮廷詩人在對格律體的創造。我們具體來看: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先看這首出於格律體之前的“五律”的格律。“秦,津,人,鄰,巾”韻腳沒問題不用多講,看平仄。“城闕輔三秦”,仄起押韻的格式:“仄仄仄平平”,根據格律體“對”,“粘”的規則(不清楚的關注看其他回答,有解釋),得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整首詩對應下來,是合律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倒數第二句:“無為在歧路”,平仄關係是:“平平仄平仄”。其實這不是出律,這是一種變格。這種變格極其常見,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也是這一類型變格,這個在前一篇的答題中提到過。變格,是這首詩格律中的第一個奇特之處。

我們也知道律詩的第二個標準就是除了平仄不能出錯之外,頜聯和頸聯都要求對仗。到了後期要求沒那麼嚴了,頸聯也是必須對仗的。這首詩的頜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不對仗的,可是王勃是格律體產生前後的人啊,他的五律不該頜聯不對仗的。這就是這首格律詩的第二個奇特之處,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因為第一聯對仗,第二聯就不用對仗了,這種格式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來了,所以叫“偷春對”。

第三個奇特之處還是在首聯,倒裝,這也是很多古詩使用的手法,並非語病。“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其實是三秦輔城闕,五津望風煙。明白了這種寫法之後再去讀別的倒裝古詩,豁然開朗。

“舊時三秦之地,拱衛著長安高大的城垣宮闕,我們在這裡遙望蜀中的風煙,蒼茫千里,塵飛蔽眼。就在這兒握手相別了,心中也不必太過悲傷,畢竟天下為公,去哪兒都是革命的螺絲釘。四海之內,知己相念,便是遠隔天涯,心意相通如比鄰而居。咱們不要在這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孩一樣哭哭啼啼。”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其中也有不少用典,但是就算不知出處,也毫不影響這首詩的理解。全詩格律優美,意境曠達,毫無離別的悲愴之氣,在送別詩中獨樹一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