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今年过年,一场疫情阻挡了大家走亲访友的脚步。我只能够窝在家里无处可去。但是《囧妈》跟头条合作,在今日头条平台进行了在线首映,这让我们空虚的过年生活,找到了一点合家欢的体验。于是,就在家里看了这部笑料十足又不缺乏温情的电影。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电影的主线是一位陷入中年危机的商人徐伊万阴差阳错陪着母亲乘坐六天六夜火车到莫斯科进行演出,途中经历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作为一部春节档合家欢电影,无论是在笑料上,还是在奇遇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十足的诚意。但是也正因为是一部合家欢电影,本片对于片中所引出的中国式家庭的代际沟通问题也没有做到深刻的挖掘,给人以题材很新鲜但是表现力度不够的感觉。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中国家庭普遍的矛盾——“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和子女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父母的控制与儿女希望自主之间的矛盾。这个话题,可能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谈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这两种矛盾共生的现象。

一、“直升机父母”——上下盘旋的控制

这里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直升机父母”。

所谓“直升机父母”指的是父母为了子女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要时刻出现在子女周围,表现出对于子女的过度控制行为,好像直升飞机一样无时无刻不盘旋在其子女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随时等待降落对子女加以援助。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这么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很多读者朋友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我家的‘同款父母’吗?”可见这种“直升机父母”在我们身边是很常见的。这类父母的最大特点就是控制欲特别强,什么都要管。比如《囧妈》中的妈妈,只要妈妈觉得你饿了,你就一定饿了,然后就没完没了给你喂吃的。反过来也一样,只要妈妈觉得你饱了,哪怕你都吃了一盒红烧肉就差一块了,都得无情的挡住你伸向红烧肉的筷子。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这样的“同款父母”,用2019年的一句流行语形容那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在跟这类父母打交道的时候,作为儿女也是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直升机父母”们往往根本不明白儿女们跟她交流的重点。比如说《囧妈》里,妈妈和徐伊万在餐车吵架就是这样的典型。

<code>妈妈:“你喝酒了?”徐伊万:“我没喝多少。”妈妈:“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徐伊万:“我跟你说我没喝多少。”妈妈:“最后脑溢血。你再这么喝下去,总有一天会跟他一样!”/<code>

真是隔着屏幕都能够感到徐伊万深深的无奈。妈妈就是只管自己自顾自的叨叨,根本没有听徐伊万到底说了什么。不管徐伊万说什么,妈妈就好像是一个只能运行单线程序的电脑,只有自己在运行的程序跑完了才能接受下一个指令。当妈妈张嘴的时候,子女仿佛听到直升机螺旋桨旋转的嗡嗡声音,子女好像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在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控制更是渗透了子女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即使你已经早就成年了,但仍然感觉有一些父母固执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指手画脚。如果你抱怨或是顶两句嘴,他们觉得很伤心:“关心你还成了错了?”当你听话的时候,他们说:“你看,我就说没了我们,你什么都做不了。”如果你没听话,结果却很好的话,他们会说:“都是我激励了你,才有现在。”一旦最后结果不好,等待你的就是最可怕的那句话:“你看我说什么来着?我早就说过······”

总之“直升机父母”似乎永远不会犯错,他们永远是对的。当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想法、念头都是错的、不重要的或者是该感到愧疚的,他们的才是正确的。

我们有时候常常会觉得,为什么父母说什么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服从呢?即使有时会有一些反抗但最终还是会服从呢?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叫做“父母控制”

二、父母的心理控制——三种手段让子女渐渐降低自我认同

父母控制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系统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父母控制就是指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对子女行为的限制。父母控制包含两个部分,即行为控制(Behavioral Control)和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

所谓行为控制,就是指监控孩子外在的活动和行为,即对子女行为上的监督和管控。而心理控制,则是指的是通过一些心理手段,来达到影响控制孩子心理的作用,这是一种过分控制的表现。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心理学往往认为必要的行为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行为控制主要是父母在了解孩子基础上,对孩子行为所做出的适当指导和约束,通过行为控制我们要告诉孩子行为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比如让他按时睡觉,保持规律作息,规定每天吃几块糖,看电视前必须做完作业等等这都属于行为控制。读者朋友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这一类的行为控制其实往往是可以接受的,是生活规矩的必要教育。

但是对于心理控制,心理学就不太认可了。很多心理学著作都认为,心理控制与行为控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心理控制的方式往往态度上有着消极的方面,往往通过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来逼迫孩子加以改变,对于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认同有着很负面的作用。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心理控制主要有三个手段,也被称为心理控制的“三板斧”,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这些手段的体现。

第一招叫做“爱的收回”就是说父母用爱对孩子进行胁迫,一旦孩子做不到,就威胁他收回父母对他的爱、关心和照顾。这个很多父母都会这样做,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你要是不听话,以后就不管你了”之类的话。

这一类话父母说起来很痛快,但是孩子时候听起来其实是非常焦虑的。这类语言让孩子陷入无穷无尽的自我怀疑,一旦他有了“一旦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会爱我”这样的思维模式,孩子就会陷入努力讨好父母的一种模式,长此以往,慢慢孩子就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情绪,在取悦别人的路上渐行渐远,终于成了传说中的“讨好型人格”。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第二招叫“引发内疚”就是父母通过指出孩子做的这不好那不好,表现让爸爸妈妈丢脸,失望、伤心了,这样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从而迫使孩子顺从自己的要求。这种在中国父母中也常见,比如:“你表现让我太失望了”。“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之类的语言我们小时候也常听到。

这一类语言其实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说太多了孩子会长时间怀有着内疚感。孩子一方面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另一方面又真实的感受到由于自己感到亏欠父母所产生的痛苦。逐渐会认同自己确实没有父母要求的那么完美,从而自暴自弃,陷入自卑的境地。

第三招叫“权威专断”。就是指父母通过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通过自己在道德伦理的地位来强制孩子按照父母的绝对意志去做。这招我们的爸妈最常用了,比如什么“必须按照我说的做”,“爸妈都是为你好,按照我说的做”之类的话,我们耳朵里几乎都灌满了。

这一类语言其实就是粗暴的剥夺了孩子自主意志,霸道的以伦理地位来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把自己当做了孩子的救世主,其实却降低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价值,并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志。时间久了,孩子就会逐渐降低自我意志,失去改变的动力,只能够沿着父母规划的路径,麻木的忍受,默默的服从。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看到这里都对这三招感同身受。可是我们很多人虽然受到过这三招的暴击,却好像性格并没有变得讨好、自卑和麻木,也没有降低自我认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获得了自主性。通过自主性的获得,我们重新梳理了自我,从而可以降低了父母的心理控制给我们每个人所带来的那些伤害,让我们重新找回自我。

三、自主性获得——子女的自主觉醒

自主性(autonomy)是研究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心理著作里经常出现的,其实也是子女和父母冲突中经常出现的词。研究青少年心理形成的心理学家往往都把自主性的获得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所谓自主性,意思指个体能够自由决策,追求特定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的程度,也是个体自我决定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心理学认为,自主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情感自主、行为自主和价值自主。

情感自主指的是子女在亲密关系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明从情感上摆脱了孩童时期对父母的依赖。当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开始构建自己的独立空间,而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再急切寻求父母的支持。我们从对父母的依赖中退出,开始自己建立自己独立的情感空间。

行为自主指的是个体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并且具备为自己的决定坚持到底的能力。我们逐渐开始寻求独立决定,并且把决定转化为行动。行为自主发展比较好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向他人寻求适当的建议,并且结合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行为自主对于孩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价值自主意味着个体拥有一系列关于是非、重要不重要等等原则,在道德、政治与宗教等社会问题上能够独立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价值自主是自主性三个部分中最后获得的部分,价值自主的获得,除了青少年自己寻求之外,还需要大量知识的摄入作为基础,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自主。一般来说,获得价值自主的人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立的认识和判断。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我觉得,就自主性的三个部分而言,获得的次序应该是先情感自主,后行为自主,最后价值自主。只有完成价值自主,才能够获得完整的自主性,真正从价值观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真正从行为上自主。情感和价值自主因为涉及到认知和情感,所以属于自主性的内在部分。

而行为自主,则毫无疑问是自主性的外在表现。

当子女在青少年时期自主性开始增长的时候,父母常常会误解我们,他们认为子女的自主是对他们控制的反抗,是对父母情感的疏离。子女独立,就注定与父母发生情感上的剥离,而很多父母对这种剥离存在着某种焦虑,往往会采用更强的控制来干涉子女的生活。

这绝对是一种误解。其实,自主性较高的子女,其心理的发展要更加健康,虽然摆脱了孩子时期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因为心理更成熟,从而可以更加自由的与父母进行沟通,顺畅的沟通反而带来的是与父母的冲突更加少,虽然摆脱了孩童时期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形成了新的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也更加稳定。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也就是说,父母也许少一些心理控制的行为,子女可能会更加自主,变得更好。

电影《囧妈》中,妈妈和儿子最终爆发了一场大冲突,妈妈负气离开,儿子也只好下车找寻。当母子二人在茫茫大雪覆盖的森林中重逢的时候,其实妈妈才真正接受了孩子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妈妈放弃了心理控制的手段,儿子也真正能够以获得自主性的成熟形象与妈妈交流,母子二人才真正达到了和解。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囧妈》这部电影其实反映了典型中国家庭中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与关系。父母因为害怕子女独立以后与他们分离,所以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对子女进行管控,为此甚至化身“直升机父母”,时刻盘旋在子女上空。而子女也在努力获得自己的自主性,以构建自己完整的价值观,获得自己心理和社会意义上的独立能力。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其实双方都知道,父母早晚会老,控制的手段也早晚会失效,而那些获得了自主性的子女,在摆脱了孩童与父母的依赖关系以后,会与父母之间重新形成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子女在人格上真正与父母达到了平等对待,父母也要重新看待已经心理成熟的子女。

父母和子女双方都需要接受一个新的对方,和一种新型的也许是更好的亲子关系。

正如《囧妈》最后,徐伊万给前妻所发的信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囧妈》:中国家庭中“直升机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希望我们所有人和父母都能像《囧妈》电影一样,接纳和尊重对方,真正能够跟父母——也是跟自己——和解。



参考文献

1、《父母控制与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作用》 唐俏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王美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心理控制是消极的教养方式——访边玉芳》 张纯颖 少年儿童研究 2018.5

4、《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研究述评》 冯琳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


5、《“直升机父母”:费苦心难育出参天树》 关颖 中国教育报 2012年3月25日 第4版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