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今年過年,一場疫情阻擋了大家走親訪友的腳步。我只能夠窩在家裡無處可去。但是《囧媽》跟頭條合作,在今日頭條平臺進行了在線首映,這讓我們空虛的過年生活,找到了一點閤家歡的體驗。於是,就在家裡看了這部笑料十足又不缺乏溫情的電影。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電影的主線是一位陷入中年危機的商人徐伊萬陰差陽錯陪著母親乘坐六天六夜火車到莫斯科進行演出,途中經歷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作為一部春節檔閤家歡電影,無論是在笑料上,還是在奇遇過程中,都體會到了十足的誠意。但是也正因為是一部閤家歡電影,本片對於片中所引出的中國式家庭的代際溝通問題也沒有做到深刻的挖掘,給人以題材很新鮮但是表現力度不夠的感覺。

可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中國家庭普遍的矛盾——“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行為和子女的自主性之間的矛盾。也就是父母的控制與兒女希望自主之間的矛盾。這個話題,可能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談談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這兩種矛盾共生的現象。

一、“直升機父母”——上下盤旋的控制

這裡首先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直升機父母”。

所謂“直升機父母”指的是父母為了子女投入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要時刻出現在子女周圍,表現出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行為,好像直升飛機一樣無時無刻不盤旋在其子女上下左右前前後後,隨時等待降落對子女加以援助。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這麼一解釋,大家就明白了,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說:“這不就是我家的‘同款父母’嗎?”可見這種“直升機父母”在我們身邊是很常見的。這類父母的最大特點就是控制慾特別強,什麼都要管。比如《囧媽》中的媽媽,只要媽媽覺得你餓了,你就一定餓了,然後就沒完沒了給你喂吃的。反過來也一樣,只要媽媽覺得你飽了,哪怕你都吃了一盒紅燒肉就差一塊了,都得無情的擋住你伸向紅燒肉的筷子。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這樣的“同款父母”,用2019年的一句流行語形容那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在跟這類父母打交道的時候,作為兒女也是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直升機父母”們往往根本不明白兒女們跟她交流的重點。比如說《囧媽》裡,媽媽和徐伊萬在餐車吵架就是這樣的典型。

<code>媽媽:“你喝酒了?”徐伊萬:“我沒喝多少。”媽媽:“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徐伊萬:“我跟你說我沒喝多少。”媽媽:“最後腦溢血。你再這麼喝下去,總有一天會跟他一樣!”/<code>

真是隔著屏幕都能夠感到徐伊萬深深的無奈。媽媽就是隻管自己自顧自的叨叨,根本沒有聽徐伊萬到底說了什麼。不管徐伊萬說什麼,媽媽就好像是一個只能運行單線程序的電腦,只有自己在運行的程序跑完了才能接受下一個指令。當媽媽張嘴的時候,子女彷彿聽到直升機螺旋槳旋轉的嗡嗡聲音,子女好像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在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控制更是滲透了子女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即使你已經早就成年了,但仍然感覺有一些父母固執地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在你生活的各個方面指手畫腳。如果你抱怨或是頂兩句嘴,他們覺得很傷心:“關心你還成了錯了?”當你聽話的時候,他們說:“你看,我就說沒了我們,你什麼都做不了。”如果你沒聽話,結果卻很好的話,他們會說:“都是我激勵了你,才有現在。”一旦最後結果不好,等待你的就是最可怕的那句話:“你看我說什麼來著?我早就說過······”

總之“直升機父母”似乎永遠不會犯錯,他們永遠是對的。當你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想法、念頭都是錯的、不重要的或者是該感到愧疚的,他們的才是正確的。

我們有時候常常會覺得,為什麼父母說什麼我們就不由自主的服從呢?即使有時會有一些反抗但最終還是會服從呢?

其實這裡就涉及到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叫做“父母控制”

二、父母的心理控制——三種手段讓子女漸漸降低自我認同

父母控制的概念最早是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系統提出的。他認為,所謂父母控制就是指父母在親子關係中對子女行為的限制。父母控制包含兩個部分,即行為控制(Behavioral Control)和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

所謂行為控制,就是指監控孩子外在的活動和行為,即對子女行為上的監督和管控。而心理控制,則是指的是通過一些心理手段,來達到影響控制孩子心理的作用,這是一種過分控制的表現。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心理學往往認為必要的行為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行為控制主要是父母在瞭解孩子基礎上,對孩子行為所做出的適當指導和約束,通過行為控制我們要告訴孩子行為的底線和邊界在哪裡。比如讓他按時睡覺,保持規律作息,規定每天吃幾塊糖,看電視前必須做完作業等等這都屬於行為控制。讀者朋友們也可以回想一下,這一類的行為控制其實往往是可以接受的,是生活規矩的必要教育。

但是對於心理控制,心理學就不太認可了。很多心理學著作都認為,心理控制與行為控制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心理控制的方式往往態度上有著消極的方面,往往通過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來逼迫孩子加以改變,對於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認同有著很負面的作用。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心理控制主要有三個手段,也被稱為心理控制的“三板斧”,大家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這些手段的體現。

第一招叫做“愛的收回”就是說父母用愛對孩子進行脅迫,一旦孩子做不到,就威脅他收回父母對他的愛、關心和照顧。這個很多父母都會這樣做,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你要是不聽話,以後就不管你了”之類的話。

這一類話父母說起來很痛快,但是孩子時候聽起來其實是非常焦慮的。這類語言讓孩子陷入無窮無盡的自我懷疑,一旦他有了“一旦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會愛我”這樣的思維模式,孩子就會陷入努力討好父母的一種模式,長此以往,慢慢孩子就喪失了自己獨立的情緒,在取悅別人的路上漸行漸遠,終於成了傳說中的“討好型人格”。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第二招叫“引發內疚”就是父母通過指出孩子做的這不好那不好,表現讓爸爸媽媽丟臉,失望、傷心了,這樣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從而迫使孩子順從自己的要求。這種在中國父母中也常見,比如:“你表現讓我太失望了”。“我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之類的語言我們小時候也常聽到。

這一類語言其實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說太多了孩子會長時間懷有著內疚感。孩子一方面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另一方面又真實的感受到由於自己感到虧欠父母所產生的痛苦。逐漸會認同自己確實沒有父母要求的那麼完美,從而自暴自棄,陷入自卑的境地。

第三招叫“權威專斷”。就是指父母通過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通過自己在道德倫理的地位來強制孩子按照父母的絕對意志去做。這招我們的爸媽最常用了,比如什麼“必須按照我說的做”,“爸媽都是為你好,按照我說的做”之類的話,我們耳朵裡幾乎都灌滿了。

這一類語言其實就是粗暴的剝奪了孩子自主意志,霸道的以倫理地位來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父母把自己當做了孩子的救世主,其實卻降低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價值,並沒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志。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逐漸降低自我意志,失去改變的動力,只能夠沿著父母規劃的路徑,麻木的忍受,默默的服從。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我相信很多讀者朋友看到這裡都對這三招感同身受。可是我們很多人雖然受到過這三招的暴擊,卻好像性格並沒有變得討好、自卑和麻木,也沒有降低自我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的獲得了自主性。通過自主性的獲得,我們重新梳理了自我,從而可以降低了父母的心理控制給我們每個人所帶來的那些傷害,讓我們重新找回自我。

三、自主性獲得——子女的自主覺醒

自主性(autonomy)是研究與家庭教育有關的心理著作裡經常出現的,其實也是子女和父母衝突中經常出現的詞。研究青少年心理形成的心理學家往往都把自主性的獲得作為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課題。所謂自主性,意思指個體能夠自由決策,追求特定的目標,並且為之努力的程度,也是個體自我決定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心理學認為,自主性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情感自主、行為自主和價值自主。

情感自主指的是子女在親密關係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表明從情感上擺脫了孩童時期對父母的依賴。當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開始構建自己的獨立空間,而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再急切尋求父母的支持。我們從對父母的依賴中退出,開始自己建立自己獨立的情感空間。

行為自主指的是個體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並且具備為自己的決定堅持到底的能力。我們逐漸開始尋求獨立決定,並且把決定轉化為行動。行為自主發展比較好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向他人尋求適當的建議,並且結合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行為自主對於孩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價值自主意味著個體擁有一系列關於是非、重要不重要等等原則,在道德、政治與宗教等社會問題上能夠獨立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

價值自主是自主性三個部分中最後獲得的部分,價值自主的獲得,除了青少年自己尋求之外,還需要大量知識的攝入作為基礎,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自主。一般來說,獲得價值自主的人有著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事物有著自己獨立的認識和判斷。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我覺得,就自主性的三個部分而言,獲得的次序應該是先情感自主,後行為自主,最後價值自主。只有完成價值自主,才能夠獲得完整的自主性,真正從價值觀上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真正從行為上自主。情感和價值自主因為涉及到認知和情感,所以屬於自主性的內在部分。

而行為自主,則毫無疑問是自主性的外在表現。

當子女在青少年時期自主性開始增長的時候,父母常常會誤解我們,他們認為子女的自主是對他們控制的反抗,是對父母情感的疏離。子女獨立,就註定與父母發生情感上的剝離,而很多父母對這種剝離存在著某種焦慮,往往會採用更強的控制來干涉子女的生活。

這絕對是一種誤解。其實,自主性較高的子女,其心理的發展要更加健康,雖然擺脫了孩子時期對父母的依賴,但是因為心理更成熟,從而可以更加自由的與父母進行溝通,順暢的溝通反而帶來的是與父母的衝突更加少,雖然擺脫了孩童時期對父母的依賴,但是形成了新的更加緊密的親子關係,家庭關係也更加穩定。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也就是說,父母也許少一些心理控制的行為,子女可能會更加自主,變得更好。

電影《囧媽》中,媽媽和兒子最終爆發了一場大沖突,媽媽負氣離開,兒子也只好下車找尋。當母子二人在茫茫大雪覆蓋的森林中重逢的時候,其實媽媽才真正接受了孩子已經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媽媽放棄了心理控制的手段,兒子也真正能夠以獲得自主性的成熟形象與媽媽交流,母子二人才真正達到了和解。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囧媽》這部電影其實反映了典型中國家庭中的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與關係。父母因為害怕子女獨立以後與他們分離,所以採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對子女進行管控,為此甚至化身“直升機父母”,時刻盤旋在子女上空。而子女也在努力獲得自己的自主性,以構建自己完整的價值觀,獲得自己心理和社會意義上的獨立能力。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其實雙方都知道,父母早晚會老,控制的手段也早晚會失效,而那些獲得了自主性的子女,在擺脫了孩童與父母的依賴關係以後,會與父母之間重新形成一種穩定的親子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子女在人格上真正與父母達到了平等對待,父母也要重新看待已經心理成熟的子女。

父母和子女雙方都需要接受一個新的對方,和一種新型的也許是更好的親子關係。

正如《囧媽》最後,徐伊萬給前妻所發的信息所說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囧媽》:中國家庭中“直升機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子女的自主性

希望我們所有人和父母都能像《囧媽》電影一樣,接納和尊重對方,真正能夠跟父母——也是跟自己——和解。



參考文獻

1、《父母控制與青少年未來規劃的關係:行為自主的中介作用》 唐俏 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父母教養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權威觀/行為自主期望與親子關係研究》 王美萍 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心理控制是消極的教養方式——訪邊玉芳》 張純穎 少年兒童研究 2018.5

4、《父母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研究述評》 馮琳琳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5年第12期


5、《“直升機父母”:費苦心難育出參天樹》 關穎 中國教育報 2012年3月25日 第4版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