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邪:暑邪是这样入侵人体的

虽然现在离夏天还远,但是我们现在聊一下暑邪,了解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提前做好准备,即可在夏天安然应对暑邪。

暑邪:暑邪是这样入侵人体的


“什么是暑邪”

先看暑邪的概念。按照教科书,暑邪,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散、挟湿特性的火热外邪。


《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说明暑邪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对于暑邪的季节性,我们应该更灵活来看。因为如果将暑邪限定在夏至后至立秋前,对南方很多地方来讲其实并不适合。比如广东,秋天可能很热,有时到了冬天,还有20多度,甚至接近30度,一样有感暑的可能性。

因此不如说,暑邪是高温日照下发生,出现有暑性特征的病证。当然,说暑邪多见于夏季是可以的。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邪致病,一般表现为伤暑或中暑。

伤暑,起病缓慢,病情较轻,也可以理解为一般的感暑。中暑,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若伴有神昏、肢冷、抽搐,叫暑厥。

要了解“伤暑”和“中暑”的区别,需要结合暑邪的性质跟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扰心神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阳热亢盛症状,故性炎热。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夏季在五行中属火,而火对应脏腑是心,夏天的暑热邪气,最容易扰乱心神,出现心烦、闷乱。

壮热即是高热,39℃以上;面赤是因暑性上炎、血脉充盈于面;脉洪大,乃血得热则行,血行加快所致;暑热扰心神故见心烦、闷乱。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升散,指上升发散。暑热之气蒸迫,热蒸气泄,则向上向外发散,易使人体腠理汗孔开泄,津液发散于体表,致大汗出。汗多则伤津,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少便干等症。

同时,汗孔为气门,汗出过多,气随液泄,也易耗气,出现气短乏力这些气耗的表现;暑性炎热、上升,也易上犯头目,出现头昏目眩,面红表现;心在五行属火,夏气通于心,所以暑邪易内扰心神,出现心烦表现。如果在高温日照下,出现以上这些炎热、伤津耗气的表现,一般叫做感暑热,属于伤暑范畴。

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

最好最方便的就是吃西瓜。西瓜堪称「盛夏之王」,清爽解渴,味道甘甜多汁。

西瓜瓤:甘,寒,清热解暑,解烦止渴,利尿。用于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淋痛。

西瓜翠衣,即西瓜干燥的果皮,甘,凉。清热解暑,止渴,利小便。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口舌生疮。另外香瓜、哈密瓜、鲜藕、绿豆、荸荠、苋菜、梨,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清解暑热,又能清泻身体产生的内热。

还可服用有甘寒清暑或辛凉发散功用的中药,如菊花、荷叶、竹叶、金银花、薄荷等。

食疗:荷叶、西瓜翠衣各10克,水煎滤取药液,加白糖少量,频频饮服。如果暑伤气津,可以用气阴两补的西洋参,或者生脉饮。生脉饮的组成是人参、麦冬、五味子。

3.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空气湿度大增,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高热、面赤、烦渴、脉洪大、心烦乱等暑热症状外,还常兼见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便溏不爽等湿滞症状,故前人有“治暑必兼治湿”之说法。但要注意,暑多挟湿不等于暑就是湿或暑就是湿热。

兼夹湿邪为什么会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便溏不爽?周身困重,是湿性沉重的表现;胸闷乃湿邪阻遏胸中气机;呕恶源于湿邪阻遏胃的气机,胃气不降;便溏为湿邪阻滞脾的气机,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湿邪阻滞肠道气机则见大便不爽。

暑多夹湿在临床上鉴别需注意三点:一是有暑热证,就是有高热面赤、脉洪大、心烦乱这样的暑热的表现;二是有湿阻证,即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便溏不爽。除了这些症状外,还有个症状,叫身热不扬。所谓“身热不扬”就是湿与暑相兼,暑热在内,湿在外,就像湿毛巾裹着烫石头。初扪之不觉得热,久扪之始觉热。简言之,就是身体发热,但不张扬。因为湿为阴邪,湿在外包裹,初扪之湿气多不觉热,久扪之热气从下蒸腾而出,才感觉发热,这就是身热不扬的临床表现。

这种情况一般用香薷饮,有香薷、 厚朴、 白扁豆三味药。但有医家觉得这个方凉性不够,后又加上银花、连翘,叫做新加香薷饮;也有用滑石与甘草6:1的配方,叫做六一散,都可清暑湿。

食物里清暑湿比较好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荷叶,一个是冬瓜。

冬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功效。暑湿季节,冬瓜与荷叶同煮,或是冬瓜煲薏米,都有较好的清暑湿作用。假如有人脾胃寒,又想清暑湿,可以加些生姜。

荷叶,性味微苦、微甘、微涩,性平,气清香。在中药来说,芳香可以化湿,也可以化浊,功用是: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

新鲜荷叶善清夏季暑邪,临床常与鲜藿香、鲜佩兰、西瓜翠衣等配伍应用。

下来是一款扁荷粥食疗方: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大米50克。将扁豆、大米淘洗干净,荷叶洗净切丝,冰糖研细,煮成粥。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降脂祛腻。

上面讲的内容都属于伤暑,或者叫感暑。暑邪伤人,还有一种叫中暑。


“中暑”


中暑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多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神改变。一个“中”字,含有暑邪直中心神的意思。别忘了,心五行属火,对具有火热特性的暑邪特别敏感。

中暑分几种:有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证中暑。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或有轻度发热的表现。

2、轻症中暑

除上述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这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最好移至空调室,加快散热,给予清凉含盐饮料,体温高者给予冷敷。此时亦可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和生脉饮。

3、重症中暑

在中医,分闭证与脱证。

闭证,一般有神志昏迷、高热、肌肉痉挛抽搐表现,比较像现代医学讲的热痉挛,中医辨证像热极生风。

这种情况,如果手边有中成药紫雪丹,是可以用的。另外,可以针刺或指压人中、曲池、合谷、内关、十宣等穴位。

注意:中暑时体温越高,危险度越高,预后相较而言越差。

脱证,一般表现为晕厥、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体温可能高,也可能手足厥冷,此时血压比较低,这比较像现代医学讲的热衰竭,中医辨证像气随津脱。

脱症的机制是:暑性升散,易引起大汗,大汗出则严重伤津、耗气。

此时,应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减少或脱去紧身衣服。

患者如果尚有反应,并且没有恶心呕吐,此时应该补充大量出汗丧失的盐和水分,饮用含盐饮料或运动型饮料。还可用较大剂量的生脉饮,其中人参最好选择品质优良的。

如果体温较高,用湿凉毛巾敷在患者头部和躯干部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如果短时间内患者情况没有改善,最好是送医院,或者打120,寻求医学救助。此时配上现代医学的处理手段,会更稳妥。


“暑邪和火邪怎么区分?”

大家发现没有,暑邪的性质跟致病特点,与火邪的性质跟致病特点,文字描述上很相近,都存在炎热或炎上,都容易耗气伤津,容易影响心神。如果临床上出现类似于这样的表现,如何判断是暑邪还是火邪呢?

有个最简单的分辨方法,在高温日照下发病的,就是暑邪。

如果因现代医学讲的病原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从而出现了火热表现,那么就属于火热之邪。吃了上火的东西导致了热的表现,也属于火热之邪。

火热之邪,除了外感,还有内生。比如前面讲过的内火,内伤七情会引发火的表现;因痰饮、瘀血、结石、食滞等憋住了,妨碍了气的流通,气郁化火,也可能有火热表现。这些都属于火邪,而不是暑邪。

不过,针对清火跟清暑,有些药是相通的,比如石膏、青蒿、竹叶、荷叶、芦根、绿豆、西瓜、西瓜翠衣、冬瓜,这些药物清热、清暑都可以。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