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司马懿曹家江山夺不夺?

阿正曲南巡


历史的发展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许多大事件的发生都是有着强烈的矛盾所促成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就会把事情推到一个极端境地。如果成为当时的司马懿的话,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我应该也会和他做出同样的选择。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政治祸乱,民不聊生,宦官干政,外戚专权,这样的政权被瓦解是不可避免的。推翻一个政权是要血肉为代价的,但凡起兵都是要有一个充足的而且冠冕堂皇的理由的,不管起兵者内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官方的理由是一定要合乎纲常理法的,不然就是师出无名,就是造反。

你看当时各家老板给出的起兵理由是讨伐董卓,恢复汉室江山。谁让你董卓专政,谁让你好好的西凉不待,非要跑到京城来嘚瑟,不揍你揍谁!于是有了这些各怀鬼胎的军阀们在中华大地上互相群殴混殴的局面,最后经过惨烈的竞争,只剩下东吴、西蜀、曹魏三家政权。曹操始终以大汉丞相的咖位来逐鹿天下,一直没有逾越东汉的理法,当时的社会,虽然祸乱,但是宗族豪强和士大夫们还是心系汉室,想要恢复汉的江山。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能够平定天下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当时大汉王朝许多影响力巨大的士族大夫们的支持,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司马懿出身士族豪强,封建的传统理法使他也一直心系汉室,这从他与曹氏家族的合作与斗争中就能清楚的看到。但是自曹丕登基称帝开始,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大夫们其实就已经心寒了,曹丕称帝后既不放心自己的宗亲家族也不放心士族大夫们,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相互制衡政策。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其实是加速了集团内部的瓦解速度,只因他活的不长没有看到罢了。等到他的后辈继承大统后,更是成天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朝局内部实际上已经问题不断,等待曹魏的结局其实与东汉末年是一样的!

司马懿家族在这种情况下夺得政权,已经无所谓对错了,掌局者如果不能为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政权的交替也就在所难免,只是司马家在夺权以后非但没有救民于水火,反而是中国的历史往后陷入了地狱般的境地长达200年之久,实在是让人愤怒不以!



刻刀书生


夺啊,为什么不夺?当初曹家不也是夺了刘家江山吗?

江山本无主,谁有实力江山就是谁的,

五代节度使安重荣不是说了?“王侯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皇位你坐不稳,自然有人来夺,我司马懿不夺,别人家也一样来夺,维护皇权,靠的永远都不是“忠心”二字,而是实力。

当初曹家夺了刘家江山,也没见他心慈手软吧?

那谁不是说了?“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曹家丢了江山,并不是因为我司马懿不忠,而是你曹家没本事。

换句话说,即使我司马懿做忠臣,你曹家能饶过我司马家几百口的性命?

当臣子的权力比皇帝还大,感到恐惧的,可不仅仅是皇帝啊,臣子更怕,

因为当你位极人臣了,你没得选,往前一步,那就是乱臣贼子,成功了就是开国皇帝,退后一步,你就是霍光、吕不韦,很难安稳落地的,既然都是死,你让我能怎么选?


南朝居士


司马代魏历来被人诟病,主要因其篡权过程中,司马昭有弑君行为,辜负了曹操、曹丕父子对司马懿的信任。实际上司马懿夺权曹家江山是经历一个过程的。假如我是司马懿,也应该夺取曹家江山,因为迫不得已。

作为“大汉好青年”的司马懿与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并称为司马八达,足见其才学被世人熟知。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成为治世之能臣,生活在汉末的乱世,司马懿要么选择隐于山野,要么成为乱世之奸雄。作为世受皇恩的汉朝士大夫,选择闭门不出是最好的选择,安全保命,又不违忠诚之心。然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那就是大汉丞相曹操。曾几何时,荀彧等汉室忠诚给予厚望的人,曹操把汉朝皇帝接到了安全的地方,避免了颠沛流离,也看到了重新恢复汉室的希望。聪明的司马懿比荀彧早看透了曹操,也鄙视曹操的出身,拒绝了曹操的邀请。天生惜才的曹操选择了强硬把司马懿叫他自己的阵营。司马懿内心的宁静被打破,他看到大汉天下曹操掌握了大半,恢复天下已经没有希望,强硬如荀彧一样只能选择赴死,活着是最大的希望,司马懿选择了效忠曹操,并拥护曹操称帝。

曹操加九赐,向世人宣告了角逐天下的决心。其实,这并不能说有什么错,汉朝历经四百余年,气数已尽。几百年早已经有人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不过身为汉臣,想突然改变整个家族传下来的忠君思想,这些人转不过弯了。荀彧选择了抑郁死去(还有服毒说法),还有人为了成为傀儡的大汉天子抗争。司马懿没有,因为世道乱了,他不能顽固的等待,他选择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人走在一起,既能安身立命,有能实现理想抱负。

曹操面对汉朝士大夫的抗争,终于不敢选择称帝。赤壁之战后,他更没有了称帝的意愿。选择了终其一生成为大汉臣子,他把希望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懿此时已在辅佐曹操次子曹丕,并帮助他在魏王世子的争斗中取胜。三年后,曹操病逝,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曹丕如愿成为魏王,并实现了以魏代汉,成为皇帝。司马懿作为曹丕班底的人,得到了曹丕的信任并成为太尉,此时也看不出司马懿丝毫有代魏之心,他兢兢业业保卫着曹魏政权,完成着曹氏家族统一天下的夙愿。或许曹丕活到和自己父亲一样的年龄能够完成统一,司马懿也没有机会。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四十岁去世,曹叡即位。世子之争让曹丕对于自己的亲弟弟曹植充满着猜忌,甚至是怨恨,曹氏宗族其他成员也没有得到重用。选择的四位顾命大臣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除了曹休是宗室外,其余都是所谓的外人,曹休的父亲和曹操属于一个曾祖父,属于远支宗亲。司马懿继续深得曹叡信任,曹叡也和曹丕一样短命,并且没有子嗣,只能选择齐王曹芳即位,遗命曹爽(曹真)和司马懿辅政,此时司马懿已经辅政曹家的第四代,经过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临终托孤,司马懿在曹魏政权的威望也达到了顶点。引起了同为顾命大臣曹爽的嫉妒,曹爽与曹叡自幼较好,其父曹真是曹操养子,父子深得曹家信任,逐渐养成了骄纵不羁的性格。为了专权开始排挤司马懿,给司马懿授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司马懿选择了隐忍,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终于,屡屡出昏招的曹爽招致了郭太后和大臣的不满,曹魏政权出现变动是大势所趋。终于,在老部下的支持下,司马懿父子利用曹爽和皇帝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际,发动政变,夺取权力。

许多人提出,此时的司马懿如果在除掉曹爽后交出权力,成为曹魏的忠臣。这是不符合现实的,司马懿发动政变除了获取权力还有获得安全,本身兵变过程是有很大风险的,并且面临巨大压力。除了需要起事者的决断,大部分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司马懿父子如果不出手除掉曹爽,曹爽随时可能除掉司马家,因而高平陵政变夺权既是情况所迫,也是司马家族自保的一步险棋,如果曹爽和皇帝没有接受司马懿开出的条件,可能 高平陵政变就失败了,司马懿家族都会被杀掉。如果交出权力,曹爽作为和曹魏皇族关系非常近的人,很有可能再次获得权力,因此夺权并掌权是司马懿不得不走之路。况且曹操、曹丕父子能够篡夺汉朝的天下,司马懿父子就不能夺曹魏的大权呢?而且曹爽专权,排挤司马懿,并屡屡让魏国陷入被动,成为高平陵政变的导火索。司马懿夺权后,经过其父子的共同努力逐步打败蜀、吴,这从某种程度看是种成功。因此司马懿夺权后的曹魏政权算是成功。

综上看,面对生死考验,司马懿父子不得不选择夺取曹家江山。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讨论。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首先明确的说,如果我是司马懿,我必篡曹家,原因如下:

司马懿是魏国的老臣,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曹芳继位以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两重臣,曹爽排挤司马懿想要专权,没想到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并控制京师,将曹爽族灭。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又称正始之变。司马懿时年70岁。

可以说,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篡权的想法,发动政变更多的是为了自保,然而待他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后,是否篡曹就只有“篡”这一个选择了。所谓“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小皇帝对待司马懿必然是要“诛之”,据记载:夺权之后朝廷加他九锡,司马懿辞而不受,他借口生病连皇帝曹芳都不去朝见,遇到国事,皇帝曹芳反而要去司马懿宅邸亲自询问司马懿。被朝廷加九锡的司马懿估计内心也不好受,毕竟中国历史上自王莽开始“加九锡”就是权臣要篡位的标志,此时的司马懿估计已经有谋反之意。

做了一张图给大家看看,为什么司马懿必反: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司马懿的宿敌—诸葛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忠臣,诸葛亮和司马懿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托孤重臣,都辅佐小皇帝,都权倾朝野。蜀汉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因不配合北伐被诸葛亮上奏弹劾,拔兵权、贬为庶民,此处与司马懿诛杀曹爽有异曲同工之效。诸葛亮在蜀汉独掌大权,而且刘备托孤时曾说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面对如此权臣,刘婵的内心大概也不会平静。但是,诸葛亮最后死在了北伐的战场上,做到了鞠躬尽瘁,最终成为忠臣,如果司马懿也死在了与诸葛亮对阵的战场上,说不定他也会成为一代忠臣呢。


装腔小组


曹氏江山得位不正 司马家不得不夺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最后却没有称帝,说好听点是“吾为周文王”,实际情况是他不敢称帝,其一是跟随曹操的大批文臣武将,其实都有矛盾心理,至少在名义上他们是为大汉服务的,很多都久食汉禄,如果曹操直接称帝,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不能脸都不要了,士大夫阶层还是很重视名节的;其二是曹操还没有平定孙权和刘备,此时称帝,以后就师出无名,不能以正统自居,师出无名,还有很多其他原因等等。

2、曹丕为什么急于称帝,第一是他没有曹操的思想包袱,而且自己身体不好,如果他不称帝,后代更无人有资格称帝。所以曹丕顾不得许多,这也导致他逼迫汉献帝退位的手段不太高明,授人以柄。得位不正,就会猜忌他人,容不得功高震主。

3、司马懿存在的价值就是对抗诸葛亮,孔明不在,司马家就会成为曹魏最大的威胁,曹氏早晚除之而后快。司马昭也是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情况下,起兵造反,这些当然都是司马懿早就布置好的,不然司马昭不会那么顺利。

所以,如果我是司马懿,曹家江山不容我不夺。


成都律师孟祥玉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受到曹操几十年的礼遇,曹操与他有知遇之恩。同时司马懿和曹操的关系也很好,他也佩服曹操足智多谋、知人善任,对曹操也是忠心耿耿。

曹操死后,司马懿也人到暮年了,名誉、权势也都有了,他的地位在整个曹魏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夺自己辅佐了大半辈子的曹家的江山呢,到死了还背上一个“忘恩负义,背主夺权”的骂名呢?还不如继续辅佐曹丕,留下一个“鞠躬尽瘁,两朝老臣”的好名声呢。

而且就算是夺走了曹家的江山,那既然“我”可以这么干,别人也一样可以这么干呐,那到时候这个皇帝做的肯定不太平。

总结一下,第一,曹操于司马懿有知遇之恩,而且他们有几十年的友情,出于伦理道德,司马懿也不会夺曹家的江山。第二,夺江山,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就算能成功,这个皇帝也坐不稳,反而惹来一地鸡毛,找来一堆麻烦事,自己也背上万世骂名,不值得。

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懿服侍了三代曹魏。但曹魏还想杀他。难不成让人家摆那里让他杀妈?他又不是碌碌无为的小人。诶,也算是一个枭雄。孙胜吴广提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势造英雄那个人不想登上九五至尊君临天下。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登上权力的顶峰。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经过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司马懿唯一的孤品诗:“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司马懿的“肃清万里,总齐八荒”霸气外露不输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价值投资思维智库


不会。

司马懿受到曹操几十年的礼遇,曹操与他有知遇之恩。同时司马懿和曹操的关系也很好,他也佩服曹操足智多谋、知人善任,对曹操也是忠心耿耿。

曹操死后,司马懿也人到暮年了,名誉、权势也都有了,他的地位在整个曹魏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夺自己辅佐了大半辈子的曹家的江山呢,到死了还背上一个“忘恩负义,背主夺权”的骂名呢?还不如继续辅佐曹丕,留下一个“鞠躬尽瘁,两朝老臣”的好名声呢。

而且就算是夺走了曹家的江山,那既然“我”可以这么干,别人也一样可以这么干呐,那到时候这个皇帝做的肯定不太平。

总结一下,第一,曹操于司马懿有知遇之恩,而且他们有几十年的友情,出于伦理道德,司马懿也不会夺曹家的江山。第二,夺江山,先不说能不能成功,就算能成功,这个皇帝也坐不稳,反而惹来一地鸡毛,找来一堆麻烦事,自己也背上万世骂名,不值得。

所以我要是司马懿,我绝对不会去夺曹家的江山。


一读历史


如果我是司马懿 曹家的江山我肯定夺 虽然会背负骂名,但是从各方面看那时候的魏国已经到了权臣时代了 即使我不去,别人也会去 就像王莽一样,亲戚又如何,不是一样篡夺了汉朝的位 这个时候的魏国皇帝放哪儿都是傀儡 主要是皇帝太小,又没有能力掌握大权,更对付不了那些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大位在他手上魏国迟早完蛋,还不如我去,以我的聪明才智,军事才能,我不敢说我能开疆拓土,至少做一个守成的皇帝,我还不是信手捏来,对外我能搞得赢诸葛亮领衔的蜀国,还能压住孙权带领的吴国,天下唯我独尊,只有傻子才不干这么便宜的买卖,赵匡胤也是个例子,虽然那时候还要等几百年,但是魏国的江山我改定了,耶稣也救不了[捂脸][捂脸]


蜗牛不慢TH


夺!必须夺,司马懿服侍了三代曹魏。但曹魏还想杀他。难不成让人家摆那里让他杀妈?他又不是碌碌无为的小人。诶,也算是一个枭雄。孙胜吴广提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势造英雄那个人不想登上九五至尊君临天下。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登上权力的顶峰。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经过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司马懿唯一的孤品诗:“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司马懿的“肃清万里,总齐八荒”霸气外露不输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


电影彩精段片


司马懿颇具雄才大略,不甘人后。曹操延康元年(220年)死后,曹家后人无集大成者,司马懿觊觎良久的曹家江山,势在必得 !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司马懿野心勃勃,且颇具大帅之才,夺得曹家江山不足为奇。

当天,魏明帝去世。时为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齐王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曹爽欲排挤司马懿,十年间明争暗斗,司马懿稳操胜券,于公元249年,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奠定了夺取曹家江山的基础。

胜者王侯败者寇,司马懿雄才大略功高盖主,曹家势单力薄,所以司马懿夺取曹家江山顺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